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名臣主父偃是個什麼樣的人?

hh玩


漢武帝時期,施行了一項著名的法令一推恩令。這項法令就是根據主父偃的提議制定的。

原來,漢朝分封了許多宗室子弟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有的擁有城市幾十座,土地縱橫千里,實行嫡長子承襲制,其餘子弟得不到土地。這樣的諸侯王十分強大,在景帝時就發生了七王之亂,對朝庭威脅很大。如果朝庭硬削減諸侯王土地,容易引發諸侯王造反。於是,主父偃建議漢武帝實行推恩法令,讓諸侯的其餘子弟也能分得土地,也就是把大的諸侯分成若干小的諸侯。這樣,諸侯的子都分得了土地,自然高興,而朝庭的威脅也就解除了。這真是個好的辦法。漢武帝採納了。

主父偃還曾建議徙民充實京師和立朔方郡,也都被武帝採納。

主父偃是齊國人,當官以前很窮困,到處碰壁。後來他上書給漢武帝,得到賞識,一年當中升了四次官,做到中大夫。他曾經尊立衛子夫為皇后。也揭發過燕王劉定國的罪行,劉定國因罪被殺。因這些事,朝中大臣都怕他,紛紛賄賂他,累計千金。有人說他:"你太橫了。"他說:"我從束髮遊學以來四十多年了,素不得志,父親不認我,兄弟不收留我,賓客遺棄我,我困難的日子太長久了。況且大丈夫生不能列五鼎而食,死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罰好了。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元朔二年,主父偃向皇上講了齊王劉次景淫亂的事,武帝派他去做齊國相。他派人用齊王和他姐姐通姦的事來震攝齊王。齊王害怕象燕王劉定國那樣被判死刑,就自殺了。有關部門把這件事上報給皇上。

武帝聽說齊王自殺大怒,又加之趙王上書告發主父偃受賄的事,便把主父偃交給法官治罪。主父偃承認受賄之事,否定威脅齊王自殺之事。漢武帝想不殺他。但御史大夫公孫弘認為不殺主父偃,齊王自殺這件事無法向天下人交待。於是將主父偃滅族。

主父偃的推恩令,對維護封建王朝統治,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他一再得罪王族,終遭殺身滅族之禍。得志不知收斂,不為明智。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西漢主父偃其實是一個十足的小人,善以挖別人隱私為把柄來要挾別人。皇室燕王、齊王因亂倫敗德,就栽在了主父偃的手裡。

因此好多朝野大臣害怕主父偃,從而很多人都賄賂主父偃。

主父偃是臨淄人,年輕的時候學習縱橫之術,晚年學習易學、春秋、百家之說。半生窮困潦倒,不得志。讀書人都不待見他,就連他自己的兄弟親朋都不待見他,所以主父偃就離開齊地,到燕趙之地遊學,雖胸有所學,但也是混的不如意。

主父偃為了出人頭地,就入函谷關,經衛青舉薦,沒有得到漢武帝的青睞,於是就自己上言,得到武帝的認可,從而踏上仕途。

主父偃比較出名的獻策,就是“推恩令”

主父偃的推恩令,可能是以“漢景帝”時期,梁王劉武死後,竇太后以為是“景帝”殺了梁王,使得景帝慌恐,就和長公主商量,把梁王的五個兒子都封為了王,為啟發借鑑。

其次就是把全國的富豪都遷到京城。

還有就是在北地設“朔方郡”為防禦匈奴前哨。

主父偃是個很記仇的人,喜拿人隱私為把柄,得罪了不少人。且主父偃敢動皇室封王,犯了禁忌,讓愛記仇的老鄉公孫弘等有了可乘之機,主父偃全家終被滅族。


夏有涼風61


今天小劉解讀通過幾件事來解答一下西漢名臣主父偃,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的大臣,雖然才高八斗,但是一直到四十多歲了還一事無成。最後賭了一把,向漢武帝上了一篇摺子。關於摺子的內容已無法可考。但是,帶來的效果確實有效。漢武帝看後馬上召見了落魄潦倒的主父偃,並以相見恨晚表示器重。

“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

從此,主父偃一路青雲,成為漢武帝的“幕僚”。

主父偃提出“推恩令”,主觀上和漢武帝高度一致。漢武帝利用主父偃實施自己的“大一統”思想。雖然和漢武帝的關係很好,但是私下裡主父偃卻是群臣攻擊的目標,主父偃“槓精”的性格,遭到幾乎所有人的排斥。

公報私仇

主父偃在遊歷燕國時,因為沒有得到燕王的重用,所以揭發燕王家族的亂倫關係上報漢武帝。漢武帝正好利用這一點召有司調查此事,查明事實,燕國除,收回中央。漢武帝輕鬆掃除了一個諸侯國不留痕跡。

得當漢武帝鼓勵的主父偃進一步又揭發齊王家族的亂倫關係。這一次漢武帝直接任命主父偃為齊國國相,查明原因。主父偃在齊國時被人恥笑,之後做官又想讓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遭到拒絕。所以主父偃還是睚眥必報。齊王最後畏罪自殺,齊國除,收回中央。逼殺兩個劉姓諸侯王,可想而知主父偃最終的下場。

不僅如此,主父偃被任命齊國國相後,召集了齊國所有的故舊好友甚至自己的家族兄弟,放出話說:以前你們都恥笑我這個人,可是今天我發達了。看在老交情的份上,我今天仍地上五百金。你們各自拿走,咱們的交情到此為止!如此決絕、狂妄之人,得罪了所有人,最後無人收屍也是應得的下場。

最終,眾叛親離。漢武帝在“迫於”輿論的壓力下,誅殺主父偃。但是對於漢武帝來說,他利用了主父偃實現了自己的“小目標”,無疑是成功的,主父偃只是“替死鬼”。


小劉解讀


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大臣,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在齊國受到儒生排擠,於是北遊,燕,趙,中山等諸候大國,

但是都沒受到禮遇。元光末年,主父偃去往長安,後直接上書武帝,當天就被召見,與徐樂,嚴安同時拜為郎中,一年中升遷四次,並向武帝提出大統一主張。

也不敢隨意評價歷史先輩便31用太史公言。

太史公曰:公孫弘行義雖修,然亦遇時,漢興八十餘年,上方鄉不學,招俊乂,以廣儒墨,弘為舉首,主父偃當路,諸公諧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時間中的歷史


主父,一個很罕見的姓氏,以至於百家姓都沒有收錄,據說和趙武靈王有關,他退位之後自稱主父。在歷史上,這個姓氏因為一個姓主父的人而被人們熟知,這個人非常有名,他就是西漢武帝時期的主父偃。


主父偃為什麼有名呢?因為他提出了一項重要的政策,這項政策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無法繞過去的一道坎,它就是“推恩令”,它成就了主父偃,使他在歷史上留名並被後人記住。

主父偃生於何時,司馬遷沒有說,他倆是同一時代的人,司馬遷是應該知道的,但是卻沒有記下來,不合常理,極大的可能是資料缺乏,司馬遷確實不知道,這也說明主父偃幼年的生活是鮮為人知的,一個出身貧寒的人,誰會去關注呢?

出身寒門的主父偃,生於齊國,那時齊魯流行儒家思想,遍地都是研習儒術的儒生,但是主父偃卻選擇學習長短縱橫之術,縱橫術在當時已經沒落了,沒人學習。為什麼主父偃不選擇熱門的儒術而是選擇了沒落的縱橫術呢?家境貧寒可能是重要原因,戰國的蘇秦、張儀出身都很貧賤,而他們學習的就是縱橫術。

主父偃學成之後,因為師從縱橫家,第一學歷很低,雖然後來兼學《易》﹑《春秋》和百家之言。但仍被人看不起,他在齊國不受待見,便開始周遊諸侯國,到過燕國、趙國、中山國,情況依然,遭人白眼,受人鄙視。這樣的生活可以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十年過去了,到了花甲之年,依然貧窮,沒有任何成就,內心是多麼的煎熬與焦急!


(主父偃劇照)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找到衛青,希望衛青向漢武帝舉薦自己,衛青知道主父偃的能力,也多次向漢武帝推薦,可漢武帝並沒有重視。時不我待,主父偃決定孤注一擲,直接上書皇帝,沒想到早上遞的奏疏,傍晚皇帝就召見了他,對他說:“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言語之中充滿相見恨晚之意,當即授予郎中之職。不久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漢武帝把主父偃安排在內朝任職,內朝是漢武帝的秘書機構,是為削弱宰相的權力而設,人員大多地位較低,是皇帝的親信。當時國家的許多政策方針都出自這裡,內朝實際上是一個決策機構,可見漢武帝對他的信任。


(漢武帝劇照)
漢武帝為什麼這麼欣賞主父偃呢?因為主父偃瞭解漢武帝的心思,知道他想要什麼。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國勢力,是漢武帝最想做的事情。這件事是非常難做的,文帝時,賈誼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沒有成功,景帝時晁錯提出“削藩令”,反而引發“七國之亂”,晁錯身死族滅。

這樣一個棘手的活,主父偃為什麼接過來了呢?因為首先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機會,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等了多少年,頭髮都白了,必須抓住它。其次,他學的是縱橫之術,“知大局,善揣摩,通辯辭,會機變,全智勇,長謀略,能決斷,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是基本素質。敢做事,不怕事,正是主父偃所具備的,也正是漢武帝所需要的。

公元前127年,在主父偃的建議下,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全國實行。這一政策非常高明,一是利用儒家的仁孝思想,“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這使得諸侯王陷入兩難境地,如不分封子弟,會背上不仁不孝之名,反之,則是自斷其臂。諸侯失去了反對的藉口,只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二是巧妙的轉移了矛盾。把中央與王國的矛盾轉化為王國內部的矛盾,諸侯的兒子爭相想分到土地,相互之間產生矛盾,如果諸侯王做的不公平,與兒子們也可能產生矛盾。這樣,堡壘就從內部瓦解了,達到了兵不血刃而削藩的目的。


同時,主父偃還揭發各諸侯王的罪行,燕王與妹妹亂倫,畏罪自殺;齊王與姐姐私通,畏罪自殺。還遷徙天下富豪到茂陵,加強監視。

這些做法引起了王公貴族和大臣的不滿,說他“太橫矣。”有人勸他收斂一些,但主父偃說:“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說的多麼決絕,不為自己留一點退路,他早已看透世態冷暖,看透生死。孔夫子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但主父偃仍然在奮鬥,充滿著緊迫感,這種義無反顧的精神,挺符合縱橫家的特點。

趙王看到燕王、齊王的結局,很害怕,趁主父偃不在皇帝身邊,到齊國為相的機會,向漢武帝告狀,檢舉他大肆收受賄賂、離間劉姓骨肉,特別是逼死了齊王。漢武帝把主父偃下獄,他承認受賄,但不承認逼死齊王,皇帝並不想殺他,這時丞相公孫弘說“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於是,主父偃被滅族。

(漢武帝劇照)
漢武帝不想殺主父偃,為什麼不把他保下來呢?主父偃處於當時的劉姓諸侯王和天下富豪的對立面,損害了他們的既得利益,欲除之而後快。諸侯國削弱之後,漢武帝的目的已達到,主父偃失去了價值,為了堵住大家的嘴,平息怨恨,只能讓他背鍋了。在皇帝眼中,主父偃只是一枚棋子而已。

“悲夫!”太史公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主父偃本可以不那麼絕情,本可以好好地活著,只要他圓滑一些,世故一點。但是為了政治理想,他不願平平淡淡地生,寧願轟轟烈烈地死。蘇秦、張儀能夠“智足以強國,勇足以威敵,一怒而諸侯懼,”主父偃,同樣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