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心無雜念?

yyluming


其實每個人都會出現心無雜念的狀態。只是那個時間太短了,短到自己都不能覺知。

那麼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心無雜念呢?

我說給你聽,你慢慢體悟一下。

就是前一念消失,後一念未起。中間哪一霎那。就是真正的心無雜念。

只是時間太短,短到人們根本就覺知不到。

所以平常我們的大腦念頭太多了。多的像放電影一樣。一個接一個。無法把控。也叫妄念。

所謂如如不動是真心,念念不迷是本我。

那麼怎樣才能不忘念呢?

首先你得覺知道它。

其次我們要知道念頭都是過去的事情。而過去的事情都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畢竟我們的大腦已經對他產生了記憶。

而我們能把控的事就是不要再讓無意義的事情再進入我們的大腦。比如各種八卦。

再次就是提高我們的智慧心量。所謂有智慧無煩惱。而世間的智慧都記在前人的經典裡面。

如果心中充滿了智慧。你的每一個念頭都是智慧的念頭。

而智慧的念頭是會滋養人的身心的。那也就不用拒絕他了。你的煩惱也就不會存在了。

我們要把自己在時間和空間上拓展開來。心胸寬廣,那些煩惱自然會蕩然無存。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些幫助,謝謝。



禪者覺明


戒、定、慧三無漏學,是學佛的基礎。遺憾的是學佛人遇到一個共同難題,就是禪定難,甚至連把心靜下來半小時都很困難。在世俗的社會,每個人都難免遇到種種煩惱,避免不了七情六慾的干擾。要想把心靜下來,還是要回歸基本面,先把人做好,越簡單的越難做到,人做好了,心無掛礙,禪定才容易做到。

古德雲:“佛法再真,比不上心真重要。”為何許多學佛人越修越亂,越修越茫然,那是因為心中無定見。佛法再真再妙,如果自己心不真,不想身體力行,一切都只是空談。“師父引入門,修行靠自己。”真正的修行一定要舍掉依賴心,自立自強,自性自度,唯有依靠自性明燈,才能克服種種難關,到達解脫彼岸。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要進入佛法的大海,有非常多的善巧方便,我們學佛的理路一定要很清楚,知道自己如何一步一步達成修學目標,順利邁向成佛之道。絕對不要像一些學佛人,心無定見,東奔西跑,這裡學一點,那裡摸一下,越學越亂,到老來都一事無成,甚至學成傻子、變成瘋子、成為油子,實在太可惜了。 ​



山有玉蘭心有愛


如何做到心無雜念?如果要做到“心無雜念”,那麼這個就太美妙了。

如果一個心無雜念的人,已經完全不是我們認知上的“人”,而是有高度智慧的人、高度禪定力的人,才能稱得上心無雜念。

大多數的人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每時每一刻都在妄念紛飛,怎麼可能做到心無雜念?每個人的心就像一個瀑布一樣,“飛流直下三千尺”,每一秒鐘都向外流淌自己的各種分別念和慾望,何曾停留過?



首先要確定什麼是雜念。確定之後再把這個它抓住,在放大鏡前細觀察。

經常聽到一些用語,比如說雜念叢生、念念不忘、思緒萬千、神情激動、神采飛揚、張口結舌、很煩惱很痛苦、在恐懼中無法集中精力、悶悶不樂、關閉自己的心扉等等。展現出這種興奮的或者是壓抑的神情,可能這些都是正在遭受著雜念的攻擊。或者說自己正在處在一個妄念紛飛的世界,一時一刻都無法逃離出來。

在這種生態環境下,人們就想逃脫出來怎樣做到心無雜念才好?有些人的選擇是這樣的:

一是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人生。

二是到某寂靜的山林,一個人靜靜修學禪定等打坐修行。

三是激動的心堅硬的心慢慢變成調柔的心。

上面那幾條其實都是某些古人曾經用過的普通人的一些修行方法,他們稱這個叫做修心養性。把自己那個比石頭還要硬的心,變成像麵糰一樣變成調柔的心,是極困難的。即便是把自心調柔的像麵糰一樣,但是不能不說他不會起心動念,也不可能真正達到心無雜念。

如果一個人能把自己的心調柔好,那麼他呢,事業和智慧會增加增長的一個非常高的高度。這個調柔心是修行中最難的。在現實生活中,試想一下別人是不是瞪了你一眼,你馬就以眼還眼?那就可以想象自己的心有多麼的堅硬,可能跟頑石有得一拼。這樣就知道自己沒有修行,也卻想智慧。

但是有的人經過一定的修煉之後,會對周邊的事物看得比較淡。心也比以前調柔的很多,也讓自己心生快樂,反而推動了事業更上一層樓。

不過有雜念、雜念少、“無雜念”都是對事物的一個理解過程。付出努力和行動得到的一種結果。但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無雜念。

如果是心無雜念,那麼自己就安住在純智慧之中。所以說你不能怎麼解釋,一般人來講這個心都是有雜念的。誰沒有雜念?只有如來沒有。

實際上有雜念,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其實人們沒有這種智慧去處理雜念和各種慾望,讓自己心身疲憊不堪。

我們在大多數的生活狀態下,並不是說我們要一個心無雜念,而是要有擁有一顆調柔的心很重要。看看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衝突中,有多少的災難是因為是自己的心太過堅硬而造成的。基本上大多數都是的。我們那個堅硬的心,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

我們的心被外境所迷了,我們的心已經是進入了一個有實質的狀態,有執著的狀態。從那一刻起我們都沒有認識它的真正的本來面目,所以才有了你的我的他的之爭。在爭鬥中產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其實這一切背後就是我們的心所造成的。所謂的心不雜念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認識現在這個世界,我和我所其實都不存在。通過學習般若智慧,認知之後努力修持,有可能從中獲得解脫。不再受心的騷擾。

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的心對我們的危害是最大的。外面就不存在有一個敵人,真正的敵人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產生的一切分別妄念就產生了一切恩恩怨怨,產生了一切理不清理還亂這種種現象,這就是我們這顆塵心所造成的。

看看現在多少年輕人是多麼苦惱。為家庭,為婚姻,為一切事物心身疲憊不堪。歡樂是短暫的,漫長的卻是痛苦。其實真有真希望年輕人能生活的快快樂樂,是因為擁有智慧而快樂,是因為因為有了智慧表達一切,不被外境所迷,不被他人所轉。雖不能像佛陀那樣“力不能屈,智不能勝”,至少應該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愚蠢。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是捨棄了傳統文化和對傳統文化的信任,已經沒有了智慧的雙眼。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本具的“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是為何物?它在哪裡存在?這樣的以來就埋葬了自己所有的智慧。

心的本性從來沒有離開過覺性妙力,我們一切都是從心中出發卻沒有回來過。如同流浪的王子,在外面只能遭受各種苦難。這位王子什麼時候回家?什麼時候回到自己的王國,他才有登基的那一天。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外面的世界耗盡了我們的幸福、快樂、健康、年輕、歲月。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回家。回到那個自性之家,智慧之國。在自己的自性王國中,去做一個永遠的國王。這遠遠好於漂泊流浪在外的王子,感受各種各樣的災難和痛苦。

回家吧?王子!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如你所描述的被電影迷惑、產生幻想,這種現象在我小時候也常有,看電影看到最後就被電影中的人物、事件感動得流淚,雖然明知那是假的,可還是感動得當場掉眼淚。為什麼呢?用國學解答就是被“六塵緣影”所欺騙。人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六塵緣影,昨天所發生的事情能留得住嗎?能再把它擺在眼前嗎?不能,這些都過去了,都是六塵緣影。



那什麼是六塵緣影呢?外面的光,眼睛看得見的東西。聲,耳朵聽得見的聲音。香,鼻子聞得到的氣味。味,舌頭嘗得到的味道。觸,身體感受得到的感覺。法,意識想到的思維。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機能,就是人們生於塵世的"六根”。外界的六塵,六種物理現象,與肉體的六根相互作用,產生了影像,謂之六塵緣影。例如,照片、電影、電視都是緣影,都是假象, 可是,這些緣影很厲害,都會引起我們的喜怒哀樂。看到它們痛苦,我們也痛苦;看到它們高興,我們也高興。明明知道是假的,還是要受它影響。


所有的人都經常回憶昨天的事,有時氣憤得不得了,有時難過得不得了,有時歡喜得不得了。現代國學大師南懷瑾說,一切眾生都陷入在六塵緣影裡,把它們當做自己的心。一切眾生,都有一個“我執”,就是把“我”這一現象執著得很厲害! 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識、分別、煩惱,一切不實在的觀念、往來思想都當成是真實的。在這點上,很多人都犯了根本性的錯誤。其實,我們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識的變化,都是那個“心”所產生的一種現象或變化,並不是真正的心。可當人們把現象抓得很牢時,就會把這些變化看成是心。


人生的這個“我”,這個肉體和由肉體而產生的六塵,其實只是一種偶然的存在,並不是實有的,一切都將隨歲月而老去、而消失。人生短短几十年和整個宇宙形成的時間相比,簡直渺小到微不足道,又有什麼值得執著呢?俗話說,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一個人如果能夠明白執著於“我”的虛妄,便能夠體驗到靈魂的淨化,並最終獲得幸福的人生。所以說,一個人如果想擺脫各種煩惱的困擾,就必須擺脫各種關於“自我”的幻象,不再執著於我。

人生有些過失是無法挽回的,正如我第一次創業失敗,虧損嚴重,怎麼去彌補過錯呢?唯一的方法是需要你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學會放下。外在的放下讓你接受教訓,心裡的放下讓你得到解脫。生活中的垃圾既然可以不皺一下眉頭就輕易丟掉,情感上的垃圾也無須抱殘守缺。不會放下的人,就永遠逃離不開苦海。

佛家恰恰講究恆常而非剎那。學佛的晚課上,每天都念到:“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今天已經過完了,這個壽命又少了一點,今天過去,今天不會再來。年輕的過去了,衰老也沒有多久的停留, 看起來非常悲哀 ,可是,這悲哀背後透露出的卻是對生命無常的參悟。人生如夢如露亦如電,實在需要穩住心神,才能坐看雲起,不被幻象所迷惑,修出一顆禪心。佛家講到頓悟,說的就是一剎那的醍醐灌頂,正所謂“永恆藏於瞬間”,有的人用一輩子的時間也逃不脫凡塵瑣事的糾纏,功名情感的牽絆;而有的人,卻於開悟一刻,放下塵世種種,立地成佛。這中間,除了因果、造化外,恐怕就是看誰能夠“放下”了。



現實中的人和事,往往面對的是“想放下”卻很難“放下”的執念困局,只能轉移注意力,投其所好地專注另一件事。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誡人們,“‘致虛極,守靜篤"是一種修為的方法。“致” 是做到、達到的意思,“8致虛極”,是要空到極點。“守靜篤”講的是功夫、作用,要專一堅持地守住。


如何才能放下執念,專注另一件事呢?就如你提到的想專注學習,將自己心態放到“致虛極”的空杯狀態,講自己的愛好興趣專一堅持地守住。樂在其中便是專注。因為有樂趣,專注便順理成章。曹操之於權謀,李白之於詩酒,還有法國拿破崙之於戰爭與冒險,畢加索之於繪畫,他們這些人專注其中,就像小朋友搭積木,拆了做,做了拆,其樂無窮,樂在其中。辛勞慣了的農民,讓他閒上三五天,他便心裡發慌,不如在田裡勤苦開心;作家爬格子苦不堪言,但如果一天不看書,不動筆,便會覺得魂不守舍。大抵各行當專注其事的人都如此。所以有王國維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換一句話說:當你決定做一件事時,它便是你的生命,為它受苦正是人生的樂事。

我是一個國學愛好者,以上純屬個人建議看法,如果您有好的建議或有同樣愛好,請留下您的精彩留言評論。謝謝😜


國學解讀人生


我聽著音樂都能做到心無雜念!!!心無雜念也不是太難,不是閉上眼睛一片黑暗就叫心無雜念,而是心能不受外界干擾,反之也就是說即便有干擾也能把心靜下來。

用個什麼更為恰當的來比喻呢,想想。比如你開著車,心思都在方向盤跟路上,讓後你想什麼事,就想了入神,通俗的講就是走神了。如果你在平時一個人多的地方,別人在聊天說話,你也能隨心所欲的這樣走神就OK了,把這種走神在腦海裡放進一個安靜的地方。你就成功做到心無雜念的基礎了,如果你是一個性格開朗,事事都不往心裡去的人,加上能做到我說的走神《入神》,你也算是半個能做到心無雜念的人了。真正做到那是要完全懂得看透看淡,內心能達到清澈透明的境界,才能做到真正心無雜念!!!


守舊的不良人


幻想起來時,保持察覺但不去打斷它,試著看明白它:怎麼起,怎麼消失的。比如,感覺身體某部位癢,不去撓它,只是感覺這個癢,然後癢會消失。

不要想著去逃避,而是去洞察,面對它看明白。有一條如繩索的東西在路上,什麼都沒看清楚就跑並不明智,看清楚,如果是蛇,你自然就會避開。

大海是波浪不斷,你認波浪為自己,則波浪起伏讓你心煩氣躁,但你看清楚,大海才是自己,波浪起伏不再是煩惱。


檻內小紅


心無雜念是非常非常難的!何為雜念?當你在想什麼時所生的念即是雜念。與雜念相對的是正念,那麼什麼又是正念,我個人認為,當你不想什麼時所生的念即是正念。什麼都不想,人類,恐怕任何有靈性的生物都很難做到。其實各種宗教各種修行中的人都想做到正念,於是產生了各種法門,最普遍的恐怕就是所謂的禪定打坐了。那麼為什麼眾生都期望自己心無“雜念”呢?除了傳說中的長期修行無雜念能獲得什麼神通甚至“成佛”外,最大的好處恐怕是身心的愉悅吧。我自己也長期打坐,確實有時候(不是經常)自認為進入了那種境界:身心俱失,呼吸停止,世界消失,唯有光明,無思維,一切都停止了,只有一片聖潔的光明,這光不是世間能見的光,無法言說或比喻,只有平靜、愉悅和安祥,那種感受太奇妙了,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沒有思維但知道自己存在。但每次我在這狀態中停留的時間太短,具體有多少時間也從沒留意過。正確的禪定打坐,長期堅持,日久功深,確實能,至少是偶爾,能做到在定中無雜念。


小江soulflying


一個好方法,修行。還有就是專心致志做一件事,那個時候你肯定會心無雜念。每天讓自己忙起來,這樣沒時間有雜念。


心靈之窗鑰匙


我也想放下一切,忘記過去,可是越想放下越放不下,越想忘記,越目目在新,這段時間不知怎麼了,迷迷迷糊糊,明知家裡三口人,卻不知不覺勺四碗飯,我真想靜一靜,有時靜得能聽到心動,脈動,有時卻心煩意亂,老走神。


傲雪紅梅254700161


心無雜念,法師叫冥想,和尚叫坐禪,道士叫入定。此種狀態看天賦的。

有些人腦部活動太活躍比如我自己。多次嘗試,最終確定無法完成此狀態!

我只能靠精神高度集中來另自己只專心在一件時間上,比如開車的時候。玩競技遊戲的時候。這種時候反而讓我大腦能充分思考和休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