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一炉香》张爱玲小说的两把钥匙,意义与意象在写作中的应用

​对于喜欢张爱玲作品的读者来说,一定会觉得张爱玲的作品会有一种让自己欲罢不能的感觉,而不喜欢她作品的读者,却会感觉她的作品就是那种“打死都读不下去”的作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我也曾经问过几个读者,我觉得那些把张爱玲的作品列为“读不下去”的作品,

归根结底可能是读者缺少打开张爱玲的两把钥匙。

读《第一炉香》张爱玲小说的两把钥匙,意义与意象在写作中的应用

今天我就把这两个关键影响我们品读张爱玲的两大障碍,逐一的对其分析和解读,从而为你阅读她的作品扫清障碍,同时也就基本可以完成了我对文章题目的一个系统性阐释。因为之前自己一直写一些关于文学理论上的文章,应网友要求,最近有针对性的对一些作品做一些实践性的解读,从而让我们把读书能力通过实践,转化为一种写作能力。有人说过,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有很多写作爱好者以为写作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而忽略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不会解读,就谈不上借鉴和学习。读不了张爱玲作品的人当中,有这样一个群体是我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人群,(如果不符合此特征的,我认为就需要另当别论了,这篇文章就不展开来讨论)这一部分读者,平时喜欢读的作品基本是一种二元特征的情节故事,具体就是需要有一种“积极的意义”在这种作品里面。

如果没有一种所谓“积极”的意义,这一部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比如故事中首先要有好人和坏人,或者要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样的情节。哪怕主角是土匪,也要有一点正义感;哪怕主角是个风尘女子,也要有一个白马王子去拯救她。

读《第一炉香》张爱玲小说的两把钥匙,意义与意象在写作中的应用

如果你符合上述条件,那恭喜你,这篇“药方”也许正适合你,你可以继续往下看我的文章。为什么有人感觉张爱玲的作品读不下去,是因为张爱玲的作品大部分都没有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意义,甚至故事里根本就没有读者自己可能会喜欢的角色,这一篇《第一炉香》就是这样,包括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有这个特征。


这篇小说讲的就是一个叫葛薇龙的女大学生,她是如何一步步堕落的人生故事,里面的角色没有我们常说的那种所谓积极的,正面的形象特征,因此移情的心里活动在她的作品里你几乎无法开展,也就没有继续读下去的动力。张爱玲的作品都是一种揭示人性的作品,因为人性是经不起揭示的,就算我们看清一个好人的真实人性,估计你也喜欢不起来,何况张爱玲笔下的这些人,还谈不上是我们眼中的那些所谓高尚的人。

所以我们对她的作品是不容易轻而易举的就喜欢起来!我们很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一种心理上的放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读穿越、霸道女友、打脸等类似内容,因为能给我们大脑带来放松休闲的目的,二元的情节最简单,最不需要思考。

要读张爱玲的作品,我们首先要放下一些道德意识的框框,以最本真的人性探索态度去理解她的作品内容,人性本身就没有一种鲜明的二元特征,如果你真正看清某一个人的人性,你一定会分不清这个人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看似简单,但却不容易做到。

读《第一炉香》张爱玲小说的两把钥匙,意义与意象在写作中的应用

张爱玲的作品里缺少了“积极”的意义,连傅雷都曾经批评过她,但这不代表她的作品不优秀,这就给了我们很多写作爱好者一个样本和参考,“意义”不是决定作品好坏的标准,意义容易变,而人性可以说千百年都没怎么变过,当你写的作品主要表达的是意义,那当意义随着时代前行,那你的作品价值也就消失。

我们可以通过品读这篇没有“积极意义”的作品,看看它的魅力所在,当没了意义,他的魅力来自哪里?我认为最大的就是对人性的探索,有人说人性的探索就如探索宇宙一样艰难、深邃!还有就是张爱玲的语言修辞,她在作品中对意象的构建和通感修辞格这些文学艺术方面的魅力,它们是最能引起我阅读兴趣的关键内容部分,

说起意象这个文学词汇很多人都不是很在意,我在这里用最直观的方式来解释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感染力。

读《第一炉香》张爱玲小说的两把钥匙,意义与意象在写作中的应用

如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影视大片中看到这样一种视觉的前奏,那就是对一种残酷战争结束后场景的镜头特写,镜头会把整个战场的残留景观进行一个特别的展示,镜头慢慢的移动,大家看到了硝烟弥漫、横尸遍野的场景,对于我们观众看到这种景象,会有一种代入感,而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就是意境的建构,而意境就是有意象建立起来的。在此我引用一段意象的描写:

……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天边最后一抹斜辉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弥漫……

这就是一个要写古代战场的前奏,这就是通过意象构建一种意境,这是文学里一种最常见的艺术欣赏内容,而张爱玲是我见过对意境和意象把握最好的一个作家,几乎没有之一。谁会欣赏文学作品的意象和意境,谁才算真正对文学艺术欣赏入了门!我们过去的古诗词是对意境意象应用的最频繁的门类,因此张爱玲对于在自己作品中意境的勾勒,应该源于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

我们进入文本,看看她对意境的建构!这篇小说是类似一个非标准的圆形结构,从开始点起一炉沉香屑开始,到这一炉沉香屑烧完故事结束,张爱玲通过自己独特的意象和陌生化的比喻描写,把葛薇龙的内心欲望一点点的抛洒出来。

从一开始的一个女大学生身份到最后沉迷于纸醉金迷之中,最后迷上花花公子,不惜出卖灵魂,费尽心机嫁给了花花公子乔琪,继续过着声色犬马的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继续着自己成为一个敛财的工具。

读《第一炉香》张爱玲小说的两把钥匙,意义与意象在写作中的应用

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没有给你一个想要的结局,没有给你一个你想要的期待,故事用燃烧的沉香屑作为意象,营造出故事的回味悠长和葛薇龙就像沉香一样慢慢将自己生命燃烧的命运预示,对于燃烧,从故事的一开始,张爱玲就开始营造这种命运的外化表现,如文章一开始有这样的描写:

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去了……葛薇龙在玻璃门里瞥见自己的影子……

这也是葛薇龙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也是一种她命运的象征,杜鹃在我们传统的文化中本身就带有一种凄凉、哀伤的象征。这样的意象描写还有很多,再翻过一页,我们就会看到:

宝蓝磁盘里一个仙人掌,正是含苞待放,那苍绿的厚叶子,四下里探着头,像一窠青蛇;那枝头的一捻红,便像吐出的蛇信子。

这里用陌生化的比喻给我们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作者把仙人掌比喻成青蛇,这是很多作家都不会想到的,同时用这样的陌生化比喻,构建起了一个欲望的意象,蛇就是欲望和贪婪的象征,这都是葛薇龙潜意识里的一种外化描写。

读《第一炉香》张爱玲小说的两把钥匙,意义与意象在写作中的应用

这种对于葛薇龙的内心外化意象,还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同,现在是葛薇龙的潜意识,后面随着这种潜意识慢慢浮出水面,张爱玲建构的意象也随着越发的显现出来,我们看之后的这段描写:

薇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杈里做了窠。越走越觉得月亮就在前头树深处,走到了,月亮便没了。

把月亮比作白凤凰,凤凰代表着富贵,预示这葛薇龙因追求富贵而被迷了心窍,最终终化为乌有的命运结局,紧接着下文:

薇龙站住了歇了一会儿脚,倒有点惘然,转眼间那贵家宅邸已经化成一座大坟山。

把这些意象连贯起来,这就构成了一个葛薇龙命运的预示,最终葛薇龙的一生就这样被这“坟山”埋葬。如果以这些意象作故事线索,张爱玲就是写了葛薇龙通过自己的欲望一步步的把自己焚烧、埋葬的故事,把自己的青春、爱情和命运一点点的燃烧殆尽的悲剧人生。

文学是文字的艺术,它必然逐渐的走向小众,最终也就会只有一少部分具有鉴赏能力的读者才能欣赏这样一种文学艺术作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意象和意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进行一种艺术上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自己具备这种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有了这种鉴赏能力,你才能借鉴、学习,从而使自己写出这样的艺术内容,艺术从来不是一种仅仅靠直觉就能理解的东西。我们需要有一种语言与作者沟通,这种语言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