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历了一千多年岁月的黄河铁牛至今依然完好无损?

春风化雨雨过无痕


对于黄河铁牛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小学课本曾有一篇名为《捞铁牛》的课文。

该课文讲述的就是,宋朝时有一次黄河发大水,结果把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冲到黄河中去了。后来一个叫怀丙的和尚自告奋勇,凭借自己的聪慧才智将铁牛依次从黄河打捞上岸。

说到铁牛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黄河古渡口——蒲津渡。

(今蒲津渡遗址)

蒲津渡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

这个渡口是古代黄河上最著名的渡口。通过这个渡口架设的浮桥是维系秦晋之间最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有了此浮桥,两岸人民交往才变得容易,商旅之间的贸易才变的便捷兴盛。

公元前287年,战国时期。秦国在今山西永吉县蒲州架设了第一座浮桥,为黄河史上最早的浮桥。

由于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及战略意义,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时,当地为保障秦晋交通间的顺畅,便在黄河两岸各铸造了四尊大铁牛。用以索住黄河上连舰千艘的铁链,以稳定此桥。

(黄河铁牛)

这8尊铁牛每一尊重达在55~75吨之间,其总用铁量占到了当时全国年产量的4/5,可以说这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

8尊铁牛造型活灵活现,棱角分明。个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且每尊铁牛旁边均有一“铁人”牵引。

该铁人形象被赋予维、蒙、藏、汉四个民族,象征民族大团结。

除了铁牛、铁人,还参考了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各星的排位铸造了七根铁柱,名“七星铁柱”。事实上,这“七星铁柱”主要是用来拴船用的。

(黄河铁牛旁边的铁人和七星柱)

对于为什么用牛的形象铸造拴桥墩,则是有以下原因。

《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

铸铁牛分列黄河两岸,意味着对波涛汹涌的黄河起到震慑作用。使黄河少发生大的水患。

在此后的几百年时间内,因为由铁牛稳定浮桥的缘故,使得两岸交通更加便利,商贾往来更加频繁,行驶在桥上面的车马更加络绎不绝,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此时,该桥留下了“天下有三桥,蒲津是第一”的巨大赞誉。

而“捞铁牛”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宋朝时期,此时距离铁牛被放置两岸已过去300余年。

金、元时期,浮桥毁于战火,仅留两岸铁牛。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国家出于防洪、发电等方面的需求,在黄河上修建了三门峡水库。

如此以来处在水库上游的铁牛,因黄河河床淤积,河水西移,最终被深埋于河滩之中。

1989年,党和政府在蒲津渡遗址上,将深埋于黄河东岸的四尊铁牛全部出土,其余四尊仍深埋于黄河滩中。

时至今日,已出土的4尊铁牛虽已时隔千年,除有部分生锈外,其整体形象依旧看起来完好如初。

通过这4尊铁牛,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冶炼术!

(1989年黄河铁牛出土时的情形)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转眼间,1300年已过……

在这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内,蒲津渡的黄河铁牛亲历了历代王朝兴衰,朝代更迭。

既见证了唐「开元盛世」的繁华,有见证了历代王朝衰败时的残景。

这8尊铁牛背后所代表的巨大历史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

题外话:

除了黄河铁牛,我国曾在成都出土了古代另外的镇水神兽——石犀牛。

据《蜀王本纪》记载,这镇水神兽是当年秦朝蜀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命人所刻。

(成都出土的镇水神兽——石犀牛)

2013年7月,四川因发生大范围持续性降雨,网上一度曾掀起了“因镇水神兽被挪走,引发暴雨成灾”一说。在网上引起了不少热议。


小司马说


古人认为黄河无桥,不可以搭桥,而黄河唯一的桥就是铁索横江,但这个铁索在哪里一直无人知晓,直到1989年在山西蒲州距离黄河3千米的地方发掘了4尊巨大的铁牛,终于揭开了这个谜。

古人云: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所以牛可以镇洪水,黄河铁牛也取自于此。

唐朝时除了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外,还有中都蒲州,因为三座城被黄河拦开,盛世之下唐玄宗下令要造一座桥将三座都城连接起来,于是黄河铁牛铸造于唐玄宗725年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铁器,重约45-70吨不等,高约1.9米,长3米,总共用了160万斤的铁,举全国之力铸造出来。

图为1989年出土黄河大铁牛时的情景。

黄河两岸分别4尊铁牛,有铁板底座和打地桩的铁柱,再用铁链连起来,在上面铺木板,铁索横江就形成了。重要的是1000多年的巧匠人们已经利用了力学的概念,比如地桩斜插,前牛轻,后牛重,牛的前脚蹲,后脚坐。而铁牛的做法是用巨石刻出铁牛的模子,再把溶的铁灌进去,温度相同,一次成型,异常坚固。

图为七星铁柱,与北斗七星相对应,代表了上苍。

每个铁牛旁有铁人策牛,后面有七根铁柱呈北斗七星摆法,这个铁桥做好后,一用500年没有问题,元朝时蒙古人因战争将铁索桥上的木板烧掉,明朝把桥重修铺上木板,又继续使用,直到民国1907年黄河改道,铁牛被淤泥淹没,直到1989年重见天日。

出土的4个铁人分别是汉、胡、蒙、藏的民族服饰。

再说一下铁牛不生绣问题,铁牛肯定会生绣,89年铁牛出土时上面铁锈斑驳,脱落厉害,幸好及时保护才未继续锈蚀;中国出土最早的铁器商代就有,周代更多,那都是2,3千年前的铁器都能存在至今,更不用说一千多年这几个大铁疙瘩了;最后铁器的保存最简单的方法是在表面涂一层油膜,铁索横江使用了一千多年不坏,肯定是无数代人精心保养的结果,所以这个疑问不足为怪。


图文绘历史


嗣圣元年(684年),李显登基,韦妃被立为后。同年,李显被武败天罢黜为庐陵王。由于两个哥哥李弘、李贤都死于非命,所以李显也在常年的压力下精神恍惚,屡屡意图寻死。

好在韦后始终鼓励支持,李显才得以坚持下来。以至于李显对韦后立誓:如果日后能重登皇位,定让你随心所欲,不加节制。

唐神龙元年(705年),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五人兵变,逼迫武则天禅位,唐中宗李显复位。

韦后主理后宫期间,昭容上官婉儿屡次进谄。称李显身体虚弱,恐不能长久,若是百年之后,韦后您失了靠山如何安稳?

韦后也是在乱世中熬过来的,心中也是害怕。就让上官婉儿为她拿个主意。

上官婉儿就让她学武则天,拉拢亲家武三思,内外勾结把持朝政。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李显驾崩。韦后秘不发丧,召集重兵回朝。与上官婉儿伪造遗诏,传位于李重茂,年号唐隆。由韦太后临朝称制。

天下人好不容易推翻了一个武则天,眼看着又要出个韦则天。

临淄王李隆基率先发难。兵变杀死了韦皇后,仅登基一个月的李重茂被废除。睿宗李旦再次被拥立为皇帝。

延和元年(712年),因李旦过度宠信妹妹太平公主,导致太平公主意欲谋反。李隆基再次兵变杀死太平公主。李旦禅位于李隆基,称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感叹大唐自开国以来,屡次三番后宫乱政,问计于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言,因东都洛阳在武则天称帝期间,用玄学逆转乾坤,以至于洛阳阴盛阳衰,致使大唐国运时时遭女流乱政。

玄宗问,可否废掉洛阳陪都?

张九龄摇头不可,言:当初大唐立国,多位国师先后算定天数,方定下长安为都,洛阳为陪。动洛阳,则动大唐根基。

唐玄宗问:无他法?

张九龄回曰:昔年李淳风留有一本无字天书,言遇急难事,可焚香问之。今时当堪一用。

当晚张九龄沐浴更衣,设香案焚香问书。

一阵清风拂过,书页翻开,内显一图。张九龄忙上前观望记录下来。稍后,书中文字自消,空白无一物。

张九龄报于玄宗后,玄宗令其依图监督实施。

蒲津渡位于洛阳和长安直线正中间的黄河渡口。张九龄令人铸四头巨大的铁牛分列浮桥两岸。两岸按北斗七星方位各铸七根铁柱,布下天罡七星。又各铸铁人两个,分守两阵。

开元十三年(725年),浦津渡口工程完工。李隆基前往泰山进行封禅。

封禅当天,李隆基焚香告天后。泰山上空的云端现出灵宵宝殿影像。一位天仙朝西一指,四位天将御风直往浦津渡口,镇守洛阳阴气西侵长安。

本来李隆基以为如此这般,大唐能江山永固,不再受后宫祸害。

岂料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寿王李瑁在洛阳参加姐姐咸宜公主婚礼时,遇到了寄养在叔叔家的杨玉环。

寿王李瑁回长安后,请玄宗赐婚。杨玉环被册封为寿王妃,奉旨前完长安完婚。

杨玉环途经蒲津渡,突然飞沙走石暗无天日。一行人数番想冲过浮桥。其他人都能过河,可唯独杨玉环一到桥边就被狂风推回。

杨玉环勃然大怒,指着桥头铁人铁牛骂道:“你们是些什么鬼怪,竟敢拦我去路,待我他日得势,定将你们扔下河去!”

杨玉环取了马夫的马鞭,照着铁牛铁人就打。铁牛铁人吃打不住,忙逃开到一边。杨玉环手持马鞭指着铁人铁牛道:“你们若再敢拦我,我定断了你们的牛角,捅瞎你们的双眼。”说完大摇大摆的过桥而去。

说来也怪,铁人铁牛吃了这一顿马鞭后,天空放晴,周遭一丝风也没有。

两岸百姓都知道这过桥女子不是凡人,皆跪地叩拜不止。

数年后,杨玉环被李隆基封为贵妃。杨玉环记恨这件事,令人将铁牛铁人并七星铁柱都扔进了黄河……





难得浮生闲半日


山西蒲州,唐朝时期建造的黄河铁牛铁索桥拉引墩,一千多年来造福两岸。自1907年黄河大水改道湮没后,沉寂了八十多年。以致这个古代的宏大铸铁工程,要不是被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黄河工程挖出,都被人们遗忘了。现在被政府妥善的科学保护,移地安置,建立了黄河铁牛博物馆,并且供游人参观游览。

我是2016年初夏,随山西全境旅游团旅游时,到过蒲州的《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济寺,黄河岸边的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和黄河铁牛保护风景游览区的。

地面上的黄河铁牛比真牛个头大多了,令人震撼,那是为了重量的需要吧,还有身着不同民族服装的牵牛铁人。要说古代铸铁配方独特,我佩服,但说它不生锈,我不信!明明锈迹斑驳,一疙瘩一块的,只是千百年来被过往人众左手摸,右手扶的,即便是铁锈也被人手汗渍摩娑的锃明黑亮。不信你走入博物馆地下,那铁牛四条腿的铁座下,四根斜插深入地下数米的巨大铁柱,被用玻璃密封保护着,仿佛刚从泥土中刨出来的那样,向人们呈现着历史岁月留存在它们身上的沧桑痕迹。长时间的铁锈也会形成一种坚硬的膜,这个事文物鉴定学者最懂行了,他们叫那种膜为文物的包浆。

另外,我不知读者们有谁参观过广州市区越秀公园的镇海楼博物馆?博物馆平台上展示的十几门一百多年前,清朝官兵自己铸造的大炮,和从德国进口的大炮。咱们自铸的大炮炮身被锈蚀的轮廓还在,俨然一堆废铁。而进口德国的大炮炮身则仍然楞角分明、线条准确、锃光瓦亮,甚至连编号规格等刻字都未磨损,仍然清清楚楚。

我承认差距,但不崇洋媚外。一千多年前的黄河铁牛能完好的存留到现在,这本身就是个奇迹!请问,德国及西方一千多年前的铁器是个什么样子?能让我们看看吗?

我们自豪!但我们仍需博采广纳,学习一切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助我大中华的腾飞!


天高云淡路坦


第一次知道黄河铁牛的故事,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故事会》上看到的,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又再次荣幸重温一下黄河铁牛的来历和经过。


最早知道黄河铁牛的故事,还是从宋代一个叫怀丙和尚打捞铁牛的故事上得知此时的。

但是,要说铁牛的来历却是发生在唐朝的开元年间。

当时之所以铸造铁牛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在古代的架桥技术远没有今天发达,但也并不说明古代的人没有智慧。

在古代,牛、象等一般都被视为吉祥物,因此在黄河上铸造铁牛很符合这方面的传统。

但真正铸造铁牛的目的,不是为了一种观赏目的,而是为了在黄河的两岸便于架桥。

当时的唐朝正处于它历史上的巅峰时期,集全国之力铸造约四十多吨的铁牛数尊,分布于黄河的两岸,然后再用数条粗铁索缚于其身,遂形成浮桥。

但随着时日已久,浮桥不免破败,在以后的各个朝代虽屡经修复,但到清代时最终彻底废弃。

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黄河铁牛如果从唐朝开元年间算起的话,到现在为止已经历经一千二百余年,却为何能够保持完好而不被锈蚀掉。

请原谅我们的才疏学浅,如果说错了的话千万不要喷我们的祖宗三代。

第一,黄河水是淡水,淡水对于铁的腐蚀性要远远的地狱海水对于铁的腐蚀性。

大家都知道,军舰是用上等得好钢材料做成的,但是在海里根本就经不起长年累月的侵蚀,而且这还是在做了厚厚的防腐处理之后的结果,但是黄河铁牛却未作任何这方面的防腐处理。


第二,钢铁如果在暴露的空气中是很容易生锈的,但是对于沉在泥沙里的黄河铁牛来说,却恰恰避开了这个弊端,并且由于黄河的说是淡水,不但对铁牛的腐蚀性较差,而且对于铁牛的保护性要多于对铁牛的腐蚀性。

第三,长年累月的冲刷对于铁牛形成了类似于一层坚硬的保护膜,说白了就是一层附加物体,这一点不容忽视。

第四,铁牛的铸造是实心的而非空壳之类的,这是一个铁牛得以完整保存的关键节点。


一般来说,空心的东西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烂掉的,但实心物体就不然了,它在抗腐蚀性方面有着独到的天然优势。

以上四点金供大家参考讨论,并不代表着我的观点就是对的,如有不同意见者,欢迎来辩!


东方中华不败


通过这个铁牛可以看出,在很多年前已经有老铁了,这个铁牛是用老铁铸造的,因为老铁没毛病!所以不会生锈!


小小博士张


黄河铁牛在黄河的泥沙中深埋。断绝了风吹日晒和空气的氧化,还有,杜绝了人为的破坏。才能完好保存至今。这就如同古代的墓葬一样,刚打开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完好如初。但见到外界的空气后,一切就都变了样子。比如,马王堆墓葬。刚出土时,丝绸等容易腐烂的丝织品都还颜色艳丽。但跟空气一接触后,立即风化了。另外的金属物品倒是保存完好。比如,曾侯乙墓里的编钟,铜鼎。都是一个道理。坦白说,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所以,给不了你专业的答案。谢谢。


风雨中的梅云


古人的知慧,造出来的东西永远不褪色,不腐难!如战国时的剑,再薄也没褪锋芒。如钟,如马王堆不腐尸,太多!


蓝天白云173883091


看来人类经历过好多次毁灭重生,上一次的文明部分的流传了下来,如黄帝内经道德经等二千多年以前的作品,有很高的自然智慧,看来与上一次文明有关,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许多不解之谜不可等闲视之,现在人类又到了节点是毁灭还是终极解脱,只有天知道。


阳光明贞


昨天去看了门票太贵了,进入就是铁牛还能看剩下的都不能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