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人在征途79505020


简单来说,主父偃没被诛杀九族,那时候最多就诛三族,主父偃被杀的原因是太嚣张且被汉武帝卖了。

汉武帝被作为千古一帝,跟秦始皇并列,他的一项重要成就就是巧妙地解决了封国问题,而主父偃,正是汉武帝的参谋,他就是汉武帝手中一把专门对付诸侯的锋利大砍刀。

主父偃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但这东西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吃香,在实行无为而治的汉初却遭到了雪藏,主父偃苦学多年,却仍一事无成。

转眼他就到了中年,听说当今天子汉武帝重视儒术,就跑去改学《周易》、《春秋》这些儒家经典。可能是觉得多学多用,他同时也学习其他学派的思想,因此遭到了儒生的排挤,在齐地混不下去了,于是北上云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

郁郁不得志的主父偃为了碰碰运气,决定前往都城长安。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抵达长安。

主父偃觉得自己一介平民,直接上书怕是很难获得皇帝召见,就打算先去拜见一位大人物,他拜见的大人物就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大将军卫青。

卫青接见了主父偃,并对他的才华表示赞许,多次向汉武帝引荐,但都无结果。

失望不已的主父偃决定再试最后一把,他直接上书汉武帝,结果汉武帝真的看了他的奏疏,当天就召见他。一番交谈后,汉武帝很是满意,将主父偃提拔为郎中。

当官后,主父偃做了不少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建议实行推恩令,推恩令的内容很简单,广布恩泽,凡是诸侯子孙,都可以分得诸侯一块地盘。那个年代,哪个诸侯王还没几个儿子?这样慢慢分下去,诸侯势力越来越弱,自然无力与中央抗衡,汉景帝动用军队武力都没办成的事,就这么被汉武帝用一道诏令就解决了。

当然,推恩令只是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要想增强中央的实力,慢慢等待诸侯王自然死亡,再把封地分给他们的儿子们是不够的,周期太长了,需要一个推手与推恩令互补,时不时地找个借口废掉一些诸侯,将他们的土地收归中央。

主父偃,很自然地契合了这个角色。

或许是因为早年经历,主父偃形成了睚眦必报的性格,加上他之前在齐地、燕地多次碰壁,他觉得得要点补偿。

得势后的主父偃开始收钱,还是毫无顾忌地收,有人劝他适可而止,主交偃直接怼了回去:“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简单说就是穷日子我过了四十几年,爹妈不理我,兄弟不鸟我,真正的英雄,活着的时候不能享受五鼎食肉的高规格待遇,死也要死在煮肉的大鼎中。我老了,离家乡又很远,我要用暴行来报复他们。“

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有一句"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是伍子胥说的,不知主父偃是不是要向他学习。

主父偃的确是说到做到,在尊立卫子夫等重大问题上站对队后,他迎来了一年四次升迁的辉煌,同时也迫不及待地展开他的报复行动,以往得罪过他的人,全都加以罪名,收监治罪。

因为之前的碰壁,主父偃迁怒于当地的诸侯王,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他凭着自己了不得的文章口才,像一把开了锋的刀,对着那些诸侯王可劲地砍,而汉武帝出于自己的目的,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推波助澜。

第一个倒霉的是燕王刘定国,说起来刘定国也是无恶不作之徒,主父偃搞他是证据确凿、名正言顺。

刘定国臭名昭著,他先是霸占了父亲的小妾,生下一个儿子;接着又把弟弟的老婆抢了,占为己有;甚至还与三个女儿通奸,简直禽兽不如。

后来刘定国想杀肥如令郢人,郢人跟刘定国鱼死网破,跑去告发刘定国的罪行,却被刘定国先行灭口,不过郢人的弟弟也去告发了,正好撞在主父偃手里。

主父偃迅速向最高领导请示,汉武帝召开公卿大会讨论,主父偃极力建议处死刘定国,汉武帝同意了,刘定国最后自杀而死,燕国废除。

第二个被砍掉的是齐王刘次昌。他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孙子,算起来,也是汉武帝的远房堂兄弟,但不好意思,汉武帝盯上了你那富裕的齐地,既然你没有献地的觉悟,而且自己还不检点,那就去见太祖高皇帝吧。

刘次昌的感情生活可谓非常混乱,他的王后竟是他妈纪太后的妹妹,也就是他的阿姨!而从刘次昌对王后的态度来看,他显然不喜欢这位阿姨,估计是老太太硬塞给他的。

刘次昌不喜欢王后,纪太后急了,让长女也就是刘次昌的姐姐整顿刘次昌的后宫,阻止其他女人接近刘次昌,以期让刘次昌回心转意,结果刘次昌竟然跟姐姐好上了!

接下来,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女儿(汉武帝同母异父的姐姐,王太后是二婚)嫁给诸侯王,宦官徐甲是齐国人,就说齐王怎么怎么好,于是王太后就派徐甲去齐国说这门亲事。

主父偃是齐人,他也想让自己的女儿嫁进齐王宫,也托徐甲一起说。徐甲对纪太后说了,纪太后自然是不爽,皇太后惹不起,主父偃她还惹不起吗,就在徐甲面前大骂主父偃高攀。

徐甲回去后以刘定国的例子劝王太后,王太后于是打消了嫁女的念头,主父偃则瞬间开启报复模式,告发刘次昌乱伦,汉武帝任命他为齐相查证。结果当然是板上钉钉的,刘次昌畏罪自杀,无后,齐国废除。

主父偃两次出手,搞的都是乱伦的诸侯王,这下可吓坏了刘彭祖,因为他赵王的太子刘丹就是跟姐妹乱伦的,照主父偃这节奏,下一个就是他们家啊。

于是趁着主父偃还在齐国、远离长安的功夫,刘彭祖赶紧跑去跟汉武帝报告,举报主父偃贪污、谋害齐王。

其实汉武帝心里清楚得很,主父偃受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汉武帝能不知道?只不过汉武帝这时候需要能吏,廉洁的事先放一放。不过齐王在主父偃查案期间自尽,的确要给个说法,不然那一群感受到威胁的诸侯王联合发难,对汉武帝也是一大麻烦,毕竟此时削藩还不彻底。

汉武帝于是下令把主父偃收监,原本汉武帝的意思是过一段时间就把他放出来,有人求情就更好,顺着台阶下。然而,主父偃的人缘实在太差,跟谁都不对付,在公孙弘的带头主张下,所有人都落井下石,主张处死主父偃。

汉武帝无奈,只得杀了主父偃。可怜主父偃生前门客数千,死后却无一人为他收尸,只有洨人孔车埋葬他,令人唏嘘。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主父偃的评价是:”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对比主父偃曾经的话语,半生蹉跎、受尽白眼,这种结果他可能早就料到了吧。


平沙趣说历史


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主父偃为什么会死,而且死的这么惨;另一个是如何评价他的生平。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放在一起说。

主父偃这个人,其实是抱着死于非命的心来当官的,从他入仕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将来不会有好下场。但是,他自己一定不会想到,最后不仅自己死了,而且还被族诛。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主父偃这个人在史书中塑造的形象,从而分析他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会死的这么惨,以及怎么看。

一、主父偃的学术困境

主父偃是纵横家、法家,在汉代儒家逐渐兴起的整体氛围里,他的这一套纵横家术没有用武之地。为了入仕,他在年纪很大的情况下转而学习春秋等儒术,最终才得以入仕。

熟悉西汉历史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个学术历程,和公孙弘几乎一模一样。

可公孙弘就成了丞相,而主父偃却被族诛,而且是公孙弘建议杀主父偃的。这不是很有趣的事情吗?

活跃在汉武帝元光到元狩年间有三个学术人物,命运殊途:

一个是董仲舒,纯儒,没有法家背景,但他没有得到皇帝重用,最高就当过王国相,在中央就是一个中大夫;

一个是主父偃,虽然靠儒学上位,但他的对策、行为,都是纯纵横家、法家的,所以他族诛了;

一个是公孙弘,拥有法家背景,靠儒学上位,但擅长以缘饰儒术,用儒学包装自己的一些法家的行为,最终封侯、当丞相,善终。

所以,主父偃的被族诛,与他的学术背景,以及他利用自己学术背景来谋取仕途的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主父偃是被谁杀的?

多数观点会认为,公孙弘。

因为,汉武帝本来已经决定不杀他了,但是公孙弘说了一番话后,汉武帝不仅杀了他,还族了他。

公孙弘说了什么?

“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这句话的点在哪儿?为什么汉武帝因为这句话动了杀心?

我们复盘一下主父偃和齐王自杀这件事:

“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 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 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 杀,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上欲勿诛。”

简单来说,就是赵王告发主父偃受贿,等到齐王自杀的时候,汉武帝大怒,是要杀主父偃的,但是马上澄清了事实,齐王是自杀,而主父偃只是受贿,与齐王自杀无关,所以才打算留他一命。

这就能看出公孙弘的可怕之处了,他的意思说的隐晦,我把他没说的话补齐,大概是这个意思:

齐王虽然是自杀,但是绝后了,齐国就灭国了,并入了中央。这对中央来说,倒也不是坏事,可是,天下人会怎么看呢?天下人会说,皇帝太狠毒了吧,为了占齐国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自己的亲戚自杀。所以,天下人会在背后骂皇帝你自私无情冷酷。所以,只有杀主父偃,才能告诉天下人:看,皇帝我没想这样,是主父偃的错误。

汉武帝这就很明白了,对主父偃处置的越狠,天下人对越不会恨自己,那么,族诛,当然比单纯杀一个主父偃要更有利。

因此,真正杀主父偃的,是公孙弘,但也是汉武帝。毕竟公孙弘只是建议杀一人,而汉武帝则族诛了。


danyboy


主父偃是汉武帝身边红得发紫的宠臣,曾有过一年被提拔四次的风光,也是最能影响汉武帝决策的人。然而,这个一个大红人,最终却落得个被诛九族的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主父偃剧照)

说起这事,就得先说说主父偃的人生轨迹。

主父偃出身贫寒。这也让他发誓要出人头地,改变人生命运。

早年,主父偃主修纵横术。为了学有所成,吃了不少苦用了不少功。他30岁时,终于学有所成。

然而,主父偃在求职时才发现,自己学的这门专业,已经过了气,成了不受待见的大冷门。反倒是成天“之乎者也”的儒生,颇受用人单位欢迎。他一打听,才知道当今天子汉武帝崇尚儒术。

主父偃一咬牙,换专业,改学《周易》和百家之言。

然而他在燕、赵、齐等藩国游学的过程中,尽管刻苦好学,但由于家穷,倍受白眼和排挤。所幸他没有自暴自弃,最终坚持了下来,终于再次学有所成。

迎合时代需求的主父偃,为了能实现梦想,出函谷关,来到长安,并想尽办法认识了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

当时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汉武帝宠爱的皇后。卫青又能征善战,是汉武帝最器重的将军。所以主父偃想通过他得到汉武帝的重用。

遗憾的是,卫青虽然向汉武帝举荐过主父偃,但主父偃却一直没有得到召见。

此时的主父偃,已是40多岁的人,还一事无成,一贫如洗。眼看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离梦想也越来越远。他一咬牙,决定豁出去了,亲自上书汉武帝。

没想到当天汉武帝便召见了主父偃,在一番交谈后,汉武帝很激动地感慨:“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意思是说,你们这样的人都到哪去了,怎么现在才让我遇见你们呢!

不光如此,还立刻给他封了个郎中的官职。

(汉武帝剧照)

尝到甜头的主父偃,认为上书是他实现梦想的途径。于是隔三差五就上书汉武帝。由于他总能切中时弊,因此很得汉武帝欢心。

他最出名的就是“推恩令”,以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成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就凭这一条,就让汉武帝认定他是最有价值员工,因此一年对他破格提拔4次,不光成了朝中权重大臣,还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

不久前还倍受白眼的主父偃,突然就成了众人争相奉承的权臣。

不过,没用多久,主父偃就膨胀了。

主父偃为人心胸狭隘,又很记仇。

大臣都害怕他会在汉武帝面前说不利于他们的话,所以处处奉承巴结他,还争相向他行贿。

主父偃来者不拒。对于那些不向他行贿的人,他总能抓住小辫子,并向汉武帝揭发他们的罪行。因此,恨他的人不少。

有人看不过眼,劝他还是要适可而止。主父偃却总拿曾经贫穷得不到礼遇说事。

除此外,主父偃还向素日得罪过他的人大肆报复,比如燕王刘定国不曾礼遇他,于是他向汉武帝添油加醋,揭发了刘定国。刘定国害怕问罪,只得自杀。

(公孙弘剧照)

紧接着,齐王刘次昌不肯娶他的女儿,他又怀恨在心。对汉武帝说,齐国国富民强,应当派自己人去管理齐国,才能防患于未然。于是汉武帝便任命他做齐国宰相,去监视齐王。主父偃到了齐国后,便开始捏造刘次昌的罪名,并拘禁刘次昌,严刑逼供。刘次昌经不住折磨,竟吓得自杀身亡。

刘次昌死后,诸侯王们坐立难安。毕竟不光是刘次昌和刘定国有不伦的行为,他们哪一个都不干净。所以,他们很害怕会成为主父偃打击报复的下一个,于是联名向汉武帝上书,说主父偃是杀害刘次昌的凶手,同时他还是个大贪官。

朝中大臣也趁机弹劾主父偃,说他对朝臣多有刁难和威胁,逼迫他们向他大行贿赂。

汉武帝为了不引起朝廷动荡,于是将主父偃下狱查办,以此安抚诸侯王和朝臣们的情绪。

本来汉武帝不打算杀主父偃。但大臣公孙弘却认为,如果不杀主父偃,势必让诸侯认为,陛下是想图谋他们的土地,故意让主父偃残害宗室子弟。

汉武帝认为公孙弘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斩杀主父偃并诛其九族。

(参考史料:《史记》)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主父偃有一句名言,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类似桓温的“大丈夫不能留芳千古,亦当遗臭万年”的意思,可看出他追求人上人的决心。但命运多蹇,主父偃先学纵横术,后学儒家学说,四处游走以求上进,从赵国到齐国等地,无人赏识,而又与亲朋故友合不来,被人看不起,到处受白眼。


无奈,主父偃来到长安投靠卫青,卫青向汉武帝举荐多次都没有召见,绝望的主父偃豁出去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上书向武帝陈述九事,其中就有一项反对向匈奴用兵。奇迹发生了,奏章上午递进宫,傍晚武帝就召见他,听他对这些事的看法,并说“恨不能早点见到”,从此受到宠信。

主父偃最主要的贡献是向武帝献“推恩令”,认为郡国并行是失策之举,诸侯国承继几代后根深叶茂,尾大难掉成为国家极大隐患,建议破除分封国的嫡长继承制,推恩到不分嫡庶长幼都可分得该国封地,分封国下面再分封,如此时间一长,大国变小国,小国变乡村,同时配以严刑峻法,对诸国进行削地撤国措施。武帝一听大喜,立即采纳推行,困扰汉初几位皇帝的封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主父偃能言善辩,又得武帝信任,燕国和官员被他检举入罪不在少数,百官怕他敬他,争相向他行贿,他来者不拒一概笑纳,有时还主动索取,有人劝他适度,主父偃说,“我受窝囊气四十多年,今朝得志必须为所欲为。何况大丈夫活着若不能享用五鼎饭,死了也要享受五鼎烹煮”。率性张狂至此,与同僚关系可知。(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太后王娡要嫁外孙女,宦官徐甲向她推荐二十多岁的齐王刘次昌,并担当说媒使者,主父偃得知,便要求徐甲把他的女儿也捎带进去,希望齐王纳她为姬妾,徐甲满口答应,认为易事尔。谁知齐国太后一听拒绝了,两人的女儿都嫁不成,主父偃觉得是奇耻大辱。便对武帝说,齐国富庶,齐王淫乱无道,恐怕会叛乱。武帝便命他为齐国国相前去彻查。


齐王刘次昌果真淫乱,与其姐姐也有奸情,主父偃到齐国,大肆搜捕拷问官员,并要他们把口供指向齐王,审查日久,年轻的齐王害怕,一想不开自杀了。逼死诸侯王!主父偃便被下狱审查。武帝并不想杀他,御史大夫公孙弘说,不杀无以塞天下之口。潜台词是杀一主父偃既结此案,又能让对推恩令不满情绪找个发泄口替罪羊。百官也纷纷落井下石认为该杀,于是主父偃被族诛。

主父偃是有才能的真小人,睚眦必报,卫青收留他,他便上书奏请立卫子夫为皇后,兄弟亲友对他不好,他当齐国相时,亲友来迎接他,他当场拿出五百金分给他们并宣布绝交,收贿索贿得罪百官,终于被杀。

读史鉴今,修心明性,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南方鹏


主父偃之死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到齐国去彻查齐王行为放荡之事时,赵王刘彭祖担心主父偃揭发自己在赵国所犯下的罪行,便先下手为强,上书揭发主父偃收受诸侯王的贿金,因此诸侯王的子弟才得以分封土地成为侯王。

恰好此时齐王在齐地自杀的消息传到朝中,汉武帝龙颜大怒,以为是主父偃胁迫齐王导致他自杀的,于是召回主父偃,并交给官吏审问。主父偃承认收受诸侯王贿金之事,但确实不曾挟迫齐王自杀,汉武帝也不想杀死主父偃。



但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跳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宰相“老好人”精通春秋的公孙弘,他争辩说齐王自杀后无子孙可继承王位,齐国降为郡归入朝廷,主父偃是第一大罪人,不杀主父偃不以足以向天下人交代,于是诛灭主父偃家。

因此主父偃被杀有三个关键:刘彭祖的检举信,齐王的畏罪自杀,公孙弘的关键论断。

大家提到主父偃都会想“推恩令”,“推恩令”的提出确实主父偃立下的最大功劳,但除此之外他还立下了不少功绩,这才是汉武帝不忍杀害的原因:

功绩有五

一、提出“推恩令”,彻底解决了诸侯割据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问题;

二、将豪门富户及侵占他人产业的大族迁徙到茂陵,充实京城的人口,削弱奸诈之徒的势力;

三、因大将军卫青对主父偃有引荐之功,因此在尊立卫子夫为后时,主父偃的巧嘴立下大功;

四、揭发燕国隐藏的种种违法之事,揭发燕王刘定国逆伦违法的事情,揭发齐王的行为放荡之事;

五、陈说朔方郡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外有黄河天然险阻,在这里可以修建防御工事驱逐匈奴,对国内可省却转运粮草和军队必需品的麻烦,又拓展了中原的版图,这是剿灭匈奴的根本。最终促成设立朔方郡,这本来就是根据主父偃所献之策做的。


罪责有三

贪财好利,收受贿赂累积的财物累计达千金;骄横狂妄、做事不择手段违反常理,凡事不留有余地;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到齐国时把原来的兄弟宾客都聚集到府中,散发五百金并数落他们的罪责,之后便与他们断绝来往,让他们以后不得到他自己家。

主父偃是一个性格鲜明、睚眦必报的真小人,是个不从于众、不容于世的真人才,是个胸藏锦绣、腹有良谋的真谏士,是个有血有肉、公私分明的真实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西汉初年,有一位大臣,虽有干才,却人缘极差,半生潦倒。而在其发迹之后,便行事专横,逼死了二位诸侯王,也为自己迎来了凄惨的结局,此人便是主父偃。

主父偃,是齐国(汉诸侯国)临菑人。家境贫寒,早年学习纵横之术,晚年改学《易经》、《春秋》及百家之言。史载:主父偃...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於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

主父偃虽有才学,却屡屡碰壁於各诸侯国。于是,认为诸侯国不值得游历,便西入长安拜见卫青。卫青数次为其言於汉武帝,汉武帝也未召见。时间一久,盘缠用尽,而遭到卫府的诸公及宾客厌弃。于是,直接上书给汉武帝,因其“大一统”的政治主张而得到汉武帝的青睐,当晚即被任命为郎中。

随后,主父偃在一年之内被擢升四次,而官至中大夫。为迎合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及平复一下自己游历诸侯期间的不愉快经历。主父偃向汉武帝献策“推恩令”(令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国分给自己的子弟,以建立较小的封国,诸侯国越分越小,便无法与朝廷对抗)。同时,主父偃还以揭发各诸侯国及大臣们的隐私相威胁而收取贿赂。

史载:....及发燕王定国阴事(与其庶母乱伦被揭发,被迫自杀,国除为郡),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强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困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其后,主父偃又想将其女儿嫁给齐厉王却遭拒绝。于是,主父偃怀恨在心,令人揭发齐厉王与其姐的乱伦之事。齐厉王还比较年幼,恐遭到燕王刘定国的下场,一被惊吓便喝药自杀了。而齐厉王无子,齐国齐国便被废除了。

按理说,主父偃虽有私心,却逼死了两位诸侯王,却替汉武帝废除了燕国、齐国,也是大功一件。但是,主父偃的人缘极差,为人强横,得罪的人很多。而赵王也恐自己遭到主父偃的毒手,便上书揭发主父偃收受贿赂。而丞相公孙弘也上言:“齐王以忧死无后,国入汉,非诛偃无以塞天下之望。” 意思是说,皇上您得了那么大的便宜,也该给天下人一个说法了。于是,主父偃便掉了脑袋。

话说回来,主父偃的姓氏却很牛。主父的姓氏来源很单一,乃是源於战国时期的赵国雄主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晚年传位於赵惠文王,而自号为“主父”,顾名思义乃“主君之父”,相当於后世的“太上皇”,也即相当於姓“太上皇”了。


有知社


我们今天看到中央指挥地方如臂使指,中央的命令往往能够贯彻地方(至少名义上)。我们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似乎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然而实际上,中央集权并不是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就定了下来的。历史书上一句:“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背后,充满了地方与中央不断的斗争,这种斗争的背后,是血流成河的。

主父偃是中央与地方博弈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关键人物,在主父偃之前,中央没有名正言顺削弱地方封国实力的办法,要实行集权,只能像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一样,采用暴力军事手段。然而这种方法有两点不足,第一,军事手段对双方的实力都是消耗性的,风险极大。第二,在军事征服过程中产生的军功新贵族,要安抚他们只能用分封权利的办法,无法根本上根除分封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势力越来越大几乎是一个必然。秦始皇,刘邦等雄主为这个问题操碎了心。

此时,主父偃从汉初贾谊等人发展而来的推恩令横空出世,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原来封国内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改为全部继承制,诸侯王所有的儿子都要从封国内继承分封权,这样,即便是一个实力强劲的封国,只需要几代人,就会变成若干个实力弱小的国家,根本无法与中央对抗。更重要的是,原先采取军事手段或者行政手段强行削弱封国时,往往遭到整个地方势力的抵抗。而推恩令却能够争取封国内原本没有机会成为大宗的庶子的支持,进一步离心封国对抗朝廷的力量。

所以,这种从根本上削弱地方的办法自然会遭到封国诸侯和其嫡长子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敢对于实际实施者汉武帝有不满,于是将矛头转向了提出者主父偃。而作为统治者,汉武帝也乐于看到有人背这个锅。所以他的死,也就是必然的了。


扣毛


一心想建立功勋彪炳史册的汉武帝如果没有扩展疆土剿灭匈奴的雄心壮志,而是凭着他自己的聪明睿智和文、景两代打下的坚实基础上重用儒家人才施仁政安民生从而使得百姓富裕、崇尚礼教、国家强盛的话,何愁匈奴之患西域不通,何来穷兵黩武国家疲惫人民赋重。那样的话中原政通人和尊礼守仪繁荣昌盛照样会穿遍四方蛮夷,他们就会主动向汉朝称臣纳贡开通贸易;匈奴侵扰也会减少,西域诸国便会顺从。


主父偃有被诛九族的后果是可以预见的,他的功是正好赶上了一个合适的时候提出了一些符合帝王心思的主张而已,他的功只是对于皇帝个人来说的,对于天下对于人民他有什么功?没有功何来的过?这也是为什么我开篇要写那么一段话的原因,有了这段话才能说对于汉武帝而言主父偃是有功的,这个功不包涵对天下人。就算没有他的推恩令,汉朝在没有外战的情况下诸侯王的内忧根本就不算什么,照样会被武帝化解。

主父偃由于自幼家贫和经常被人排挤的原因,所以在他显贵后自大不收敛还收受贿赂,非常极端的说了一句: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可见他性格上的扭曲,做事上的不计后果,这样势必会得罪很多权贵,也为他最后的结局播下了种子。

主父偃最初学习的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学说,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他先前被排挤不受人待见的原因了,在当时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大国策中,他的言论当然显得与社会不符格格不入,因此晚年时他才学习《周易》《春秋》,为时晚矣!在他刚受到武帝青睐时,曾为皇帝陈述过攻打匈奴带来的弊端有百害无一利的国情分析,这么看来主父偃确实是为人民为国家着想过,但是后来他发现武帝虽然欣赏他的说法,并没有任何改变,一心为了讨的皇帝宠爱的主父偃也就随之变换策略,随后他向武帝提出了设置朔方郡和闻名古今的“推恩之令”,不得不说他的这个推恩策略之高明,因为汉武帝要对外长期用兵,而国内势力日益壮大的诸侯王们则是汉武帝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一块心病,“推恩令”这一制度也恰好唯有主父偃这样的人才能想出来,不要忘了他的专业特长搞的就是联合与分裂。随着推恩令的实施主父偃在朝堂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逐渐膨胀的仇恨世人的不正常心理,使主父偃又做了两件大事,亲自向得罪过他的诸侯王开刀了,他以大义凛然维护儒家礼仪的态度揭发了燕王刘定国和齐王刘次昌的扰乱人伦纲常的邪僻行为,导致两王自杀。这当然使得诸侯王们人人自危,与他得罪过的权贵们联合起来向武帝告发主父偃的不检罪名。其实主父偃逼死俩王这件事上汉武帝是默许的,是符合汉武帝打压藩王们的想法的,只不过皇帝又不想背负一个屠杀兄弟同胞的骂名,也只好让主父偃来背这个黑锅,当了诸侯王的陪葬物!

主父偃从政的人生总结起来就是:迎合了帝王,得罪了权贵。他的言行前后不一,只不过是武帝削藩过程中的一把刀罢了,用这把刀稍微震慑一下那些不老实的诸侯王们。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主父偃在汉武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他提出了推恩令,刘邦时期,吸取了秦朝因为只有郡县制,而没有分封制最后被灭亡的教训(当然这个不是主因),刘邦在大封列侯后,铲除了各个异姓王,就开始分封同姓的诸侯王。

汉文帝时期,就面临着诸侯王势力过大的局面,比如发生了淮南王和济北王造反的事情,贾谊提出了应该再多分封一些诸侯王以达到削弱诸侯王的目的,但是情况没有得到解决。

汉景帝继位之后,汉景帝在晁错的建议下开始削藩,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虽然依靠周亚夫平定了这次七国之乱,但还是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强大。

在汉武帝时期,主父偃就上书,让诸侯可以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列侯,而之前只能由诸侯王的嫡子来继承,这个表面上看,是对诸侯王的恩惠,诸侯王的非嫡子也十分愿意这样做,因为按之前的继承制,他们是没份的。

推恩令相比晁错的直接削藩,显然要缓和得多,也比较让诸侯王得以接受,因为之前的削藩,是被朝廷收走,而推恩令是分给自己的儿子们,正因为如此,诸侯国的封地,分得人多了,就越来越小了。

之前一个诸侯国相当于一个郡,而后面的诸侯国就仅相当于几个县而已,就完全解决了之前因为诸侯国过于强大而威胁到朝廷的局面了,由此可见,主父偃功不可没,那主父偃因何而死呢?

主父偃越来越受汉武帝的器重,他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但是齐王给拒绝了,主父偃自然也很生气,他就一心想除掉齐王。他对汉武帝说:齐国十分的富有,但是现在的齐王跟您的血缘又很远,如果不是您的亲儿子或者兄弟,不能去当这个齐王的。

主父偃又说现在的齐王有一些私情,如果让我去查,肯定能查出来的,汉武帝就同意了,让主父偃去做齐相,主父偃去了之后,就告诉齐王他知道的一些事情,齐王因为害怕,就自尽身亡了。

赵王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他担心主父偃会对付他,他就趁机告主父偃的状,说齐王是主父偃给逼死的,汉武帝也为这个事情恼火,因为这个事情让人觉得朝廷想要收回齐地,才对齐王下手的。

主父偃就被下狱了,汉武帝并不想杀死主父偃,毕竟主父偃是个人才,但是御史大夫公孙弘说:如果不杀主父偃,不能向天下人交待,而主父偃得势的时候,得罪的人太多,没有人肯定为他说好话,而是纷纷落井下石,主父偃最终被族灭。


历史简单说


主父偃,汉武帝时期一个大器晚成的纵横家,其一生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将“推恩令”政策进行有效的实施,成功的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不小作用。然而这样一位有功于社稷的功臣,最后却被汉武帝诛灭九族!主父偃初入仕时,深受汉武帝喜爱,一年中升迁四次,官至中大夫,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为什么最后落得个诛灭九族的悲惨结局呢?是汉武帝太狠?汉武帝确实狠,不过在主父偃这件事上,还真不能怪武帝狠心。

大器晚成的纵横家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能大家会误以为汉武帝时期大名鼎鼎的主父偃也是儒家出身,还真不是!主父偃出身贫寒,然而他学习刻苦,才能卓著,据史料记载:“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纵横家,然而由于这个身份,也使得他前期的人生相当不顺。在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时,都未受到礼遇,被当地的儒生所排挤。后来,主父偃结交了大将军卫青,想通过卫青的引荐接近武帝,但未能所愿,无奈之下,他自己写了一道奏折给武帝,也正是这道奏疏,改变了他的人生。奏疏上午递进去,他下午就得到了召见,而这一见,使得汉武帝高兴不已,因为武帝总算遇到“知音”了。而此时的主父偃已年过四旬,终于迎来了他一展才能的机会。

达则忘乎所以,睚眦必报

“推恩令”的有效实施,使得主父偃备受汉武帝的器重,然而人往往得志便猖狂,主父偃则正是这样一个人,在受到皇帝器重后,他逐渐开始膨胀,不仅大肆收受贿赂,而且八方树敌,朝中诸多大臣都与主父偃有着多多少少的恩怨,然而迫于主父偃得宠,一直忍气吞声。

说到“睚眦必报”,大家一般想到的是秦相范睢,然而范睢在这一点上和主父偃比起来,那便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我们知道主父偃之前仕途不顺,受到北方儒生的排挤,然而得势之后,主父偃对以往得罪过他的人,都加以罪名,纷纷收监治罪,哪怕只是从前对他态度冷淡的人,他也不肯放过,极尽报复,不惜置人于死地。在这一点上,范睢还真比不上。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主父偃是做的相当差的,所以最后被杀,也仅有一名门客为其收尸!

齐王之死成为了诸臣扳倒主父偃的突破口

主父偃得势,加之与人不善,朝中众臣早就想将其扳倒,特别是当时以公孙弘为首的一批人。然而要扳倒武帝的宠臣,则必须有个名正言顺的借口,而当时齐国国军齐厉王之死,正好成全了公孙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当时齐厉王出了一个丑闻,便是和自己的姐姐乱伦,这件事本是齐王母亲纪太后想控制齐王的后宫,不想却弄巧成拙。也就在这时,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也想为自己的外孙女找一个好的诸侯王,正好看上了这个齐王,于是武帝便派徐甲去说亲,而主父偃便趁机也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到齐王后宫去,于是让徐甲帮忙,徐甲倒是痛快的答应了,可齐王压根看不上主父偃的女儿,所以主父偃的心思没能如愿,由此忌恨齐王,后来便向武帝进言说齐王有谋反之心,于是武帝任主父偃为齐相去监视齐王,这一去,主父偃便开始公报私仇了,对齐王严刑逼供,肆意陷害,齐王吓得自杀而亡。而齐王一死,终于给了公孙弘一个除掉主父偃的良机!由于齐厉王在主父偃的审讯下自杀,在当时各诸侯国反响非常大,诸侯国纷纷动荡,大家都害怕被汉武帝除掉,汉武帝也有所顾忌,怕再生变乱,加上公孙弘上奏说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其他朝臣也基本赞同公孙弘所奏,以致汉武帝终将主父偃灭族,以按各诸侯王之心。

主父偃虽有功,但他的死,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吧!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