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為何沒有核動力飛機?

會行走的書櫃


隨著1945年廣島原子彈的爆炸,人類軍備也開始進入了核時代。這種東西除了能夠製造核武器之外,還能夠給武器裝備提供動力。現在的核動力設備大部分都是安裝在艦艇上,使用核動力的艦艇幾十年都不需要更換燃料,大大提升了艦艇的續航里程和使用壽命。核動力不僅清潔高效,產生的能量也要比普通燃料更強,像航母的電磁彈射技術,在常規動力航母上使用會出現動力不足的現象,核動力航母就不會出現這類問題。讓人疑惑的是,這樣高效的能源來源,卻沒有使用在飛機上。在當今世界上,不管是民用飛機,還是在役的軍用飛機,基本都是常規動力的。


雖然當今世界已經沒有核動力飛機了,不過在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初的冷戰時期,美蘇兩大冤家還真搞出過兩架核動力飛機。在當時洲際彈道導彈還未出現的情況下,如何掌握全球打擊能力,成為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心頭大事。伴隨著上世紀中期的核能熱潮,美國率先開啟了對核能轟炸機的研製;美國以當時最大的轟炸機B-36H轟炸機為藍本,造出了第一架核動力飛機NB-36H,並於1955年進行首飛。

而當克格勃得知美國正在進行核動力飛機的實驗後不久,蘇聯也開始了自己的核動力飛機的研製。蘇聯則以自己家的圖-95轟炸機為藍本,造出了圖-119核動力轟炸機,並於1962年成功首飛。不過有趣的是,美蘇兩家的核動力飛機自始至終都未曾使用過真正的“核動力能源”,NB-36H和圖-119一直都採取常規動力,僅僅是將反應堆搭載在飛機上進行測試和獲取數據而已。可是在試驗過後不久,美蘇兩國的核動力飛機項目就紛紛被下馬了(美國NB-36H於1957年退役並拆毀,蘇聯的圖-119於1965年退役並拆毀),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核動力飛機的弊端非常多,造價成本比較高,實用性也一般般。潛艇和航母的裝備數量有限,造價高也勉強接受了,飛機的裝備數量多,幾千架戰鬥機,就需要幾千個核反應堆,其成本遠不是平常國家能夠承受的。在實用性上,核動力飛機雖然續航里程足夠長,但是在實戰中,續航里程幾千公里就已經足夠了,太長反而顯得多餘,而且飛行員也不能承受超長的續航時間;更何況還有航母這個移動機場。在這種情況下,搞核動力飛機顯得是非常多餘的了。

並且,核動力飛機還存在一個極大地隱患:墜機的成本過高。像阿三這種經常摔飛機的國家,裝備了核動力飛機就等於不斷地朝著自己國內投放髒彈。沒有一個國家能保證飛機不會墜落,一旦墜落在居民區或是其他人流量大的地方,那麼其造成的損失也將會不可估量。並且,如何有效的保證飛行員能夠不受飛機中的核輻射影響,在整個技術攻關時期也一直都沒能解決。再加上六十年代洲際彈道導彈的出現,使得核動力飛機所謂的“戰略打擊能力”的優勢完全不復存在,下馬的結局也是必然的。


二戰吐槽君


目前沒有,以前有,但也沒有使用核動力進行過飛行。原因也簡單,一個是太重效率不高,一個是不安全。

美蘇爭霸最激烈的年代,雙方都論證過核動力飛機,美國還將和反應堆安裝到飛機上進行過試驗,但都沒實用化。核動力飛機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利用核能能取得幾乎無限的續航能力,而且飛機的載荷能力也更高,這對於冷戰期間互相毀滅的思維非常合拍。但隨著試驗的進行雙方都發現,一是核反應堆的重量,防護的重量帶來的對飛行的負面影響實在太大,幾乎完全抵消了帶來的好處。而且造價極度高昂,根本造不起幾架。再就是誰也無法保證這種飛機百分百安全,是機械就會有故障,是飛機就有可能墜毀。核飛機萬一失事造成的附帶損失可能會大到無法估量。綜合以前問題,美蘇對核動力飛機都是淺嘗即止,沒有繼續下去。

不光在軍事上,在民用方面核動力到現在也還沒有完全替代傳統能源供給。無論是軍用的核動力潛艇,核動力航母,民用的核電站,除了造價高昂,運行條件苛刻,人員和設備要求極高等問題以外,還有一個麻煩事容易被大家忽略,就是核廢料的處理。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目前沒有任何好的解決辦法,只有深埋,處理價格幾乎是天價,而且對該片區的影響幾乎是永久性的,到現在還沒有任何解決辦法。

核反應的原理很美好,但距離普及使用還有非常非常長遠的道路要走。要克服小型化,平價化,無害化還需要大量科學研究。在取得實質性突破之前,核動力飛機還是科幻小說中的產物。


圖片都不是實際存在過的飛機,和標題一樣都是鏡花水月。


航空君


核動力飛機現役沒有,但歷史上曾經有過。曾經人類視飛行為神話,等到真正能上天之後想的更多的是,能不能飛的更快一點、更高一點、更遠一些,也是這種需求刺激了科技的發展創新,在核動力出現之後似乎這些問題都不再是問題。

先來一款美國版核動力飛機。

冷戰前期1946年二戰剛結束,享受到核武器利好的美國已經迫不及待的想把核動力用於飛行。在那個核力量至高不上的年代,美國人提出了X-6核動力轟炸機項目,該項目以B-36轟炸機為基礎,安裝一臺通用電氣P-1型核反應堆。

改裝後的型號是XB-36H/NB-36H核試驗機,在50年代進行了多次試飛,用於研究空中核反應堆的屏蔽要求,以及輻射對飛機系統、人員的影響。

難看的機頭就是為了屏蔽飛行機組人員,在機頭鼻部進行了改裝,包括一個12噸的鉛和橡膠盾。

1955年-1957年,總計進行了47次測試飛行和累計了215小時的飛行時間(其中89次是反應堆操作),這是目前有據可查的美國唯一機載反應堆試驗。

再來一款蘇聯版核動力飛機。

上世紀60年代,看到美國人的壯舉之後,蘇聯跟著眼紅也打造了一款圖-119核動機試驗機,在圖-95戰略轟炸機基礎上改進,採用4臺核發動機。

同樣為了降低核輻射對機組人員的影響,發動機分成上下兩層,並排安裝在飛機尾部的隔離艙裡。1962年,圖-119試飛成功,此後這架核動力飛機一共進行了60多次的飛行試驗。

美國一樣蘇聯也認為,既然已經擁有成熟的洲際彈道導彈,核動力飛機就顯得有點多餘。同時無法有效解決反應堆散熱問題、以及在自家空域頭頂核炸彈萬一掉下來可不是一件鬧著玩的事,最終兩家都放棄該項目。

有一段玩笑是這樣的, 圖-119在理論上能夠繞地球赤道飛行80圈不用停歇,只要飛行員還沒死的話。


河東三叔


每次戰爭一結束,對軍隊來說都不是啥好事情。戰敗的固然倒黴,戰勝的也好不到哪裡去。為啥?沒仗打了,要裁軍,裁減裝備,裁減軍費唄。要想不被裁,除非你能找理由說服政府。

二戰一結束,美軍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但美軍很快就找到了與國會討價還價的理由:蘇聯威脅巨大,巨大到有可能會“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美國軍隊適當的裁減人數可以,但裁減軍費和裝備可不行。不但不行,相反還要加大資金對新武器裝備的研發和採購,淘汰落後的。

在美軍計劃研發的新武器中,核動力飛機是最引人注目的。美國軍方說,要是蘇聯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話,我們的轟炸機大約根本來不及起飛就在襲擊中盡數被擊毀在地上了,所以很有必要研發核動力飛機。因為它不燒油,帶著幾百克的核燃料就能在天上飛好幾個月。如果把這種飛機造成了,讓它們載著核彈常年圍著蘇聯飛,光是威懾效果就很不錯。先別說研製這種飛機難度有多大,理論上聽起來就非常的“誘人”。

說幹就幹。在十億美元的經費支持下,核動力飛機所用的反應堆研製頗為順利,很快就裝到了飛機上。那是用B36飛機改裝而來的,出於保密的原因,美國政府給它一個X6的代號。這個X6在1955年9月首次試飛,但試飛的目的不是為了測試核動力,而是為了測試核輻射。事實上,在測試過程中,反應堆根本沒有啟動。在這架X6此後的數十次飛行中,反應堆也一直處於關閉狀態。但即便如此,那反應堆的輻射也相當嚇人。那些正值生兒育女最佳年齡的飛行員不知道是怎麼被忽悠進重達12噸的駕駛艙的——之所以這麼重是因為它包裹了很多防輻射材料,至於防不防得住就不清楚了,反正坐在地面實驗室的那些科學家們很有信心。軍方高層是不是也很有信心呢?未必。X6每次飛行,他們都安排一架滿載士兵的運輸機在旁邊護航,如果它一出事,士兵就馬上跳傘,封鎖現場,抹殺證據,消除謠言。如此膽戰心驚的試飛了幾年,X6的敵人冒出來了——彈道導彈。隨著技術的進步,彈道導彈的射程越來越遠,打擊精度也在不斷的提高,而且它還和核彈結婚了,半小時就能從地球的這邊飛到那邊,給敵人毀滅性打擊。既然彈道導彈如此給力,核動力飛機如此的不爭氣,那麼現在就到了讓它下馬的時候了。何況國內的媒體已經在熱熱鬧鬧的討論“核動力飛機萬一掉下來怎麼辦?”,國會那邊更是對這個花錢驚人的項目不耐煩了。結果,在1961年,美國的核動力飛機壽終正寢。

除了美國,蘇聯也在弄核動力飛機。蘇聯的克格勃可不是吃素的,他們很快就搞到了美國秘密研製核動力飛機的情報。蘇聯政府在核實了之後,也趕緊上馬自己的核動力飛機項目。負責研製蘇聯核動力飛機的是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圖波列夫設計局,庫滋涅佐夫設計局和留裡卡設計局。前兩個負責設計飛機,後兩個負責設計發動機。米亞西舍夫很有飛機設計才華,設計風格前衛大膽。從如今找到的設計資料看,他設計的核動力飛機放到今天也不為過時。但就是因為他太有才華了,所以遭到同行的妒忌和打擊。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文化不高,對米亞西舍夫設計的高度前衛科幻的飛機一無所知,也聽不懂他在說啥玩藝,於是就將他的項目下馬了。但老米不服氣呀!他在飛機設計方面的確非常有才華,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大開竅了。赫魯曉夫不讓他搞,他偏要搞,政府撤資了沒關係,他自籌資金搞。結果把赫魯曉夫給惹火了,一聲令下,關閉了他的設計局,他本人“光榮”的“升任”蘇聯茹科夫空氣動力研究所所長。而圖波列夫就要高明得多。他把自己的作品圖95轟炸機拿出來,直接在它上面裝個核反應堆,然後就拿去交差了。赫魯曉夫對這核動力的圖95挺滿意的,下令試飛,以儘快裝備部隊。當然,圖95也和它的美國兄弟X6一樣,在試飛中根本不敢開核反應堆。另外,X6好歹在駕駛艙包裹了十來噸的防輻射材料,圖95更省事,直接給它裝幾塊幾釐米厚的鉛板應付一下就了事了。這核動力的圖95後來也被彈道導彈“打”下馬了。


血染戰旗紅


怎麼沒有?肯定有啊。

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弄過核動力飛機項目,美國之所以弄核動力飛機,一方面是維持技術優勢的考慮,另一方面則是戰略空軍那群迷戀戰略轟炸機與大規模轟炸的高級將領全力抓權的考量。對於核動力飛機的戰役使用,基本的思路是可以用其攜帶核武器並長期部署在空中待機,以極大地提升核武器的生存性。不管怎麼說,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以B-36洲際轟炸機為藍本搗鼓核動力轟炸機,康維爾公司還真的搞出了3架原型機,並命名為NB-36H,反應堆採取普通的堆棧構型,靠反應堆熱量加熱空氣為發動機提供動力。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反應堆堆芯完全暴露在外,一旦起飛這尼瑪完全就是一個飛翔的髒彈啊,一邊飛一邊噴放射性粉塵。這3架原型機也只好作為“空氣動力試驗機”,重點試驗了飛機安裝核反應堆後的空氣動力學性能與核反應堆在飛行情況下的工況穩定性,並未敢在空中真正使用核反應堆。後來美軍內部主張洲際導彈的一派將領佔了上風,這事兒就下馬了。

至於蘇聯,完全是抱著“美國有的我也要有”的心理,加上託派分子赫魯曉夫莫名其妙的原子能崇拜,上趕著也搞起了核動力轟炸機。至於戰役使用跟美國想法一樣,也是打算讓轟炸機帶著核武器在天上長期飛行待機,以提升核武器的生存性。同美國人不同的是,蘇聯人仗著自己的國土廣袤無人區眾多,用圖-95“熊”式轟炸機改裝一架核動力轟炸機之後,還真的在天上飛了幾圈,但是遇到的問題跟美國人一樣:放射性汙染太嚴重。畢竟一個大髒彈在天上飛,誰想誰噁心不是。於是很快也下馬了。


軍武次位面


曾經的地球,不光有核動力飛機,還有飛碟,空天母艦。這些二戰或冷戰的產物,雖有很多沒有遺留下來,但研製這些殺器的過程,無疑為我們在其他領域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比如現在的航拍無人機。

話題說回核動力飛機,為什麼要研製核動力飛機,續航能力好啊,當時的戰略轟炸機的航程遠比不上現在,無法承擔美蘇稱霸世界的野心。自從巨大的蘑菇雲在日本上空升起,世人便見識到這種末日殺器的威力。人們便想,控制核爆炸的過程,使其緩慢釋放能量,這無疑又會開啟核能的另一個潘多拉魔盒。於是核潛艇,航空母艦,核動力飛機,便開始論證,研製。

核動力飛機與其餘二者的動力區別在於,前者採用高速氣流與反應堆產生的高溫接觸,變成高溫高壓氣流,再通過導流,氣體依次通過各個增壓渦輪,最後噴出產生動力;而後者則是通過反應堆產生的高溫,將液態水加熱,液態水在150個大氣壓高壓環境中,被加熱到343℃而不沸騰,再通過二次高壓回路,將使260℃液態水在70個大氣壓下沸騰,產生的水蒸氣使其產生動力。

二者原理相同,只是導熱介質不同。其次就是防護的問題,航母自己潛艇,因自身尺寸優勢,可是增加防護層,以隔絕核輻射。而核動力飛機,在考慮防護的同時還要考慮,核反應堆的尺寸及重量,在平衡動力與載重的問題上無法達到平衡點,以至防護問題,成為核動力飛機的發展瓶頸(進行過多次試飛)。與此同時,彈道導彈的出現,實現全球威懾已不是問題,而核動力飛機的研製費用無疑是天價,單價飛機造價必定過高,無法實現如航母和潛艇般的量產,且自身防護還是問題,一旦被擊落,後果不堪設想。綜合考慮,核動力飛機計劃被擱置,但不排除今後核技術的提升,使得這一殺器重現江湖。




未央宮的執金吾


以今天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能製造出用核能作為動力飛行的飛機。一者是核反應堆體積龐大,如果安裝在飛機上,飛機就會不堪重負。二者是萬一飛機失事,那飛機上的核反應堆摔壞破裂,那將會引發核事故,造成核汙染。而核汙染的危害性和長期性,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總之,今天的科學技術所達到的深度,還不能製造出完全安全行駛的核動力飛機。(圖片源自網絡)



孤獨的人209381559


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是輿論壓力,誰也不想在頭頂上飛個核彈;另一方面,飛機裝核反應堆,需要輕量化和小型化,貌似這個矛盾就目前說還有些難度。還有就是技術問題,核彈的爆炸威力來自於核裂變,這種能量是不可控的,如果人類掌握了核聚變技術,對能量可控,並且無汙染,那麼也許會有核動力飛機列裝。




一點星宿


有啊。

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弄過核動力飛機項目,美國之所以弄核動力飛機,一方面是維持技術優勢的考慮,另一方面則是戰略空軍那群迷戀戰略轟炸機與大規模轟炸的高級將領全力抓權的考量。對於核動力飛機的戰役使用,基本的思路是可以用其攜帶核武器並長期部署在空中待機,以極大地提升核武器的生存性。不管怎麼說,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以B-36洲際轟炸機為藍本搗鼓核動力轟炸機,康維爾公司還真的搞出了3架原型機,並命名為NB-36H,反應堆採取普通的堆棧構型,靠反應堆熱量加熱空氣為發動機提供動力。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反應堆堆芯完全暴露在外,一旦起飛這尼瑪完全就是一個飛翔的髒彈啊,一邊飛一邊噴放射性粉塵。這3架原型機也只好作為“空氣動力試驗機”,重點試驗了飛機安裝核反應堆後的空氣動力學性能與核反應堆在飛行情況下的工況穩定性,並未敢在空中真正使用核反應堆。後來美軍內部主張洲際導彈的一派將領佔了上風,這事兒就下馬了。

至於蘇聯,完全是抱著“美國有的我也要有”的心理,加上託派分子赫魯曉夫莫名其妙的原子能崇拜,上趕著也搞起了核動力轟炸機。至於戰役使用跟美國想法一樣,也是打算讓轟炸機帶著核武器在天上長期飛行待機,以提升核武器的生存性。同美國人不同的是,蘇聯人仗著自己的國土廣袤無人區眾多,用圖-95“熊”式轟炸機改裝一架核動力轟炸機之後,還真的在天上飛了幾圈,但是遇到的問題跟美國人一樣:放射性汙染太嚴重。畢竟一個大髒彈在天上飛,誰想誰噁心不是。於是很快也下馬了。


喃喃13812291006


這不叫核動力飛機,是可控核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