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為什麼被誅九族?如何評價他的功過?

人在征途79505020


簡單來說,主父偃沒被誅殺九族,那時候最多就誅三族,主父偃被殺的原因是太囂張且被漢武帝賣了。

漢武帝被作為千古一帝,跟秦始皇並列,他的一項重要成就就是巧妙地解決了封國問題,而主父偃,正是漢武帝的參謀,他就是漢武帝手中一把專門對付諸侯的鋒利大砍刀。

主父偃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但這東西在戰火紛飛的戰國時代吃香,在實行無為而治的漢初卻遭到了雪藏,主父偃苦學多年,卻仍一事無成。

轉眼他就到了中年,聽說當今天子漢武帝重視儒術,就跑去改學《周易》、《春秋》這些儒家經典。可能是覺得多學多用,他同時也學習其他學派的思想,因此遭到了儒生的排擠,在齊地混不下去了,於是北上雲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

鬱郁不得志的主父偃為了碰碰運氣,決定前往都城長安。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抵達長安。

主父偃覺得自己一介平民,直接上書怕是很難獲得皇帝召見,就打算先去拜見一位大人物,他拜見的大人物就是漢武帝的小舅子大將軍衛青。

衛青接見了主父偃,並對他的才華表示讚許,多次向漢武帝引薦,但都無結果。

失望不已的主父偃決定再試最後一把,他直接上書漢武帝,結果漢武帝真的看了他的奏疏,當天就召見他。一番交談後,漢武帝很是滿意,將主父偃提拔為郎中。

當官後,主父偃做了不少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建議實行推恩令,推恩令的內容很簡單,廣佈恩澤,凡是諸侯子孫,都可以分得諸侯一塊地盤。那個年代,哪個諸侯王還沒幾個兒子?這樣慢慢分下去,諸侯勢力越來越弱,自然無力與中央抗衡,漢景帝動用軍隊武力都沒辦成的事,就這麼被漢武帝用一道詔令就解決了。

當然,推恩令只是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要想增強中央的實力,慢慢等待諸侯王自然死亡,再把封地分給他們的兒子們是不夠的,週期太長了,需要一個推手與推恩令互補,時不時地找個藉口廢掉一些諸侯,將他們的土地收歸中央。

主父偃,很自然地契合了這個角色。

或許是因為早年經歷,主父偃形成了睚眥必報的性格,加上他之前在齊地、燕地多次碰壁,他覺得得要點補償。

得勢後的主父偃開始收錢,還是毫無顧忌地收,有人勸他適可而止,主交偃直接懟了回去:“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亨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簡單說就是窮日子我過了四十幾年,爹媽不理我,兄弟不鳥我,真正的英雄,活著的時候不能享受五鼎食肉的高規格待遇,死也要死在煮肉的大鼎中。我老了,離家鄉又很遠,我要用暴行來報復他們。“

在《史記·伍子胥列傳》中有一句"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是伍子胥說的,不知主父偃是不是要向他學習。

主父偃的確是說到做到,在尊立衛子夫等重大問題上站對隊後,他迎來了一年四次升遷的輝煌,同時也迫不及待地展開他的報復行動,以往得罪過他的人,全都加以罪名,收監治罪。

因為之前的碰壁,主父偃遷怒於當地的諸侯王,在接下來的數年間,他憑著自己了不得的文章口才,像一把開了鋒的刀,對著那些諸侯王可勁地砍,而漢武帝出於自己的目的,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還推波助瀾。

第一個倒黴的是燕王劉定國,說起來劉定國也是無惡不作之徒,主父偃搞他是證據確鑿、名正言順。

劉定國臭名昭著,他先是霸佔了父親的小妾,生下一個兒子;接著又把弟弟的老婆搶了,佔為己有;甚至還與三個女兒通姦,簡直禽獸不如。

後來劉定國想殺肥如令郢人,郢人跟劉定國魚死網破,跑去告發劉定國的罪行,卻被劉定國先行滅口,不過郢人的弟弟也去告發了,正好撞在主父偃手裡。

主父偃迅速向最高領導請示,漢武帝召開公卿大會討論,主父偃極力建議處死劉定國,漢武帝同意了,劉定國最後自殺而死,燕國廢除。

第二個被砍掉的是齊王劉次昌。他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孫子,算起來,也是漢武帝的遠房堂兄弟,但不好意思,漢武帝盯上了你那富裕的齊地,既然你沒有獻地的覺悟,而且自己還不檢點,那就去見太祖高皇帝吧。

劉次昌的感情生活可謂非常混亂,他的王后竟是他媽紀太后的妹妹,也就是他的阿姨!而從劉次昌對王后的態度來看,他顯然不喜歡這位阿姨,估計是老太太硬塞給他的。

劉次昌不喜歡王后,紀太后急了,讓長女也就是劉次昌的姐姐整頓劉次昌的後宮,阻止其他女人接近劉次昌,以期讓劉次昌回心轉意,結果劉次昌竟然跟姐姐好上了!

接下來,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女兒(漢武帝同母異父的姐姐,王太后是二婚)嫁給諸侯王,宦官徐甲是齊國人,就說齊王怎麼怎麼好,於是王太后就派徐甲去齊國說這門親事。

主父偃是齊人,他也想讓自己的女兒嫁進齊王宮,也託徐甲一起說。徐甲對紀太后說了,紀太后自然是不爽,皇太后惹不起,主父偃她還惹不起嗎,就在徐甲面前大罵主父偃高攀。

徐甲回去後以劉定國的例子勸王太后,王太后於是打消了嫁女的念頭,主父偃則瞬間開啟報復模式,告發劉次昌亂倫,漢武帝任命他為齊相查證。結果當然是板上釘釘的,劉次昌畏罪自殺,無後,齊國廢除。

主父偃兩次出手,搞的都是亂倫的諸侯王,這下可嚇壞了劉彭祖,因為他趙王的太子劉丹就是跟姐妹亂倫的,照主父偃這節奏,下一個就是他們家啊。

於是趁著主父偃還在齊國、遠離長安的功夫,劉彭祖趕緊跑去跟漢武帝報告,舉報主父偃貪汙、謀害齊王。

其實漢武帝心裡清楚得很,主父偃受賄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漢武帝能不知道?只不過漢武帝這時候需要能吏,廉潔的事先放一放。不過齊王在主父偃查案期間自盡,的確要給個說法,不然那一群感受到威脅的諸侯王聯合發難,對漢武帝也是一大麻煩,畢竟此時削藩還不徹底。

漢武帝於是下令把主父偃收監,原本漢武帝的意思是過一段時間就把他放出來,有人求情就更好,順著臺階下。然而,主父偃的人緣實在太差,跟誰都不對付,在公孫弘的帶頭主張下,所有人都落井下石,主張處死主父偃。

漢武帝無奈,只得殺了主父偃。可憐主父偃生前門客數千,死後卻無一人為他收屍,只有洨人孔車埋葬他,令人唏噓。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主父偃的評價是:”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對比主父偃曾經的話語,半生蹉跎、受盡白眼,這種結果他可能早就料到了吧。


平沙趣說歷史


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主父偃為什麼會死,而且死的這麼慘;另一個是如何評價他的生平。這兩個問題其實可以放在一起說。

主父偃這個人,其實是抱著死於非命的心來當官的,從他入仕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將來不會有好下場。但是,他自己一定不會想到,最後不僅自己死了,而且還被族誅。

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主父偃這個人在史書中塑造的形象,從而分析他為什麼會死,為什麼會死的這麼慘,以及怎麼看。

一、主父偃的學術困境

主父偃是縱橫家、法家,在漢代儒家逐漸興起的整體氛圍裡,他的這一套縱橫家術沒有用武之地。為了入仕,他在年紀很大的情況下轉而學習春秋等儒術,最終才得以入仕。

熟悉西漢歷史的人一定會發現,這個學術歷程,和公孫弘幾乎一模一樣。

可公孫弘就成了丞相,而主父偃卻被族誅,而且是公孫弘建議殺主父偃的。這不是很有趣的事情嗎?

活躍在漢武帝元光到元狩年間有三個學術人物,命運殊途:

一個是董仲舒,純儒,沒有法家背景,但他沒有得到皇帝重用,最高就當過王國相,在中央就是一箇中大夫;

一個是主父偃,雖然靠儒學上位,但他的對策、行為,都是純縱橫家、法家的,所以他族誅了;

一個是公孫弘,擁有法家背景,靠儒學上位,但擅長以緣飾儒術,用儒學包裝自己的一些法家的行為,最終封侯、當丞相,善終。

所以,主父偃的被族誅,與他的學術背景,以及他利用自己學術背景來謀取仕途的方式,具有密切的關係。

二、主父偃是被誰殺的?

多數觀點會認為,公孫弘。

因為,漢武帝本來已經決定不殺他了,但是公孫弘說了一番話後,漢武帝不僅殺了他,還族了他。

公孫弘說了什麼?

“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

這句話的點在哪兒?為什麼漢武帝因為這句話動了殺心?

我們覆盤一下主父偃和齊王自殺這件事:

“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 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 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 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

簡單來說,就是趙王告發主父偃受賄,等到齊王自殺的時候,漢武帝大怒,是要殺主父偃的,但是馬上澄清了事實,齊王是自殺,而主父偃只是受賄,與齊王自殺無關,所以才打算留他一命。

這就能看出公孫弘的可怕之處了,他的意思說的隱晦,我把他沒說的話補齊,大概是這個意思:

齊王雖然是自殺,但是絕後了,齊國就滅國了,併入了中央。這對中央來說,倒也不是壞事,可是,天下人會怎麼看呢?天下人會說,皇帝太狠毒了吧,為了佔齊國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自己的親戚自殺。所以,天下人會在背後罵皇帝你自私無情冷酷。所以,只有殺主父偃,才能告訴天下人:看,皇帝我沒想這樣,是主父偃的錯誤。

漢武帝這就很明白了,對主父偃處置的越狠,天下人對越不會恨自己,那麼,族誅,當然比單純殺一個主父偃要更有利。

因此,真正殺主父偃的,是公孫弘,但也是漢武帝。畢竟公孫弘只是建議殺一人,而漢武帝則族誅了。


danyboy


主父偃是漢武帝身邊紅得發紫的寵臣,曾有過一年被提拔四次的風光,也是最能影響漢武帝決策的人。然而,這個一個大紅人,最終卻落得個被誅九族的結果。這是怎麼回事呢?

(主父偃劇照)

說起這事,就得先說說主父偃的人生軌跡。

主父偃出身貧寒。這也讓他發誓要出人頭地,改變人生命運。

早年,主父偃主修縱橫術。為了學有所成,吃了不少苦用了不少功。他30歲時,終於學有所成。

然而,主父偃在求職時才發現,自己學的這門專業,已經過了氣,成了不受待見的大冷門。反倒是成天“之乎者也”的儒生,頗受用人單位歡迎。他一打聽,才知道當今天子漢武帝崇尚儒術。

主父偃一咬牙,換專業,改學《周易》和百家之言。

然而他在燕、趙、齊等藩國遊學的過程中,儘管刻苦好學,但由於家窮,倍受白眼和排擠。所幸他沒有自暴自棄,最終堅持了下來,終於再次學有所成。

迎合時代需求的主父偃,為了能實現夢想,出函谷關,來到長安,並想盡辦法認識了漢武帝的小舅子衛青。

當時衛青的姐姐衛子夫是漢武帝寵愛的皇后。衛青又能征善戰,是漢武帝最器重的將軍。所以主父偃想通過他得到漢武帝的重用。

遺憾的是,衛青雖然向漢武帝舉薦過主父偃,但主父偃卻一直沒有得到召見。

此時的主父偃,已是40多歲的人,還一事無成,一貧如洗。眼看口袋裡的錢越來越少,離夢想也越來越遠。他一咬牙,決定豁出去了,親自上書漢武帝。

沒想到當天漢武帝便召見了主父偃,在一番交談後,漢武帝很激動地感慨:“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意思是說,你們這樣的人都到哪去了,怎麼現在才讓我遇見你們呢!

不光如此,還立刻給他封了個郎中的官職。

(漢武帝劇照)

嚐到甜頭的主父偃,認為上書是他實現夢想的途徑。於是隔三差五就上書漢武帝。由於他總能切中時弊,因此很得漢武帝歡心。

他最出名的就是“推恩令”,以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成功地加強了中央集權。就憑這一條,就讓漢武帝認定他是最有價值員工,因此一年對他破格提拔4次,不光成了朝中權重大臣,還是漢武帝身邊的紅人。

不久前還倍受白眼的主父偃,突然就成了眾人爭相奉承的權臣。

不過,沒用多久,主父偃就膨脹了。

主父偃為人心胸狹隘,又很記仇。

大臣都害怕他會在漢武帝面前說不利於他們的話,所以處處奉承巴結他,還爭相向他行賄。

主父偃來者不拒。對於那些不向他行賄的人,他總能抓住小辮子,並向漢武帝揭發他們的罪行。因此,恨他的人不少。

有人看不過眼,勸他還是要適可而止。主父偃卻總拿曾經貧窮得不到禮遇說事。

除此外,主父偃還向素日得罪過他的人大肆報復,比如燕王劉定國不曾禮遇他,於是他向漢武帝添油加醋,揭發了劉定國。劉定國害怕問罪,只得自殺。

(公孫弘劇照)

緊接著,齊王劉次昌不肯娶他的女兒,他又懷恨在心。對漢武帝說,齊國國富民強,應當派自己人去管理齊國,才能防患於未然。於是漢武帝便任命他做齊國宰相,去監視齊王。主父偃到了齊國後,便開始捏造劉次昌的罪名,並拘禁劉次昌,嚴刑逼供。劉次昌經不住折磨,竟嚇得自殺身亡。

劉次昌死後,諸侯王們坐立難安。畢竟不光是劉次昌和劉定國有不倫的行為,他們哪一個都不乾淨。所以,他們很害怕會成為主父偃打擊報復的下一個,於是聯名向漢武帝上書,說主父偃是殺害劉次昌的兇手,同時他還是個大貪官。

朝中大臣也趁機彈劾主父偃,說他對朝臣多有刁難和威脅,逼迫他們向他大行賄賂。

漢武帝為了不引起朝廷動盪,於是將主父偃下獄查辦,以此安撫諸侯王和朝臣們的情緒。

本來漢武帝不打算殺主父偃。但大臣公孫弘卻認為,如果不殺主父偃,勢必讓諸侯認為,陛下是想圖謀他們的土地,故意讓主父偃殘害宗室子弟。

漢武帝認為公孫弘說得很有道理,於是下令斬殺主父偃並誅其九族。

(參考史料:《史記》)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主父偃有一句名言,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類似桓溫的“大丈夫不能留芳千古,亦當遺臭萬年”的意思,可看出他追求人上人的決心。但命運多蹇,主父偃先學縱橫術,後學儒家學說,四處遊走以求上進,從趙國到齊國等地,無人賞識,而又與親朋故友合不來,被人看不起,到處受白眼。


無奈,主父偃來到長安投靠衛青,衛青向漢武帝舉薦多次都沒有召見,絕望的主父偃豁出去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上書向武帝陳述九事,其中就有一項反對向匈奴用兵。奇蹟發生了,奏章上午遞進宮,傍晚武帝就召見他,聽他對這些事的看法,並說“恨不能早點見到”,從此受到寵信。

主父偃最主要的貢獻是向武帝獻“推恩令”,認為郡國並行是失策之舉,諸侯國承繼幾代後根深葉茂,尾大難掉成為國家極大隱患,建議破除分封國的嫡長繼承製,推恩到不分嫡庶長幼都可分得該國封地,分封國下面再分封,如此時間一長,大國變小國,小國變鄉村,同時配以嚴刑峻法,對諸國進行削地撤國措施。武帝一聽大喜,立即採納推行,困擾漢初幾位皇帝的封國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主父偃能言善辯,又得武帝信任,燕國和官員被他檢舉入罪不在少數,百官怕他敬他,爭相向他行賄,他來者不拒一概笑納,有時還主動索取,有人勸他適度,主父偃說,“我受窩囊氣四十多年,今朝得志必須為所欲為。何況大丈夫活著若不能享用五鼎飯,死了也要享受五鼎烹煮”。率性張狂至此,與同僚關係可知。(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太后王娡要嫁外孫女,宦官徐甲向她推薦二十多歲的齊王劉次昌,並擔當說媒使者,主父偃得知,便要求徐甲把他的女兒也捎帶進去,希望齊王納她為姬妾,徐甲滿口答應,認為易事爾。誰知齊國太后一聽拒絕了,兩人的女兒都嫁不成,主父偃覺得是奇恥大辱。便對武帝說,齊國富庶,齊王淫亂無道,恐怕會叛亂。武帝便命他為齊國國相前去徹查。


齊王劉次昌果真淫亂,與其姐姐也有姦情,主父偃到齊國,大肆搜捕拷問官員,並要他們把口供指向齊王,審查日久,年輕的齊王害怕,一想不開自殺了。逼死諸侯王!主父偃便被下獄審查。武帝並不想殺他,御史大夫公孫弘說,不殺無以塞天下之口。潛臺詞是殺一主父偃既結此案,又能讓對推恩令不滿情緒找個發洩口替罪羊。百官也紛紛落井下石認為該殺,於是主父偃被族誅。

主父偃是有才能的真小人,睚眥必報,衛青收留他,他便上書奏請立衛子夫為皇后,兄弟親友對他不好,他當齊國相時,親友來迎接他,他當場拿出五百金分給他們並宣佈絕交,收賄索賄得罪百官,終於被殺。

讀史鑑今,修心明性,歡迎關注南方鵬共同探討。


南方鵬


主父偃之死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到齊國去徹查齊王行為放蕩之事時,趙王劉彭祖擔心主父偃揭發自己在趙國所犯下的罪行,便先下手為強,上書揭發主父偃收受諸侯王的賄金,因此諸侯王的子弟才得以分封土地成為侯王。

恰好此時齊王在齊地自殺的消息傳到朝中,漢武帝龍顏大怒,以為是主父偃脅迫齊王導致他自殺的,於是召回主父偃,並交給官吏審問。主父偃承認收受諸侯王賄金之事,但確實不曾挾迫齊王自殺,漢武帝也不想殺死主父偃。



但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跳了出來,這個人就是宰相“老好人”精通春秋的公孫弘,他爭辯說齊王自殺後無子孫可繼承王位,齊國降為郡歸入朝廷,主父偃是第一大罪人,不殺主父偃不以足以向天下人交代,於是誅滅主父偃家。

因此主父偃被殺有三個關鍵:劉彭祖的檢舉信,齊王的畏罪自殺,公孫弘的關鍵論斷。

大家提到主父偃都會想“推恩令”,“推恩令”的提出確實主父偃立下的最大功勞,但除此之外他還立下了不少功績,這才是漢武帝不忍殺害的原因:

功績有五

一、提出“推恩令”,徹底解決了諸侯割據勢力對中央的威脅問題;

二、將豪門富戶及侵佔他人產業的大族遷徙到茂陵,充實京城的人口,削弱奸詐之徒的勢力;

三、因大將軍衛青對主父偃有引薦之功,因此在尊立衛子夫為後時,主父偃的巧嘴立下大功;

四、揭發燕國隱藏的種種違法之事,揭發燕王劉定國逆倫違法的事情,揭發齊王的行為放蕩之事;

五、陳說朔方郡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外有黃河天然險阻,在這裡可以修建防禦工事驅逐匈奴,對國內可省卻轉運糧草和軍隊必需品的麻煩,又拓展了中原的版圖,這是剿滅匈奴的根本。最終促成設立朔方郡,這本來就是根據主父偃所獻之策做的。


罪責有三

貪財好利,收受賄賂累積的財物累計達千金;驕橫狂妄、做事不擇手段違反常理,凡事不留有餘地;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到齊國時把原來的兄弟賓客都聚集到府中,散發五百金並數落他們的罪責,之後便與他們斷絕來往,讓他們以後不得到他自己家。

主父偃是一個性格鮮明、睚眥必報的真小人,是個不從於眾、不容於世的真人才,是個胸藏錦繡、腹有良謀的真諫士,是個有血有肉、公私分明的真實人。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西漢初年,有一位大臣,雖有幹才,卻人緣極差,半生潦倒。而在其發跡之後,便行事專橫,逼死了二位諸侯王,也為自己迎來了悽慘的結局,此人便是主父偃。

主父偃,是齊國(漢諸侯國)臨菑人。家境貧寒,早年學習縱橫之術,晚年改學《易經》、《春秋》及百家之言。史載:主父偃...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

主父偃雖有才學,卻屢屢碰壁於各諸侯國。於是,認為諸侯國不值得遊歷,便西入長安拜見衛青。衛青數次為其言於漢武帝,漢武帝也未召見。時間一久,盤纏用盡,而遭到衛府的諸公及賓客厭棄。於是,直接上書給漢武帝,因其“大一統”的政治主張而得到漢武帝的青睞,當晚即被任命為郎中。

隨後,主父偃在一年之內被擢升四次,而官至中大夫。為迎合漢武帝中央集權的需要,以及平復一下自己遊歷諸侯期間的不愉快經歷。主父偃向漢武帝獻策“推恩令”(令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國分給自己的子弟,以建立較小的封國,諸侯國越分越小,便無法與朝廷對抗)。同時,主父偃還以揭發各諸侯國及大臣們的隱私相威脅而收取賄賂。

史載:....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與其庶母亂倫被揭發,被迫自殺,國除為郡),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人或說偃曰:“太橫(強橫)矣。”主父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困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其後,主父偃又想將其女兒嫁給齊厲王卻遭拒絕。於是,主父偃懷恨在心,令人揭發齊厲王與其姐的亂倫之事。齊厲王還比較年幼,恐遭到燕王劉定國的下場,一被驚嚇便喝藥自殺了。而齊厲王無子,齊國齊國便被廢除了。

按理說,主父偃雖有私心,卻逼死了兩位諸侯王,卻替漢武帝廢除了燕國、齊國,也是大功一件。但是,主父偃的人緣極差,為人強橫,得罪的人很多。而趙王也恐自己遭到主父偃的毒手,便上書揭發主父偃收受賄賂。而丞相公孫弘也上言:“齊王以憂死無後,國入漢,非誅偃無以塞天下之望。” 意思是說,皇上您得了那麼大的便宜,也該給天下人一個說法了。於是,主父偃便掉了腦袋。

話說回來,主父偃的姓氏卻很牛。主父的姓氏來源很單一,乃是源於戰國時期的趙國雄主趙武靈王。趙武靈王晚年傳位於趙惠文王,而自號為“主父”,顧名思義乃“主君之父”,相當於後世的“太上皇”,也即相當於姓“太上皇”了。


有知社


我們今天看到中央指揮地方如臂使指,中央的命令往往能夠貫徹地方(至少名義上)。我們對這種情況習以為常,似乎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然而實際上,中央集權並不是隨著秦始皇統一中國就定了下來的。歷史書上一句:“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背後,充滿了地方與中央不斷的鬥爭,這種鬥爭的背後,是血流成河的。

主父偃是中央與地方博弈過程中出現的一個關鍵人物,在主父偃之前,中央沒有名正言順削弱地方封國實力的辦法,要實行集權,只能像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一樣,採用暴力軍事手段。然而這種方法有兩點不足,第一,軍事手段對雙方的實力都是消耗性的,風險極大。第二,在軍事征服過程中產生的軍功新貴族,要安撫他們只能用分封權利的辦法,無法根本上根除分封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方勢力越來越大幾乎是一個必然。秦始皇,劉邦等雄主為這個問題操碎了心。

此時,主父偃從漢初賈誼等人發展而來的推恩令橫空出世,推恩令的主要內容就是:將原來封國內實行的嫡長子繼承製改為全部繼承製,諸侯王所有的兒子都要從封國內繼承分封權,這樣,即便是一個實力強勁的封國,只需要幾代人,就會變成若干個實力弱小的國家,根本無法與中央對抗。更重要的是,原先採取軍事手段或者行政手段強行削弱封國時,往往遭到整個地方勢力的抵抗。而推恩令卻能夠爭取封國內原本沒有機會成為大宗的庶子的支持,進一步離心封國對抗朝廷的力量。

所以,這種從根本上削弱地方的辦法自然會遭到封國諸侯和其嫡長子的強烈反對,他們不敢對於實際實施者漢武帝有不滿,於是將矛頭轉向了提出者主父偃。而作為統治者,漢武帝也樂於看到有人背這個鍋。所以他的死,也就是必然的了。


扣毛


一心想建立功勳彪炳史冊的漢武帝如果沒有擴展疆土剿滅匈奴的雄心壯志,而是憑著他自己的聰明睿智和文、景兩代打下的堅實基礎上重用儒家人才施仁政安民生從而使得百姓富裕、崇尚禮教、國家強盛的話,何愁匈奴之患西域不通,何來窮兵黷武國家疲憊人民賦重。那樣的話中原政通人和尊禮守儀繁榮昌盛照樣會穿遍四方蠻夷,他們就會主動向漢朝稱臣納貢開通貿易;匈奴侵擾也會減少,西域諸國便會順從。


主父偃有被誅九族的後果是可以預見的,他的功是正好趕上了一個合適的時候提出了一些符合帝王心思的主張而已,他的功只是對於皇帝個人來說的,對於天下對於人民他有什麼功?沒有功何來的過?這也是為什麼我開篇要寫那麼一段話的原因,有了這段話才能說對於漢武帝而言主父偃是有功的,這個功不包涵對天下人。就算沒有他的推恩令,漢朝在沒有外戰的情況下諸侯王的內憂根本就不算什麼,照樣會被武帝化解。

主父偃由於自幼家貧和經常被人排擠的原因,所以在他顯貴後自大不收斂還收受賄賂,非常極端的說了一句: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可見他性格上的扭曲,做事上的不計後果,這樣勢必會得罪很多權貴,也為他最後的結局播下了種子。

主父偃最初學習的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學說,這就很好解釋為什麼他先前被排擠不受人待見的原因了,在當時漢武帝實行獨尊儒術的大國策中,他的言論當然顯得與社會不符格格不入,因此晚年時他才學習《周易》《春秋》,為時晚矣!在他剛受到武帝青睞時,曾為皇帝陳述過攻打匈奴帶來的弊端有百害無一利的國情分析,這麼看來主父偃確實是為人民為國家著想過,但是後來他發現武帝雖然欣賞他的說法,並沒有任何改變,一心為了討的皇帝寵愛的主父偃也就隨之變換策略,隨後他向武帝提出了設置朔方郡和聞名古今的“推恩之令”,不得不說他的這個推恩策略之高明,因為漢武帝要對外長期用兵,而國內勢力日益壯大的諸侯王們則是漢武帝長期得不到解決的一塊心病,“推恩令”這一制度也恰好唯有主父偃這樣的人才能想出來,不要忘了他的專業特長搞的就是聯合與分裂。隨著推恩令的實施主父偃在朝堂的地位也水漲船高。



逐漸膨脹的仇恨世人的不正常心理,使主父偃又做了兩件大事,親自向得罪過他的諸侯王開刀了,他以大義凜然維護儒家禮儀的態度揭發了燕王劉定國和齊王劉次昌的擾亂人倫綱常的邪僻行為,導致兩王自殺。這當然使得諸侯王們人人自危,與他得罪過的權貴們聯合起來向武帝告發主父偃的不檢罪名。其實主父偃逼死倆王這件事上漢武帝是默許的,是符合漢武帝打壓藩王們的想法的,只不過皇帝又不想揹負一個屠殺兄弟同胞的罵名,也只好讓主父偃來背這個黑鍋,當了諸侯王的陪葬物!

主父偃從政的人生總結起來就是:迎合了帝王,得罪了權貴。他的言行前後不一,只不過是武帝削藩過程中的一把刀罷了,用這把刀稍微震懾一下那些不老實的諸侯王們。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主父偃在漢武帝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他提出了推恩令,劉邦時期,吸取了秦朝因為只有郡縣制,而沒有分封制最後被滅亡的教訓(當然這個不是主因),劉邦在大封列侯後,剷除了各個異姓王,就開始分封同姓的諸侯王。

漢文帝時期,就面臨著諸侯王勢力過大的局面,比如發生了淮南王和濟北王造反的事情,賈誼提出了應該再多分封一些諸侯王以達到削弱諸侯王的目的,但是情況沒有得到解決。

漢景帝繼位之後,漢景帝在晁錯的建議下開始削藩,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雖然依靠周亞夫平定了這次七國之亂,但還是沒有根本解決問題,諸侯王的勢力依然強大。

在漢武帝時期,主父偃就上書,讓諸侯可以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列侯,而之前只能由諸侯王的嫡子來繼承,這個表面上看,是對諸侯王的恩惠,諸侯王的非嫡子也十分願意這樣做,因為按之前的繼承製,他們是沒份的。

推恩令相比晁錯的直接削藩,顯然要緩和得多,也比較讓諸侯王得以接受,因為之前的削藩,是被朝廷收走,而推恩令是分給自己的兒子們,正因為如此,諸侯國的封地,分得人多了,就越來越小了。

之前一個諸侯國相當於一個郡,而後面的諸侯國就僅相當於幾個縣而已,就完全解決了之前因為諸侯國過於強大而威脅到朝廷的局面了,由此可見,主父偃功不可沒,那主父偃因何而死呢?

主父偃越來越受漢武帝的器重,他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但是齊王給拒絕了,主父偃自然也很生氣,他就一心想除掉齊王。他對漢武帝說:齊國十分的富有,但是現在的齊王跟您的血緣又很遠,如果不是您的親兒子或者兄弟,不能去當這個齊王的。

主父偃又說現在的齊王有一些私情,如果讓我去查,肯定能查出來的,漢武帝就同意了,讓主父偃去做齊相,主父偃去了之後,就告訴齊王他知道的一些事情,齊王因為害怕,就自盡身亡了。

趙王也有這方面的問題,他擔心主父偃會對付他,他就趁機告主父偃的狀,說齊王是主父偃給逼死的,漢武帝也為這個事情惱火,因為這個事情讓人覺得朝廷想要收回齊地,才對齊王下手的。

主父偃就被下獄了,漢武帝並不想殺死主父偃,畢竟主父偃是個人才,但是御史大夫公孫弘說:如果不殺主父偃,不能向天下人交待,而主父偃得勢的時候,得罪的人太多,沒有人肯定為他說好話,而是紛紛落井下石,主父偃最終被族滅。


歷史簡單說


主父偃,漢武帝時期一個大器晚成的縱橫家,其一生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將“推恩令”政策進行有效的實施,成功的削弱了諸侯王的權力,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維護當時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不小作用。然而這樣一位有功於社稷的功臣,最後卻被漢武帝誅滅九族!主父偃初入仕時,深受漢武帝喜愛,一年中升遷四次,官至中大夫,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為什麼最後落得個誅滅九族的悲慘結局呢?是漢武帝太狠?漢武帝確實狠,不過在主父偃這件事上,還真不能怪武帝狠心。

大器晚成的縱橫家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能大家會誤以為漢武帝時期大名鼎鼎的主父偃也是儒家出身,還真不是!主父偃出身貧寒,然而他學習刻苦,才能卓著,據史料記載:“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縱橫家,然而由於這個身份,也使得他前期的人生相當不順。在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時,都未受到禮遇,被當地的儒生所排擠。後來,主父偃結交了大將軍衛青,想通過衛青的引薦接近武帝,但未能所願,無奈之下,他自己寫了一道奏摺給武帝,也正是這道奏疏,改變了他的人生。奏疏上午遞進去,他下午就得到了召見,而這一見,使得漢武帝高興不已,因為武帝總算遇到“知音”了。而此時的主父偃已年過四旬,終於迎來了他一展才能的機會。

達則忘乎所以,睚眥必報

“推恩令”的有效實施,使得主父偃備受漢武帝的器重,然而人往往得志便猖狂,主父偃則正是這樣一個人,在受到皇帝器重後,他逐漸開始膨脹,不僅大肆收受賄賂,而且八方樹敵,朝中諸多大臣都與主父偃有著多多少少的恩怨,然而迫於主父偃得寵,一直忍氣吞聲。

說到“睚眥必報”,大家一般想到的是秦相範睢,然而範睢在這一點上和主父偃比起來,那便真是小巫見大巫了,我們知道主父偃之前仕途不順,受到北方儒生的排擠,然而得勢之後,主父偃對以往得罪過他的人,都加以罪名,紛紛收監治罪,哪怕只是從前對他態度冷淡的人,他也不肯放過,極盡報復,不惜置人於死地。在這一點上,範睢還真比不上。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主父偃是做的相當差的,所以最後被殺,也僅有一名門客為其收屍!

齊王之死成為了諸臣扳倒主父偃的突破口

主父偃得勢,加之與人不善,朝中眾臣早就想將其扳倒,特別是當時以公孫弘為首的一批人。然而要扳倒武帝的寵臣,則必須有個名正言順的藉口,而當時齊國國軍齊厲王之死,正好成全了公孫弘。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當時齊厲王出了一個醜聞,便是和自己的姐姐亂倫,這件事本是齊王母親紀太后想控制齊王的後宮,不想卻弄巧成拙。也就在這時,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也想為自己的外孫女找一個好的諸侯王,正好看上了這個齊王,於是武帝便派徐甲去說親,而主父偃便趁機也想把自己的女兒送到齊王后宮去,於是讓徐甲幫忙,徐甲倒是痛快的答應了,可齊王壓根看不上主父偃的女兒,所以主父偃的心思沒能如願,由此忌恨齊王,後來便向武帝進言說齊王有謀反之心,於是武帝任主父偃為齊相去監視齊王,這一去,主父偃便開始公報私仇了,對齊王嚴刑逼供,肆意陷害,齊王嚇得自殺而亡。而齊王一死,終於給了公孫弘一個除掉主父偃的良機!由於齊厲王在主父偃的審訊下自殺,在當時各諸侯國反響非常大,諸侯國紛紛動盪,大家都害怕被漢武帝除掉,漢武帝也有所顧忌,怕再生變亂,加上公孫弘上奏說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其他朝臣也基本贊同公孫弘所奏,以致漢武帝終將主父偃滅族,以按各諸侯王之心。

主父偃雖有功,但他的死,也只能說是咎由自取吧!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