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提出“推恩令”,解決了漢武帝心頭大患,他為何會被滅族?

江湖奈我何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一位名叫主父偃提出的解決大漢王朝藩王問題的政令,大意就是諸侯王可以把自己的封地打散了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們,兒子們又可以接著分給孫子們!而不是以前的由王太子世襲!經過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推恩令”,藩王再也沒有實力於中央叫板!

當時的燕王趙定國,男女關係很亂,什麼通姦啦,什麼亂倫啦對他來說都是灑灑水啦!主父偃知道了這些以後,便直接報告了漢武帝,隨即便下令殺了燕王,進而把原來燕王的藩地劃給了中央!後面,他又聽說了齊王也跟燕王一下,亂搞男女關係,便提前放出風聲要去查他。結果,還沒查齊王就自殺了,當然,齊王原來的封地也給劃給了中央!這時候,其他的藩王便感受到了害怕,便蒐集主父偃很多的黑料上呈給漢武帝,但漢武帝查實了發現部分黑料是假的,他也很猶豫到底該怎麼處理他!

這時候,御史大夫公孫弘發話了:不殺了主父偃,沒有辦法堵住天下人的洶洶之口!就這樣,皇帝手裡那樣鋒利的一把刀終究斷了!

其實說到底,幹削藩這種破壞藩王的切實利益的事情的人,從一開始就應該知道他不會有好下場。他們只是皇帝手裡的一把刀,事情辦完了,總需要一個推卸責任,平息輿論的藉口!


小唐天天說


在輔佐漢武帝之前,主父偃只是一個很落魄的儒生。西漢時期,像主父偃這樣落魄的儒生,即便有真才實學,如果沒有人舉薦的話,也是很難有所作為的。但是,主父偃又不是一個甘於平庸的人,他雖然落魄,家徒四壁,但是主父偃總是在尋找門路,能夠讓自己獲得一官半職,畢竟主父偃一身才華,可是他並未能如願。《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

不知為何,齊地的這些儒生要排擠主父偃,或許是因為主父偃家貧,這些儒生看不起主父偃,主父偃到燕趙等地求官又受挫,人生真正走到了一個低谷時期。但是此時的主父偃卻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因為他一直堅信,自己一定能夠得到重用,能夠闖出一番天地,所以,哪怕生活困窘,主父偃仍然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奔走。

或許正因為在諸侯國難以立足,主父偃才來到長安,向漢武帝上書,稟陳自己的治政韜略。而漢武帝此時正在選拔人才,對於主父偃的上書很是賞識,從此主父偃也就成了漢武帝的一位重臣,他針對諸侯國,給漢武帝獻推恩令,從西漢的法規著手,削弱諸侯的實力。主父偃是幫助漢武帝解決了心腹大患。

但是,主父偃在無形中觸犯了諸侯的利益,更因為他為人刻薄,得罪了很多人。主父偃任齊相,居然向漢武帝揭發了齊王的醜行,致使齊王畏罪自盡,造成其他諸侯王的恐慌,最終有人把主父偃告到了漢武帝那裡,就連漢武帝也無法再保主父偃,只得聽從公孫弘的建議,誅殺主父偃及其全族。





羅蕭弋


主父偃被滅族,跟其他人比,太有意思了。人家都說一個人被皇帝殺,要麼是造反,要麼是做事不力,要麼就是貪汙。主父偃被殺,是嘴賤作死的。怎麼作死的?咱們分析這個人。

主父偃這個人很有學問,學的是長短縱橫之術,跟蘇秦的本事差不多。主父偃這人雖然有學問,但這人品不好,到那那裡不待見,頗有點“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風範。即使漢武帝十分寵幸其才,但是朝中的官員,上至各分封國主,下至小吏百姓,都討厭他,能把人得罪到這種地步,也是人才。

就是這樣,主父偃依然我行我素,他的嘴有多損!當時的燕王在家中出現了亂倫事件,可能權貴家裡歷朝歷代都好此風啊!主父偃認為這是討好皇上的好機會,就上奏給漢武帝,總之就是亂倫時間,奇恥大辱,有損大漢形象,道德敗壞,此風不可長啊!漢武帝覺得也是,就把燕王給殺了。

後來呢,齊國的齊厲王家裡也出現了亂倫事件,跟他姐姐亂倫,但是呢主父偃一開始沒有告,想把自己女兒嫁給齊厲王,想來個攀龍附鳳,沒成想被拒絕了,主父偃這個氣啊!太不給面子了,好,齊厲王你等著。於是就向漢武帝上奏,什麼齊國富裕有錢,而且齊國以前出現過叛亂之事,這次齊國亂倫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漢武帝想想,覺著查查也好,有事防著,沒事更放心。好傢伙主父偃這可是拿到了尚方寶劍,去了齊國就開始查,怎麼查,這主父偃太損了,就是逮著齊厲王跟他姐姐亂倫之事不放,齊厲王才20多歲的小夥子,臉皮又薄,本來亂倫這事在權貴間沒什麼,可主父偃倒好,搞得全天下上至天子,下至小民,齊厲王沒辦法自殺了,而且齊厲王一死,齊國被收歸國有了。這一自殺,主父偃可傻眼了,查案歸查案,可你逼死國侯那就是另一回事,而且影響太惡劣。

為什麼呢?因為其他的像什麼趙王,楚王,韓王,那個沒有亂倫之事。主父偃可倒好,告一個死一個,燕王死了,齊厲王被逼死了,那下一個豈不就是他們了,於是這些個王爺一齊上奏漢武帝,說主父偃受賄,謀殺齊厲王。漢武帝覺得這事有點嚴重,但又愛惜其才,只是把主父偃放在了牢裡。仇恨主父偃的人一看抓起來了,好傢伙,漢武帝一上朝,滿朝文武落井下石,紛紛表奏,要處死主父偃,而且最有分量的一個人公孫弘,那可是國家最高司法官員,對漢武帝說了一句話:“若不處死主父偃,沒法向天下人交代啊”!

漢武帝最後決定,主父偃貪汙受賄,謀殺皇親國戚,滅族。就連司馬遷都這樣記載“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騎驢爬樹


性格決定命運,主父偃的死和他的成長經歷,用今天時髦的話說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造成了他偏激,睚眥必報的性格。史書有如下記載:

  • 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
    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白話就是家裡窮,被同學看不起)
  • 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或說偃曰:“太橫矣。”主父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收受賄賂,性格極端,不留後路)
  • 元朔二年,主父言齊王內淫佚行僻,上拜主父為齊相。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記仇,睚眥必報)
  • 乃使人以王與姊奸事動王,王以為終不得脫罪,恐效燕王論死,乃自殺。有司以聞。(逼死齊王)
  • 主父始為布衣時,嘗遊燕、趙,及其貴,發燕事。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是時公孫弘為御史大夫,乃言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
    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主父偃。(前面做事不留後路,現在政治上已然絕路)
  • 主父方貴幸時,賓客以千數,及其族死,無一人收者,唯獨洨孔車收葬之。(結局讓人唏噓)

主父偃雖然身死族滅,但大丈夫,人生五十年,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也算是轟轟烈烈在世間走了一朝。其人其事也給後人帶來思考和警醒。


勸學


說到主父偃其實這個人還是比較的有意思的一個人了,他的身世什麼的非常的傳奇,他從一位出生貧寒的人最後竟然做到了大夫這樣的高職位,他最為著名的著作就是“推恩令”,就是這個推恩令對漢武帝來說真的是非常的實用了,鞏固了中央皇權,但是主父偃最後還是被誅殺了九族了,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1性格使然—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一個人一旦得勢很容易得意忘形,“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這是主父偃的一句名言,主父偃利用自己的權勢,大肆受賄,而且毫無收斂,我年輕時候奮鬥過,受盡了屈辱,現在有權勢了應該肆意妄為,現在年紀大了,要抓緊時間滿足慾望。和道德常規對著幹.陰陽其臉讓主父偃形象大打折扣

2.主父偃因記恨上齊厲王,向武帝建言被派到齊國為相,結果齊厲王服毒自殺,趙王藉機向武帝進言,主父偃謀害齊王並受賄.紅人淪為階下囚.

3.主父偃喜歡揭發別人隱私,得勢時候朝中大臣行賄,受賄金錢達數千金之多.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其他大臣巴不得他早死紛紛落井下石,最終被滅族.

主父偃的功績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從統治者的角度看,主父偃無疑是大功臣,但他倒行暴施,自取其禍的結局也是值得深思的.


看我的帽子漂亮嗎YD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那作為這件事的提出和執行者,主父偃為何會被滅族呢?

首先,推恩令的頒佈使朝廷的中央集權得到加強,諸侯國逐漸縮小,再也沒有與朝廷叫板的能力。徹底的解決了內部諸侯擁兵自重的局面,使國家權利完全掌握在君王手中,但這得罪了諸侯王,漢武帝為了平息這些人的憤怒,只能殺了主父偃。

其次,主父偃是推恩令的施行者,各諸侯國對他恨之入骨。雖明知是皇帝的意思,但又無可奈何,只能把恨意都轉嫁到主父偃身上,拿他洩憤,而

主父偃就這樣成為了犧牲品。

再次,主父偃作為皇帝的棋子,乾的都是吃力不討好的活,而當推恩令政策被完全實施之後,他也就失去了作用。而同時武帝並不能算是一個好的老闆,結果只能用自己的生命,為老闆的事業獻身了。

最後,主父偃的人際關係太差,一旦得勢,得罪了太多的人。導致最後獲罪的時候竟然沒有一個人願意幫他求情,就算武帝有些留下他的性命,結果竟無一人想幫他,只能殺了他。

綜上所述,主父偃被殺有他的性格原因,但最主要的是他做的事情本身就是得罪人的,沒有回頭路,結果是早已註定了的。


華夏長河五千年


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的名臣,主要成就是“推恩令”,為皇帝完成中央集權做出了巨大貢獻,隨之而來的便是其加官進爵,權力日益強大。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推恩令”實施後,受害最大的就是皇帝宗親和地方豪強,這就是隱患之一;“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這是主父偃的一句名言。他利用自己的權勢,大肆受賄,而且毫不收斂。這是隱患之二。

“推恩令”讓劉氏宗親骨肉相殘,加上主父偃貪汙腐敗,又有政敵落井下石,更重要的是漢武帝征伐匈奴為了統一國內輿論和思想,打壓內部反對勢力,也算殺一儆百。

主父偃最終被滅了族。





十萬八千丈


在漢武帝的時候,主父偃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臣,因為他為漢武帝提出了一個兵不血刃,就能削弱諸侯的策略,那就是“推恩令”,把諸侯的土地分封給諸侯所有的子女,而不是讓諸侯還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可以說,主父偃這個策略的提出,使得西漢時期諸侯再也沒有實力和朝廷抗衡,西漢朝廷更加強了君主集權。

正是主父偃出謀劃策,漢武帝也才不用擔心諸侯反叛。而也是出於對主父偃的賞識,漢武帝給了主父偃很高的爵祿,這也算是投桃報李了。而主父偃呢?原來只是一個落魄的書生,也因此獲得富貴,並且走上了西漢王朝權力中樞。他能夠在漢武帝面前直接諫言,就連很多諸侯王也都很懼怕主父偃,因為他們眼中的主父偃,喜歡用文章攻擊別人。

主父偃影視形象

因為在主父偃還沒有發跡之前,他經常受到別人的奚落,沒有任何人願意幫助他。曾經有著那樣深刻而痛苦的經歷,也就讓主父偃看清了很多事情,也看清了很多人。在主父偃當了高官以後,他也就對人有些苛刻,尤其是好幾位諸侯王因主父偃而死,觸怒了漢武帝,主父偃卻也給自己帶來了災禍。咱們就從主父偃的一生入手,探析漢武帝為何會殺了有功的主父偃吧!

前言

在輔佐漢武帝之前,主父偃只是一個很落魄的儒生。西漢時期,像主父偃這樣落魄的儒生,即便有真才實學,如果沒有人舉薦的話,也是很難有所作為的。但是,主父偃又不是一個甘於平庸的人,他雖然落魄,家徒四壁,但是主父偃總是在尋找門路,能夠讓自己獲得一官半職,畢竟主父偃一身才華,可是他並未能如願。

主父偃畫像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

不知為何,齊地的這些儒生要排擠主父偃,或許是因為主父偃家貧,這些儒生看不起主父偃,主父偃到燕趙等地求官又受挫,人生真正走到了一個低谷時期。但是此時的主父偃卻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因為他一直堅信,自己一定能夠得到重用,能夠闖出一番天地,所以,哪怕生活困窘,主父偃仍然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奔走。

或許正因為在諸侯國難以立足,主父偃才來到長安,向漢武帝上書,稟陳自己的治政韜略。而漢武帝此時正在選拔人才,對於主父偃的上書很是賞識,從此主父偃也就成了漢武帝的一位重臣,他針對諸侯國,給漢武帝獻推恩令,從西漢的法規著手,削弱諸侯的實力。主父偃是幫助漢武帝解決了心腹大患。

主父偃影視形象

但是,主父偃在無形中觸犯了諸侯的利益,更因為他為人刻薄,得罪了很多人。主父偃任齊相,居然向漢武帝揭發了齊王的醜行,致使齊王畏罪自盡,造成其他諸侯王的恐慌,最終有人把主父偃告到了漢武帝那裡,就連漢武帝也無法再保主父偃,只得聽從公孫弘的建議,誅殺主父偃及其全族。那麼,咱們就從主父偃的一生入手,探析漢武帝為何會殺了有功的主父偃吧!

第1, 上書言政,獲得重用

主父偃在齊燕趙等地都不受到重用,索性也就離開地方,來到京師長安謀求發展。因為這時漢武帝也在尋找人才,主父偃也就獲得了機會。主父偃的文章比較好,又精於雄辯。他立刻通過衛將軍,給漢武帝上書,上書的內容都是漢武帝關心的時政大事,一下子就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

漢武帝畫像

《三家注史記》記載:"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

主父偃給漢武帝的上書,涉及到律令和討伐匈奴。很顯然,這些事情都是漢武帝比較關心的。尤其是討伐匈奴,在漢武帝即位之前,漢朝對於匈奴的態度是以和親安撫為主。畢竟當年劉邦想要把匈奴給平了,都中了白登之圍。這也就讓以後的漢朝君主對匈奴十分忌憚,就比如呂后,曾經匈奴單于來信挑釁,呂后也只能溫言求和。

匈奴人

但是,匈奴對漢朝的求和似乎並不買賬,即便和親,匈奴的人馬也不斷進犯漢朝邊境,這已然成為阻礙漢朝發展的大禍患。而漢武帝即位之後,第一件事想要做的就是改變這種對漢朝不利的局面,可是朝廷那些老臣因循守舊,幾乎就沒有人能幫助漢武帝。此時主父偃上書談到討伐匈奴的事情,恰恰說出了漢武帝深藏已久的心事,自然也就獲得了漢武帝的賞識。

第2, 得罪諸侯,受賄埋下禍根

主父偃獲得漢武帝賞識後,被封為中大夫,這時的主父偃算是真正的發跡了。但是,主父偃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卻是有些倒行逆施,不顧後果。因為他年輕時遭遇冷遇和不幸,一朝得權,便有些忘乎所以,不管不顧了。如此一來,也就難免要得罪人了,比如得罪那些諸侯王和大臣。

主父偃畫像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人或說偃曰:'太橫矣。'"

主父偃揭露燕王的醜事,致使燕王自殺。而大臣呢?擔心主父偃會在皇帝面前陷害自己,所以,很多人都賄賂主父偃。可以說,此時的主父偃做得確實有些過了,就連他的朋友都勸說他,不要太過蠻橫。但是,主父偃哪是那種聽人勸的人。他說了一句,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就把這些事輕輕帶過了。

主父偃影視形象

可能主父偃自己也不會想到,他不聽人勸,得罪了這麼多的人,卻是給他自己和家族的滅亡埋下了禍患。因為燕王之死,已經令漢朝其他的諸侯對他恨之入骨。而主父偃受賄,那些送他錢財的大臣,表面上在討好他,實際上也是很痛恨他。主父偃這幾步路都把人得罪光了,也就難免會有悲慘的結局了。

第3, 趙王告發,主父偃獲罪

主父偃先前不聽自己朋友的勸告,又去了齊國,被漢武帝任命為齊相。只因為齊王也有醜事,被主父偃得知了,於是主父偃又告發了齊王。結果讓主父偃沒有想到的是,齊王年輕,居然因為這件事也自盡了。這下子主父偃可是捅了大簍子,惹怒了諸侯。趁主父偃不在京師長安之時,趙王到京師來告發他了。

主父偃畫像

《三家注史記》記載:"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乃徵下吏治。"

可見,齊王之死,令漢武帝十分震怒,這才把主父偃給抓了。之所以會抓主父偃,也是因為漢武帝覺得自己被主父偃欺騙了。畢竟主父偃是他很信任的大臣,可是主父偃卻利用他的信任受賄,這是漢武帝很難接受的。而且齊王畢竟也是漢室宗親,主父偃利用自己的信任威逼齊王,以致齊王自殺,這更是一件大事。

主父偃影視形象

主父偃就這樣由一個權臣,變成了階下囚。而這時漢武帝還並沒有想殺主父偃,反倒是公孫弘的向漢武帝諫言殺掉主父偃。當時公孫弘是丞相,他對漢武帝說,不殺主父偃,難向天下人交待。漢武帝就算再想保全主父偃,此時也做不到了。最後,按照漢朝的法律,主父偃不僅自己被殺,就是全家也都被滅族。

總結

主父偃對漢武帝確實有功,尤其是他的推恩令,使得漢武帝不再擔心諸侯王的叛亂,削弱了諸侯的實力。這樣,以後漢武帝派軍討伐匈奴,也就不會害怕諸侯王率軍顛覆朝廷了。而且主父偃在京師給漢武帝的上書,尤其談到討伐匈奴之事,對於以後漢武帝與匈奴作戰,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主父偃在手握大權之時,沒有想著怎樣能更好匡扶漢武帝,總是想著去報私怨,去威逼諸侯王,去為自己謀私利。比如受賄之事,就是他萬萬不該做的。還有逼死燕王和齊王,這直接觸怒了諸侯,也觸怒了漢武帝。因此,可以這麼說主父偃,就是小人得志,卻不知道禍患就在眼前。

而漢武帝誅殺主父偃,公孫弘卻也很不地道,他沒有必要勸說漢武帝非要殺主父偃,而且是滅族。畢竟燕王和齊王之死,主父偃也沒有想到。當然了,這也是主父偃自作孽,如果他不受賄,不對燕王和齊王咄咄相逼,相信兩個諸侯王,也不會因此自殺。而漢武帝雖然信任主父偃,但也不可能因為一個主父偃而得罪所有的諸侯王,畢竟諸侯王才是漢武帝統治天下的根基,最終,漢武帝也就只能誅殺主父偃,這也是無奈之舉!


賈大智


主父偃設計出瞭解決漢代“諸侯王”威脅的“推恩令”,有利於國家的穩定。

《史記·平津主父列傳》載:“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

西漢分封的諸侯王,權力極大,漢景帝時期,以吳王劉濞為代表的七位劉姓諸侯王一起發起了七國之亂,經過很久才平息。到了漢武帝時期,武帝決定進一步解決諸候王和中央的關係。但以當時皇帝和諸侯王之間微妙的關係,削藩一事只能暗地裡進行,這種事一旦擺到了檯面上,勢必會引起諸侯王們的激烈牴觸。此時主父偃為了在漢武帝面前展現自己的價值,他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自銷弱矣。

這個計策就是推恩令,厲害之處就在於,它以“仁孝”為招牌,讓除嫡長子外,本來沒有繼承權的諸侯子弟們都可以“法”獲得一塊封地。通過推恩令的實行,有效解決了諸候王的威脅隱患。

而主父偃背靠漢武帝,也徹底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當時,他的門客多達千人,朝堂中畏懼他給其送禮的人往來不絕,主父偃“賂遺累千金”。

有人便勸告主父偃:收斂點,你太橫行無忌了,會出事的!

主父偃卻說:苦日子我過夠了,所以現在我要盡情的享受生活。如果人的一生不能過上榮華富貴的日子,享受鐘鳴鼎食的待遇,那還不如受五鼎烹刑算了!

如果說,沉迷享樂是主父偃走向滅亡的開端,他試圖左右劉氏宗族的命運,則是導致他最終悲慘結局的關鍵。

昔年,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齊厲王,齊厲王的母親紀太后知道此事後,相當憤怒:主父偃何為者?乃欲以女充後宮!

主父偃被拒絕後,他決心藉助漢武帝對自己的寵愛,要設計除掉齊厲王。

於是,他就去對漢武帝說:齊國臨菑這個地方有十萬戶居民,他們每天交易的稅收高達千金,相當繁華,這樣的地方不是掌握在皇帝的兒子、兄弟手中,是不安全的。如今齊王和您的關係已經疏遠,“呂太后時齊欲反,吳楚時孝王幾為亂”,臣還聽聞齊厲王和他的姐姐有亂倫關係。

主父偃的舉報引起了漢武帝的關注,他派主父偃到齊國去做國相調查此事。

拿著尚方寶劍的主父偃洋洋得意,他到達齊國後,一點不顧及皇家的臉面。

主父偃召集來以前的親朋好友,他將自己受賄得到的500金分給這群人:“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

錢分完了,主父偃便去找齊厲王宮中,那些負責照顧齊王和他姐姐的宦官,“令其辭證皆引王”。

一番高調的表演後,主父偃又派人去告訴齊王:我已經知道你和你姐之間的事情了。

齊厲王想起被主父偃舉報的燕王結局,他的心止不住害怕的情緒,毅然選擇了“飲藥自殺”。

齊厲王之死,讓漢武帝勃然大怒,他沒想到自己的寵臣竟然敢“公報私仇”,且還是用如此高調的手段逼死了一個劉氏諸侯王。

加之,當時趙王劉彭祖擔心主父偃這個“諸侯殺死”威脅到他們,便寫信告訴漢武帝:主父偃接受諸侯王們的賄賂。

諸侯,是漢武帝忌憚的一群人,但同時他們也是親人,主父偃的行為已經觸及了他的底線。

主父偃回到長安後,漢武帝下旨抓他入獄,接受盤查。

當時的丞相公孫弘,向漢武帝說:“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

丞相公孫弘的話,讓漢武帝堅定了殺主父偃以安“諸侯心”的決定。

主父偃的死,主要原因是他自己被慾望腐蝕了靈魂,最終迫使自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偉哥隨拍


得罪的人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