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被認為是最具智慧的三本奇書之一,但畮澀難懂,怎樣才能讀懂?

唐志憲


把自己歸零就能讀懂啊。 很簡單的東西。

要不找個高人帶你瞭解一下,要不沒辦法讀懂,在這個信息爆炸物慾橫流的年代。

在讀之前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易經。讀易經的動機。

易經可以被商業理解為生意經,被創業者理解為成功學,被術士理解為算命工具。

你讀懂幹嘛?你想清楚沒有。

周總理為中華崛起而讀經典,王陽明為成聖賢讀經典,你呢,為了什麼要下定決心讀懂易經。為錢,名,還是為別的。

怎樣才能讀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能會讀懂。

我能說我懂,但我也不懂。但歸根到底就是不懂,有一絲不懂就是不懂。

中國經典不是用來讀的,是用來做的。講白了就是修,修道。就是自己去做。明白了不做,也不是真明白。

道德經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懂了會立馬去做,不去做就是不懂。

高手就是開悟難(開悟就是想到,就是理解嘛),但他們很容易十年如一日的去做。

普通人就是相反的。他們十年如一日的做到比登天還難。


我不是車訷


簡單的東西複雜化,複雜的東西簡單化。

易經很複雜,但可以用簡單的方法去理解。《易經》關鍵字就是“易”字,易的意思就是“變化。”所以《易經》就是一部講事物規律變化的書。掌握了這個要旨,看易經就會容易的多。


《易經》是古人的智慧總結,遠古時代因為封閉落後,生產力低下,災禍頻發。因此人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預知災禍,從而趨吉避凶。他們把長期的心得體會匯聚在一起,經整編成冊就成了《易經》。

一個人好好的為何會突然遭到災禍死去?以前關係很好的人為何會變的很壞?做生意為何有時候賺錢有時候賠錢?

易經就是講這些因果規律變化,讓你懂得以前為啥關係很好?現在為啥關係很壞?以前為何賺錢?現在為何賠錢的原因所在。

例如坤卦文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像兒子殺掉父親這樣大的災禍,都是長期矛盾積累的結果。如果能夠提早發現並改善這種緊張關係,那麼就能夠避免災禍的發生。

又例如“亢龍有悔,”爻辭解釋說一個人到了高位,必然會有悔咎的事情發生。講的就是“盛極必衰”的道理。

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講的都是一個或多個規律變化的道理,只要懂了這些道理就會有收穫。

《易經》最關鍵的是前面兩卦和最後面兩卦,它們被稱為易經真正的秘密。因為前面兩卦的乾坤其實就是講陰陽相對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孤陽不生,獨陰不長。危險中藏著機會,機會中藏著危險。你和你的對手有潛在的合作機會,你和你的朋友是潛在的競爭關係。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單面的,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或者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的。懂得這些道理,也就懂得了如何為人處事的道理。

最後兩卦是既濟和未濟卦,這兩個卦有個說詞:既濟未濟,濟尤未濟。意思是說一件事情圓滿了,就會有另一個危機出現。我們經常在電影片段中看到主角千辛萬苦終於解決了重大危機之後,正準備祝賀的時候,又一個危機出現了!


霍大勝


個人感受,讀易當然要先背書,然後再逐步品味。

《易經》與五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五行是古人對世界構成的直觀理解,他們根據古時客觀環境,認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構成,世界是五行相生相剋變化而來。

《易》是世界萬物的兩個矛盾面,以陰陽進行表述,與我們今天的矛盾論相似,任何事物都是一個整體,即我們所說的小宇宙(即太極),都有陰陽兩個方面(矛盾正反的兩個方面),所以《易》認為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發展會有4種基本表象,所以兩儀生四象,四象發展就是事物存在狀態,任何事物都有8種存在狀態,所以四象生八卦。 從上圖可以看到,其實《易》是以陰陽描述宇宙萬物正反兩個方面,陰陽兩方面的發展,構成了事物發展的4種基礎的關係形態(4象,不會出現第5種),4象發展構成了事物存在的8種狀態(稱8卦),每個事件與其他事件的關係構成64卦(某單獨事件與其他事件共有8種關係,所以64卦描述各種事件的陰陽矛盾),通過這種分析,可以清楚理解古人對事物發展的各種關係,已經做出全面的推斷。古人認為:事物發展符合天道就“吉”,否則就“兇”,所以《易》對吉凶的判斷,被用作占卜,也被用作中醫理論的關係基礎。

現代計算機的發展,以0、1表述各類信息狀態,客觀上促進了現代科技對《易》的理解,計算機的數字跟《易》陰陽表述完全一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我們現在已經可以對事物發展做各種“推盤”分析,這個跟《易》的推斷高度吻合,所以《易》又被現代人重新重視。《易》本質不是一種迷信的占卜工具,而是古人對世界理解的哲學思想。

所以,學《易》易懂難精,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經歷,對《易》將有不同理解,這就如古人讀詩的感受:少年讀詩如隙中窺月,中年讀詩如庭中望月,老年讀詩如臺上觀月。


幫幫好幫手


其實《易經》並非那麼難懂,關鍵是我們沒有掌握學習已經前的基礎知識,故而顯得晦澀。就像今天我們如果沒有學過數學,我們是不可能弄懂物理學化學的。 《易經》的基礎就是陰陽五行八卦,搞懂什麼是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的演變過程,這是一種時空觀,太極即陰陽變化體,陰陽其實就是黑天白天,就是兩儀咯,四象就是將一整天又分成了早晨,中午,日暮,子夜,分別以數字代替早晨是7為少陽,中午是9為老陽,傍晚為8是少陰,子夜為6是老陰。以3枚銅錢正反面為例,反面為陽正面為陰,陽寫成3,陰寫成2,故有四種排序方法:3+3+3=9;3+3+2=8;3+2+2=7;2+2+2=6。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生活中有很多俗語都與《易經》有關,比如下圖就是七上八下的由來


無為之用917


易經是一本描述形而上世界的書,形而上的世界很難用人類現有的語言文字表達體系表述出來。所以道德經開篇即說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幾乎所有描述形而上世界的書都晦澀難懂,例如道德經、金剛經、心經等書籍,形而上的世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真相,也可以說“道”的世界。是人們對世界、人生最深刻的體悟和認識,是人類文明的源頭。如東方的易經、道德經,西方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和體悟。由於世界的真相是同一的,所以他們的認識也是一樣的,但由於語言文字、表達方式、環境不同,所以有了不同的著述。

要理解這些著作,不能僅僅理解文字表面所表達的意思,而是要深刻領會這些著作背後的深意。例如易經表面是一部描與占卜的書,占卜是當時人類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而我們的祖先正是借描述占卜來表達那個最深的認知。同理佛陀在金剛經裡也借講述化緣和佈施的心態來描述一體的世界。理解形而上世界的方法,在這些著作裡也寫的很清楚。例如道德經要人們“致虛極,守靜篤”,大學裡講的“止、定、靜、安、慮、得”,金剛經則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國的禪最大氣,教弟子們放下一切思想,真接用身心去體會。

最後總結一下,要想真得讀懂易經,必須讓心靜下來、靜下來、保持覺知,放下得失,放下抗爭,放下思考,直接用這一顆心的最基本的狀態去體會這個世界,只要堅持下去,你就會對易經所講的內容心領神會。



非我非非我63117721


首先你要明白易經只是一本書,講的是萬物的規律,為什麼第一卦是乾卦而第二卦才是坤卦,因為先有天才有地,以此類推的排序非常重要,就象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到死亡都是有時間排序後,搞懂這個排序讀起來就順利多了,第二要有基本的知識,什麼是陰陽,五行,卦是由爻組成的,陽爻陰爻,老陽老陰,少陰少陽,天地人三格,每個爻的位顯所代表的事物,比如五爻是君主位,領導位,而九又是陽爻,九五之尊來源於此。第三有了基以後,主要是看像,比如雷天大壯,雷在上天在下,雷在天上明,何等壯觀。水火即濟,上面是水下面是火才能把水燒開,順乎自然,反之火水末濟了,地山謙,山都藏在地下了,謙城的很,多讀卦辭,對爻辭理解就行了。幾千個爻詞誰也記不住。把易經當成一本詞典用就行了,無須背誦。而詞典因人而異,用法不一,真正使易經發揚光大的不是周易這本書,而是它的應用,周易是父母,運用是孩子,類類相加形成了一個寵大體系,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從它的孩子入手學習周易的,才有所遠用,風水,六爻,梅花易樹,奇門票循甲,紫薇斗數,八字等都是它的派生,都是以五行的生克,陰陽的變化為基礎的,根本愛好自己選擇。


一卜13



用戶6646266964166


“文王八卦”非文王所演的證據

一,地盤八卦並非出於文王之手

據邵雍說,周易的兩個卦圖,一個叫做“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另一個叫做“後天八卦”(其卦位和象數與周易模型的地盤八卦相同),是周文王所推演,故又叫做“文王八卦”。“先天八卦”的錯誤在前文已論述,在此不再重複。需要再次指出的是,不論是卦位還是象數,“先天八卦”與“文王八卦”之間都不存在邏輯關係,其圖嚴重違背《周易》的論述,因此也不能用兩個卦圖關聯起來解析《周易》,其惟一作用是混淆視聽。國學大師們不屑於陰陽學說,而易學大師們被邵雍的名頭唬住,且沉迷於陰陽五行不能自抜,竟不敢懷疑邵氏之說,因而一直以來搞不清楚周易的本來面目,進而也搞不清楚漢文字的發明與周易之間的邏輯關係,於是邵雍那一套猶如脫韁之馬狂奔到了原野,竟縱橫千年,勢不可擋。

邵氏說若止於陰陽五行,對當今危害尚且不大,畢竟,現今陰陽五行不入主流,而且信的人越來越少了。但是,邵氏的“周易”邏輯混亂,其圖橫行的後果是導致無法理清周易與中華文明起源之間關係的基本脈絡,同時授人以柄大肆攻擊和貶低周易,《周易》成為無解天書,中華文明的起源竟也因此成為說不清道不明的“混沌”。

太愚以《周易》的論述為主要證據,以早期一些經典為輔證,成功復原了失傳兩千多年的周易模型,並歸納總結出這個模型的演繹原理,利用這個模型去解析《周易》,確證漢文字(甲骨文)源於周易,推翻了漢文字的發明與周易無關的“既成定論”,找到了周易的發明和應用與中華文明的起源之間的邏輯證據。

本文將通過周易模型演繹,以證明數字一~十書寫符號和干支書寫符號是古人利用周易模型發明出來的,進而證明“文王八卦”並非文王所推演。由於文中涉及太多的手寫字符,現有輸入系統不支持這些字符的書寫,故只能用圖片的方式貼出來,這樣增加了讀者的閱讀困難,奈何!我無法確定頭條是否推薦此文,若不推薦,讀者也無法看到,那就只能遺憾了。
























二,周文王對周易的貢獻

文王推演地盤八卦說既被否定,那麼,“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不是空穴來風?

“文王拘而演周易”不見於正史,只見於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也就是說,司馬遷所依據者當是傳說。中國古代的傳說,既不可全信,但也並非全部都是空穴來風。比如說,伏羲畫八卦事件,當然是依據傳說,但周易模型成功復原,就為這個多年來遭受質疑的傳說提供了無法推翻的邏輯實證。據此推論,“文王拘而演周易”應當是史上曾發生過的史實,否則,人們很難如此言之鑿鑿。

1,連山、歸藏都是周易模型的演繹方法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人們據此認為,早期存在三種獨立的易系統,即所謂連山易,歸藏易,周易。有一種觀點認為,歸藏是夏朝的易系統,連山是商朝的易系統,周易是周朝的易系統,還認為,連山、歸藏已失傳,只傳下週易。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太愚通過用所復原的周易模型進行反覆演繹,歸納出其演繹原理--連山象演繹法和歸藏演繹原理,然後用連山象和歸藏演繹原理對《卦辭》《爻辭》《彖辭》《象辭》等作出了合理的解釋,終於搞清楚了,連山、歸藏都是周易模型的不同應用方法,其演繹方法和原理,就隱藏在《卦辭》《爻辭》《彖辭》《象辭》之中。

2,《易經》(《卦辭》《爻辭》)的成書時間在東周中早期

許多易學大師一開口就斷定,《易經》是文王所作,這是沒有認真通讀《周易》而輕易得出的錯誤結論,也是周易模型失傳造成對卦義理解模糊而產生的延展錯誤。

《易經》本身就有現成的證據。地火明夷卦五爻《爻辭》:“箕子之明夷。”首先需要懂得什麼叫做明夷。明夷卦是圖2地盤坤卦與天盤離卦相蕩而成的重卦。

圖2



如圖2所示,坤離相蕩,其坤(地)在上,其離(火,太陽)在下,象太陽西沉至地平線以下,黑暗也。天盤變動成圖3之象。

圖3



圖3得天盤離卦居於水平卦位且位於兩個重疊的震卦(東)的對宮,東為夷(震卦是水平卦位之卦,夷為平地是也),離為明,是為明夷。所以,明夷卦是以太陽落山之後見不到光明,而後又從東方升起來重新見到光明,喻事物經歷的好壞兩面。箕子是殷末周初的人物,早先被商紂王囚禁,此所謂夷;後來,武王問道於箕子(詳見《尚書·洪範》),此所謂明。所以,明夷卦五爻《爻辭》是用箕子的遭遇來解釋明夷這個概念。武王問道於箕子的時候,是周文王13年,其時武王已建朝,文王已死(《洪範》開篇是為證據:“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那麼,問題就來了:文王總不可能把他死後才發生的事寫到《易經》之中吧?事情是明擺著的,《易經》不可能是文王所作。

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中,《尚書》是最古老的。有人認為,今傳《尚書》是後人的偽作,此說要加以辨析。

其一,《尚書》對越古老的故事的描寫,用辭越艱澀,對越晚近的事件的論述,用辭越淺易,與漢語進化的規律相符合;其二,《尚書》之中出現大量涉及“五數”和“九數”的論述,諸如“天罰有罪,五刑五用” “慎徽五典,五典克從”,“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功惟敘,九敘惟歌”“亦行九德”等等。“五數”是對應於坤卦(地)的概念,“九數”是對應於乾卦(天)的概念,所以《尚書》的這些論述,目的是以乾卦和坤卦的數的概念來論述祥瑞吉凶(古人把天下劃為九州,鑄九鼎,所依據者也是乾卦之數為九)。周易模型在西漢時期已失傳,若說《尚書》是西漢以後的人所偽,那麼書中不可能出現如此多的與坤卦、乾卦相對應的“五數”和“九數”的論述,因為周易模型失傳之後,“五數”和“九數”就與坤卦(地)、乾卦(天)失去聯繫了--邵雍卦圖的惟一好處是對此提供了一個反證。自然,《尚書》在流傳中夾雜著後人的抄錄錯誤或添加,是可能的,但其主體必是先秦時期的作品,而且應當是各不同時代的遺傳。

當我們翻閱古老的《尚書》時,發現它沒有提到過“周易”的名稱,這就產生一個疑問,即周易是不是很晚時期的發明呢?

周易的名稱大量見於春秋時期(或稍前)的著作中,是不是說周易是晚至該時期才發明的呢?其實,周易名稱不見於早期經典的原因是,早期並沒有給周易命名,也沒有演繹出64個重卦的卦名,但周易的出現必不晚於殷商時期是勿庸置疑的。其一,用所復原的周易模型對大量的甲骨文文字作出演繹和解析,成為周易發明不晚於殷商時期的鐵證;其二,《尚書》之中出現大量關於“五數”“九數”的論述,也成為周易模型發明很早的證據。

考諸古代早期文獻,春秋前後大量典籍均載有重卦的卦名,所以,可以肯定,64個重卦卦名的推演完善肯定不晚於春秋時期,考慮從推演完備到流通的時間滯後因素,64重卦卦名的發明時間應當是東周中早期。《易經》當然要具備卦名才能成書,所以,它的成書時代應當是東周中早期。

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性,就是周易在早期是王室的秘器(不展開論述),就算早已推演完善64卦卦名,也不公開?這種可能性幾乎是不存在的,因為甲骨文和《尚書》之中出現大量占卜案例和論述,既不忌諱占卜,又何需忌諱卦名?何況,撇開周易和重卦卦名,會給文字論述增加了多少困難!——甲骨文文獻和《尚書》就因為這個原因而存在不少表述困難。結論是,早期只有周易模型(因此可用於占卜和斷卦,進而演繹文字),但沒有周易的名稱,也沒有演繹出重卦的卦名。

至此,事情就很清楚了,《易經》不是文王所作,它大概是東周時期的作品。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以來,人們普遍錯誤地認為,甲骨文和《尚書》之中所載的占卜,與周易無關,而是另有體系。事實上,早期典籍所載的占卜,是古人用龜甲而卜,然後用周易模型斷卦,但由於早期沒有給周易模型命名,也沒有發明重卦之名,故有卜而無名。這個事實,可以用甲骨文、《尚書》、《周禮》等經典之間所形成的證據鏈加以證明。不展開論述。

3,文王對周易的貢獻

1)“連山”早於“歸藏”。一是通過利用周易模型對《卦辭》《爻辭》《彖辭》《象辭》進行演繹和解析,證明了許多甲骨文文字必須用連山象才能演繹成字;二是《卦辭》《爻辭》《彖辭》《象辭》的演繹和解析,都要用到連山象,而唯有其中的《爻辭》的演繹,則是先用歸藏演繹原理確定各爻的主爻象,然後再用主爻象和其變象組成連山象,以對概念作出解釋。任何理論或學科的發展,必定遵循一個規律,即由簡而繁的演進規律,周易的應用當然也是如此。通過對《卦辭》《爻辭》《彖辭》《象辭》進行演繹和解析,以及通過上述一~十數和干支書寫符號的演繹和解析,可以發現,古人發明周易(模型)之後,最初是用單個基本卦象(主要是圖1)來抽象概念和演繹文字(主要是演繹一些字根文字);然後歸納出連山象,又用連山象抽象出更多的概念並演繹出繁複的文字;到後來,又歸納出歸藏演繹原理,與連山象結合用來解析64卦各爻才演繹出《爻辭》。也就是說,周易模型應用的演變規律反映了由簡而繁的規律。所以,“連山”的發明一定是早於“歸藏”。

至此,就提出了兩個新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連山”是什麼時候由誰發明的?第二個問題是,歸藏演繹原理是誰發明的?

對於第一個問題,由於年代太過久遠,已經無法證明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發明不晚於商朝早期——因為相當多的甲骨文字是用連山象演繹出來的;若大膽地往前推論,可能在夏朝時期甚至更久遠的時候就發明了連山演繹法。

在此著重談第二個問題:歸藏演繹原理是誰發明的?

2)歸藏演繹原理的發明。首先,歸藏演繹原理的發明,應當是在西周時期,其中的理由是,《爻辭》是西周以後才演繹完成的——明夷卦的《爻辭》之中提到“箕子之明夷”就是證據。其次,歸藏演繹原理的發明存在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文王在被拘禁期間發明歸藏演繹原理。文王是後世追封的稱號。既稱文王,那麼,文王的主要功績之一必定與他在文字方面的建樹有關。早期,若想在文字方面取得建樹,必離不開周易(模型),因為它是用來造字和解釋一切的工具。雖然周易在早期是王室的秘器,但文王一方面是商朝貴族,另一方面他是商紂王的親戚,所以,他有機會接觸到周易。據傳他被紂王囚禁於羑里長達七年以上,在那百無聊賴的日子裡,文王就通過演周易打發時間,由此發明了歸藏演繹原理。西周建立之後,人們用該原理來斷卦和解釋一切(從而造出更多文字),東周時期才演繹出64卦的《卦辭》《爻辭》。

第二種可能性是,西周早期的王公發明歸藏演繹原理。《周禮·考工記》:“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什麼叫做坐而論道?周易模型被髮明之後,它在早期的應用,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演變,而且,周易早期是王室的秘器,只有王公等重要貴族才能接觸。單靠一個人去操作周易模型,理解容易受到限制,於是,人們就把模型掛出來(由掛而卦,因卦而掛),一個人演繹主講,王公大臣等圍坐於前議論,這就是坐而論道。王公們坐而論道的結果,是利用周易模型發明了一系列象形文字。論述至此,就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就是西周早期的王公們在坐而論道的時候,發明了歸藏演繹原理。

上述兩種可能性都不能排除,我傾向於第一種觀點,即文王發明了歸藏演繹原理,因為唯其如此,才與文王的稱號相稱,才能給“文王拘而演周易”填充實料。

文王還可能是甲骨文向金文進化的始作俑者,這是他的第二個重要貢獻,在此不詳述。

4.《易經》具有字典的性質,可能是早期的教材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

保氏的職責是養,所以,保氏類似於現今的小學教師。師氏的職責是教,所以,師氏類似於現今的中學教師。

師氏們和保氏們拿什麼來教國子們?當然要依靠周易。可以想像,師氏們必定是在教室裡掛著一個周易模型,每天演易而教,國子們則坐於課堂聽講。但是,若國子們手中空無一物,則難以領會,且課後難以複習以加強記憶,於是,師氏們便要編一本課本,這樣,《易經》便產生了,——師氏們以《易經》而教,學生們以《易經》而學。所以,《易經》是最早的課本。

自然,這個說法沒有任何實證的支持,實證主義者若揮舞批判大棒,太愚能做的只有投降。但是,太愚的說法也不是胡侃。舉例來說。山水蒙卦四爻《爻辭》:“困蒙,吝。”就是用爻象來解析“困蒙”和“吝”的概念,其解析方法與課本何其相似。



若說這個證據還欠不夠,則後人所補《爻象辭》就更具說服力了。山水蒙卦四爻《爻象辭》“‘困蒙之吝’,獨遠實也。”這是通過對“獨”“遠”“實”三個概念的解析,以印證和加強對“困蒙,吝”概念的理解——用延伸概念來解析原來的概念,符合課本的特點,也符合字典的性質。所以,《易經》是具有字典性質的最早的課本。




此文根據拙著《中國古代宇宙理論研究》第六章《周易的文字演繹規則和字根文字的演繹》和第十章《撥開雲霧》改寫,某些觀點有改變。


太愚


勵兵尚法赳秦腔,勁弩長戈銳器龐。

築堰鑿渠糧漸溢,舉賢納士智無雙。

武王任縱英年歿,始帝驕橫亂世降。

積厚自知難獨霸,乘機決發自安邦。

障山蒼莽靈泉湧,冥海深融萬類馳。

濁昧自尋開智日,頑迷亦有覺生時。

校園可被功心毀,人世何需利慾悲。

撫振惠風吹醒夢,範垂仁德待昭期。

踏遍天涯窮一語,流離市井渺三微。

且留熱血棲風飲,由得寒言逐浪飛。

凡事拘泥成俗套,初心沉摯破重圍。

橫驅決志從頭越,壯闊河山落暮暉。

百口不調何足道,理虧勢眾亦難紓。

博兼慈愛宜多積,廣納安康自有餘。

常識通明成大義,虛懷宏達見真如。

華衣玉食今朝露,天地良心拂袖徐。

開疆立國從天命,護業承家聚匹夫。

直取黃沙披膽壯,橫陳灰土棄身枯。

金光百戰長戈陣,白影千鳴鐵骨軀。

役卒英雄同歃血,君王一吼合兵符。

五湖及遍皆兄弟,老死諧依是髮妻。

國立邦交寰海靖,家安倫理任天齊。

紂王失輔千刀剮,周武憑尊萬眾攜。

對鳥和鳴鶯出谷,人心所向避秦溪。


力222210953


可以理解,很多人想讀懂易經。但是,要認識到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讀懂易經的困難,一在於其道理與常人的思維相反,真正的修行人才能理解,而普通人,只會大笑之,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為道',所以,想讓普通人懂易經的大道那是難於上青天呀。正跟老年人教育年輕人要給別人留有餘地,年輕人只會罵老年人迂腐,所以道理是沒有辦法講的,只能靠資質和機緣,靠悟。二是易經的文字太老了,跟現代語文的字義不同,跟古代文字的字義也不同,那是古代的古代的文字,所謂遠古。普通人,甚至專家都不要想靠讀易經文字來讀懂易經。而且,近代專家的易經解讀也太牽強了、太矛盾了。普通人讀易經就好像美國人想學懂中國相聲,那是幾乎不可能的事。那麼,想弄懂易經道理怎麼辦?明智的辦法就是不讀易經,而讀《莊子》《論語》,佛經,並且努力去修行,練練太極拳,等到真正入門了,易經的大道也就基本懂了。而易經文字的解讀就等懂大道又懂訓詁的真正的專家去做,而對那些不行大道,又不懂古文字訓詁的人寫的易經書,要堅決遠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