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中段祺瑞的皖系,是如何從巔峰走向沒落的?

langman莘蒂


100年的近代史,數不盡的風雲人物,看不盡的起落沉浮,一個個英雄豪傑你追我趕,今天你踩我,明天他踩你,可謂是你方唱罷我上場。

沒有一個人能夠確定自己永遠站在舞臺上,唱到落幕。

一手迫使清帝退位,一手締造了中華民國的袁世凱,也不能。

在袁世凱在抑鬱中病逝後,接手了北洋政府這個攤子的段祺瑞,更不能。

所謂“時勢造英雄”,一個亂糟糟的時勢會創造一個個英雄、梟雄或者奸雄,段祺瑞便是一個被時勢選中的幸運兒,他從底層一路走到巔峰,經歷不可謂不波折,可是在他想用一腔自信和熱血去完成心中的霸業時,卻又在談笑間,猝然走向沒落。

讓人唏噓,也讓人疑惑,段祺瑞究竟是如何從巔峰走向沒落的呢?

一個合肥,卻有兩個“合肥”,一個是李合肥,一個是段合肥。

李鴻章一夜成名後,因他是安徽合肥人,所以被人稱為“李合肥”。段祺瑞在成名後,因他也是合肥人,所以也被人稱為“段合肥”。

李合肥對段合肥有提攜之恩,段合肥的爺爺段佩也曾在李合肥的淮軍裡任職,後來段合肥自己也報考了李合肥創辦的天津武備學堂,又被李合肥選派到德國留學,後來李合肥讓袁宮保去天津小站練兵,袁宮保看上了段合肥,所以招攬了他。

袁世凱崛起於小站,段祺瑞也如是。

段祺瑞生於1865年,字芝泉,段家在他爺爺、他爹相繼去世後,迅速衰落,後來他聽說自己的一個族叔在威海衛當管帶,於是便千里迢迢去了威海投了軍。

一個16歲的文弱少年突然投軍,能不能撐得下去?

撐得下去的是英雄,撐不下去的是狗熊。

段祺瑞撐下去了,這一撐便是近4年,1885年李鴻章創辦天津武備學堂,將在淮軍裡招收100個學員,這消息一出,淮軍沸騰了,然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可謂說是擠破了頭,不過,段祺瑞當然是順利地成為了天津武備學堂的一個學員。

他或許真是個天生當將軍的料,想當年讀文不行的他,在進入武備學堂讀軍後考試竟然總是得優,不得不說很讓人驚訝。

後來,在武備學堂的一次綜合演練上,因為在演練時指揮得當,進入了李鴻章的視野,又對李的考校應答如流,被李鴻章誇上了天:“熟知軍事,俾易造就,是一個可用之才。”李鴻章在誇完段祺瑞後,還讓人將段的名字記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

所以,段祺瑞後來才得到了5個留德名額中的一個。

1887年,段祺瑞以“最優等”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後於1889年赴德留學,從德國學成回國後在威海任教習。1895年袁世凱接受小站練兵後,打著任用一批學習過專業軍事知識的軍官的主意,他練兵又以德國為藍本,所以段祺瑞自然便成了他所要招攬的人。

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時候,段祺瑞和王士珍、馮國璋三人因為練兵有法,頗得德國教官的欣賞和誇讚,袁世凱對他們也很滿意,所以也很信任和重用他們,這時間一久,他們三人便被稱為“北洋三傑”。

段祺瑞,是“北洋三傑”中的一頭猛虎。

後來,段祺瑞結識了徐樹錚,他更是如虎添翼。徐樹錚也確實算得上是段老虎的一雙翅膀,為他盡心盡力地出謀劃策。

段祺瑞為什麼在袁世凱死後能夠稱為北洋政府的最大股東?北洋六鎮,段老虎逛了三個,在軍中很有威望,馮國璋、曹錕他們可比不了。

所以,袁世凱一死,段祺瑞的皖系踩著馮國璋、曹錕他們的直系,手裡沒有槍桿子、又夾在北洋和南方兩頭受氣的總統黎元洪更不是段的對手,一場看上去轟轟烈烈的“府院之爭”,也只能以黎元洪的負氣辭職為收場。

黎元洪一走,段祺瑞趕緊邀馮國璋北上當代總統,老馮為了將屁股放上去,也沒好好分析局勢,便匆匆忙忙跑去北京了,牢馮離開自己的老巢到了老段的老巢,會發生什麼?想想也知道。

所以,袁世凱死後的北洋政府是掌控在段祺瑞手裡的,老段也因此達到了一生中的權勢巔峰!

不過,段老虎也是一個閒不住的人,是一個愛折騰的人,或者是是一個心中有宏圖偉業的人,在一手掌控北洋政府以後,他將目光轉向了處處和北洋唱反調的南方,想著自己既然已經騰出手來了,怎麼也得把他們給收拾了!

於是,便有了段祺瑞武力統一南方的“南征”。

也正是因為他執意要發動“南征”,他才迅速走向了衰落。

對於所謂的“南征”,北洋各系可以說是各執己見,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本來就誰也不服誰,憑什麼聽你段祺瑞的,給你段祺瑞當槍使?更何況,北洋各系一直在心裡各懷鬼胎,老段想要發動“南征”,直系、奉系也可以趁機削弱甚至是廢了皖系。

這一切,只看你怎麼去操作。

馮國璋曾經答應過段祺瑞支持“南征”,可是事到臨頭,老馮又怎麼可能甘願受老段驅使?畢竟老馮也想成為北洋的當家人啊!所以,只能翻臉,老段說要用武力,他老馮就說用和談。

總之,老馮要和老段對著幹,讓老段什麼也幹不了。

所以,老段發動的一場轟轟烈烈的“南征”,只能不了了之。

然後,老馮一死,曹錕成了直系的當家人,野心也迅速膨脹,使了一招“遠交近攻”,和奉系聯合起來打皖系,一場直皖戰爭將段祺瑞打得丟盔棄甲。

1920年7月,段祺瑞被迫通電辭職,也就從此沒落了。

段老虎後來在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雖然被抬到了臨時執政的位置,可是怎麼看也只是馮玉祥手裡的一個傀儡,翻不起什麼風浪,等到徐樹錚被馮玉祥派人暗殺後,更是變成了沒腿的老虎,只能痛呼:“失我肱骨!”

段祺瑞能夠達到巔峰,卻受不住巔峰,所以古人也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為之奈何!

他被譽為“三造共和”,人稱“六不總理”,即“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

當日本人想要拉攏他時,他又毅然拒絕,始終保持民族氣節,也讓人敬。

他在臨終前,留下“八勿”遺言:

“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粹;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騖時尚之紛華。本此八勿,以應萬有,所謂自力更生者在此,轉弱為強者亦在此矣。”

壯哉,段公芝泉。


吾與吾國


段祺瑞,人稱“北洋之虎”,其人勇敢果斷,是袁世凱之後的又一實力派人物。

1916年-1920年間的民國政府,基本上是被段祺瑞控制,但段祺瑞的職位卻不是總統,他只是總理,不得不說,這是個手腕硬朗的總理。

在段祺瑞當總理期間,皖系軍閥強勢崛起,在和黎元洪、張勳、馮國璋、徐世昌“角力”時,段祺瑞基本都佔了上風。

段祺瑞能這麼強,除了自身的“硬朗外”,和皖系軍閥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在眾系軍閥中,皖系軍閥最早崛起,但衰落也是最快,1920年後,皖系軍閥基本上沒有了競爭力。為什麼皖系軍閥的衰落這麼快?

因為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徐樹錚,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徐樹錚殺了陸建章,得罪了直系馮玉祥等人

徐樹錚是段祺瑞的高參,此人有勇有謀,手段狠辣。在段祺瑞崛起的各個階段,背後都有徐樹錚的良好配合。


段祺瑞更注重“拳頭為大”,更認可“武力統一中國”,而馮國璋等人,卻持“和平談判”的觀點。

1918年6月,各省督軍聚會天津,探討如何統一全國的問題。為了扭轉主和派的形勢,馮國璋讓陝西督軍陸建章去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說服直系的曹錕,兩者再和長江三督領銜者李純談合作,爭取讓“和平談判”的方案成為主要的方向。

看得出來,陸建章是直系非常重要的人物。徐樹錚為了大的方向,私下將陸建章騙到了奉系駐津的司令部。但,陸建章沒有想到的是,徐樹錚膽子奇大,直接槍殺。至於會不會得罪馮總統,徐樹錚絲毫沒有考慮。

但,結果很可怕,徐樹錚不僅得罪了馮國璋,還得罪了整個直系。同時,徐也得罪了正在崛起的馮玉祥,因為陸建章是馮玉祥的伯樂,也是馮玉祥妻子的姑父,這個樑子算是結下了。

如果我們以為徐只是得罪了直系和馮玉祥,那就錯了,因為徐代表的是皖系軍閥,代表的是段祺瑞,所以直系把這筆賬算到了皖系軍閥和段祺瑞頭上。

徐樹錚的所作所為,徹底得罪了奉系張作霖

徐樹錚仗著是段祺瑞的紅人,飛揚跋扈,無所不為。神奇的是,段祺瑞對徐樹錚無比信任,可能是價值觀和理念相近吧!

在刺殺陸建章時,徐樹錚是把陸騙到了奉軍駐津司令部,難道奉軍張作霖能願意?張作霖肯定不願意,但徐樹錚是奉軍的副司令,張作霖山高路遠管不著,下面人又管不了領導,所以造就了徐樹錚在天津奉軍司令部的為所欲為。

精明的張作霖為什麼讓徐樹錚做了奉系的副總司令呢?有兩個原因,一是徐樹錚將國家訂購日本的武器“分”了四分之三給奉軍,這是件“大禮物”,張作霖很高興;二是,徐樹錚和段祺瑞是一夥的,這樣“朝中有人”,容易結軍餉和物資。於是,作為聯絡人的徐樹錚成了奉軍的副總司令。

如果說,槍殺陸建章,讓直系對奉系有了意見;那麼,張作霖查賬時,發現的事情,讓張作霖彷彿吃了一堆蒼蠅。這是怎麼回事呢?1918年的9月左右,政府撥給奉軍515萬的軍費,到手後卻發現只有180多萬,其它錢呢?很明顯,被經手人徐樹錚吞了。在奉天的張作霖大罵徐樹錚:“媽拉個巴子,真他媽黑!”

但不舒服的事情,接著又出現了,在一次酒會上,徐樹錚對張作霖說:

“大哥現在既有地盤,又有兵力,汝不要逞強。我現在兵力單薄,不能征服;我如實在不行,將來總有一天帶日本兵打汝”。

這話說得多麼猖狂,這是要找死的節奏啊!場面很尷尬,張作霖端起酒杯說道:“兄弟,我的不就是你的嗎?喝酒喝酒。”酒是喝了,怨氣又增加了。

從此,張作霖對徐樹錚有了“動一動”的心思,其後不久,在1918年的10月,張作霖撤了徐樹錚的奉軍副總司令的職,意思是:兄弟,我們還是不合作的好。

直奉聯合,皖系軍閥就此走向沒落

徐樹錚的猖狂和皖系軍閥的強勢,讓奉系和直系開始私下有了聯繫。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聽聞張作霖和直系打的火熱,段祺瑞和徐樹錚非常不爽。於是,徐樹錚計劃“做了”張作霖,可惜失敗了,這下矛盾再也難以掩蓋了。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導火索就是“徐樹錚”,直系、奉系都希望罷免徐樹錚,並羅列了

“禍國殃民”、“賣國媚外”、“把持政柄”、“破壞統一”、“以下弒上”、“以奴欺主”六大罪狀。當時的總統徐世昌批了,這下皖系不幹了。段祺瑞、徐樹錚怒不可遇,拉起隊伍,向直系開戰。

直系也是有一群強人的,曹錕、吳佩孚等人也不是好惹的,想到這幾年受到的皖系軍閥的壓制,直系暴起對抗。段祺瑞以為,皖系對直系,勝算還是比較大的,可惜他低估了奉系。

直皖一開戰,奉系張作霖就電告加入戰爭,和直系一道對抗皖系。這下段祺瑞懵了,徐樹錚傻了。戰爭態勢可以預見,經過一段波折後,皖系開始潰敗。從此,皖系再也沒有振作起來。

段祺瑞的人生巔峰和輝煌時刻,就此畫上了句號,雖然後面還當過兩年的總統,但影響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而徐樹錚知道得罪人太多了,倉惶逃至日本避難。1924年底,段祺瑞重新出山了,徐樹錚又回到了國內,但這次不太順利,僅僅過了一年,在1925年12月29日被馮玉祥抓住,12月30日,馮玉祥槍斃了徐樹錚。老馮仰天長嘯,非常感慨,終於給老姑父報仇了。

皖系軍閥的衰落,主要是段祺瑞太強硬,而其得力干將徐樹錚太猖狂,樹敵太多,最終導致皖系走向了末落,再也沒有起來。


藍風破曉


1926年3月18日,震驚全國的三一八慘案爆發時,時任民國首領(總統)的段祺瑞正在自己的住所裡下棋。

當段祺瑞循著槍聲趕到現場看到滿地屍體時,他腦子裡一片空白,也就直到此時,段祺瑞才知道自己再一次被人利用了。

有人說,當天段祺瑞在死者面前長跪不起,懊喪不已。還有人說,段祺瑞此後畢生吃素皆與這起慘案有關。當這些終究是傳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當天的段祺瑞,其心裡的痛苦程度絕不壓於死難者家屬。

慘案發生後,魯迅先生憤怒寫下《記念劉和珍君》,以紀念三一八慘案中犧牲的劉和君等。

這篇文章在今天中學課本上仍是重要考點,文中,魯迅怒不可遏地寫到: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文章被刊發後,全國輿論一邊倒,很快在輿論壓力下,實力已經敵不過張作霖等人的段祺瑞被迫下野。 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以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的徹底衰敗。

堂堂北洋政府大總統,竟然淪落到被趕下臺的地步,不知段祺瑞當時作何感想。

遙想十年前,段祺瑞初掌民國大權時,他是何等的風光啊!

1916年,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正式成為民國實際掌權者。在此之前袁世凱稱帝,遭到全國一致反對。由於袁世凱有恩於段祺瑞,故而段並沒有明面上反他,而是聯合其他北洋將領暗中抵制,此舉使得袁世凱被孤立,最終被迫取消帝制。

主席曾在某次大會上討論段祺瑞時說他一生“有功有過,功過相抵。”,從功過角度論的話,段祺瑞暗中逼迫袁世凱取消抵制,應該算他的大功一件。

二造共和之功,雖不全在段祺瑞,卻也使得他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也因此,袁世凱死後,他也被選為負責人,成為北洋軍閥的實際掌權人。

但此時接過這個大盤子的段祺瑞發現:北洋軍閥內部派系林立,除了袁世凱,沒有一個人可以鎮得住他們,包括他自己。

換言之,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它就是一盤散沙。雖說眼下還在一個盤子裡裝著,你散開已經是遲早的事情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段祺瑞極力主張武力統一中國。為了武力統一中國,段祺瑞組建安福國會、破壞南北議和,對日借款強軍。尤其是對日借款這一項,使人詬病頗深,因為借了人家的錢,就得親近不是?再加上後來的日軍侵華,使得人們對於過去親日的段祺瑞,沒有好印象,這也算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過”吧。

掌權期間,段祺瑞表現欠佳,根本原因在於:他是個好人,也是個好將領,卻做不了領袖。

做好人,有善良和一定智商就夠了;做好將領,懂用兵和智謀就夠了;但要做一個領袖(總統),卻非得有雄才大略才可以。而這雄才大略,恰是包括段祺瑞、張作霖在內的一眾軍閥所普遍欠缺的。

於是乎,在他的帶領下,北洋軍閥從明爭暗鬥漸漸走向四分五裂,皖系軍閥從巔峰狀態慢慢開始走向沒落消亡。

任何時候,軍權就是話語權,皖系衰敗後,段祺瑞的話語權也在慢慢喪失,文開頭的這場慘案發生時,段祺瑞實際已經成了一位徹頭徹尾的傀儡。

此時的他,莫說阻止衛隊開槍了,甚至連他的心腹愛將徐樹錚,他都無力保護。

某種意義上來講:三一八慘案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段祺瑞鎮不住張作霖和馮玉祥,最後替他們倆背了黑鍋。

那麼,段祺瑞的皖繫到底是如何走向衰敗的呢?

原來,因為段祺瑞的絕對武統中國和強軍思想,他先後得罪很多人,馮國璋也是在這種情況和他鬧掰的。

更為致命的是,段祺瑞作為北洋政府的總統,面對各路軍閥,他並不能一碗水端平,而是厚此薄彼,使得以馮國璋為首的直係軍閥和他針鋒相對。

在這樣的情況下,北洋軍閥產生了府院之爭的內部矛盾,並且一天天加劇。這個矛盾的結果就是爆發了著名的五日之戰—直皖戰爭,皖系軍閥一敗塗地,他的那些皖系軍閥也遭到通緝。

自此,段祺瑞的皖系便走向了衰敗。如此一來,段祺瑞自然也在某種意義上被架空了。後來發生的一切,便也就都在意料之中了。

被迫退出政壇後,段祺瑞曾長期寓居天津租界,後來遷居上海。

在主席評價的段祺瑞功過中,他的“功”顯然還包括他下野後拒絕做漢奸的這一條。

9.18事變後,日本人用盡各種辦法想使段祺瑞重新上臺成為代理人組織華北傀儡政權,段祺瑞拒絕後毅然遠走上海。三年後他病逝於上海的寓所,享年71歲。


記者李滿


段祺瑞

皖系“智囊”徐樹錚

(新直系領袖吳佩孚)

首先,皖系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和大家意識中的常識不同,皖系早期對飈的不是直系,而是袁世凱北洋政府內的粵系,粵系首領是交通總長梁士詒,皖系的領袖除了軍人段祺瑞,還有周學熙,楊士琦等。皖系這個詞彙首先誕生,是在“府院之爭”時期,北京和全國新聞界造出來的,擁護國務總理段祺瑞和督軍團成員的軍人政客,都被新聞媒體統稱為皖系,雖然府院之爭延續的時間非常短,但皖系這個詞卻延續了下來,綿延到護法戰爭,直皖戰爭。

另外,直皖兩系軍人雖然對立,但成員劃分卻非常模糊,許多政治人物立場可謂忽直忽皖,比如曹錕,在對待護法戰爭的態度方面,可以算皖系,但對待安福國會,借款練兵參加一戰等問題方面,就非常直系,兩邊的許多成員也是交情深厚,比如靳雲鵬,靳雲鶚兩兄弟就分屬皖系和直系,皖系的魏宗翰和陸錦(新直系)又是深交。

所以說,皖系集團的出身非常龐雜,成員中既包括皖系軍人,又有政治團體安福俱樂部,還有經濟上同時身兼財團和政治派系兩種屬性的“新交通系”,核心成員多達300餘人。

接下來,再看看首領段祺瑞,段祺瑞雖然是軍人出身,北洋三傑,但幾乎沒有在一線領兵作戰,導致在政治生涯後期沒有直屬自己統轄指揮的親軍部隊,所以只能依靠督軍團勢力和對手如黎元洪和馮國璋周旋,直到1918年,利用練兵參加歐戰的方式編練參戰軍(後改稱西北邊防軍),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皖系直屬部隊。

所以說,哪怕在極盛時期,皖系控制的地區表面上很多,但大部分屬於外圍投靠軍閥部隊的,段祺瑞真心能指揮的動的,只有安徽,浙江,湖南三省,因為這三省督軍倪嗣沖,盧永祥,張敬堯,算是鐵桿的段祺瑞擁護者。山東,察哈爾,福建算是比較親近皖系的軍閥獨立王國,但山東督軍田中玉比較狡猾,兩頭下注,在直皖戰爭裡並沒有給皖系以實質性幫助,福建督軍李厚基比較親近段祺瑞,但是旁邊有粵軍虎視眈眈,自顧不暇,察哈爾,熱河雖然靠近北京,但經濟落後貧瘠,人力資源也有限,沒法給段祺瑞以太大支持。陝西督軍陳樹藩,甘肅督軍張廣建雖然被看做皖系的外圍支持軍閥,但也和田中玉一樣,政治聲援可以,實際出兵作戰就難。所以說皖系表面上盤面很大,但內部鬆散,向心力不強,能夠調出來打仗指揮得動的軍隊卻不多

以下來盤點下,理論上皖系掌握的北洋陸軍部隊:

1.京畿地區位數總司令段芝貴,下轄:第九師魏宗翰部,13師李進才部,15師劉詢部(原為馮國璋舊部,親直系,劉的掌握有限)

2.安徽督軍倪嗣沖:安武軍,新安武軍

3.

浙江督軍盧永祥:第十師(自己兼師長)第四師陳樂山部

4.西北邊防軍總司令徐樹錚:下轄三師五個混成旅

5.湖南督軍張敬堯:陸軍第七師

6.山東督軍田中玉:陸軍第五師鄭士琦部,第1,7,20,47混成旅

7.福建督軍李厚基:陸軍第2師,第10,11,24混成旅

直皖戰爭的導火線,是張勳復辟失敗之後,馮國璋入北京代理大總統,繼續和段祺瑞產生矛盾。護法戰爭之後,直皖矛盾立刻激化,1918年8月,段祺瑞操縱安福國會進行總統選舉,逼迫馮國璋下野,曹錕旋即成為直系新領袖,立刻與奉系等結成“八省聯盟”,總體掌握的軍事實力大大超過皖系。

同時,皖系政府執行的親日外交政策,也引發了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不滿,決定在中國各省軍閥之中尋找代理人,比如新直系的吳佩孚,另外五四運動之後,皖系中央政府在國民心中的信譽大跌,也為日後皖系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另外,此時皖系雖然控制中央政府,但由於先天不足,內部鬆散,很快出現了分裂。五四運動之後,段祺瑞心腹靳雲鵬出任內閣總理,但由於靳雲鵬必須考慮全局,協調與直系,奉系,粵軍,西南軍閥等派系的關係,與段祺瑞的智囊徐樹錚產生了矛盾,直系此時趁虛而入,吳佩孚提出罷免徐樹錚,解散西北邊防軍等主張,段祺瑞則指示徐世昌於7月8日直接將吳佩孚革職,直皖雙方軍隊開始動員,7月11日兩軍在涿州發生交火,直皖戰爭正式爆發。

直皖戰爭,交火集中在狹小的近畿地區,雖然皖系名義上地盤大,部隊多,但首先戰場在直隸,是直系的“主場”,再次直系控制的直隸,河南湖北江西,可以通過京漢鐵路和長江練成一片,皖系的部隊則遠水難救近火。

再次,在兵力對比上,皖繫有西北邊防軍3個師,第二混成旅,第9,13,15師,兵力五萬,直系方面有陸軍第三師,直隸地區5個混成旅,3個補充旅,也是五萬,不過奉系以調停為藉口,宣佈派兵兩旅入關,暗助直系,實際上直奉聯軍兵力佔優。另外,直系方面吳佩孚的軍事指揮素質要勝於皖系主帥段芝貴。

下面來簡要看看戰爭經過:

7月14日戰爭爆發,皖系軍隊以西線(北京至保定)為主攻方向開始進攻,段芝貴率邊防軍第一師等部,試圖沿京漢鐵路南下,奪取保定,繼續南進。直系方面,吳佩孚指揮直軍主動後撤,在涿州,固安,高碑店駐防,16日,吳佩孚親率一部迂迴至皖軍側翼松林店,發動突擊,皖軍邊防軍第一師師長曲同豐以及全體司令部高級將領被俘,被‘斬首’的皖軍迅速陷入混亂,開始敗退,直軍攻佔涿州,開往長辛店,20日進駐盧溝橋,基本奠定了直皖戰爭的勝局。

在東線(廊坊至楊村),徐樹錚部皖軍和曹瑛部直軍對峙,皖軍先進攻楊村,但收到直軍大炮的頑強抵抗,雙方一時處於膠著狀態,但駐防天津的日軍護路隊偏袒皖系,強令直軍推出鐵路沿線兩英里之外,防線出現缺口,徐樹錚率部趁虛而入,直軍被迫後退,在北倉附近重新構築防線。

然而此時,奉軍抵達,加入了戰鬥,18日收復楊村,直逼廊坊,皖軍敗退,徐樹錚逃回天津。

另外,在山東,湖北,河南等外圍戰場,直皖兩系軍閥部隊也進行了小規模戰鬥。

由於在近畿地區主戰場,東西兩線都作戰失敗,7月19日,段祺瑞通電下野,次日直奉聯軍進入北京,倪嗣沖,陳樹藩,張廣建等外省支持皖系的督軍也陸續被撤換。

直皖戰爭,以皖系戰敗而告終,西北邊防軍全部被裁,其餘曾經依附皖系的軍閥部隊,由於和對頭直系同出北洋門下,所以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大部分順利轉投直系門下,只有浙江的盧永祥,上海何豐林,福建王永泉和臧致平依舊保持獨立,這些可以被看做是皖系殘餘,1924年江浙戰爭後,這些殘餘勢力也被消滅,11月段祺瑞出任“臨時執政”,但此時他已經不是軍閥派系實權領袖,而變成了調節各方勢力的緩衝人物,北京中央政府自此進入了直奉輪流坐莊的階段。


晴天有時下豬


民國軍閥的題,史論縱橫來回答!昨天剛好答了北洋軍閥簡史,今天就來說說皖系軍閥是如何從巔峰走向沒落。

北洋軍閥皖係為什麼出場就是巔峰?

袁世凱主導北洋政權的時候,張口閉口“咱們北洋團體”,結果袁世凱一死,北洋軍閥就分崩離析,打著北洋的旗號分裂成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個主要派系,這把變成了“咱們皖系團體”。

所謂的皖系就是以段祺瑞為首,主要包括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等人,之所以稱為皖系,並不是因為控制的地盤只有安徽,而是因為段祺瑞是安徽人,另外以縱橫對民國的理解來看,皖系實際上跟李鴻章有一定的關係,李鴻章本身就是淮軍出身,段祺瑞也是李鴻章一手提拔起來的,後來李鴻章的孫子因為得罪國民黨被下獄,段祺瑞親自跟蔣介石求情,說看在中堂大人的面子上就算了吧!也能看出其中的利害關係。

正因為如此,段祺瑞的身邊集結了很大一部分有能量人,在清軍鎮壓武昌起義的過程中,段祺瑞聯名晚清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通電要求共和,給了清廷很大的壓力,在國家體制的選擇上,段祺瑞始終堅持共和,當袁世凱復闢稱帝的時候,段祺瑞極為反對,因此辭去所有職務,袁世凱稱帝時,段祺瑞沒有參與其中,也沒有獲得任何封賞。

這個時候袁世凱一命嗚呼,段祺瑞的呼聲最高,雖然黎元洪擔任大總統,段祺瑞擔任總理,實際軍政大權全部掌握在段祺瑞手中,也就是皖系執政時期是以總理內閣為行政中心的政治制度,大總統是虛銜。

這就是為什麼,袁世凱死後,皖系出場就是巔峰的原因。

皖係為何遭到直系的牴觸?

皖系雖然主導了北洋政權,但是對軍隊的控制力不強,主要依靠的是政治影響力,當時直系的馮國璋雖然地位和影響不如馮國璋,卻握有兵權,對皖系來說一直是個挑戰。

段祺瑞想要徹底擺脫威脅,那就是擴大自己的實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政府主張加入協約國,對德國宣戰,為此還向日本借了五億日元的西原借款,這一行為遭到了黎元洪的強烈抵制,以後來的情況來看,得感謝段祺瑞讓北洋參加了一戰,中國不僅是戰勝國,提升了一定的地位,還免除了對德國及奧匈帝國的庚子賠款,當然,段祺瑞的想法主要是擴大勢力。

在這個過程中,段祺瑞被黎元洪免去總理職務,張勳復辟後,段祺瑞組織討逆軍與馮國璋聯手打垮張勳,重掌北洋政權,黎元洪辭職,馮國璋擔任大總統。

這個時期孫中山在南方組織護法運動,段祺瑞想要借武力統一的過程消滅異己,給直系產生了巨大的壓力,馮國璋打算利用南方軍閥通過和平統一的方案擠走段祺瑞,然後直系主導北洋政權,直皖之間的矛盾開始尖銳化。

段祺瑞利用日本的影響力給馮國璋施壓,馮國璋只能對南方軍閥宣戰,當時皖系的核心人物徐樹錚很活躍,馮國璋從日本購買了大量的軍火,徐樹錚在段祺瑞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消息通報給奉系,攔截了這批裝備,然後引奉系入關壓制直系。

並且組織了安福俱樂部,主要目的就是操縱選舉,製造皖系軍閥把持國會的政治局面,皖系雖然身處巔峰,卻危機四伏。

皖系的沒落,直皖大戰皖係為何失敗?

從本質上來說,段祺瑞和張作霖都是日本扶持下的軍閥,段祺瑞為了能夠武力統一南方,向日本先是西原借款,隨後又簽訂了《中日軍事協定》,消息傳出後,舉國震驚,都認為段祺瑞是賣國賊。

當時在前線的直系將領吳佩孚、馮玉祥等人對段祺瑞十分不滿,尤其是徐樹錚對直系老人陸建章痛下殺手後,直系對皖系十分不信任,因此這些前方將領在衡陽與南方軍閥達成妥協,通電“罷戰主和”,使得段祺瑞“武力統一”計劃受挫。

1920年直系聯合奉系開始進行倒段,因此直皖大戰爆發,皖系組成定國軍,段祺瑞任總司令,徐樹錚任總參謀,直系組成討逆軍,由吳佩孚領銜,雙方發生激烈對抗,僅僅十幾天就以皖系的失敗而告終,段祺瑞通電下野,皖系作為一個政治團體從此覆滅。

雖然,後來段祺瑞依然活躍在政治舞臺上,卻都是以個人影響力,為別人打工,並不能代表“咱們皖系團體”。


史論縱橫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2點需要澄清:

第一,段祺瑞上臺後,至少在初期,他代表的並非只是皖系,而是整個北洋系。袁世凱死後,北洋系開始分化,但有一個過程,並不是袁世凱一蹬腿就馬上散夥分家。段祺瑞上臺時,不僅北洋系一致擁戴,連南方軍閥們也沒表示異議。

第二,所謂皖系,並非全是安徽人,也有其他省的人。準確地說,皖系就是跟段祺瑞走得近的人,未必非要與段是老鄉關係(當然老鄉更好)。比如,老段最器重的小徐“徐樹錚”就不是安徽人而是江蘇人。又比如,馮玉祥和陸建章都是安徽人,但他們和老段是對頭。

皖系走下坡路,與段祺瑞有直接關係,他辦了兩件事,生生把自己搞下臺。

一是“借錯了一次錢”,這筆錢叫“西原借款”。段祺瑞借這筆錢,是想用來搞一支嫡系軍隊,然後武力統一,做一件他前主公袁世凱也沒徹底做到的事情。問題是,這個錢是向日本人借的,袁世凱前面剛同意“二十一條”部分條款,現在日本人突然大方卻不要多大代價就借錢給段祺瑞,難免令外界懷疑:段祺瑞一定和日本人有什麼見不得光的私下交易,甚至答應了日本人連袁世凱都沒同意的“二十一條”有關條款,出賣了國家利益。如果少數人質疑也就算了,關鍵是持懷疑態度的人太多了:除了敵對的南方軍政府和西南軍閥,還有學界、報界,甚至北洋系內部。當國家政府被貼上“賣國”的標籤自己又說不清楚,離倒臺也就不遠了。

二是“用錯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吳佩孚。段祺瑞為了武力統一,派出3路人馬南征,吳佩孚只是曹錕一路的一個師長。吳佩孚想進步,打得很賣力,也很有戰果,在其他兩路一敗塗地的情況下,愣是把湖南拿下來了。吳佩孚正等著戴湖南督軍的帽子,結果被段祺瑞給了“草包將軍”張敬堯,吳佩孚那個氣啊。他能當上師長,是曹錕賞識提拔而非段祺瑞,所以對段沒有什麼情誼。這回老段任人唯親,徹底把吳佩孚激怒了。吳佩孚不僅願再往南打,而且公開反對“武力統一”,還率軍撤出湖南,最後乾脆直接與皖系幹了起來,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黯然下臺。

無奈之下,段祺瑞只好去天津當了寓公。


腦洞大開的歷史


段祺瑞:“北洋三傑”之一, 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一直處於權利的核心。一生三造共和,號稱“六不總理”,生活樸素,清廉如水,勢力最強大的時候控制了北京的北洋中央政府,勢力範圍遍佈皖、魯、滬、浙、閩、陝。

袁世凱死前為平息國民的怒氣,緩和南北雙方的政治矛盾及北洋體系繼續掌控話語權,由黎元洪為總統,但段祺瑞實際掌控北洋政府,北洋體系為保證自己絕對的政治地位,只有抱團取暖,此時北洋體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分裂.

黎元洪貴為大總統,但段祺瑞對其政令視為空氣,並對是否對德宣戰產生糾紛,最終被架空的黎元洪憤然辭職,馮國璋入京任代總統。不肯甘居人下的馮國璋與段發生“府院之爭”,由此北洋體系開始分化成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與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

因為段祺瑞是安徽人,而他重用的人以安徽老鄉為主,故稱為皖系。同理,馮國璋是直隸人,故稱為直系。

段祺瑞時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而馮國璋則駐守江南重鎮南京,雖然略遜於段,但掌握很大兵權,因此雙方實力相當。

1920年7月,直奉聯軍討伐徐樹錚,段祺瑞命令皖系軍隊反攻。14日雙方戰爭正式爆發。21日,直奉聯軍攻入北京。

直皖戰爭之後,發生了齊盧之戰,盧永祥盧戰敗,宣佈皖系軍閥的最後一隻力量的消失。

在直奉戰爭中,由於派系平衡,段祺瑞一度都復任國務總理,但不久認清形式的段祺瑞辭職去天津日租界做起愚公來,從此退出政壇,標誌著皖系的終結。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作為一名著名的“親日派軍閥”嚴詞拒絕日本邀請其前往東北組織傀儡政府後,為國人所尊重。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逝於上海。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碼字、原創不易,如喜歡請點贊、轉發、留言!祝您幸福!


美麗青春您真痘


無奈刪減版重發!

以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之興盛,主要有段祺瑞的“三造共和”和徐樹錚收外meng 為標誌。所謂三造共和,第一次是指1911年底段祺瑞領銜前線將領,逼迫清帝遜位,前提是建立共和制並以袁世凱為大總統。第二次是指1915年反對袁世凱稱帝,並因此被袁免職雪藏,段的不支持,是袁世凱稱帝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次是指1917年張勳復辟,擁立清朝廢帝溥儀稱帝,段祺瑞馬廠誓師,很快驅除了辮子軍,恢復了共和。徐樹錚編練西北邊防軍,再1919年逼迫外m 王公取消了自治。這幾件事是皖系興盛之標誌,當然,段祺瑞此間多次出任國務總理,掌握北京政府實權。



皖系的衰敗,差不多也是有這樣幾件事為標誌:一是直皖戰爭的失敗,這是最為根本的,因為軍事失敗導致軍閥的本錢就沒有了。1920年,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和以曹琨吳佩孚為首的直系之間召開大戰,主戰場在京南琉璃河、松林店一帶,短短不到一週時間,在秀才將軍吳佩孚指揮下,皖系大敗,段祺瑞下野。



二是徐樹錚被殺。徐樹錚號稱小扇子軍師,“合肥魂“,深受段祺瑞信任,他在直皖戰爭失敗後逃亡,1925年回國後,被馮玉祥安排的刺客殺害,這也是徐樹錚樹敵過多的結果,但是徐樹錚之死,老段傷心落淚。



三是 “三一八慘案“。1926年3月18日,學生遊行到段祺瑞臨時執政府門前請願,段祺瑞於1924年大總統曹琨被囚後被請出山任臨時執政府執政。軍警悍然鎮壓,打死學生多人,魯迅先生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的文章,並稱這天是民國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據說,軍警開槍鎮壓段祺瑞並不知情,得知消息後曾跪地大哭。但是慘案激起了民憤,段祺瑞黯然下野,從此淡出政壇,直到1936年去世再未涉足政治。


磨史作鏡


從1912年民國肇始,到1949年民國結束,38年的時間內可謂是城頭變換大王旗,大大小小的軍閥難以計數。即便是那些勢力比較大、坐擁一省之地的,也足有數十人,因為很少有軍閥能夠始終佔據一地,地盤變動性很大。

籠統地說,民國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是1912年到1928年的北洋軍閥時期,二是1928年到1949年的國民黨新軍閥時期。

北洋軍閥從組織上來說是由李鴻章的淮軍孕育而來,但其形成是由袁世凱天津小站編練新軍而來,到袁世凱與南方革命黨講和建立民國,北洋軍閥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民國建立後,袁世凱成為大總統,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名義上統一全國,但這種統一很短暫,1913年的"宋教仁案"和"善後大借款"(北洋政府向列強的大借款)後,孫中山在南方組織討袁軍,展開"二次革命",南北開戰。

當然,二次革命很快就被袁世凱解決,但沒兩年,袁世凱竟選擇了復辟稱帝。結果不僅南方蔡鍔等人發起護國戰爭,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省相繼宣佈獨立;就連北洋軍內部的馮國璋、段祺瑞等忠心下屬,也都紛紛反對,一時間,袁世凱眾叛親離,不得不取消帝制。

取消帝制後不久,袁世凱就去世了,隨著他的離去,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

皖系以段祺瑞為領袖,因段祺瑞為安徽人而得名,主要將領包括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人,而其地盤包括北京、甘肅、陝西、山東、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市。

段祺瑞在當時是聲名赫赫的人物,辛亥革命後,段祺瑞擁護共和,曾聯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致電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一致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促成清帝退位。

而老主子袁世凱稱帝時,段祺瑞更是堅決反對,曾五次勸阻,卸去所有職務,也未獲任何封賞。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為了大局考慮,推舉黎元洪任大總統,平息了南方革命軍的反對聲音,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但政權嘛,自然還是要握在自己手中的,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

此時北洋政府仍是中國的合法政府,但其已無力號令全國,國內其他地區,如東北等,根本不在段祺瑞政府的控制之下,而是在軍閥的手中,以爭奪中央政府為目標的軍閥混戰就此展開。

段祺瑞有志統一中國,但皖系政治聲望雖高,可一沒錢,而少兵,沒錢其實也是少兵的原因之一,畢竟擴充軍隊也要大把大把的錢。沒錢就只能借,段祺瑞找的是日本,日本為了擴大在華利益,也願意借錢。

政府有錢好辦事,借到了錢的段祺瑞積極主張參加一戰,加入協約國陣營,對德、奧宣戰,但遭到總統黎元洪和多數國會議員的反對。

無權總統黎元洪一下子爆發了,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的職務,皖系當即煽動十餘省區的軍閥通電獨立,發兵進逼北京。此間還被辮子軍張勳鑽了空子,打進北京玩了一場復辟,段祺瑞率兵討伐,獲全國聲援,迅速打敗張勳,重新控制政權。

黎元洪自然是沒法當總統了,直系首領馮國璋就出任了代理總統,但一樣無實權,不過馮國璋不少黎元洪,他是直系大佬,手下兵強馬壯,並不甘於做一個傀儡總統。

此外段祺瑞政府還解散了國會,另組國會、重議憲法。孫中山就又在南方組織起了護法戰爭,捍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在廣州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被選為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

唐繼堯(雲南)、陸榮廷(廣西、廣東)等西南軍閥為了擴充實力,也紛紛加入護法陣營,南北軍閥大戰開啟。

護法戰爭和戰反覆,南方是孫中山的一廂情願和軍閥們的各自盤算,北方則是直系和皖系的對立,奉系在一旁看熱鬧。

南北對立的同時,皖系和直系的爭鬥也越發激烈,皖系極力爭取一系獨大,自然導致直系激烈反對,馮國璋於1918年8月辭職,徐世昌被選為大總統,下令與南方和談。

1919年馮國璋去世後,更為“進取”的曹錕和吳佩孚成為直系首領。爭來爭去,1920年7月,直皖兩系直接開打,直皖戰爭爆發。

開戰不久,直系就拉上了盤踞東北的奉系,直奉聯軍擊敗皖系,段祺瑞下野、皖系重要頭目被通緝,皖系失勢,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皖系軍閥要麼被滅,要麼轉投他處。

此後段祺瑞還活著,但已經無法作為一個獨立軍閥發聲,反倒是被張作霖拉出來扯過大旗。


平沙趣說歷史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許多派系,其中勢力最大的是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馮國璋、曹錕為首的直系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

這是實質上的三足鼎立。

但在表象上,因為三造共和之功,加之是袁世凱指定的實際權力繼承人,所以段祺瑞更像是站在最巔峰處的那一位。

表象是一峰,實際是三峰。當局者迷,這種格局態勢對段祺瑞的心態及清醒認識產生了嚴重的誤導,更決定了段祺瑞從巔峰走向沒落會非常的迅猛。

高處不勝寒,處在權力之巔時的段祺瑞並沒有此番心境,相反他是唯我獨尊,有些不可一世的。

因為這種霸道的姿態,段祺瑞在外強中乾時就犯了幾個嚴重的錯誤。

第一,無限任用眾矢之的徐樹錚。

直系列舉的徐樹錚六大罪狀:禍國殃民、賣國媚外、把持政柄、破壞統一、以下弒上、以奴欺主,雖然有誇大之嫌,但很大程度上也道出了某種事實。

因徐樹錚,段祺瑞無形中其實是讓對手們走到了一起 。

第二,為段祺瑞服務的安福系,其罪惡已為舉國共見,這直接導致了段祺瑞失掉了民心。

第三,段祺瑞盲目自信,對主要對手尤其是直系的吳佩孚未能提前做出有效的防範與限制,在軍事上,這幾乎等同於無視致命尖刀的存在。

而要從直皖大戰皖系大敗的主客觀因素上講,段祺瑞從巔峰走向沒落又可以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段祺瑞極力奉行的親日外交和窮兵黷武的國內政策,事實上是遭到了當時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從民心向背來看,當時的全國輿論幾乎都站在直系一邊,當時的老百姓不僅都希望直系獲勝,更對直系給予了很多事實上的支持。

而對此,段祺瑞卻試圖以所謂的軍事優勢來對抗輿論民心,非常的剛愎自用。

第二,在直皖大戰醞釀以及雙方訴諸武力的整個過程中,日本由於中國國內不斷高漲的反日反皖浪潮以及英美等國的牽制,在皖系最需要支持的時候被迫採取了中立立場,對段祺瑞而言,這幾乎就是皖系崩盤前的釜底抽薪。

第三,皖系軍隊雖然裝備精良,但成軍時間卻很短,段祺瑞的學生兵是既缺乏訓練,更沒有真正經過任何陣仗,統兵將領也多是昏庸無能之輩,實屬只會紙上談兵毫無實戰經驗可言的繡花枕頭。而直系軍隊則訓練有素、屢經戰役,尤其是統兵大帥吳佩孚,素以能征善戰而聞名,實屬當時國內第一流的軍事強人。

兩者相比,段祺瑞不僅矛不尖,盾也不堅。

第四,在直皖大戰正酣、勝負未分時,奉系張作霖突然出兵助直攻皖,這一刀捅下去,直軍聲威大振,而皖系則隨即一蹶不振,直至步步後退,丟盔棄甲——

總而言之,巔峰時的段祺瑞就像廟堂上的一個牌位,一打就倒,而他自己反是沉醉其間,膨脹不已。

再具體說,巔峰時段祺瑞幾乎就是個剛愎自用的政客,而非審時度勢的軍事強人。

而逐鹿之事,政客終將是看客,只有軍事梟雄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最終的結局只能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著樓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