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忠賢得勢的三年中,明朝為何能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

cyyaizyh


天啟年間遼東戰爭明朝之所以能夠保持平衡主要是因為孫承宗,當然和魏忠賢的支持也有關係

先來看天啟年間遼東的大體局勢:

1、天啟元年3月,清軍攻佔遼陽、瀋陽,遼東經略袁應泰等戰死,天啟帝下旨兵部尋找山野中的將才,一反以往的以文制武、武將地位低微狀況。6月,重新使用熊廷弼經略遼東。

2、天啟2年1月,王化貞棄守廣寧,熊廷弼隨之入關,震動明朝。8月孫承宗督理山海關及薊、遼、天津、登、萊軍務。

3、天啟5年1月,清軍奪取旅順;9月,因為柳河之戰的失敗,山海關總兵馬世龍和孫承宗被罷免。

4、天啟6年3月,因為寧遠大捷的戰功,袁崇煥巡撫遼東、山海關。

5、天啟7年,寧錦之戰勝利,袁崇煥因為不救錦州而被罷官。

孫承宗的佈局

孫承宗從天啟2年8月到天啟五年9月,合計治理遼東4年,成績比明朝任何一位督撫遼東大臣都好:

“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立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勁營八,造甲冑、器械、弓矢、炮石、渠答、滷楯之具合數百萬,拓地四百里,開屯五千頃,歲入十五萬”

孫承宗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的成績,原因在於:

1、孫承宗擅長地形防守。孫承宗從小就經常和老將、退役老兵瞭解地形防守情況。

2、以帝師身份,得到天啟帝的信任,這點是熊廷弼、袁崇煥2人所不能夠比擬的,也是為什麼孫承宗能夠“以原官督山海關及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便宜行事,不從中制”的原因。

3、延續熊廷弼重兵把守扼要廣遠策略,堅持重兵駐守寧遠策略:

“與其以百萬金錢浪擲於無用之版築,曷若築寧遠要害?以守八里鋪之四萬人當寧遠衝,與覺華相犄角。敵窺城,令島上卒旁出三岔,斷浮橋,繞其後而橫擊之。即無事,亦且收二百里疆土。總之,敵人之帳幕必不可近關門,杏山之難民必不可置膜外。”

4、魏忠賢並沒有過多幹預。魏忠賢提督的東廠並沒有告破壞:

“帝好察邊情,時令東廠遣人詣關門,具事狀奏報,名曰“較事”。”

魏忠賢殺左光斗、楊漣後,同樣派人送武器軍餉支援:

“及魏忠賢竊政,遣其黨劉朝、胡良輔、紀用等四十五人齎內庫神炮、甲仗、弓矢之屬數萬至關門,為軍中用,又以白金十萬,蟒、麒麟、獅子、虎、豹諸幣頒賚將士,而賜承宗蟒服、白金慰勞之,實覘軍也。”

5、孫承宗主理遼東時,後金正忙著和察哈爾幹仗,給了孫承宗修建寧遠等城堡的時間。袁崇煥同樣利用皇太極攻打朝鮮機會修建寧錦防線。

天啟年間明朝兩次擊敗清軍取得平衡局面的原因:

1、天啟帝內用魏忠賢抗衡東林黨,外信用孫承宗,給孫承宗完全的權力去主理遼東。天啟帝對孫承宗的支持很高:在孫承宗在修築寧遠城、要求增加24萬軍餉出兵但兵部、工部拖延不給後,曾督促給錢並因此訓斥兵部、工部。

如果當時孫承宗能夠成功出軍,後金能否征服察哈爾就難說了。

2、魏忠賢對遼東戰事也比較支持,並無干涉孫承宗的舉動。魏忠賢和孫承宗的關係有四:

一、派遣劉朝等送武器、裝備、軍餉到遼東,孫承宗雖然反對但無力阻止,只用茶水招待使者;

二、孫承宗在巡視薊、昌時,在沒有得到召回聖旨下,意圖回京見天啟帝,但被魏忠賢和內閣次輔顧秉謙阻止;

三、魏忠賢派遣梁夢環巡視遼東。

四、柳河之役被彈劾而回鄉休養,和魏忠賢關係應該不大,原因更應該是孫承宗簡將、汰兵、清餉的後果:

“罷大將世欽、世祿,副將李秉誠、孫諫,汰軍萬七千餘人,省度支六十八萬。而言官論世龍不已。”

這才有柳河之敗死400人,導致孫承宗不得不在壓力下辭官。

3、後金忙於征服察哈爾,沒有精力理會明朝。孫承宗得以修建寧遠等城堡,構建遼東防線。

孫承宗鬍子很多


綜述

天啟朝明軍能夠取得兩次勝利,根本原因是天啟帝信任魏忠賢、孫承宗二人。在朝廷,天啟帝用魏忠賢和東林黨抗衡;在遼東,天啟帝完全授權孫承宗,並在文官彈劾時支持孫承宗,更不派太監或其他大臣進行監視。

由於有內閣首輔葉向高支持王化貞否定熊廷弼導致廣寧被拋棄的發生,天啟帝讓孫承宗一人“原官督山海關及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便宜行事,不從中制”,又為此不設置總督,又不派太監去監軍。相比袁崇煥,天啟帝可就沒有這樣信任:即便袁崇煥想要孫承宗時不派太監監軍的特權,但依然被派遣太監監軍。

天啟帝的信任和支持,魏忠賢抗衡東林黨,後金忙著征服察罕爾,這些都給了孫承宗最好的條件去修築寧遠等城堡。這也是袁崇煥能夠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戰2次勝利的基礎。

從重視提拔角度而言,袁崇煥就是孫承宗的徒弟。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古往今來,任何封建王朝都有政治鬥爭、都有黨爭。在天啟年間,閹黨和東林黨視同水火。但是歷史是後來者書寫的,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人迅速崛起,把閹黨說的罪大惡極。那東林黨人都是忠君愛國的棟樑之才嗎?看東林黨是如何玩死崇禎、如何葬送大明王朝的,有三點神助攻:

一、 明朝末年,抗遼是第一要務,但是崇禎沒錢,只能向大臣化緣。一說到要錢,各位大臣哭窮哭的一個比一個狠。實在沒有辦法了,崇禎他老婆把嫁妝變賣了5000兩銀子送給了她爹,希望國丈做出表率,結果她爹私自扣下了3000兩,只上交了2000兩。一連開了幾天會,好話說盡,只籌到了幾萬輛銀子,戰事吃緊,這點銀子無異於杯水車薪。而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後,大肆搜刮錢財,到手的錢足足有7000萬兩之巨。明朝中後期的士大夫階層,早就把仁義道德拋之腦後,在他們看來,國家是皇帝的,錢財是自己的,大不了換個主子重新做高官。然而李自成沒有給他們機會。



二、面對皇太極和李自成的咄咄攻勢,崇禎想南遷,畢竟在南京還有一套政府辦公機構。藉助南方富庶之地,完全可以與八旗軍抗衡一段時間,就像歷史上的南宋。當時崇禎把這件事拿出來討論。結果,又是東林黨人出來反對,義正言辭的說是愧對先祖,有辱國體。崇禎一聽忠臣反對只得作罷,最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北京城淪陷,自己無路可退。

三、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上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南方富庶之地的礦產稅、商業稅。說什麼國家不能與民爭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連稅收都沒有了,那還有啥?崇禎問:“沒有了稅收,諸位臣工的俸祿從哪裡來?”“向北方農民徵稅,農民人口龐大。”結果,稅收向北方農民鋪開。明朝末年,北方大旱,飯都吃不上了還要繳稅,結果會是什麼?



四、裁撤驛站。既然國家沒有錢了,那就裁員吧,全國所有的郵遞員一夜之間全部下崗,其中就包括李自成。沒有了工作,又沒有了收成,誰能活的下去?只能造反,這就是所謂的“流寇”越剿越多的原因。

崇禎為了剿滅“流寇”只能加重稅,加重稅又造成了更嚴重的民變。民變——加稅——民變,崇禎陷入了死循環。

崇禎臨死之前說過“皆是諸臣誤國”,實屬不假。並且他還厚葬了魏忠賢,那時他徹底明白了他的貼身太監說的那就話“若忠賢在,事不至此。”的含義。那魏忠賢做過哪些有益的事?

在抗遼前線重用袁崇煥,修城池,配火器,配火炮,只要你能抗住後金的進攻,要錢給錢,要糧食給糧食。結果,袁崇煥在寧錦大捷中一炮把努爾哈赤轟成了重傷,回到盛京不久便死去。

在後方重用毛文龍,賜予他尚方寶劍,可以“便宜行事”。結果,毛文龍熱血沸騰,在後方卯足了勁和後金幹,弄得皇太極兩面受敵,首尾不能相顧,始終不能突入山海關。

打仗需要用錢,錢從哪裡來?當然從富庶的江南之地而來,於是對東林黨人的家鄉開始收礦產稅、商業稅。這樣保證了國庫收入、保證了遼東戰事的順利推進。也正是這件事觸動了東林黨人的核心利益,明熹宗病死,崇禎上臺後,東林黨人瘋狂反撲,魏忠賢被賜死。



魏忠賢是一個能臣,做了宰相應該做的事;他是一個忠臣,只忠於皇帝而沒有根基;但他不是一個良臣,為了權利他殘酷迫害競爭對手。


品讀春秋001


魏忠賢得勢的這三年,正是明朝遼東局勢最為緊張的時候,自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之戰慘敗以來,明朝深感關外女真族已成氣候將來必為大患。因此在遼東經略上選人都格外謹慎,因為這關係到整個遼東防線的生死存亡,從萬曆到崇禎,八任遼東督師,能力各不相同,但總體表現都還可以,論人才的重要性,以下內容將著重講到天啟年間的四任遼東經略。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與後金發生薩爾滸之戰,明朝遼東經略楊鎬輕敵冒進遭到後金猛攻,12萬明軍遭到慘敗。後金兵進陷開原、鐵嶺,瀋陽震動,明朝有感於遼東事急,後金勢力已經達到一定規模,遼東不能不加強防備。同年起用兵部右侍郎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熊廷弼是一個難得的將才,治軍能力和打戰能力都很強,他主政遼東軍政後,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因此大固。天啟元年(1621年)努爾哈赤集中優勢兵力攻打遼陽,時任遼東經略的熊廷弼與遼東巡撫王化貞關係失和,熊廷弼兵敗潰退,廣寧失守。朝廷以熊丟城陷地問罪,被押解回北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身陷囹圄的熊廷弼不幸又陷入黨爭,熊廷弼與東林黨人多有來往關係密切,這對於與東林黨向來關係水深火熱的閹黨來說是個危險人物。天啟五年(1625年)被閹黨彈劾,同年梟首,並傳首九邊。



繼任者袁應泰,為東林黨人。主治遼東期間,擴大邊防,收編叛將、叛卒,來投即納,將軍童仲揆、尤世功等以為不可,袁應泰不聽。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後金大軍壓境,鎮守遼陽的袁應泰下令打開閘門,把太河水放入護城河,壕溝的內側排列火炮,嚴陣以待。努爾哈赤水陸俱進,攻下瀋陽,再戰又下遼陽,賀世賢、尤世功為亂箭射死,童仲揆等赴援,亦戰死。袁應泰在遼陽城東北的鎮遠樓督戰,城破之後,舉火自焚死。後被明廷追封為兵部尚書。



天啟二年(1622年)王在晉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他對當時的關外局勢看的比較透,曾分析到:“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於山海,此後再無一步可退。”可以說這一段話對當時的遼東局勢分析的是非常到位的,遼東局勢在開原、鐵嶺、遼陽、瀋陽相續失守的情況下已變得岌岌可危。王在晉經略遼東時間不長,在任期間大力擴軍備戰(軍隊由五萬多一度增至十四萬),大量造辦軍械、甲仗,並且採納左通政袁可立“破格用人,以期實用,圖復建驃騎之功”的建議廣泛提拔幹部、增設衙署。這一段時間後金與明朝處於相互戒備沒有太多軍事衝突的狀態。



王在晉退居南京兵部尚書之後,明朝與後金之間的實力對比已經由強轉弱,遼東局勢已經非常不樂觀。緊要關頭,朝廷以孫承宗兵部尚書銜任薊遼督師,總督遼東軍務。縱觀遼東多任經略,唯孫承宗可堪大才。在他任上,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里,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因為其御邊出色,清軍一時不敢妄動,孫承宗主治遼東期間無大的戰事,清朝和明朝都保持在一個比較剋制的狀態。



自後金崛起,遼東便成為明朝對抗後金的第一防線,前沿陣地。薩爾滸之戰慘敗後,遼東的戰略地位變的越發重要,如上文所述,明朝在此安排多任遼東經略,大體上,能力雖然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不辱皇命,無一屈膝投降,雖然有熊廷弼王化貞的同僚不合,袁應泰的書生氣重,但總的來說,遼東戰事始終維持在一個可控範圍,在鐵嶺、開原、瀋陽、遼陽已經淪陷的情況下,遼東的重擔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孫承宗之後有袁崇煥,但袁崇煥之後又有誰能肩負起守衛遼東抵禦清軍的這個重任?


大國布衣


壓著皇太極打?魏忠賢拿什麼壓皇太極?難道皇太極也怕九千歲?

自1618年薩爾滸之戰明軍完敗以來,明朝在遼東地區就被迫採取了戰略守勢,根本不敢走出城池與八旗軍野戰,更別提有什麼壓著皇太極打的說法了!

至於在魏忠賢執掌大權的那些年,皇太極之所以沒能在遼東取得進一步的戰果,全在於當時皇太極在做一系列的內部調整,為接下去滿洲八旗的戰略空間延伸蓄積力量。

如果非要把魏忠賢與皇太極時期的遼東戰局扯上聯繫,那麼也只能在魏忠賢對於明朝內部權力格局的平衡作用上講上兩句。

魏忠賢掌權時期的主要政治活動,是拉扯起一幫“閹黨”勢力,打壓代表著江南大地主、大商人根本利益的東林黨人。

延伸至經濟層面,就是將東廠的太監,大量安插到地方的礦產、鹽業、絲織品製造等經濟部門,從他們手中收取數目豐厚的商業稅。

除去閹黨截留貪汙的部分,這些賦稅源源不斷得流入國庫,支撐起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最後幾年的艱難運轉。

憑著這些錢,孫承宗、袁崇煥等猛人才得以構建起關寧防線,鍛造出了一支明朝最後的精銳——關寧防線。勢不可擋的滿洲八旗,硬是被阻擋在了山海關之外,難以踏入關內一步。

面對來自於山海關、漠南蒙古、李氏朝鮮三個方向的戰略包圍,皇太極不得不改變努爾哈赤對關寧防線死磕硬攻的策略,在突破包圍網上下功夫,打通山海關之外的入關之路。

在此作戰思路下,皇太極先是兩次侵入朝鮮,直至朝鮮國王跪倒在跟前俯首稱臣,承諾奉滿清政權為正朔,斷絕與明朝的一切往來。

解決了朝鮮這一路,緊接著皇太極又在漠南蒙古一線下功夫。對於科爾沁、喀喇沁等歸附的蒙古部落,皇太極將其編為蒙古八旗,並且採用政治聯姻的手段,鞏固雙方的結盟關係。

比如順治皇帝的生母莊妃,日後輔佐康熙成為聖君的孝莊皇太后,就是來自於科爾沁草原,是皇太極後宮中眾多蒙古妃子中的一員。

除了明朝,皇太極最大的勁敵,是延續有忽必烈黃金家族血脈的林丹汗。對於這股勢力,皇太極帶著滿洲八旗,以及新近歸附的蒙古諸部落,幾次征戰費了好大的勁,才得以將其徹底消滅統一漠南蒙古。

兼併漠南蒙古的意義,在於滿洲八旗在傳統的山海關這條入關之路外,又開闢了取道蒙古,進入中原腹地的路線。

從此,關寧防線對八旗軍的阻隔作用不復存在,皇太極接連幾次繞道蒙古,從西峰口一帶突入明朝的京畿重地,每次都是劫掠了大量財富和人口後揚長而去。


竹山清溪澗


魏忠賢也算是一個奇人了。

他天生無賴氣質,從小不讀書,不務正業,但卻十分伶俐,善於拍馬奉承。長大後好酒色,更沉溺於賭博,在賭博場上爭奇鬥氣。有一次,賭輸了,他飽受凌辱,一氣之下,便自行閹割,將老婆改嫁他人,決定走當太監這條“金光大道”,以圖飛黃騰達。

魏忠賢進宮時已經很大年紀了,這樣的太監按理說不會有出頭的機會。不過,魏忠賢知道他進宮的目的,因此他審時度勢,靠著溜鬚拍馬,竟然在內廷裡得了勢。他雖不識字,卻被破例成了司禮監秉筆太監。

(魏忠賢:為人陰狠、猜忌)

朱由校特別寵信魏忠賢,在1624年至1627年,魏忠賢權勢熏天,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時人“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賢這樣一個不知書的人亂政於朝,他生性猜忌、殘忍、陰險、毒辣,藉著皇帝的寵信,逐漸有很多諂媚小人主動依附。這些人排斥異己,大肆打壓朝中異見人士,御史崔呈秀揣摩魏忠賢的心意編造了《天鑑錄》、《同志錄》等,王紹徽也編造《點將錄》,以鄒元標、顧憲成、葉向高等為魁首,將不依附於魏忠賢的人全部網羅進去,將他們指為東林黨人。皇帝最痛恨臣下結黨營私,於是在魏忠賢的指示下下,這些人連手攻擊東林黨。

與此同時,歸魏忠賢直接掌管的東廠的緝捕人員四出橫行,凡他們緝訪過的地方,不管情況是虛是實,都被整得稀爛。很多不願依附魏忠賢的人都被汙衊為東林黨,被下詔獄,多數都慘死獄中。

(自詡愛國卻實為毒瘤的東林黨)

藉著白色恐怖,魏忠賢在短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了他在帝國內絕對的權威。按理說,魏忠賢如此倒行逆施,必然神人共怒,國將不國。然而真實的情況卻不是這樣。

在魏忠賢掌權時,明朝政府抵禦遼東後金的入侵還是比較成功的,一掃萬曆末年遼東戰場的頹勢,大有光復遼東之勢。魏忠賢能夠認識到遼東與京師唇齒相依的關係,否定龜縮山海關的決議,積極支持孫承宗的推進戰略;後期任由袁崇煥督師遼東。

與後來袁崇煥與崇禎皇帝君臣相誤的情形對比,袁崇煥與魏忠賢的關係至少是和諧的,袁崇煥在天啟年間的幾次戰功都是在魏忠賢掌權時取得的。

崇禎朝的噩夢,在魏忠賢掌權時至少沒有出現。關寧鐵騎不用裁員,軍餉仍可足量正常發;皮島軍隊不用精簡,收入來源也是穩定的。寄居海島的毛文龍進行黑市貿易、搶掠朝鮮邊民商旅,本著中庸之道,基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毛文龍也算幹吏,投桃報李,積極進取,開拓了旅順-義州一線的東江軍鎮,不斷騷擾後金盛京以東的城池。

魏忠賢又授毛文龍“欽差平遼便宜行事總兵官徵虜前將軍左軍都督”和尚方寶劍,讓毛文龍熱血沸騰,誓死鞏衛皮島、朝鮮本土。在盛京的西面,從寧遠至錦州,本來荒涼破敗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軍的火銃、戰車、地雷、炸彈配備齊全,紅衣大炮這種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寧遠、錦州的城頭。

(寧遠大捷)

魏忠賢掌權時與關外捷報頻傳的時間基本同步。

寧遠大捷中,大炮轟傷努爾哈赤,回盛京後不久死去,後來明軍又多次重創皇太極。在丁卯之役中,毛文龍在朝鮮拼盡血本擊退阿敏3萬八旗軍,阻止了阿敏當朝鮮王的夢想。皇太極東奔西突累到吐血沒撈著什麼好處,只能龜縮在盛京。

皇太極眼見南下無望,只好派兵經略北方野人女真,算是聊勝於無。

所以,此時的明軍說不上壓著皇太極打,但是與後金對陣不落下風。那幾年又是饑荒年月,後金本來不事生產,如果再搶不到東西,後金也要窮困死了。明朝只要維持這樣的圍困封鎖戰略,不過3、5年光景,遼東可復不算妄語。

為什麼在魏忠賢掌權時,關外的戰爭形勢一片大好呢?背後其實還是錢在起作用。

魏忠賢雖然為人混賬,做官猜忌,但他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稅。如果熟知明朝晚期的歷史,就知道明朝後期的幾個皇帝都苦於國庫沒錢。所以,魏忠賢的收稅能力(理財能力)是明帝國最需要的。

明末,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天下金銀盡聚三吳。魏忠賢針對工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江南地區,設立了萬曆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海稅,並且有得力的東廠收稅。對那些清流的反對,魏忠賢要麼不置可否,要麼直接以雷霆手段,所以東南一帶的東林黨人痛恨魏忠賢。

可是出身於底層的魏忠賢沒有給農民加賦——就衝這一點,崇禎的理政能力就遠不如魏忠賢了。農民要能活的下去,明王朝也不至於覆滅。與崇禎朝一再加派賦稅相比,魏忠賢在河南遭災時,還免除了賦稅,從內庫撥款賑災。閹黨在放火燒了東林書院後,幾十年未曾修過的黃河水道,開始維修。

魏忠賢還專門找東林黨人投資的“壟斷企業”搜刮,齊楚浙黨與魏忠賢打的火熱,閹黨“爪牙”(稅官)送錢的踏破魏府門檻,有錢好辦事,而魏忠賢辦事能力沒的說,一定給你辦成。浙江巡撫感覺海內鹹平,農民不用被折騰都安心勞作,魏忠賢簡直太給力了,提議修生祠,於是全國掀起修生祠的高潮,遼東的官兵將士修的又好又用心,袁崇煥稱頌魏忠賢“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因為魏給了關寧軍豐厚穩定的收入。

國庫有錢,是魏忠賢最大的底牌。

這是魏忠賢最大的施政特點,雖然折騰那些當官的、有錢的,卻不折騰底層百姓。可是掌握社會話語權的卻是那些當官的、有錢的,所以魏忠賢風評很差。

這些東林黨人,時刻想著反攻倒算。魏忠賢勢力雖然強大,可卻是依附於皇權。既然魏忠賢不好打倒,那麼就讓朱由校出一場意外,而且落水後還一病不起。“爾當為堯舜”,崇禎皇帝走上了前臺,魏忠賢的最大的後臺倒了。在向崇禎皇帝表示效忠,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響應後,魏忠賢知道他的末日到了。

(滿朝文武皆清談誤國)

說到底,魏忠賢是一個沒有地方勢力根基的小人物,他能夠呼風喚雨,是因為口含天憲,皇權才是他最大的底牌。因此,魏忠賢與皇權的利益是一致的。皇權通過魏忠賢建立的威風,打壓了地方勢力的氣焰,增強了國家應對災變的能力。

崇禎皇帝殺了魏忠賢本不足惜,可問題是崇禎皇帝卻失去了一條臂膀。崇禎皇帝最後都要挨個向臣子們化緣來湊軍費,想魏忠賢若在,何至於此?皇帝只要自己動了手,不管打人還是殺人,皇帝的威風都減了大半。不動如山,難知如陰陽,無形中形成皇權的威懾與壓迫,這才是帝王之道。


而知而行


關於閹黨魏氏的問題,近日來頗為火爆,且不乏為其歌功頌德之論。或言魏忠賢乃是大明功臣,曾為明朝續命;或言九千歲遠比東林黨光明偉岸,是被歷史埋沒的一代英才。不曾想,今日又得見此題,竟稱魏忠賢得勢的三年中,明朝能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

初見此論,著實困惑。因長久以來,似乎並無學者將魏忠賢與明清戰爭混為一談,也沒人強調過魏氏曾有如此奇功。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在魏忠賢得勢的天啟朝,明軍在遼東所呈現的,幾乎就是一片頹勢,只是在天啟末年,才於遼西戰場上暫時得勝。

就此問題而言,但講得有理有據者,似乎或多或少,均受到了某些網絡文章的誤導。因為,這個命題原本便是不成立的。為了講明這一點,我們首先來了解下魏忠賢得勢的經過和時代:

明萬曆十七年,已經是成年人的魏忠賢做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選擇:淨身入宮。因為,此前他終日沉迷酒色,出入賭場,以至於敗光了家底,又不想靠著雙手養家餬口,所以就出此下策。

魏忠賢開始得勢,實際上十餘天啟初年。最初幫助魏忠賢在宮中疏通的,就是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乳母。有了這一層關係,魏忠賢可謂是如魚得水。加之魏忠賢善於阿諛奉承,很快得到了朱由校的賞識。

歷史上的朱由校,素有木匠皇帝的別號。這位大明天子,放著好端端地皇帝不做,偏偏喜歡去做木匠活兒,享受著打製傢俱器物的樂趣。沉迷於木匠活兒的朱由校,最煩的就是在“工作”期間被打擾。然而魏忠賢就偏偏選這個時候來奏報,最終朱由校多半會令魏忠賢“度情處理”。就這樣,魏忠賢便狐假虎威,常常接著皇帝的名義,矯詔行事。

到朱由校死後,朱由檢即位,是為崇禎帝。崇禎皇帝見魏忠賢結黨營私過於嚴重,且已然引起了公憤,所以便打壓剷除了閹黨魏氏。可以說,終天啟一朝,魏忠賢都是得勢的,甚至於是專權的。從這一點來講,題目中講“魏忠賢得勢的三年”,顯然是不妥的。

說完了魏忠賢,我們在來看明朝是否曾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

自1616年努爾哈赤起兵開始,明朝便處於下風,特別是在一系列的大戰中,接連失敗。經過撫順之戰、薩爾滸之戰和開鐵之戰,明朝已經喪失了遼東,而後金則轉而進攻遼西。天啟朝時,明朝的主要對手還是努爾哈赤,而並非皇太極。

直到天啟六年,即公元1626年,袁崇煥在寧遠重創後金軍隊,並炮擊努爾哈赤,使得這位叱吒風雲的後金大汗重傷而亡。寧遠之戰,是明朝來之不易的一場大捷,但卻絕非就意味著,明軍壓著後金打,而失敗的也絕非是皇太極,而是努爾哈赤。

須知,即便在寧遠大戰以後,後金在皇太極的領導下還是處於主動進攻的態勢,並數次嘗試向遼西進犯。不過,由於袁崇煥等人堅守,未能得逞。至於隨後朱由校去世,朱由檢登基,魏忠賢也得以遭到懲戒,便更沒有這位宦官什麼事兒了。

因此,題主所講的這一問題,原本就是不成立的。但透過這一問題,卻顯露了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現象,那就是某些網絡文章,故意強調歷史的某些細枝末節,並與富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相聯繫,以博得讀者眼球,換取流量。說得直白些,即是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曲解歷史。

另外,在與讀者交流時,有人曾指出,稱讚魏忠賢,絕非是為其洗白,而是藉此噁心“令人作嘔的東林黨”。我們姑且拋開東林黨人的功過是非,也不論魏忠賢的忠奸善惡,如果單純為了打壓一方,而過分太高另一方,是否可以算作明智之舉呢?

須知,歷史本是客觀存在的,但個體對歷史常識掌控程度,卻是因人而異的。如果斷章取義、歪曲事實的謬論,充斥於網絡,長此以往,又將形成什麼的引導力?毋庸置疑,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


以上便是我對這一問題的理解,閒敲於此,以供探討。

/文:史海爛柯人/2019.2.24


史海爛柯人


EXM???這是我見過各種吹魏忠賢文章中最搞笑的標題。

拜託你們先搞清楚對戰雙方是誰:魏忠賢掌權的那幾年,明朝的對手是努爾哈赤。

在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7),努爾哈赤是不是被壓著打呢?

雖然在1626年兵敗寧遠,但是努爾哈赤在此期間成功攻佔遼瀋,迫使明朝的勢力退到山海關外。我想請問,這到底是誰被誰壓著打呢?

我以為所謂壓著打的情況應該是這樣的:明朝的軍隊衝出山海關,一路殺回遼東,順利消滅後金——努爾哈赤只是沒能入關而已,這不叫被壓著打,這叫兩軍對峙。

那麼,魏忠賢到底做的怎麼樣呢?

以財政而論,魏忠賢惡化了邊境的軍事補給。根據戶部統計,自萬曆四十六年(1618)到泰昌元年(1620),明朝共籌集2000多萬兩銀子,充作遼東軍餉;甚至到天啟三年(1623),遼餉支出仍然有628萬兩。

天啟四年(1624)魏忠賢徹底掌握實權起,遼餉逐年萎縮,四年就只有499萬兩。不僅如此,魏忠賢還挪用了其他邊境的餉銀,用以彌補遼餉。其中,天啟三年其他邊餉為347萬兩,五年(1625)縮到298萬,六年(1626)再減到104萬,七年(1627)是146萬。

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必然帶來新的隱患。譬如明朝無力應對林丹汗的擄掠。

總而言之,就算東林黨再噁心,魏忠賢魏公公也是個垃圾。你如果是個成年人,就不要非此即彼。


HuiNanHistory


魏忠賢作為十大奸臣之一,把持朝政,結黨營私,無惡不作,在他得勢之際,明朝秩序被他攪得一片混亂,可為何在當時岌岌可危的遼東戰場上,皇太極的部隊還會被明朝壓著打,這個說法準確嗎?具體緣由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首先咱們先來了解一下魏忠賢的得勢之路。魏忠賢於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出生於北直隸肅寧縣(今屬河北省滄州市),他家境貧困,沒錢上學,常常與當地的地痞流氓瞎混,又沾染賭博的惡習,在一次賭博中魏忠賢賠得底朝天,悔恨不已的他決定自宮,託關係到皇宮中當太監。魏忠賢本就是圓滑的“社會人”,一到宮中就開始向上級溜鬚拍馬,各種殷勤諂媚,於是乎他的升官之路就變得左右逢源,扶搖直上了。<strong>

上圖明熹宗天啟皇帝

後來在明神宗萬曆皇帝的皇長孫(明熹宗朱由校,天啟皇帝)乳母客氏的幫助下,魏忠賢進入了司禮監任職,從此他的人生命運開始得到一個質的蛻變。司禮監是個什麼職位,就是幫皇帝代筆寫寫奏摺,蓋蓋國璽等職責。當時的皇帝朱由校號稱“木工技術超群,政治智商低下”,他就直接將此事交給魏忠賢負責了,魏忠賢利用這個職務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利,結黨營私,干預明朝國事,同時排擠東林黨等異己,此時他的權利一度達到巔峰。

介紹完魏忠賢的發家之路,現在回到問題中來,明朝在當時為何有實力跟後金抗衡,還取得多次大捷?其實明朝在初期與後金交戰時是慘敗的,萬曆四十七年(1619)的薩爾滸戰役,後金五天時間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達五萬人之多,天啟二年(1622)的廣寧會戰,明軍亦是遭到慘敗,諸多守衛將領皆戰死報國。<strong>

魏忠賢看到遼東戰場的敗績,認為如果不反擊後金,那麼後金勢必會一路長驅直下打到京城腳下,那麼他也會隨著王朝的覆滅被後金趕盡殺絕,於是乎他在朝堂上力挺孫承宗和袁崇煥率兵出征抵抗後金,那麼問題來了,打仗必須要有軍餉,明朝國庫經常入不敷出,囊中羞澀,可魏忠賢偏偏就是個擅於斂財的能人,他大力征收東林黨派集團在江南地區的商業稅收,同時利潤極高的海關稅收也在他的掌控之中,還有各種地方跟他不同陣營的“壟斷企業”,他亦是年年徵收重稅,毫不手軟。<strong>

魏忠賢揚言:“關寧鐵騎儘管上前線好好打仗,軍餉不用愁”!除此之外,各種火炮、戰車、炸彈、甚至連紅衣大炮也源源不斷的運往遼東戰場。孫承宗與袁崇煥憑藉的精湛的戰術和優越的武器,先後重創後金部隊,取下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等佳績。<strong>

在遼東戰場上,還需要提到一個人物,他便是明朝將領毛文龍。此人雖說也是個鉅貪,但是曾率兵殺死後金鎮江守將,獨佔東江,還多次襲擊後金盛京以東的城池。在抵抗後金的戰績上,可以給他記上一筆。

綜上所述:魏忠賢得勢之際,明朝軍隊不是壓著皇太極的後金部隊打,而是後金主動進攻,明朝正當防衛而已。而魏忠賢在抗擊後金的作為中,亦是有所功勞的,至少比東林黨人實用多了。當崇禎皇帝繼位後,魏忠賢用白繩結束自己的性命,在位時的崇禎處於內亂、外患、地方勢力割據、龐大的文官左右朝政,他很努力,但確實不是當皇帝的料。而所謂的東林嘴炮,不少人卻是在甲申之變後選擇投降。可悲啊!不知朋友們怎麼看?歡迎留下寶貴的意見。


鄧海春


在魏忠賢得勢的三年中,明朝為何能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

說到魏忠賢很多人對他印象並不好,可是就是在魏忠賢掌握大權時,明朝在遼東戰場上是步步得利。而魏忠賢死後沒多久,明朝也就滅亡了,難道這一切都是偶然嗎,這其中有沒有魏忠賢的功勞呢?



魏忠賢雖然獨攬大權,禍害了不少人,可是他卻懂得如何增加稅收,對於一場戰爭的勝敗,軍費是很關鍵的,長期的遼東戰爭需要大量的財力,如果沒有財力的支持,那麼士兵是絕不會餓著肚子打仗的。這點上魏忠賢做的還是不錯,他增加了一些稅收,也就保證了遼東前線的軍費問題。


當然除了經費問題,戰爭的勝敗,最主要的還是取決於將領,將領是戰爭的直接指揮者,對勝敗十分重要。魏忠賢后來大力支持前線的袁崇煥,袁崇煥也確實是個有本事的人,在他的指揮下,皇太極被壓得死死的。不過魏忠賢下臺以後,東林黨可不放過袁崇煥,在東林黨的陷害下,袁崇煥最終被崇禎殺害了。

當時與魏忠賢爭權的東林黨,東林黨表面上勤儉節約,實際上也好不到哪去,而且東林黨打著為百姓的幌子,來爭名奪利。魏忠賢去世後,大權當然落到了東林黨手裡,可是東林黨卻並不怎麼支持遼東戰場,反倒想據守山海關,最終被皇太極滅了整個明朝。


魏忠賢雖然有很多不是,但是他卻延續了明朝的壽命。


漠外孤舟


壓著打?歷史架空小說麼?雖然我是明粉,但是不會刻意吹捧大明帝國,也不會昧心詆譭大清帝國,其實他們某些時候也像個人,有優點有缺點,這才正常。

某些資深答友回答的戰績、戰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題浪費大家時間了,先說說這個水分很大的題目(或者說摻水的假象)是如何由來並被某些人群認可的。

作為皇家寄生蟲,魏忠賢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權利益趨於統一的,國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於危機意識,或者說的好聽點叫大局觀、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則性問題上,魏忠賢還有些操守,確切的說那個時期只是趨於“穩定”,至少相對來說。

為什麼很多人有“魏忠賢在位時,明朝能在遼東佔些優勢”甚至“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想法呢?

我們說,一個人幹壞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幹壞事不幹好事,所以魏忠賢也未能免俗,不管出於什麼目的,他也還是有些功績、政績可表的。

為了撈錢,嗯...順便乾點正事,魏忠賢設立工商稅,這樣一來江南資本家們就被動的給國家奉獻了不少銀子,雖然他們很不願意,但在那個時代,商人這個群體本身是沒什麼話語權的,他們只能借勢發言,比如東林黨的某些敗類,但即便鉅富們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賢呲牙,所以工商稅勉強算是順順利利執行下去了,自己有錢了,高高興興,國家有錢了,啥事也都好辦,當時的關寧錦整條防線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資”的現象,軍心穩了,不會象某些時期一樣會發生兵變,這是安定的基礎,功勞算有魏忠賢一份。

還有人員任用方面啟用了被噴的體無完膚的熊廷弼,雖然自己也很不喜歡,但也還是另外啟用了孫承宗等一些人,孫承宗的能力和功績大家耳熟能詳,不多贅述了。

在這裡我想引用我曾經看過的一段評述:

魏忠賢是皇家走狗,這狗還是有些忠心的,雖然並不這麼純粹,也雖然他很貪,經常竄到廚房偷點肉湯,甚至連主人的飯食都敢嚐嚐鮮,但也有些看家護院的本事。

東林黨就是寵物貓,天天要吃要喝,過分的是---吃喝過了他還不會賣個萌,見天的噴天噴地噴皇帝,院子裡進賊了,寵物貓絲毫都不關心,誰的貓糧不是糧呢,主子能當小魚餅乾吃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