現在我們可以給張璁蓋棺定論了。
成就張璁的,和張璁所在的時代是有很大關係的。
張璁步入官場的時候,剛好是朱厚照死翹翹的時候,而明嘉靖成為了皇帝,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最終成就了張璁。
因為讓嘉靖認爹,張璁開始被嘉靖賞識,在短短六年時間內,張璁就兩次擔任首輔。
我們可以說,張璁的上位和時代有關係,但是他兩次出任首輔,這和他的能力以及品格是分不開的。
這從張璁死後,嘉靖悲傷不已,厚葬張璁的事情能夠看出來。
而且後世史學家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張璁的功績在後世人的眼中,是可以和張居正相媲美的。
因為張璁獲得了和張居正同樣的諡號。
張居正是文忠的諡號,人家張璁也是文忠的諡號。可見,這兩個人在當時執政者的心中,地位是相當的。
那麼最終成就張璁的,除了風雲際會的時代因素外,還有什麼呢?
首先這體現在張璁不甘人後的精神。
張璁倡導了諸多方面的改革,改革是需要魄力的,是需要和舊勢力做鬥爭的。
張璁在當時混亂的時代中,敢為人先,這一點他做到了。
這種勇氣,這種膽識,是張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時楊廷和極力不讓嘉靖認爹的時候,張璁果斷抓住了時機,他人微言輕,但是從容的站出來支持嘉靖皇帝。
這一點體現出了張璁的進步精神,敢於開創新時代的精神。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嘉靖為了皇位,不承認自己爹孃的身份。嘉靖當皇帝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嘉靖很有可能被人看成是見利忘義的角色,一個為了權力,而失去孝敬的角色。
孝道是儒家的重要成分,嘉靖失去這一點,可以想象後果多嚴重。
正是張璁的據理力爭,才讓嘉靖的處境更加順利,這一點來說,雖然當時的張璁是一個小角色,但是他審時度勢,最後幫助了皇帝,也成就了自己。
成就張璁的,除了此人的膽識和勇氣之外,再就是張璁堅韌不拔的精神。
張璁只是一個考了八次才考上進士的官員。
而他對抗的是誰呢?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楊廷和。
這樣一個小官,在對抗楊廷和的過程中,挫折和失敗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張璁一直堅持了下來,所以,成就張璁的,絕非僅僅是嘉靖的賞識,絕非張璁溜鬚拍馬,這和他堅強的意志是密不可分的。
根據《張璁集》的描述:“以孤蹤抗群呶,發明倫之偉辯,擴不匱之大孝,其功卓矣。”
可見,在戰鬥楊廷和的過程中,張璁是多麼的孤獨,“以孤蹤抗群呶”。
也是因為張璁的膽識、勇氣和堅持,讓這個從湖北來的十五歲的少年皇帝看到了希望。
十五歲的嘉靖認為,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人在支持他。
所以,自始至終,嘉靖皇帝一直對張璁有著非常特殊的感情。
即便張璁離開了朝廷,即便張璁去世了,嘉靖在聽到張璁去世的消息後,還是表現出悲傷不已的態度。
張璁能夠上位,除了敢為人先,除了其膽識、勇氣之外,還和張璁的自律是密不可分的。
張璁作為一個典型的士大夫,他心中也有著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情懷。
而張璁也是這樣做的,無論改革哪一個方面,無論改革到什麼程度,張璁自始至終都沒有為自己謀取私利。
這一點是非常可貴的。
更難得的是,張璁在力挺嘉靖認爹這件事情上,是冒著生命危險的。
但是,無論是對抗楊廷和,還是後來革權貴命的時候,張璁都將正義和忠誠視為自己的處事準則。
明史中也記載,他不和權貴勾結,不包庇自己的子孫。
這種潔身自好,廉潔奉公的情懷,即便是現在這個社會,也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況且,張璁當時挑戰楊廷和,其實,他挑戰的不僅僅是楊廷和。
張璁挑戰的是明朝已經延續一個半世紀的陳規陋習,而保證他順利改革的,其潔身自好,極具自律的偉大情懷必不可少。
書寫《明世宗實錄》的史官都說:“終嘉靖朝之世,語相者,迄無若孚敬雲。”可見張璁在後世史學家心中的地位。
當然,說到成就張璁的因素,除了上面這兩個因素之外,張璁的成功,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
這個因素就是忍辱負重的精神。
張璁通過嘉靖的中旨上位,這一點被楊廷和一派的官員頗為鄙視。
然而,張璁放下了自己的小面子。
在眾人的鄙視之中,在眾人的唾罵之中,張璁最後實現了自己的改革夢想,他也賺回了自己的大面子。
在眾人將張璁視為奸邪,視為小人的過程中,張璁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從嘉靖八年一直到嘉靖十四年,張璁被朝廷罷免了三回。
這一點不得不說張璁受到了很大的委屈。
可是,張璁並沒有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張璁三起三落,一心將自己的精力放在改革之上。
可以說,這是一個被人影響的人,但是他能夠翻過身來,重新影響那個時代。
我們也可以把張璁和後來的張居正做一些對比。
張居正確實是治世之能臣,而且也是公認的明朝最偉大的政治家。
但是,張居正病故後,萬曆皇帝便開始對他進行清算了。
一個對國家有如此貢獻的人,最後差一點被鞭屍,作為政治家他成功了,但是作為一個人,在某種程度上他是不成功的。
而張璁呢?他不但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就連去世後,都得到了明世宗的認可和悼念。
僅僅從兩人身後的事情來看,張璁是要好於張居正的。
況且,有史學家考證,嘉靖、隆慶和萬曆年間的改革,其實都是建立在張璁改革之上的。
所以,這樣一個人,我們應該對他有一個很客觀的評價。
不過,我們也不否認張璁權傾朝野之時的一些傾軋大臣的做法。
但是,在本人看來,張璁和楊慎、張璁和楊一清、張璁和後來夏言的傾軋與競爭,只不過是政治鬥爭中的常態。
不能因為楊一清的離去,就完全將張璁說成是一個奸邪小人。
這對張璁是不公平的。
況且,在專制王朝中,真正的決策者並非張璁,張璁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執行者。
張璁背後的大老闆,才是幕後正真的推手!
閱讀更多 朗照千江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