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黃帝故里:黃帝故里拜的是玄帝?

新鄭顯龍宮,古為祭祀黑帝之所。玄為黑,或言北方玄帝,或言五帝顓頊。

至於創建年代,難以考究。關於“顯龍宮”的記載也只有《新鄭縣誌》略有提及。

新鄭黃帝故里:黃帝故里拜的是玄帝?

其一、《重修顯龍宮碑記》

該碑現存縣城北關軒轅故里紀念館大殿內側東山牆上。碑高261釐米,寬67釐米。廩生員陳泰來撰文,邑庠生員秦漢章書丹。清乾隆四十八年五月立。全文如下:

邑北門外舊有顯龍官,構廟以奉玄帝,尊神者也。創建已久,碑記無存。雖屢經重修,不過稍為補葺。去年秋陰雨連綿,忽傾圯。四旁居人皆側然心傷。太學生鄭智與張家聲、馮琯、馮天錫等,糾合眾人募化重修。經始於壬寅季秋,,落成於癸卯仲夏。鳥革翠飛,煥然一新,其為功豈淺鮮哉!昔吾家後山有云後人作記,乃論體,非記也。雖然,不可不詳論之。粵考《周禮》,有祀五帝之文。又曰以玄玉祀黑帝。夫黑與玄,異名而同實,其所祀即玄帝也,明甚。後人注《周禮》,又強為之立名,則誕甚也。《曲禮》有前朱雀後玄武之文。夫朱雀,火也;玄武,水也。皆為星宿。後人不知,必求其人以實之,則鑿甚也。祀典有日月星辰,有功德於民者皆祀之。民非水火不生活,其廟而世祀之也,不亦宜乎!且夫玄帝祀於鄭也,則又有說。

鄭為祝融氏之墟,火位也。列國常有火災,夫水火妃也,火畏水,故為妃。故建廟坎位,以向離而制火,豈然乎豈不然乎?考之《周禮》、《禮記》祀典,其為正祀而有益於鄭也,確矣。至於搜神著書則固存而不論也。

文中提到顯龍宮的位置和作用:邑北門外舊有顯龍官,構廟以奉玄帝,尊神者也。創建已久,碑記無存。至於後面考究來歷:粵考《周禮》,有祀五帝之文。又曰以玄玉祀黑帝。夫黑與玄,異名而同實,其所祀即玄帝也,明甚。限於個人學識和認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參考一下就行。這篇碑文指出鄭為祝融氏之墟。祝融之墟又為有熊之墟。

典籍記載:

清華簡載:季連初降於騩山,抵於穴窮。前出於喬山。

季連降生的騩山就是山海經里老童居住的騩山,也叫騩隅,大隗,具茨。

《中次三經》:又東十里,曰騩(guī)山,其上有美棗,其陰有㻬琈之玉。正回之水出 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飛魚,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 御兵。

《中次七經》:又東三十里,曰大騩(guī)之山,其陰多鐵、美玉、青堊。有草焉,其狀如蓍(shī)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榖,服之不夭,可以為腹病。

《西次三經》: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其下多積蛇。

《左傳》昭公十七年:"鄭,祝融之墟也。"

漢·司馬遷《史記·楚世家》:“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

家族世系:華胥氏-伏羲(配

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顓頊--老童(又名卷章)-吳回(祝融)-陸終-昆吾、參胡、彭祖、會人、
曹姓季連(季姓熊姓羋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國始祖)

後晉·劉 昫《舊唐書·天文志》:“柳、七星、張,鶉火也。初,柳七度,餘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終,張十四度。北自滎澤、滎陽,並京、索,暨山南,得新鄭、密縣,至外方山東隅。斜至方城(裕州),抵桐柏,北自宛、葉,南暨漢東,盡漢南陽之地。又自洛邑負北河之南,西至函谷,逾南紀,達武當,漢水之陰,盡宏農郡,以淮源、桐柏、東陽為限,而申州屬壽星,古成周、虢、鄭、管、鄶、東虢、密、滑、焦、唐、隨、申、鄧及

祝融氏之都新鄭為軒轅、祝融之墟,其東鄙則入壽星。柳,在輿鬼東,又接漢源,當商、洛之陽,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嶽象也,河南之分。張直南陽,漢東與鶉尾同佔。”

唐·杜佑《通典·州郡七》:“新鄭,漢舊縣,春秋鄭國,至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

其二、《重修(顯龍宮)大殿碑記》

該碑現在縣城北關軒轅故里紀念館西房南山牆上。碑高131米,寬44釐米。邑儒學廩生員方山劉濤撰文,邑府學廩膳生員建中馮堂書丹。清乾隆二十九年八月立石。該碑可貴之處,在於它指明瞭“軒轅丘”的故址所在。全文如下:

玄帝行在建於邑之北門外,座北而南,向為邑之鎮,不知創於何時。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蹟,乃當年故址,故建行在於前以為鎮。

現訪其事面殘碣無存,囗囗或然囗然。

玄武,司北方水神。南有鳳台,南鳳為朱雀。大抵亦囗於前朱雀而後玄武之義雲。世遠年久,不無風雨之飄搖,嗣修重彩賴有善信之協力。書院釋子性梅法字清者,兼司行在香火。日睹瓦傾牆頹,門窗俱廢,虔心募告,邑紳士商民共捐求功。增添磚灰椽瓦,鳩工起造於本年三月三日,落成於八月望五日。雖非破山門之毀敗者,猶未能盡復舊制,尚有俟於囗日而是口也,於此妥神明而肅瞻拜囗是。靈官殿西有太尉殿,大略可睹矣。人之好善,誰必如我,是宜勒石志名,以垂後世,以勵來茲。工囗告成,清問記於餘。餘愧不能,又特以主持之虔誠修葺,無愧於香火雲,司眾善之捐資佈施,實之於善同意,故略述其始末面為之記。

這篇文章也指出了顯龍宮的位置和作用。更是指出來軒轅丘的地點: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蹟,乃當年故址,故建行在於前以為鎮。

顯龍宮到了近代逐漸沒落,建國之後,更是一片破敗。90年代,大殿被改造成十幾個小房間,成了獸醫門診部;東西配殿則成了獸醫站職工家屬住房。

顯龍宮為舊時廟宇,明朝之時已經存在,清朝之時亦多有修葺。至於到了抗戰之時,則逐漸衰落。建國後90年代,大殿被改造成十幾個小房間,成了獸醫門診部;東西配殿則成了獸醫站職工家屬住房。

為弘揚民族文化,振興中華,增強民族凝聚力,發展旅遊事業。新政縣人民政府於1990年,在顯龍宮舊址及其周邊劃定一大片區域修建黃帝故里祠,供海內外億萬同胞遊覽瞻仰。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題有“軒轅丘”碑,今建設成為黃帝故里景區,後來對景區進行了擴建改造。

新鄭黃帝故里:黃帝故里拜的是玄帝?

新鄭黃帝故里:黃帝故里拜的是玄帝?

新鄭黃帝故里:黃帝故里拜的是玄帝?

今天景區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突出了尋根拜祖主題,從北至南依次為拜祖區、故里祠區、廣場區三大區域。拜祖區有軒轅丘、黃帝紀念館、黃帝像、中華文明聖火臺、文化長廊、拜祖廣場等景觀;故里祠區有黃帝故里祠,祠中供奉有軒轅黃帝及黃帝妃嫘祖、嫫母塑像,祠前有軒轅橋、青石坊、指南車、日晷、漢闕;廣場區設中華姓氏廣場,其中有鐫刻3000多個姓氏的中華姓氏牆和黃帝寶鼎壇等景觀。景區從南至北有13米寬的紅色花崗岩大道,中間是5米寬的黃色花崗岩拜祖聖道,象徵炎黃子孫血脈相連、薪火相傳。

黃帝故里景區先後被確定為鄭州市十大旅遊景區、河南省“三點一線”的重要旅遊景點,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心靈故鄉、尋根拜祖的民族聖地、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黃帝故里景區今天仍然保留著這兩塊石碑,從未對此有什麼掩飾:《重修顯龍宮碑記》現存縣城北關軒轅故里紀念館大殿內側東山牆上;《重修(顯龍宮)大殿碑記》現在縣城北關軒轅故里紀念館西房南山牆上。

新鄭黃帝故里:黃帝故里拜的是玄帝?

新鄭黃帝故里:黃帝故里拜的是玄帝?

新鄭黃帝故里:黃帝故里拜的是玄帝?

近來聽到不少西邊鄰居對新鄭黃帝故里的誹謗之辭,更有不少汙言流傳。

新鄭黃帝故里:黃帝故里拜的是玄帝?

新鄭黃帝故里:黃帝故里拜的是玄帝?

古傳新鄭為有熊之墟,今人建祠以記之。黃帝故里,囊括顯龍宮舊址及其周邊地區一大片地方,也包括舊時尊恩觀、 城隍廟 、高文襄公祠等。

有秦人惜之曰:“黃帝故里乃顯龍宮也!”或雲:“黃帝故里拜的真武大帝!”吾聞之,甚怪哉,今日之祠為紀念黃帝而建,何以言舊時顯龍宮為今日之祠也?

或曰:

秦人司鹿,鹿去而馬來。人問之為何物?回曰:“此為鹿也!”人甚疑之:“此為馬,何以為鹿也?”秦人云:“此地原為鹿地,雖牧馬,亦為鹿地也!鹿地之馬,亦當為鹿也!”路人不解,搖頭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