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的帝道,赵匡胤如何完成宋朝开国?

张文瑶


在五代十国,向来是武夫得天下,后唐的李从珂、李嗣源、后晋的石敬瑭、后汉的刘知远,乃至后周的郭威,都是武将得天下。而大家知道,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皇袍加的身,其实这种把戏,并不是赵匡胤的独创。李嗣源、郭威都是被士兵拥立为帝。而郭威被拥立为帝时,赵匡胤极可能就是郭威的亲兵。

所以,这在五代是一件常事。但赵匡胤最牛的是,他不是第一个做这个事情的,但他却是最后一个做这个事情的。

赵匡胤家是军人世家,他的父亲就是一位将领,他年青的时候投奔到郭威的帐下。但地位并不是特别的高。到了柴荣继位。在不久后的高平之战,很多禁军将领在大战时临阵退缩,最后靠柴荣才奇迹般逆转。在这场战斗,赵匡胤表现出色,立了军功。

回来后,柴荣整顿禁军,把一批跋扈的将军从禁军中清理了出去,赵匡胤得已上位。而在下面的征淮南中,赵匡胤又表现出色。而柴荣原本是一代明君,只可惜英年早逝,在北伐时得病,回来后就死了。

赵匡胤算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从柴家手中夺走了皇位。但赵匡胤还是有人性的,没有对柴家赶尽杀绝。到了水浒传里,还有一位柴大官人,就是柴荣的后代。

我在今日头条有一个专栏,叫《五代十国的枭雄》,就顺便摘录一下段赵匡胤的早年生涯吧。

二十一日,柴荣登上了皇位,郭威相信自己的义子能做得比自己更好,可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依然不敢肯定柴荣会是平乱世的真龙天子。

在这之前的某一天,郭威找来了柴荣:

“我听说民间有谶语,赵氏合为天子。”

说完这句话以后,郭威除掉了京城内一位颇有威望的赵姓人。但历史告诉我们,所谓谶语是破不掉的。当年隋文帝杨坚还要杀光李姓人呢。

真龙天子的第二位候选人,赵姓之子。

传说,十多年前,有一位道士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妇女,道士叫陈抟,在道教很有名,以前是文化人出身,因为老是考不上进士,只好从了太上老君。加入道教以后,陈抟发挥所长,将道儒佛思想揉为一体,成为著名的宗教人士,人称“陈抟老祖”,又因为擅长道教睡功“锁鼻术”,能一睡三年,号称“睡仙”。

那时,陈老祖发现妇女肩上挑着两个孩子,大概是兵荒马乱在逃难。陈老祖眼前一亮,骑在驴上吟了一句:“莫道当今无真主,两个天子一担挑。”

以文学水平论,这打油诗打得大概是酱油,怪不得当年名落孙山。以预言论,这是很精准的预言。

担子里的人,一个是宋太宗赵光义,这位不属本文讨论范畴,不必理会,另一位是他哥,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九二七年的三月二十一日,在洛阳的夹马营,赵匡胤出生了。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自然要闹出一些动静,诸如怪梦、异光、异香等等,更奇怪的是,等赵匡胤的父亲抱起儿子一看,发现儿子体有异香,另奇的是,通体金黄。这种奇怪的色彩三天之后才消退。这个异象被史官记于史册。事实上,幸亏三天后消退了,因为据今人解释,这大概是得了新生儿黄疸症,我儿子也得过,生下来后,在玻璃箱里照了两天的蓝光才好。又据史书记载,他的弟弟赵光义出生时也呈金黄色,这两兄弟倒是可以组成一对黄金搭档。

因为出生时体有异香,赵匡胤因此得到了一个香孩儿的小名。这是赵家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夭折了。

赵匡胤同学获得了无比的宠爱,他的童年很幸福,他有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和一个慈祥的母亲。

赵匡胤的父亲叫赵弘殷,是一名小军官,其从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镇州王镕时期,而且赵弘殷也具有五代军将的必备素质:善骑射,但估计因为没跟对上线,所以一直没升上去(逾三十年不迁)。从职场上来说,赵弘殷是失败的,可从父亲来说,他是伟大的,他从没有把职场上的失意带到家庭里来,也从来不借此推脱抚养的责任,他总是确保家庭的温饱,没有像李嗣源一样让儿子去打零工,也没有像郭威一样让儿子去做生意。他尽最大的努力让儿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

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妇女,贤惠而又坚强,总能用不多的家用来维持开支。

在父母的呵护下,赵匡胤该上学时上学,偶尔也逃课跑到野外疯玩,然后满身泥泞站到母亲的面前,读四书五经也读兵法,大一点后开始骑马射箭、舞枪弄棍、结交朋友,可能还打打群架。

这是一个普通小孩的成长经历,赵匡胤快乐得就像野外肆意疯长的野草。

他没有像李存勖一样,五岁时就被拎到战场去观摩战斗,也没有像朱温一样,年少时就需要去挑猪食,更没有像郭威一样,需要寄人篱下。他的父母给他的是普通的生活。这看似简单,但在乱世里,这需要坚忍地爱去支撑。

很多年以后,当回顾五代最后一段历史,焦点聚集在柴荣跟赵匡胤上,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两人的区别。

柴荣经历过更多的痛苦,见过更多的不平,所以才会变得激进、刚烈。赵匡胤承受过更多的爱,有着美好的过去,所以才会变得宽容、内心柔软。

让子女感受到爱,然后像普通人一样长大,在我看在,这便是伟大的教育。

二十一岁前的赵匡胤十分平凡,在这之前,他碰上了两件大难不死的小事故,一是骑快马脑袋撞了门楣(没事),二是及时跑出了倒塌的房屋(依然没事)。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八岁那年,赵匡胤结婚了,这本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事情,十八就娶老婆可不容易,有的人八十还光棍着,可考察一下赵同学的婚姻史,实在不太光荣,因为他是遵从父母的安排,娶了父亲同事的女儿,既没有刘知远入赘那样悲壮,也没有李嗣源抢妻那样野性,更没有郭威偶遇那样浪漫,自然也没有朱温再碰佳人那样的传奇。

就这样,赵匡胤在父母的呵护下,度过了二十个年头,这是平凡而幸福的二十年,如果接下来还按这个模式,平凡是肯定的,幸福就未必了。

天下纷争,英雄辈出,而大龄已婚无业青年站在开封街头,等着老婆喊他回去吃晚饭,那是何等的惆怅。

这样的生活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二十一岁时,赵匡胤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

翻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伟大的人物在实现其伟大之时,都经历过一翻游历。这大概是因为有一些东西是坐在书房里学不到的,有一些东西是从书中领悟不到的,有一些东西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是永远无法体会、触动心灵的。

像柴荣开始行商一样,赵匡胤也决定开始他的行走。

也许要瞒着妻子,也许要从老娘那里骗一些旅费,二十一的赵匡胤推开了家门,迈出了人生意义上第一步独立自主的行走。

从这一刻开始,这位一直生活在父母细心照料下的幸运儿将展开一段孤独并不堪的旅程,他将用这一段岁月来磨练自己,从而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

赵匡胤大概是提着一根齐眉棍。据说,赵匡胤是武术高手,擅长盘龙棍,还会长拳,后人将他的拳法称之为太祖长拳。

离开家后,赵匡胤开始向西进发,此时正是公元九四七年的夏天,耶律德光刚从中原撤走,新任皇帝是刘知远,天下大乱初定,兵马四散,赵匡胤可能是找爹去了。据消息显示,他爹可能在陕西一带出差。

那时又没有通讯设备,军事行动又保密,赵匡胤一头刮撞是找不到爹的。

爹没找到,钱已经花光。就此回去吧,在家里,有老妈的热饭和老婆的热炕头。

站在关中大地,赵匡胤一脸茫然,最终尊严战胜了理智,他咬紧牙关,迈出了下一步,流浪。

据悉,以后的赵匡胤游历了陕西,又流窜到甘肃,复又南下到了湖北。赵匡胤同学的旅游相当精彩,一路上,参与了野营、打尖、农家乐等常规旅游项目,也搞过赌博、打架等自选项目,据说还偷过菜(莴苣)。经过这一番深度旅游,赵同学皮糙色黑,衣衫缥缈,更难得还拄着从家里拿出来的齐眉棍,走在大街上,玉树临风,十足丐帮高层的派头。

到最后,实在是混不下去了,赵匡胤想到了有困难找世叔。

赵匡胤找上他父亲以前的同事,复州防御使王彦超。

来到复州(湖北天门),赵匡胤见到了王彦超,诚恳的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请求在世叔这里找份工作,免得空手回去没脸见老婆。

望着这位突然找上门的世侄子,王彦超笑了笑,然后告诉他稍等片刻,说完,王世叔叫下了下人,端出了一个盘子,盘子里着十贯钱。

暴发户是没有老朋友的,这里的钱不少,但意思很明白,这里没办法留你,给你钱,你走吧。

大概赵匡胤这风尘仆仆的样子颇似丐帮子弟,王彦超准备打发走图个清静,但赵匡胤真的不需要施舍,他只想找一份工作,只需要一个可以努力的机会。

这对年轻的赵匡胤无异于一次耻辱,证明世叔靠得住,母猪能上树。

士可杀不可辱,赵匡胤愤而起立,然后干脆利落的将十贯钱收进口袋,对世叔慷慨解囊表示感谢,并告辞而去。

交情可以保持,但不可以依赖,这是生活给赵匡胤上的又一课。十多年后,赵匡胤也毫不讲交情,喝了一顿酒就让出生共死的老朋友交出了兵权,那件事叫杯酒释兵权。在座交出兵权的人中就有这位王世叔。

离开了复州,赵匡胤奔向了第二个地点:随州(湖北随县),在这里,他依然找到了一位可以投靠的世叔:随州刺史董宗本。

看来,赵弘殷虽然混得不怎么样,但人缘很好,朋友到处都是。

这一次,赵匡胤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在董宗本的随州谋了一个差事。可上天依旧要考虑这位流浪的青年。

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对这个外来户相当看不顺眼。

有一次,董遵诲找到赵匡胤,提了一个问题:“我经常看到城上有像车盖一样的紫云,又梦见登上高台,看到有一条黑蛇长百尺余,突然化作一条龙腾空而去,还打雷闪电,这是什么征兆?”

很多年后,赵匡胤当上了皇帝,这个问题被当作赵同学要当皇帝的预兆,可事实上,这是一个不怀好意的提问。

所谓云,就是暗指你是那飘来的浑小子。而黑蛇就更有意思了。赵匡胤同学流浪了这么久,有没有变成爬行动物不知道,但确是晒得一身黑不溜秋,又有一付粗壮的蛇腰。结合董少爷的阴阳怪调,大家都可以猜到这是在下逐客令。

不管你是哪来的黑大蛇,你还是趁早飞了吧。

这就是来找事了,问完后,董遵诲用挑衅的目光望着赵匡胤,只等对方沉不住气就准备动手开打,要知道虽然赵匡胤功夫不错,但历史记载,董遵诲也是武术界的奇才,这么大还没有碰到过对手。

赵匡胤很快猜到了对方的用意,他嘿嘿笑了笑,没有回答。

在随州的工作,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他很珍惜,知道跟老板的儿子闹翻意味着什么,于是,他适时的低下了头。

赵匡胤是想跟董遵诲做朋友的,这位生于洛阳,长于开封的少年虽然没多少社会经验,但情商非常高,从少就知道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重要。在年少的时候,他的身边就聚集了许多人,其中有一些还成为了宋朝的大将。

但赵匡胤毕竟不是金银,情商再高也无法让所有人喜欢他。

在与董遵诲的交往当中,赵匡胤努力表现自己,与对方谈一些共同话题:兵法。也许是赵匡胤使劲过猛,表现过好,让平时在随州高干子弟圈出尽风头的董遵诲风头暗淡。谈着谈着,董少爷感觉很不快乐,抚袖而去。

望着董遵诲愤怒的背影,赵匡胤终于明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交为朋友的,这是生活给他的第二课。

于是,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辞职。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赵匡胤的第一个份工作就这样泡汤了,庆幸的是,这次挫折并没有让他变得消沉,他依旧开朗,依旧与人真诚,抱有这样的觉悟,也许会受到一些人的排挤,但最终,他的身边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人。

从随州出来后,赵匡胤又变得孤身一人,可并非一无所有。

在这些日子,他已经见识了真正的人世,这里不只有温情,也有冷淡。也体会到了生存的艰难,这里不再有人呵护,要想立足,只有靠自己的奋斗。

在总结教训时,赵匡胤依旧要解决吃住问题,为了解决这个世纪性难题,赵匡胤找到了一座寺庙,不是去当和尚,而是去蹭吃。

凭着自来熟的本事,赵匡胤作为非宗教人士,成功挂单一座寺庙,还跟住持先生成为了朋友,没事聊聊人生,有空谈谈禅机,可谓乐不思俗。但我们住持同志顶不住了。

寺里香火有限,赵匡胤牙好胃口好,吃饭蛮香,很快,庙里的开支就失去了平衡。

实在是养不起这么个大活人了,但我们知道,英雄好汉比神好请,也比神难送。好在住持大师是世外高人,他找来赵匡胤,给他指了一条光明大道:“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

奔你的前程去吧,青灯之下,佛祖跟前,不是你的人生。

赵匡胤收拾包裹,告辞而去。从此他又恢复了流浪的状态,在荒郊野外、乡村小镇、深山古寺之间穿梭。

某日,魏州境内,某处山脚下,某个凌晨。一个人影渐行渐近,其人行走带风,手里还拿着一根齐眉棍,这自然是赵匡胤同学。显然,这一天,他又没有找到住的地方,只好赶一赶夜路。

走到面前,赵匡胤停了下来,抬头望了望天际,此时,天空已经泛红。就在一刻间,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将原本寂静的山林照得火热。

这阳光也照热了赵匡胤的血,他迈开大步疾奔起来,且行且歌:

欲出未出光辣达,

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

逐却残星赶却月。

再黑的夜也敌不过一线的光明。

我行我路,我唱我歌,天涯任遨游。

就这样无所畏惧,无所眷恋,无所期昐地行走吧。

不知道多少个日出日落后,他终于看到了一面大旗。此时,才猛然想起大师给他的指点。

遇郭乃安!

军旗上绣郭字。

此时,郭威刚平定三叛,出任邺都留守,主持抗辽大业。

这便是我流浪的终点吧。

赵匡胤走向军营。

郭威因为出手大方,每天有很多人来投奔他,一般来说,郭统帅是不会干涉招兵工作的,可听到禁军老将赵弘殷的儿子赵匡胤前来投奔后,他还是决定前去看看这个人。

在他面前,一个青年,虽然衣衫破旧,但英气逼人,又兼得身材高大,交谈之后,他更惊奇的发现,这是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志气有品味的四有青年。于是,郭威做了一个决定:将他留在身边,做一名亲兵。

这是一个能成大气的人。郭威下了一个判断,只是他不会知道,这个年轻人会成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复制他的成功。

以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在郭威的身边,赵匡胤全程目睹了一位统帅怎么挥兵京师,又怎样布局天下,退出京师,最终又怎么回马一枪,登基称帝。

进入军营的赵匡胤找到了真正属于他的空间。他天生就属于这里,他性格开朗,善交朋友,他武艺高强,精通兵法,他为人宽厚,易于接触,他喝得烈酒,洒得热血。

在军营里,他广交朋友,据说,还搞了一个小圈子叫义社十兄弟(有模仿郭威之嫌),这里面有不少在后来成为名噪一时的大将,比如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贇等,这些人以后都为赵匡胤出过力气,但第一个对赵匡胤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却不在这个义社里。

帮助他的人是柴荣。

赵匡胤接到一个任命,要去滑州当副指挥使,这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安排。从禁军系统里调到地方任职的不是没有,但至少得是刺史,调任地方任军事指挥副官等同于下放。

赵匡胤收拾行李,准备上任,可没出发,他被告知,不用去滑州了,现在你去开封府出任马直军使吧。

此时的开封府尹正是柴荣。因为听说赵匡胤有才,特地将他调了过来。

这是一个正确而又错误的决定。

在公元九五四年春天,柴荣成为了皇帝,赵匡胤回到了禁军系统,这个时代的两位预言之子站在了人生新的起点上。


脑洞历史观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功夫皇帝,当初以一条蟠龙棍横扫武林。

是中国封建社会集武功智慧于一身,颇有作为的统治者。

他的历史地位和建树,后世评价其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齐名。

赵匡胤坐江山、打天下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

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形式,一举颠覆了五代最后的一个政权——后周政权,创建了新宋王朝。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掌握兵权。 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在国家前途飘摇不定的情况下, 发动了“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事件:当时的后周听闻契丹以及北汉前来讨伐,皇室就急急忙忙的派遣当时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挂帅北上,迎击来犯之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来攻。就在赵匡胤领着大军离开了都城,到达了汴京往北的第一个大兵站一陈桥驿,赵匡胤和亲信早有预谋,见时机成熟便直接实施开来,他们在军中煽动将士们的情绪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经过一番发酵,这一言论在军中造起了声势,将士们的情绪都开始激动了,纷纷叫嚷“请点检做皇帝!”,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赵普、赵光义等人商议后,凌晨冲进赵匡胤帐篷,不容分说地便将一领黄袍披到了“醉卧,初不省”的赵匡胤身上,逼迫他必须答应众将士的要求做个新朝天子。赵匡胤“被逼无奈”,只得向众人提出了交换条件:“小皇帝和太后都曾是我侍奉之人,公卿大臣都曾是我的同僚同辈,满城的百姓都是无辜黎民,你们不许乱杀一人。否则这个皇帝我宁可不做!”众人心照不宣地答应了他的条件,于是大军开回汴京城,上演了一出政权更迭的历史大戏。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范质、王溥找来。赵匡胤见了他们,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 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后来的实践证明,赵匡胤建宋,是历史的选择,而他也没有辜负众将的期待,他继承了周世宗未竟的大业,铲平了南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天下。结束了延续二百余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国社会又进入了南北统一的时代,开启了宋王朝长达三百多年统治。


云朵儿说


枪杆子里出政权,赵匡胤在武力建立宋朝后。并没有以一个武将的理念去治理国家。而是采用以文治国的理念。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治国举措。

一、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1、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到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2、把唐代设立的枢密使改为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宰相文武并立。中书省与枢密院号称“二府”(政府、枢府)。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宰相与枢密使分别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由此分别控制了政权和军权。

3、沿唐制,朝廷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初无专官,由其他官员兼职。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官员。

二、经济上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赵匡胤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中央集权)。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下过一道命令,就是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赵匡胤还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赵匡胤重点对有关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黄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

三、文化上奉行文以靖国的理念

赵匡胤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

同时,赵匡胤重视图书建设。建国之初,注意收集各国遗留图书,用以充实官府藏书。建国初,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仅有书12000余卷。乾德元年(963年)平荆南收高氏图书,以充实三馆。乾德三年(965年)平定蜀国,右拾遗孙逢吉赴成都收图书13000卷。开宝九年(976年),平南唐,令太子洗马吕龟祥到金陵,收图书2万余卷,又收吴越图籍万卷。广泛征集民间藏书,规定凡有献书者,视其书籍价值,如馆阁所无,则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任官职俱委以官职,如三礼涉弼、三传彭干、学究朱载三人献书1200余卷,并赐科名。通过征集和献书,于开宝中,官府藏书增至8万卷。为北宋官府藏书奠定了基础。

四、改进科举制度

宋代建国后,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

1. 锁院制度:即在“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考官)等考官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2. 弥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3. 誊录制度:据宋人记载,实行弥封制后,科场上又发生了考生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的问题,于是“誊录”之制随之出现,即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请一批抄写书手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考官,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

4. 别试:即针对考官的子弟特设考场考试的制度。在这样的特殊考试过程中,另派考官监考、阅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同时,对当朝大臣权贵的子弟往往还要多复试一次,以甄别是否有人利用权势将无能子弟的成绩拔高。

建国后的赵匡胤通过以上这一些列的举措,为宋朝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嘴巴安东尼


杯酒释兵权就是最好的解释。其实不动脑筋的看,好像很简单。然而通过这件事情也体现了,与宋太祖一起打天下人之间的默契与智慧。

可能我们现在的夸奖,更多的是给了太祖。试想如果那些将军们谈恋权柄,必然中华大地又是一场动乱。

那么太祖为什么国家一稳定,就要收了将军们的兵权?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自己就是因为拥有强大的军权,所以才能顺利的获得帝位。谁能保证,在他离开之后。不会出现这样的人呢?为了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所以收回权利,必然是他接下来要办的第一件事情。

只是太祖对自己足够自信,也间接说明太祖对身边的人了解透彻。所以用了温柔的方式收回兵权。不用想也知道,如果有人拒绝,当场可能不会怎样,但事后必遭灾殃。

而那些将军,在宋太祖谈笑间愿意交出兵权,那也是对伴君如伴虎的深刻理解。竟然有一个好的去处,为什么还要选择一条困难重重的道路?还有一点,自己都离开了自己的大本营。公然拒绝,后路怎样可想而知。

可以这么说,太祖是在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从而提出兵权收回的想法,时机的把握很准。是个聪明人都会交出兵权的,荣华富贵有,何必去冒险。

这件事情不是某个人想完成就能完成。而是集大家智慧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这件事情上,也看出了太祖的深谋远虑,这个想法定然是形成已久了。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假如,错失了这次机会,那必然也是杀功臣的戏码。帝王之术,不论道德。


江右易院王老师


随着唐王朝的灭亡,各地的军阀纷纷把一个原来名义上统一的大唐,瓜分成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封建王国,地处中原的五个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武人的天下,兄弟相杀,父子反目,权臣篡位,帝位是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战火纷飞,人民生灵涂炭,统一成了历史的总趋势。

赵匡胤是后周的大将,他英武机灵,才能超众,深得周世宗柴荣的器重,在抗击北汉、契丹联军入侵的高平之战,后周攻打南唐之战等战役中,又以赫赫战功再次贏得了柴荣格外的的宠信。在显德五年(958年),柴荣弥留之际,确立了赵匡胤是最好的辅助小太子的人选,并且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从此 ,后周的军政大权就落入赵氏一人手中。

主少国疑,小皇帝年仅七岁,后周政局必定不稳定。赵匡胤在掌握国家大权后,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野心,凭着自己在禁军中的势力和威望,拉拢了一些重要将领,在一起共同酝酿一个巨大的政变阴谋,

显德七年(960年)的正月初二,赵匡胤以抵抗契丹入侵为借口,利用北伐的名义,预谋选择有利的地点起兵。为了安抚百姓稳定民心,他对军队约束很严,从而骗得了群众的支持,大军进至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发动了『陈桥兵变』,赵匡胤在将士们的拥立下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定国号宋,史称北宋。




雨尘夜话


赵宋立国之后,采取一系措施构建帝国大厦:

一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皇权与军权统一,消除割据隐患,为中央集权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二是,重拾汉唐儒家治国理政思想,构建大一统帝国政治思想理论体系,筑牢立国之本。

三是,创新发展隋唐科举取士和中央集权管理体系,广纳人才,广开言路,赋予相权科学治国职能。

四是,重商扶农,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让利于民。

五是,重整军备,建立职业中央禁军体系,高薪养军,提升战斗力,开疆拓土,统一大江南北。


云中幽雁74890869


我来回答一下吧,本人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人们都说得国最正莫过于明,相比之下宋朝开国手段确实有点不地道,但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大家都读过《陈涉世家》,陈桥驿兵变之所以能够成功,在我看来最难的地方还是要赢得士兵的拥护,虽然他有兵权,但造反这种事士兵不一定都会听命与他,赵匡胤正是利用了和陈涉一样的手段,用谣言来迷惑众人,造成一种天命所归的假象,从而获取士兵的支持,历史上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枢密使郭威,投身行伍。他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行军至陈桥驿,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后面赵匡胤又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带兵将领的兵权,进一步巩固了政权。




博古论今00


五代十国真是乱,皇权更替在人间。陈桥兵变袍加身,太祖开国释兵权。心怀慈念皇恩荡,柴家爵位永相传?


青葱回1


要说赵匡胤的帝路不得不说的一个事件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回军汴梁,兵不血刃的夺取后周皇权,后来两次“杯酒释兵权”将兵权回收中央,掌握在自己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