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還要找個功勳卓著的王爺來一同輔政?

jamie1987

如果翻閱一下清史就會發現,皇太極去世時多爾袞雖然大權在握,但遠沒有到權傾天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他和濟爾哈朗輔政實際是各方勢力爭鬥、權衡、妥協的結果,當時的朝局實在不是多爾袞一個人所能左右的。

1636年皇太極即位後大封兄弟子侄,代善、濟爾哈朗、多鐸、阿濟格都受封親王,多爾袞受封睿親王,由於他多才多智,年輕英武,深得皇太極器重與賞識,並在松錦大戰等戰役中立下大功,職高權重,在滿清八旗中獨領旗兵力,軍功累累,享有很高威望。

由於皇太極去世突然只有52歲,沒有留下遺囑,所以發生了皇位之爭,主要集中在皇太極35歲的大兒子豪格(因庶出身份受很大影響),時年35歲(長期征戰同樣戰功赫赫。),和皇太極之弟32歲的多爾袞之間,當時參與議政決策的八旗領主的形勢如下:

1、正黃、鑲黃兩黃旗:一向由皇帝自領,其主要將領索尼、圖賴、鰲拜等誓死支持豪格。

2、正白旗多爾袞為旗主,鑲白旗多鐸為領主,自然誓死焊衛多爾袞。

3、代善的正紅旗、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也基本上支持豪格。

4、正藍旗、鑲紅旗持觀望態度。

所以就當時形勢而言,多爾袞並不佔有優勢。事實也是這樣,1643年8月14日,多爾袞召集諸王大臣議立帝位時,兩黃旗將士以武力包圍會場,諸王也大多數推薦豪格,但富有戲劇性的一幕是:豪格假意謙讓,稱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當。”多爾袞見情勢對自身不利,順水推舟說“豪格自己沒有繼承皇位的意思”。雙方相持不下,這種情況下為避免出現重大流血衝突,雙方各退一步。多爾袞提出讓皇太極的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即位,他和濟爾哈朗輔政的折衷主張,得到大家認可,一場皇位爭奪危機最終實現了和平過渡。

至於是否像演義小說和電視劇所演的那樣,孝莊太后在這中間扮演了多重的戲分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多爾袞這手以退為進玩得很漂亮,不久他就超越了濟爾哈朗成為“攝政王”,雖然名義上受制於小皇帝,但已是事實上的皇帝了,此後不久他又藉口剷除了侄兒豪格,剝奪了他的爵位和福晉,上演了一幕無情的殺戳大戲!


唐史大白話

皇太極去世之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同皇太極的兄弟多爾袞成為了皇位的主要競爭對手。朝中的大臣和王爺也被分為兩派,一派支持“父死子繼”由豪格繼承皇位。另一派支持“兄終弟及”由多爾袞繼承皇位,兩派各自互不相讓。

豪格

代善首先表示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繼承皇位,正黃旗,鑲黃旗的大臣紛紛贊同。然而多爾袞的親兄弟阿濟格和多鐸卻堅持反對豪格繼承皇位,一再堅持由多爾袞繼承皇位。就在這關鍵的時刻,豪格卻謙讓皇位。這一結果讓多爾袞找到了豪格不願意繼位的由頭。兩黃旗大臣眼看多爾袞有可能登上皇位,於是劍拔弩張並表示:如果繼位的不是先皇的兒子,我等就要追隨先帝而去。

多爾袞

在座的大臣王爺也表示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帝。多爾袞眼看著八旗就要分裂,就要內戰。他掂量了下自己的實力,覺得勝算並不大,又不願意八旗分裂。論資歷,多爾袞和豪格誰也壓不過誰,無論哪一方當皇帝,對方肯定不服氣的,肯定不利於滿清內部團結。於是退而求其次,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繼承皇位。但是作為條件,多爾袞表示必須讓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做為輔政大臣。

濟爾哈朗

從多種跡象來看,多爾袞一直有稱帝的野心,也有這種機會。他之所以沒有稱帝,主要是他認為時機還不夠成熟,不敢貿然採取行動。他的行為是在讓自己離皇帝寶座更近一步。並且多爾袞當時只有30多歲,他認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那麼多爾袞為什麼要選擇濟爾哈朗同自己共同輔政呢?


1濟爾哈朗算是先帝最為器重的人,本身作為親王,分量極重,被大臣和王爺看做是豪格一派。所以豪格一派的人沒有意見。


2濟爾哈朗生性處處隱忍,從不爽快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多爾袞覺得與濟爾哈朗一同輔政,就不會和自己針鋒相對。


3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效仿周公輔成王進行輔政。這樣在多爾袞和豪格在排除了繼承皇位資格後,多爾袞是輔政王,豪格的勢力就變弱了。


4多爾袞選擇濟爾哈朗,還有因為他們兩個人年輕時的處境有一定的相似性。多爾袞年輕時雖然同時失去雙親,但他在父母呵護下成長了十幾年,與皇太極是親兄弟。皇太極十分重視他。而濟爾哈朗雖然也在努爾哈赤的宮中生活,與皇太極的關係也比較融洽,但是畢竟那不是自己家總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於是做什麼事情都小心謹慎,任勞任怨,他極力的想影響擺脫其父母的影響,表明自己忠於皇太極。(濟爾哈朗也是失去父親,父親遭努爾哈赤打壓致死)



文軒春秋

簡而言之,濟爾哈朗同為輔政王爺,並不是多爾袞希望的,而是當時多方勢力平衡的結果。

順治四年,濟爾哈朗也因為逾制被免去輔政王爺的職務,可見一同輔政,也不是多爾袞希望的。

皇太極駕崩之時,手握軍權的主要勢力有四方,豪格、代善、多爾袞、濟爾哈朗。豪格、多爾袞互不服氣推選福臨為皇帝,代善為了體現自己高風亮節,放棄輔政身份,豪格要是輔政,多爾袞肯定不會同意,並且豪格還和福臨平輩,濟爾哈朗就是剩下的可以稍微制約多爾袞的人選,並且濟爾哈朗在態度上也是比較傾向皇太極兒子的。


遠海觀雲

因為當時的多爾袞雖然握有兵權,但這些兵並不都是完全聽從多爾袞命令的。

要知道多爾袞之所以能以正白旗旗主身份統領八旗軍隊,是因為皇太極讓他統領,八旗的各位旗主願意讓他統領。如果八旗的旗主說了,各旗不要跟著多爾袞攻打明朝了,那麼多爾袞立馬就要失去絕大部分兵力。


更何況經過皇太極活著時候的分化打拉,皇太極和他兒子豪格已經有了117個牛錄。是八旗裡兵力最雄厚的。

反觀多爾袞和多鐸以及阿濟格,他們這一奶同胞只有98個牛錄,雖然兵力不少但無法翻臉造反啊!

所以,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雖然有實力去爭取皇位,但他的大哥代善來了一句:我年老德薄,不想繼位。此話的言外之意就是:我年老德薄,你們三個呢則是年少無德。。。



就這樣,彼時的八旗為了這個皇位幾乎要拔刀相向。而皇太極長子豪格卻又喜歡裝逼,明明大伯代善已經說明了要推他當大汗,結果他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當。

不知道豪格在多爾袞當了攝政王,被逼死之前,是否後悔過他當初裝的逼。

那麼現實情況就變成了,豪格不想當,代善不想當,多爾袞相當卻被大夥壓著不能當。此時氣氛很尷尬,最後把福臨推了出來。



而濟爾哈朗呢,作為努爾哈赤兄弟舒爾哈齊的兒子,理論上都沒有當大汗的可能。自然是被代善等兩黃兩紅的人們推出來制衡多爾袞的啦!

翻看這一段歷史,真有一種啼笑皆非的感覺,一幫屠夫,各種說自己有德無德的。唉,真是搞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