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例——魏延的汉中防御计划兼论军事行动中防御计划的灵活性

汉中,四川的北面屏障,汉中的防御直接影响了四川的安危。三国末年,姜维没能守住汉中,才让邓艾有机会兵行险着,偷渡阴平。

其实,汉中的防御方针,早在刘备占领汉中时已经确定了下来了。那就是首任汉中太守魏延回答刘备的两句话:"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两句话的意思包含了汉中防御的两点方针。

先上图,看看汉中和关中之间的通道,然后在讨论魏延的这个防御方针。

三国战例——魏延的汉中防御计划兼论军事行动中防御计划的灵活性

自北向南进入汉中平原有5条道,但最终在汉中平原的出口分成了东西两处,三个出口。东面的洋县和西面的勉县。好了,大概了解了地理情况后,我们来讨论一下魏延提出的汉中防御方针。

三国战例——魏延的汉中防御计划兼论军事行动中防御计划的灵活性

箭头表示曹军的进攻方向

魏延的防御方针是根据汉中的地理形势,以及曹军的两种情况而预设了两套防御方案。

魏延预计的曹军第一种情况是“若曹操举天下而来",就是说曹军集中主力大举进犯,敌我力量悬殊,那么汉中的防御方案就是”请为大王拒之“。所谓拒之就是扼守险要,拒敌于国门之外,等待后方的援军。采取这个方针是魏延充分了解了汉中平原的地理形势(上图所示的四条通道非常险峻,只要堵住出口,就很难攻击来),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而做出的预想方案。

三国战例——魏延的汉中防御计划兼论军事行动中防御计划的灵活性

后来诸葛亮以汉中为北伐基地时所采取的就是这种方针——扼守险要,拒敌于国门之外。

二魏延预计的曹军第二种情况是”偏将十万之众至“,就是说曹军不是集中主力大举进犯,敌我力量相当或者差距不大,那么汉中的防御方案就是”请为大王吞之“。所谓吞之,就是机动防御,在预设战场和敌决战并歼灭之。

三国战例——魏延的汉中防御计划兼论军事行动中防御计划的灵活性

西面谷道出口——勉县地区地形地貌

三国战例——魏延的汉中防御计划兼论军事行动中防御计划的灵活性

东面谷道做出口——洋县地区地形地貌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预设战场是在谷道的出口处,战场内河流山谷地势复杂,有利于机动防御后的围歼。

三国战例——魏延的汉中防御计划兼论军事行动中防御计划的灵活性

三国后期,姜维试图采取这个方针,如果姜维一直坐镇汉中,以他的能力和蜀汉军队的战力,机动防御,歼敌于城下是可行的。但当他分兵去沓中时没有及时调整汉中的防御方针,在敌我力量悬殊时,呆板的实行歼敌于城下的战术方针,致使汉中失守,而给了邓艾偷渡阴平的机会。

由上可以看出,作战计划不能死板的执行,而是要根据敌我力量的变化,战场环境的具体情况而灵活的调整和执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