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泪祭英杰清明思故人 缅怀一年来逝去的35位院士

本报记者 李大庆

又到了清明祭奠之时。从去年清明至今,科学院工程院又有35名院士离我们远去。古人说:“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面对一个个国之栋梁,我们以文字表达思念之情。

一年来故去的35名院士中,有两位老人非同寻常。

一位是百岁老人程开甲,另一位是93岁的于敏。他们二人都是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也都是曾经从共和国主席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的院士。程开甲是1960年被调去研究核武器的,几个月后,于敏也加入了这一队伍。从此,他们二人销声匿迹,开始了一段“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波澜壮阔的人生。

1980年,程开甲和于敏双双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在这一年当选为学部委员的人,是目前在世的院士队伍中最早当选的。

1955年,中科院学部产生了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两年之后,又有21人增选至学部委员大家庭。但在此后的23年里,中科院学部就再也没有增选过。直到1980年11月,才又增选了286名新的学部委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第三批学部委员,像陈景润、邓稼先、朱光亚、杨嘉墀、周光召、郑哲敏等都是在这一年当选的。

2017年5月7日,随着吴文俊的逝世,上世纪50年代当选的学部委员就全部离开了我们。在岁月更替中,1980年当选的大部分学部委员也已步入人生的黄昏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若干”年。

在一年来逝世的35名院士中,还有另外两位1980年当选的院士:洪朝生和刘光鼎。

1950年,30岁的洪朝生在半导体锗单晶输运现象的实验中发现杂质能级上的导电现象,提出了半导体禁带中杂质导电的概念,被称为“洪朝生效应”,引发了国际上对无序电子输运机制的探索。他组建了国内第一个低温实验室,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氢的液化和氦的液化,为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刘光鼎不仅是我国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我国“油气二次创业”的倡导者。

可以说,经历了23年的积淀,中科院1980年增选的学部委员“质量”很高。

而我国第一批工程院院士的产生则要晚得多。

1992年4月,师昌绪、张维、张光斗、王大珩、罗沛霖、侯祥麟6人联名上书中央,阐明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必要性和急迫性。1994年初,中央批准成立中国工程院。随即96名优秀的科技人员被选聘为工程院首批院士。

在一年来逝世的工程院院士中,有两位就是1994年当选院士的。其中一位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阮雪榆。

从1963年到1976年,阮雪榆先后出版了《冷锻技术》等4部专著,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冷挤压许用变形程度理论,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黑色金属冷挤压技术,成为中国冷挤压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其成果应用覆盖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多个国家,涉及轻工、电子、机械、航天、汽车和仪表等十多个行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78年“冷挤压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阮雪榆成为工程院首批院士,当之无愧。

一年来,两院逝世的35名院士中,90岁以上的有14名,他们是:周尧和、洪朝生、程开甲、施教耐、于敏、金国章、王业宁、沈自尹、艾兴、吴德昌、李载平、侯芙生、彭司勋、涂铭旌;80—89岁的18名,李天、宋玉泉、刘光鼎、李朝义、马瑾、闵乃本、陈创天、邓起东、梁敬魁、刘伯里、刘彤华、林祥棣、王梦恕、李连达、谢世楞、梁维燕、阮雪榆、孙伟。其余3名分别是76岁的林尊琪、66岁的徐德龙和59岁的高长青。

2015年才当选为院士的高长青曾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开创了我国机器人微创外科技术,引领并推动了国际机器人微创外科的发展,是让患者免遭“开胸破肚”痛苦的医生,是亚洲机器人微创心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只是英年早逝,令人格外叹惜。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清明之际,我们深切缅怀这些为科技事业奉献终生的院士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