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第一爐香》張愛玲小說的兩把鑰匙,意義與意象在寫作中的應用

​對於喜歡張愛玲作品的讀者來說,一定會覺得張愛玲的作品會有一種讓自己欲罷不能的感覺,而不喜歡她作品的讀者,卻會感覺她的作品就是那種“打死都讀不下去”的作品,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我也曾經問過幾個讀者,我覺得那些把張愛玲的作品列為“讀不下去”的作品,

歸根結底可能是讀者缺少打開張愛玲的兩把鑰匙。

讀《第一爐香》張愛玲小說的兩把鑰匙,意義與意象在寫作中的應用

今天我就把這兩個關鍵影響我們品讀張愛玲的兩大障礙,逐一的對其分析和解讀,從而為你閱讀她的作品掃清障礙,同時也就基本可以完成了我對文章題目的一個系統性闡釋。因為之前自己一直寫一些關於文學理論上的文章,應網友要求,最近有針對性的對一些作品做一些實踐性的解讀,從而讓我們把讀書能力通過實踐,轉化為一種寫作能力。有人說過,好文筆是讀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有很多寫作愛好者以為寫作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而忽略了讀書對於寫作的重要性。

不會解讀,就談不上借鑑和學習。讀不了張愛玲作品的人當中,有這樣一個群體是我這篇文章的主要目標人群,(如果不符合此特徵的,我認為就需要另當別論了,這篇文章就不展開來討論)這一部分讀者,平時喜歡讀的作品基本是一種二元特徵的情節故事,具體就是需要有一種“積極的意義”在這種作品裡面。

如果沒有一種所謂“積極”的意義,這一部分讀者就會失去閱讀的興趣,比如故事中首先要有好人和壞人,或者要有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這樣的情節。哪怕主角是土匪,也要有一點正義感;哪怕主角是個風塵女子,也要有一個白馬王子去拯救她。

讀《第一爐香》張愛玲小說的兩把鑰匙,意義與意象在寫作中的應用

如果你符合上述條件,那恭喜你,這篇“藥方”也許正適合你,你可以繼續往下看我的文章。為什麼有人感覺張愛玲的作品讀不下去,是因為張愛玲的作品大部分都沒有表現出積極的人生意義,甚至故事裡根本就沒有讀者自己可能會喜歡的角色,這一篇《第一爐香》就是這樣,包括之後的很多作品都有這個特徵。


這篇小說講的就是一個叫葛薇龍的女大學生,她是如何一步步墮落的人生故事,裡面的角色沒有我們常說的那種所謂積極的,正面的形象特徵,因此移情的心裡活動在她的作品裡你幾乎無法開展,也就沒有繼續讀下去的動力。張愛玲的作品都是一種揭示人性的作品,因為人性是經不起揭示的,就算我們看清一個好人的真實人性,估計你也喜歡不起來,何況張愛玲筆下的這些人,還談不上是我們眼中的那些所謂高尚的人。

所以我們對她的作品是不容易輕而易舉的就喜歡起來!我們很多人讀書是為了追求一種心理上的放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讀穿越、霸道女友、打臉等類似內容,因為能給我們大腦帶來放鬆休閒的目的,二元的情節最簡單,最不需要思考。

要讀張愛玲的作品,我們首先要放下一些道德意識的框框,以最本真的人性探索態度去理解她的作品內容,人性本身就沒有一種鮮明的二元特徵,如果你真正看清某一個人的人性,你一定會分不清這個人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壞人。這一點對很多人來說,看似簡單,但卻不容易做到。

讀《第一爐香》張愛玲小說的兩把鑰匙,意義與意象在寫作中的應用

張愛玲的作品裡缺少了“積極”的意義,連傅雷都曾經批評過她,但這不代表她的作品不優秀,這就給了我們很多寫作愛好者一個樣本和參考,“意義”不是決定作品好壞的標準,意義容易變,而人性可以說千百年都沒怎麼變過,當你寫的作品主要表達的是意義,那當意義隨著時代前行,那你的作品價值也就消失。

我們可以通過品讀這篇沒有“積極意義”的作品,看看它的魅力所在,當沒了意義,他的魅力來自哪裡?我認為最大的就是對人性的探索,有人說人性的探索就如探索宇宙一樣艱難、深邃!還有就是張愛玲的語言修辭,她在作品中對意象的構建和通感修辭格這些文學藝術方面的魅力,它們是最能引起我閱讀興趣的關鍵內容部分,

說起意象這個文學詞彙很多人都不是很在意,我在這裡用最直觀的方式來解釋這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藝術感染力。

讀《第一爐香》張愛玲小說的兩把鑰匙,意義與意象在寫作中的應用

如我們經常會在一些影視大片中看到這樣一種視覺的前奏,那就是對一種殘酷戰爭結束後場景的鏡頭特寫,鏡頭會把整個戰場的殘留景觀進行一個特別的展示,鏡頭慢慢的移動,大家看到了硝煙瀰漫、橫屍遍野的場景,對於我們觀眾看到這種景象,會有一種代入感,而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就是意境的建構,而意境就是有意象建立起來的。在此我引用一段意象的描寫:

……殘陽如血,如血的卻不僅僅是殘陽,天邊最後一抹斜輝掠過陰霾流連在垓下早已因戰火而焦黑的土地上,斷箭和長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氣息瀰漫……

這就是一個要寫古代戰場的前奏,這就是通過意象構建一種意境,這是文學裡一種最常見的藝術欣賞內容,而張愛玲是我見過對意境和意象把握最好的一個作家,幾乎沒有之一。誰會欣賞文學作品的意象和意境,誰才算真正對文學藝術欣賞入了門!我們過去的古詩詞是對意境意象應用的最頻繁的門類,因此張愛玲對於在自己作品中意境的勾勒,應該源於自己深厚的傳統文學功底。

我們進入文本,看看她對意境的建構!這篇小說是類似一個非標準的圓形結構,從開始點起一爐沉香屑開始,到這一爐沉香屑燒完故事結束,張愛玲通過自己獨特的意象和陌生化的比喻描寫,把葛薇龍的內心慾望一點點的拋灑出來。

從一開始的一個女大學生身份到最後沉迷於紙醉金迷之中,最後迷上花花公子,不惜出賣靈魂,費盡心機嫁給了花花公子喬琪,繼續過著聲色犬馬的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繼續著自己成為一個斂財的工具。

讀《第一爐香》張愛玲小說的兩把鑰匙,意義與意象在寫作中的應用

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沒有給你一個想要的結局,沒有給你一個你想要的期待,故事用燃燒的沉香屑作為意象,營造出故事的回味悠長和葛薇龍就像沉香一樣慢慢將自己生命燃燒的命運預示,對於燃燒,從故事的一開始,張愛玲就開始營造這種命運的外化表現,如文章一開始有這樣的描寫:

滿山轟轟烈烈開著野杜鵑,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去了……葛薇龍在玻璃門裡瞥見自己的影子……

這也是葛薇龍內心世界的一種外化,也是一種她命運的象徵,杜鵑在我們傳統的文化中本身就帶有一種淒涼、哀傷的象徵。這樣的意象描寫還有很多,再翻過一頁,我們就會看到:

寶藍磁盤裡一個仙人掌,正是含苞待放,那蒼綠的厚葉子,四下裡探著頭,像一窠青蛇;那枝頭的一捻紅,便像吐出的蛇信子。

這裡用陌生化的比喻給我們一個強烈的視覺衝擊,作者把仙人掌比喻成青蛇,這是很多作家都不會想到的,同時用這樣的陌生化比喻,構建起了一個慾望的意象,蛇就是慾望和貪婪的象徵,這都是葛薇龍潛意識裡的一種外化描寫。

讀《第一爐香》張愛玲小說的兩把鑰匙,意義與意象在寫作中的應用

這種對於葛薇龍的內心外化意象,還隨著時間的不同而不同,現在是葛薇龍的潛意識,後面隨著這種潛意識慢慢浮出水面,張愛玲建構的意象也隨著越發的顯現出來,我們看之後的這段描寫:

薇龍向東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彷彿是一頭肥胸脯的白鳳凰,棲在路的轉彎處,在樹椏杈裡做了窠。越走越覺得月亮就在前頭樹深處,走到了,月亮便沒了。

把月亮比作白鳳凰,鳳凰代表著富貴,預示這葛薇龍因追求富貴而被迷了心竅,最終終化為烏有的命運結局,緊接著下文:

薇龍站住了歇了一會兒腳,倒有點惘然,轉眼間那貴家宅邸已經化成一座大墳山。

把這些意象連貫起來,這就構成了一個葛薇龍命運的預示,最終葛薇龍的一生就這樣被這“墳山”埋葬。如果以這些意象作故事線索,張愛玲就是寫了葛薇龍通過自己的慾望一步步的把自己焚燒、埋葬的故事,把自己的青春、愛情和命運一點點的燃燒殆盡的悲劇人生。

文學是文字的藝術,它必然逐漸的走向小眾,最終也就會只有一少部分具有鑑賞能力的讀者才能欣賞這樣一種文學藝術作品,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種意象和意義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進行一種藝術上的認識和理解,從而使自己具備這種對文學藝術的鑑賞能力。

有了這種鑑賞能力,你才能借鑑、學習,從而使自己寫出這樣的藝術內容,藝術從來不是一種僅僅靠直覺就能理解的東西。我們需要有一種語言與作者溝通,這種語言並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獲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