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开国皇帝对功臣都是大开杀戒,为何赵匡胤能够杯酒释兵权?

邓衍强


历代?你说说,哪个历代!动手的也就刘邦和朱元璋这俩了吧!这俩都是从草莽开始的,等于军队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当然看谁不顺眼就可以收拾谁了,其他的就呵呵了吧!

赵匡胤就算了,敢动谁?下手狠了,就会出第二个石敬瑭借兵契丹,北宋就成了后宋了。

所以任何事都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皇帝也不是万能的,皇帝也是一个人,没人支持他,他连选择死的权利都没有。


沙中土大溪水


个人观点,开国皇帝大杀功臣源于自身的不自信!我们算一算我们熟知的开国皇帝。秦始皇没有杀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杀了,唐太宗李世民没有杀,宋太祖赵匡胤没有杀,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杀了。

有一个规律看到没有,没杀的自身出生就是贵族,将门子弟。杀功臣的这两位开国皇帝一个算是流氓,另个是乞丐,完全的屌丝逆袭。

刘邦怕不怕,自己原来什么货色自己不清楚嘛,自己都可以当皇帝,其他比自己牛百倍的部下谋士怎么会不去取代自己,下令非刘姓者不得封王。大杀功臣。那时候分封天下,各个诸侯国实力还是很强悍的,找个理由也得杀。

朱元璋也这么想,当我我就是个要饭的也能当皇帝,怕啊,不过前期大明朝还不稳妥,北方元朝还未彻底解决,一解决了,天下大定了,蓝玉悍将啊,杀,!再加上太子朱标死了,想要传位皇长孙,怕主弱臣欺,那更加得杀。

赵匡胤也怕啊,当初你们黄袍加身,怎么办呢?

赵匡胤就敢杯酒释兵权?最最重要的一点,他完全掌握禁军的兵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后跟这些悍将结儿女亲家,让这些部下做个富家翁,也算圆了千古美谈!



小紫啥


对于这个问题,我要说的是,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杯酒释兵权” 这回事,这个故事是后世文人演义出来的。

1.事件演化的经过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的经过,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石守信、王审琦等将领的拥戴下,发动了陈桥后,黄袍加身,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摸爬滚打、刀头铁血中走过来的。大宋之前的王朝走马灯似的变换,他心里非常明白,要想自己的王朝长久,就必须要抑制节度使的权力。这时候,宰相赵普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稍夺其夺,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于是就出现了为后代津津乐道的那一幕,赵匡胤请他的义社十兄弟喝酒,就包括上面提到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酒过十旬,菜入五味。赵匡胤突然说,“你们贪图富贵,让我做皇帝。万一哪天,你们的手下把黄袍加到你们身上,你们怎么办?“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听了非常害怕,赶紧跪下求饶,求皇帝指条退路。于是赵匡胤顺水推舟,提出让他们交出兵权,赐给他们良田美宅,从此颐养天年。于是第二天就这样做了,收了石守信等人的权力。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也不例外,这个故事最早记载是宋真宗时期丁谓写的《谈录》,里面说赵匡胤和义社十兄弟喝酒,至于谈话内容根本就没有。在宋徽宗时期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出现了君臣对话,不对作者李烹怀疑对话的真实性。后来到了清朝的书里,才出现了我们熟悉的这一幕,说得活灵活现,仿佛作者曾经穿越回去一样。

2.真实的集权过程

既然杯酒不能释兵权,那么赵匡胤是如何收回节度使的兵权呢?我们以其中一个节度使符彦卿为例。符彦卿是后周的骁将,在辽国入侵时,他散尽家财号召乡人奋力抵抗。赵匡胤称帝后,符彦卿依然在自己地盘上我行我素,掌握财政、司法和兵权。

赵匡胤先是召符彦卿入朝,对他大加赏易,给他很多宝物。然后赵匡胤给他拨款,让他在自己的地盘上兴修水利工程。符彦卿很高兴,回去后着手准备工程。这时,赵匡胤又宣布,所有的工程不能再调民夫,各地节度使要用自己的手下的厢军,在当时,中央叫禁军,地方叫厢军。赵匡胤还吩咐各地的厢军要到外地去修水利,这些厢军有些都是地方上的无赖和游手好闲的人,符彦卿也没在意他们的去留,落得耳根子清净。

接下来的事情,就让人觉得不对劲了。


赵匡胤先是斥责符彦卿办事不利,地方没治好,皇帝翻脸真快。然后,赵匡胤为了帮助他,派了一些官员去做他手下的知县。这些人在朝廷上可不是芝麻官,而是真正的实权派,符彦卿见了他们也得行礼。

几位高官一下马,就开始指手画脚,还调来京城里的一些监官来负责收税,收上来的税直接交给中央,和他符彦卿无缘了。

其中一位高官叫周谓,一上任就重新审理当地案件,把一些给符彦卿送钱、送名马的人都给咔嚓了,也没和他商量。

就这样,堂堂的节度使,竟然被几个知县给架空了,没有了财政权和司法权,又失去了最精良的厢军,符彦卿就是想反抗都没力量了。时间不长,赵匡胤又把符彦卿调到洛阳去养老。就这样,赵匡胤用同样的方式削夺了各地节度使的权力,让中央集权空前强大。如果真有杯酒释兵权,也不过是临门一脚罢了。

个人观点,敬请斧正:更多交流请关注 文风五千年


历史细观


因为现代人对于杯酒释兵权有错误的理解,以为赵匡胤收权就在一杯酒的时间就完成了,实际上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

首先看下图,这个是北宋初期兵权的分配。

在这个图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个熟悉的名字,分别是赵匡胤、赵光义,还有石守信。

这三个人分别是宋太祖、宋太宗,和杯酒释兵权里的男二号。

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杯酒释兵权发生于建隆二年七月。

在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以石守信为代表的赵匡胤亲信,在赵匡胤刚刚当权时,并没有马上就成为军中大佬。但是大家注意看殿前司都虞候,这个直接掌军的职位是谁:是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啊!

有亲兄弟直接掌军,赵匡胤还怕吗?至少当时是不怕的。

而且,石守信三月当了马步军都指挥使,屁股都还没坐热,九月就去职了。试想一下,你半年时间能笼络多少部下的人心呢?

更何况,职位越高,所能直接掌握的实权其实是越低的。因为你没有办法直接指挥下级了,你要靠中层的将领去指挥底下的队伍。

所谓捧杀,不外如是。与之相对的,赵光义可以说是一直掌握着实际的军事力量。

而且,杯酒释兵权的前后,石守信实际的官职在哪里呢?

首先在杯酒释兵权之前,他就已经移镇郓州,郓州上哪里呢?山东东平。而杯酒释兵权之后,石守信顺利的接受了天平军节度使的职位,天平军又是哪里呢?山东东平。

此时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自北宋开国前,五代十国时期的大将为国主立下功勋后,被授予节度使的职位是个不成文的规定。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表象也不过是延续以前的规矩,让给自己裹上黄袍的大将们去当各个地方的节度使。

而自唐末以来,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的财权,行政,军事,但赵匡胤高就高在软刀子杀人不见血。把石守信等封了节度使后,慢慢的削减了他们的财权,之后又削行政权,最后以禁军压阵,迫使地方节度使的军队变为战斗力低下的厢军。

这样一来,实际上赵匡胤完成了对这些功臣的和平封杀。

至于以后的帝王为啥做不到?

因为赵匡胤是第一个这么玩的啊,后来的人们一看你这么玩早晚要阴死我,那么他们肯定会激励抵抗,不管这帝王是杯酒释兵权还是缸酒释兵权,本质都是要让功臣让度权力。功臣们不满,抵抗,那只能谁刀子快谁胜利了。

所以北宋以后的帝王玩不了和平封杀啦。


王斌兔斯基


功高盖主是历代皇帝最忌讳的事情。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之所以能够杯酒释兵权,是因为赵匡胤有这个实力和自信。我们可以看看北宋是怎么建立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由一名领军打仗的将军变成了皇帝。那些昔日的部下都成了建国之臣,注意,这些人本就是赵匡胤的手下,他们手中的兵权是赵匡胤率领的结果,没有了赵匡胤,也就没有的兵权,可以说这些兵权本就是赵匡胤赋予的,赵匡胤根本不用杀人夺权。之所以要杯酒释兵权,是宋朝文官制度的需要,也是对前朝皇权被夺的一种限制,军权收回国家,禁军强大,内强外弱,这也造成了宋朝在边境上备受欺侮。


杜老师0403


首先题主的提问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历代开国皇帝对功臣都打大开杀戒这个明显的有诱导性,对功臣展开屠杀的除了刘邦和朱元璋之外,其余的并没有大规模的如此,比如光武帝刘秀对功臣就比较厚道,采取退功臣,进文臣的方式,让文臣治理国家,对待功臣又不完全冷落,没事儿了和功臣们聚聚会,喝喝酒,君臣一派和谐景象。



等到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他的面前,怎么对待功臣成为他建国后的首要问题,是杀还是贬,赵匡胤也在权衡,最终赵匡胤选择了贬。

这是因为赵匡胤能建国,功臣们出力不小,也是因为功臣们的拥立,他这才能皇袍加身,若是贸然动起屠刀,一来寒了将士们的心,二来也许宋朝会成为下一个后周。


怎么使功臣们交出权力呢?赵匡胤选择了杯酒释兵权,即先礼后兵,一次他在和功臣们喝酒时,诉说了自己当皇帝后的不安,也透露了害怕皇袍加身再次上演在这些将领身上,功臣们听完赵匡胤的诉说知道若不交出兵权也许会立刻丧命当场,众人很识趣的交出兵权,此即为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的结果是皇帝权力更大,兵权全部被皇帝掌控,中央集权进一步加深,功臣没权对皇帝而言自然不用担心造反。

不过虽然解决了功臣们掌权的问题,但后续赵匡胤重文轻武、军事体制改革的做法却是间接的为宋朝灭亡埋下伏笔。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因为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皇位得来并不是一刀一枪打来的,所以当他坐稳江山后,为了防止自己的故事在他人身上重演,在一次酒宴上对拥戴自己的武将杯酒释兵权。以至整个宋朝重文抑武。


岳之岚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是历尽沧桑,经历九死一生走过来的。像刘邦一样,为了跳避敌人追杀,甚至把儿子和女儿都推下了车,你想当时是什么心态。一旦一统天下,疑心病特别重,怕大臣不能臣服,一旦小人利用,很只容易起杀心,伴这样君王实在是伴老虎一样。赵匡胤他的经历不一样,陈桥兵变,心里都没有准备当皇帝就当上了,像现在富二代差不多,所以心态也不一样。


LM鋒


汉世祖也是善待开国功臣


A成义


老赵是武人上位,又是粗人,没有多少弯弯肠子,和他一起的开国元勋与他都是一类人,所以很容易就解决了问题,汉初与明初则不同,全是一些人精子,只好互相灭杀对方以巩固皇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