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狐偃家族为何衰败这么快?

小超93


在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的功臣中,最显赫的人物便是狐偃与赵衰。但是狐赵两家的历史命运截然不同,赵氏后来到战国时代成立赵国,而狐氏则在狐偃去世后不久,就退出历史舞台了。下面我就来说说狐氏之衰败史。

第一,赵盾与狐射姑争夺中军元帅

在狐偃与赵衰死后,两人的儿子——狐射姑与赵盾,成为中军元帅最有力的竞争者。起初晋襄公打算任命狐射姑为中军元帅,赵盾为副帅。然而,晋军元老之一,赵衰的老部下阳处父极力反对,认为赵盾有治国之才,应该以赵盾为元帅。

晋襄公权衡再三,最后采纳阳处父的意见,将狐射姑与赵盾的位置作了对调:赵盾出任中军元帅,狐射姑出任中军副帅,这意味赵盾掌控了军政大权。

位居赵盾之下,狐射姑焉能吞下这口恶气?

第二,在立储问题上,赵,狐矛盾激化

晋襄公去世后,谁来接任国君呢?

赵盾和狐射姑各推出一位侯选人。赵盾推出的候选人是公子雍。狐射姑推出的候选人是公子乐。公子乐是晋文公与文嬴的儿子,文嬴就是怀赢,秦穆公的女儿。狐家与文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狐射姑力主由文嬴的儿子公子乐来继任君位。

然而,狐射姑却忽视一件事。当然晋军在崤山之战中俘虏三名秦国大将后,正是文嬴把三名俘虏给放跑了,因而晋国人对文嬴没有好感。赵盾更是破口大骂,骂文嬴夫人淫荡下贱,其子公子乐怎么能继位呢?

立君之争,使得狐、赵两大家族的对抗极剧地升温,一场权力之争渐趋高潮。

第三,赵盾刺死公子乐,狐射姑一怒之下杀死阳处父

立储之争还在继续。

当时公子雍在秦国,公子乐在陈国。赵盾派人前往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而狐射姑也派人前往陈国,迎接公子乐。赵盾与狐射姑均手握重兵,一旦两位候选人回到晋国,势必面临着军队的分裂,挑起晋国的内战。

作为中军总司令的赵盾一不做,二不休,为了彻底清除隐患,赵盾干脆派出刺客将公子乐刺死。这样一来,狐射姑在斗争的天平上失去了法码。

狐射姑转而将怒气发泄到阳处父的身上。

如果不是阳处父力劝晋襄公改变决定,此时的中军大元帅,怎么是由赵盾来担任呢?狐射姑恶念顿生,派人杀死阳处父,这一冲动之举,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同时也葬送了狐家的前途。

第四,狐射姑被迫逃亡

阳处父被杀之后,赵盾立即介入此事的调查,逮捕并处死杀死阳处父的凶手,并且牵出了幕后主使:狐射姑。

狐射姑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只有逃亡一路,他逃到狄国避难。在晋国最有势力的狐家,权力一夜之间崩溃,狐氏退出晋国的权力核心。后来,逃到狄国的狐射姑对赵衰、赵盾父子有一个评价:“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赵衰象冬天的太阳一样,使人感到温暖,而赵盾象夏天的太阳一样,烈日灼人,令人畏惧。烈日灼人,这正是赵盾的特点,从执掌军队与内政以来,他体现出果断的魄力,雷厉风行,精力充沛,勇于任事。作为赵盾的政敌,狐射姑用最简练的“夏日之日”四个字,非常贴切地评价他的对手。


君山话史


狐偃,是晋文公舅舅。正因为他是舅舅,才成为了重耳身边的第一谋臣。然而,其实他这位第一谋臣的称号,却有些名不副实。

<strong>

重耳逃亡时,狐偃建议重耳逃亡狄国,而不是逃往临近秦国之地,让重耳失去了第一时间得到后援的机会;当里克等人来迎接重耳回国时,又是狐偃让重耳拒绝这次邀请,错过了回国的绝佳良机;在狄国呆了十二年后,狐偃促使重耳流亡齐国,但齐国没能找到机会,被迫再度流亡;直到秦穆公主动找上门来,重耳才等到了迟来的机会。然而,到了秦国后,在秦穆公考察重耳的关键时刻,狐偃却掉了链子,让赵衰陪同重耳去赴宴。

正因为在重耳海外流亡的十九年里,狐偃作出种种决策都令人失望,所以重耳才对他颇有微词。在得知被劫持出齐国时,重耳一度拿着戈去追杀狐偃——虽然只是气头上的一时冲动,但反映了重耳对这位舅舅并不太满意。

然而,当重耳回国坐上君位后,狐偃的价值就充分体现了出来。


晋文公刚回国,周王室就遭遇了姬带之乱。在其他诸侯们纷纷对周王室的求救不上心之时,狐偃却敏感地意识到“尊周”对晋国称霸的巨大意义,力促晋文公出兵救周:“要得诸侯信任,莫如勤王;诸侯能信任勤王者,这是天下大义。继承晋文侯事业,在诸侯国中宣扬晋国信义,就在此一举!”

这次勤王成功之后,晋国在周王室的地位大大上升,不但得到大量封地,还为日后晋国称霸奠定了扎实的政治基础。因为有了周王室的信任和授权,在与楚国的争霸过程中,晋国往往能事半功倍,占尽了上风。这一切,都是狐偃的战略眼光所致。

此外,城濮之战前,狐偃一直以义、信、礼教导晋国民众,使得晋惠公执政时期已涣散的晋国人心重新得以凝聚,也为城濮之战晋国的胜利奠定了民心基础。

整体而言,狐偃显得死板而不懂变通,也不讲人情世故,更不善于权谋,但他所处的战略高度,却是晋文公身边其他大臣所不能及。所以,他才被称为晋文公身边的第一功臣。


然而,正是因为狐偃的不通人情世故,使得他后裔在晋国仕途显得更为艰难。

公元前621年,因为先且居、赵衰等等多位卿士先后去世,晋襄公对晋国卿士进行了一次大的人事调整。在先克建议下,晋襄公任命狐偃之子狐射姑为中军主帅,赵衰之子赵盾为中军佐。在夷之蒐时,正式宣布了这一任命。


可是,不久后,晋襄公太傅阳处父回来,劝说道:“民众不拥戴狐射姑啊,不能让他作主帅!”于是,晋襄公重新在董地举行春蒐,将赵盾任命为中军主帅,狐射姑为中军佐。

表面上,这是不过是狐射姑作人的问题。但实际上,其中却另有玄机:阳处父当年是赵衰的下属,成为晋襄公太傅,也是赵衰所推荐!所以,《左传·文公六年》就直言不讳地说:“阳子(阳处父),成季之属也,故党于赵氏!”

对狐偃来说,不通人情世故对他的仕途影响不大,因为他既是重耳舅舅,又是重耳一生的老师。但是,他的不党不群,却对他后裔的仕途影响颇大。狐射姑的经历,已经证明了这点。

晋襄公去世后,狐射姑因为不服赵盾,在立国君问题上与赵盾对着干,结果斗争失败,被迫逃离晋国。这不是因为赵盾更占据道义高地,而是赵氏之党比狐氏之党更加强大!

从此,狐氏一族被迫离开了晋国,逃入了赤狄潞氏国。赤狄潞氏国被晋人所灭后,狐氏一族的后裔就从此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


欲云谈史论今


关于狐氏家族,在晋国崛起经历了三代人的打拼。

起初,据记载,狐氏家族起初是唐叔虞的后裔,也就是晋室早期远亲,后来流落北狄部落,成为狄人。歪史大胆猜测应该跟赵盾的经历一样,也就是当初他的先祖娶了狄人女子,然后剩下他,但是后来返回晋国,没有接他回去,所以,这一支姬姓后裔变成了狄人。

当然,也不排除这一支狄人与晋室没有关系,实际是为了自己政治前途而附会,毕竟历史不可考。当时也没有人在意这个,因为作土为氏,已经成为狐氏的他们和晋国内部诸公室破落户一样的,没有多大的用处。

但是在狐突时代,由于曲沃代翼,他敏锐的意识到,这个国家新兴,活力四射,于是辅佐晋武公,并且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晋武公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晋献公,分别生下了晋惠公、晋文公。

先秦时代同姓不通婚,从这一点可以佐证,这一支姬姓与晋公室没有关系。晋国在晋献公时代,吞并不少的诸侯国,晚年因为骊姬之乱晋惠公、晋文公都外逃,狐突留在晋国。他儿子狐偃,狐毛跟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

后来,狐突的外孙晋惠公即位,逝世以后,儿子晋怀公即位,这个时间,狐氏的势力还是微不足道,没有多大影响力。晋怀公由于惧怕晋文公的势力,于是命令狐突召回狐偃、狐毛。但是狐突以自己教育儿子要忠义为借口拒绝,随即,晋怀公杀死外曾祖父。

另一边,狐偃用计迫使晋文公离开齐国,由于重耳多年流亡,这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五十知天命,意志消沉,已经几乎认命。自流亡始,晋国国内国君经历四次更换,他与晋室越来越远。但是狐偃机智的让重耳离开齐国,再次奔波在流亡的路上,前往楚国。

狐突死后,显示先前几十年的辛劳付诸东流。至此,狐氏家族第一次遭受打击,如果此后没有晋文公的回国,那么此后狐氏就销声匿迹于晋国。但是,晋文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之下,反国,成为晋文公。

初登君位的晋文公,大肆封赏跟随自己流亡的人,设置三军,日后三军就从晋文公开始,狐偃狐毛统领上军,因为勤王有功,周天子上次晋国不少土地,晋文公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毛的儿子狐溱为温大夫、狐偃的儿子狐射姑到贾。狐射姑就是贾姓始祖之一!从这里看出狐氏第三代和赵衰平起平坐。赵氏反倒实力不济。

狐氏也不负晋文公厚望,在指挥军队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遂是晋文公称霸天下。没多久晋文公、赵衰、狐偃、狐毛等一堆元勋都离世。晋文公之后晋国迎来第一次的高层大换血。

先是,狐毛死后,狐溱没有进入三军之中,也就是没有成为六卿,狐毛一系逐渐失势。那么狐偃一系呢?晋襄公一开始就认命狐射姑为中军将,赵盾为佐,如果照这个下去,日后权霸天下的赵氏可能要改成狐氏!

但是,晋襄公的老师阳处父认为赵盾能力远比狐射姑强,这个晋文公的女儿就这么认为,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另外呢,阳处父是赵衰的部下,于公于私,都推荐赵盾主政。

狐射姑于是和阳处父结下死仇。但是,碍于形式,没有发作。晋襄公逝世之后,狐赵之争明显化,赵盾打算迎立公子雍,狐射姑打算迎立公子乐,两个都是行动派,赵盾手握军政大权,派人刺杀了公子乐,狐射姑一下子么有了牌打于是派族人狐鞫居刺杀了阳处父。

赵盾也不是吃素的,调查凶手,杀掉狐鞫居,并且秋后算账,废掉了狐射姑。狐射姑被迫逃亡北狄,又回到了祖先居住的地方。赵盾呢,礼貌的将他家财产和家人派人送去北狄。

此后,狐偃一系消失在晋国舞台。一下子盛极一时的狐氏家族就此消亡,狐氏除了食邑在续的狐鞫居谥号简之外其他狐氏都没有谥号。歪史认为原因就是第三代能力不济,而且在晋国经营的时间太短,政治短视,自己手中的牌没了却杀了一个私仇来泄愤,不仅无关大局还惹祸上身。断送了家族前程。


歪史


铁锤用两句农村土话回答这个问题吧:

不怕老子穷,就怕儿子怂!

狐偃家族在晋国从初露头角到威风八面再到仓皇逃窜,只经历了短短的45年时间。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后继无人。

没有拿的起来的人才,一个家族的衰败就是近在眼前的事情。无论是晋国的狐偃家族,还是汉朝吕后的吕氏集团,还是唐朝武则天的子侄,都是因为人才匮乏,最后偃旗息鼓,不过是一阵西风吹散尽,原来过眼烟与云!

狐家第一代 深谋远虑的狐突

公元前666年,晋献公迎娶大戎族美女狐姬,狐姬的父亲狐突伴随女儿进入晋国。从此,狐家的政治势力开始在晋国这篇土地上生长,徘徊。

狐姬生下了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狐突,就是晋文公的外公。

狐突这个人精明能干,进入晋国之后很快就获得了当时的国王晋献公的信任,让他担任太子申生的御戎。别以为御戎只是一个替太子驾驶军车的驾驶员,关键时刻,太子的身家性命都关系在这个人的身上。

而且,能给太子驾车的人,不仅要技艺超群,还必须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才。狐突就是这样一个拥有良好政治嗅觉的人才。一个例证就是太子申生奉命讨伐东山皋落氏的时候,这一段在《左传》里面有非常详尽的记载:

太子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狐突御戎,先友为右,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为尉。....狐突叹曰:“时,事之征也;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故敬其事则命以始,服其身则衣之纯,用期衷则佩之度。今命以时卒,閟其事也;衣之尨服,远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服以远之,时以閟之,尨凉冬杀,金寒玦离,胡可恃也?虽欲勉之,狄可尽乎?”.....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违命不孝,弃事不忠。虽知其寒,恶不可取,子其死之。”

太子申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和威望的年轻人,但是昏聩的晋献公因为宠幸骊姬,就一心要废除太子,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因此在太子出征的时候,让太子穿偏衣,就是那种以中缝为界限,两边颜色不一样的衣服,送了一块金玦,玦这种玉器,是不完整的圆形,而玦原本是玉器,国王却送了一块金玦。种种迹象表明,国王不看好太子。所以当时狐突就建议抗命逃亡。结果被一个傻瓜羊舌大夫劝住了:“此事万万不可!违反君父之命,是为不孝;弃国家大事于不顾,是为不忠。虽然天气和人心都很寒冷,不忠不孝的事却是不能做,要死咱们一起死罢!”

  申生于是率将出征,虽然大胜敌军,凯旋而归。但是四年后,还是被谗言所害,自缢而亡。

临死的时候申生非常后悔说:申生有罪,不听伯氏,以至于死。

此后晋国的王室上演了一曲曲冰与火之歌,晋献公死掉之后,权臣里克干掉那个不作不死的骊姬,连同骊姬想要扶上龙椅的宝贝儿子奚齐。里克邀请流亡在梁国的公子夷吾回国,想不到夷吾也是一个冷血的狠角色,回国之后就把里克干掉,这货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后来跟秦国交战,此时秦国掌门人正是人中龙凤秦穆公,秦穆公把晋惠公打到大哭爹喊娘没有脾气,最后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秦国做了人质才算暂时逃过一劫。换句话说,通过人保,获得平安。秦穆公高瞻远瞩,为了将来的政治联盟着想,把女儿嫁给了晋国小人质,想不到这个人质给脸不要脸,偷偷的又逃回了晋国,临逃跑前劝老婆跟他一起回晋国,想不到人家秦国的公主根本不鸟他:要去你自己回去,我还是待在娘家好!

人质逃回晋国,等晋惠公死后,他登基,就是晋怀公。

晋怀公这个人能力不大,但是却继承了家族凶狠残杀的基因。登基没多久就要狐突把儿子狐偃,狐毛给叫回来。要知道,这个时候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已经十八年了,全靠亲娘舅狐偃狐毛保驾护航才能在风雨飘摇的江湖路上得以安心。你说狐突这个当外公的怎么可能致自己的外孙于死地呢?

狐突拒绝了晋怀公的的命令,晋怀公这个狼崽子竟然把狐突给杀掉了。要知道,狐突算起来,可是晋怀公爷爷的老丈人,在晋国那可是辅佐过晋家三代的功臣元老。晋怀公杀狐突,整个晋国的政治天平都倒向了狐突家族的一方,这个时候公子重耳回国封王,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这个东风,当然就是位高权重的秦穆公的辅佐了。

狐突死后第二年,秦国三千兵马护送重耳回国,晋怀公逃亡被杀,重耳登上了铁血王座,成为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狐家第二代 中流砥柱狐偃

狐偃是公子重耳的亲娘舅,也是成就晋文公霸业的关键人物之一。骊姬灭掉太子申生之后,狐突见势不妙,赶紧让儿子狐偃狐毛和一群能臣保护外孙重耳逃出晋国,此后重耳历经了19年的逃亡生涯。

狐偃在重耳逃亡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在逃亡目的地的选择上,狐偃展现出深谙国际形势的强大能力。一开始大家要选择楚国,齐国。狐偃力排众议,选择了国力弱小,道路崎岖,但是靠近经过的狄国。后来因为狄国国力微弱,不能辅助重耳霸业,又先后迁移都齐国。在齐国,公子重耳贪念温柔富贵乡,狐偃又和大家一起把重耳灌醉,趁机把他带出齐国。等到重耳醒来,离开齐国已经百里之遥。最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回到晋国。

顺便说一句,秦穆公的算盘打的的确好。上一次女儿嫁给了晋怀公,可是丈夫跑了。总不能让女儿守活寡吧,于是把这个姑娘又嫁给了重耳,如果要论起辈分,姑娘要喊重耳一声二叔呢。

重耳回国登基,是为晋文公。此后,狐偃的政治生涯在晋文公期间达到了顶峰,他几乎参与了晋文公时期晋朝所有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也表现出卓越 政治才华。史书评价狐偃说:

晋之卒成霸业,偃之力居多。

狐家第三代 后继无人 终于出局

狐偃去世之后,狐家就没有出过多少具有政治影响力的人物。历史记载的只有狐偃的儿子狐射姑,还有狐家一个后代狐鞠居。在晋文公死后,晋襄公初年,狐射姑还位于政治权力的中心。但是由于狐家毕竟是外来户,根基不稳,关键儿女太少。而当初和狐偃一起辅佐重耳,一起逃亡19年的赵衰,生下的儿子赵盾就不一样,因为根深蒂固,很多人拥护赵衰,其中就包括阳处父,阳是赵家的老朋友,天天在晋襄公耳边说赵盾能力卓越,狐家不行。慢慢的狐射姑就被排挤出了权力中枢。后来在继承人问题上赵家和狐家再次开始火拼。赵盾辅佐公子雍,狐射姑辅佐公子乐,赵盾最后杀死公子乐,狐射姑在政治博弈中彻底破产。最后恼羞成怒的狐射姑杀死一直说他们家坏话的阳处父,逃亡到外国,狐家政治势力彻底从晋国的政治舞台上消失。

总结:从狐家三代在晋国的兴衰,可以看出来,一个家族要想长期发展,首先要多生产后代,只有儿女旺盛,家族才有兴旺发达的可能性。狐家三代,都是人丁不旺,根本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第二点,对于下一代能力的培养和党羽势力的培植都非常重要。想当年狐偃和赵衰都是五大贤人之一,狐偃还是国王的亲娘舅,按理说后代更有可能春风得意。可是就是因为党羽不充足,最后只政治斗争中失败,所以配合党羽,形成广泛的政治利益联盟,在政治斗争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历代的得失经验中,都反应了这一点。

一句话,狐偃家族在晋国快速崛起又快速陨落,最重要 的原因就是人才凋敝和势力不广。


铁锤历史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

春秋时期,晋国非常特殊,从晋献公驱逐众公子开始,晋国就呈现一种晋国无公室的局面。也就是说,晋国从很早的时候,公室力量就衰落了。晋国国君依赖的是异姓或者异氏。狐氏家族兴起于晋文公时期,为晋国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自从狐偃死后,狐氏很快就从晋国政治舞台销声匿迹了。在当时晋国最重要的十一个世家中,狐氏是第一个衰落的。为什么狐氏会第一个衰落呢?我们可以从狐氏自身的情况,结合晋国的政治特点来分析。

一、狐氏兴起

春秋时代,史书上展示的是一个个的人,但这些人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家族,个人和家族共荣衰。一部春秋史,几乎就是一部世族史。晋国的情况尤其特殊,由于晋无公室的政治生态,晋国形成的六卿制度,为世家提供了广阔的政治发展空间,狐氏家族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狐氏属于姬姓,是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的后裔,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狐氏是唐叔虞的后裔。一些史籍中分别有记载。狐氏后来跟戎狄有融合,晋文公的生母胡姬就出自戎狄。可以说,在晋文公时期,狐氏就在戎狄之中。跟晋一直有姻亲关系,跟晋属于同姓异氏。比较有趣的是,晋国没有严格实行同姓不通婚的制度。

狐氏在史书上出现的人不多,总共也就七个人,世系图如下:
















狐氏的兴起从狐突开始。狐突字伯行,狐毛和狐偃的父亲,晋文公重耳的外公。晋献公当初想废黜太子申生的时候,狐突曾经劝申生到国外避祸,但是申生不听,结果被杀。重耳等人逃了出去,狐突的儿子狐毛和狐偃跟着重耳出去了。狐突坚持留在国内,一直到晋怀公回国。晋怀公为了削弱重耳的势力,下令跟随重耳的人限期回国,否则就杀掉他们的家人。狐突拒绝让儿子回来,就被晋怀公杀了。不过狐氏反而更加被人敬重。

二、狐氏的兴盛

重耳回国继位后,身为舅舅的狐毛和狐偃成为最有力的辅佐者。狐毛担任上军将并参加了决定晋国霸主地位的城濮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除了这点记载,关于狐毛的记载非常少。更多是关于狐偃的记载。

狐偃有很多其他称呼,比如子犯、舅犯、狐子、舅氏等等。史书对狐偃的评价极高,一是狐偃对晋文公非常忠诚,逃亡期间始终不离不弃;二是狐偃具有极高的政治谋略和战略,比如狐偃提出了尊王的策略,帮周襄王平定了王子带叛乱,在城濮之战中,狐偃制定了伐曹、卫的策略,成功牵制了楚国,解除了齐国和宋国的危机。在内政方面,狐偃同样很出色,制定了使民知义、知信、知礼的措施。

狐毛和狐偃两人统领晋国上军,在六卿之中占据了两个席位,权重一时。并且由于狐偃的功勋,他去世后晋襄公想让其子狐射姑担任晋国正卿。不过狐偃活着时得罪了很多人,为狐氏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三、狐氏的衰落

狐毛和狐偃之后,狐射姑继续活跃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而且身居高位。晋襄公本来想让狐射姑担任中军帅,赵衰之子赵盾担任中军佐。结果冒出来一个阳处父,阳处父进言说赵盾更有才能,应该担任中军帅,就将两人的职位调换,后来晋襄公也默许了。这一做法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隐患。晋襄公死后,赵盾和狐射姑的矛盾激化,双方在拥立谁当新君的立场上发生冲突。赵盾打算立在秦国的公子雍,而狐射姑拥立在陈国的公子乐。两人各自派人去秦国和陈国接人,结果赵盾在半路派人杀了公子乐。狐射姑一怒之下派人杀了阳处父,然后自己逃到了狄国,狐氏从此退出了晋国政治舞台。

狐氏的突然衰落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世族斗争的结果。

晋无公室的局面形成后,世族受到重用,世族之间的斗争不可避免。在拥立新君的问题上,谁能胜出,将对狐氏和赵氏两族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赵盾成为中军帅之后,逐渐开始专权,必然要排斥异己,在晋国国内,当时能够制衡赵氏的就是狐氏,狐射姑必然是要被赵盾铲除的对象。

2、狐射姑缺乏政治谋略

当时晋襄公死了,但晋国国内有太子夷皋,只是太子年幼。赵盾和狐射姑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选择太子,而是拥立其他公子。狐射姑本身势力较弱,如果选择拥立太子,至少在名义上可以掌握制高点,但他却选择了公子乐,可见其政治眼光太差。

3、狐偃时代遗留的后患

晋文公时期,狐氏一族举足轻重,但是狐偃没有机会培植自己的势力,一方面是晋文公有意识的限制世族,另一方面也跟狐偃得罪太多人有关。相比之下,赵衰就很会笼络人心。阳处父当时想在晋文公手下某个职位,他去找狐偃,结果三年过去了,狐偃都没让他得逞。阳处父后来去找赵衰,赵衰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让阳处父得偿所愿。因此阳处父心中怨恨狐偃,得势后就开始打击狐氏。

狐氏一族,为晋国的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结果在狐毛、狐偃死后,却落得这种下场,确实令人哀叹。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有其他看法,请留言评论哦。

<strong>


迷蝶梦文史社


晋国,是夏国故地,历史很久。尧帝时代有唐国废墟上建立屏藩周事之国是周武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原山西南部汾水流域,晋文公的父亲迁都到绎。

并开始其扩张进程,最终形成地跨,令天的山西河北大部西到黄汉西岸,南到河南北部的广大地区。晋献公大肆扩张,灭霍,魏,耿,虢,虞等国。攻打骊戎的得骊姬。英雄难过美人关,对这位美人加以宠爱,想立她的儿子奚齐为太子。赐死太子申生死。

使重耳,夷吾害怕殃及自己,先后逃亡。献公死后晋国内乱不止。秦穆公邦夷吾成为惠公。惠公不仅违背当对秦的许诺,诛了里克,正郑,七舆大夫,大失民心。不礼周天子卿工召武公。荒年秦救剂有的借米。等秦国遇上荒年,向晋借米时,他趁机攻打秦国,结果大败被俘。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惠公姐姐,见弟弟被俘虏哭闹放了惠公死后太子圉立为晋怀公。

秦王恨怀公,秦穆公寻找重耳立为晋君,在大臣等人内应下杀晋怀公。重耳成为晋文公。

晋文公在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因为有行刺。逃到卫国,卫国人看倒运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一行走到五鹿地方,饿得厉害见种田吃饭,口馋向人家讨点吃的种田的不理他们,还拿快一块泥巴给他,重耳火了,其它人也想揍人了。只有孤偃的连忙拦住按过泥巴,安慰重耳说“泥巴就是士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好兆头吗。

重耳苦笑,趁此消气,一群在走头无路时,孤偃都信心饱满,满腔热忱向前,是大人物,他和父亲孤突兄长狐毛随重流亡19年,后才执政晋国,就使晋国国力迅速发展,勤王成霸。打胜城澲之战,成为国卿重臣,是功绩卓著的玫治家军事家。

对晋文公能短期内,成五霸起了决定积极作用有晋之华成霸业偃之力居多,遏上了秦楚扩张,动摇了周王统治,有巨大贡献。

但家族因为晋怀王下令在秦国跟随的狐偃,听到怀公,命从重耳亡者返国,不返者尽灭其家的胁迫时,他大义凛然拒绝回晋,其父孤突兄孤毛及其的也仗义死伏剑身亡,孤氏父子家族忠于主公,具有大无畏的牺性精神,忍辱负重,吃苦耐劳传统美德,在已经年近花甲义还跟随主人,义无返顾让人教人敬佩因孤家族被晋怀公杀害孤家没有在后面出人才是因为屠杀原因吧。








ww3721王建文


春秋时期,不了解这个历史的人可能对狐偃家族有些陌生。

狐偃家族因狐偃而得名。

狐偃是晋文公的舅舅,出身于戎狄部落他的父亲狐突和兄弟狐毛在晋文公称霸的路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晋国骊姬之乱开始,狐偃帮重耳流亡其它国家,此时他已经年迈,却还是寄人篱下,一路陪着晋文公重耳逃亡。

出谋划策,逐渐让晋文公成长了起来,护送他回到晋国。

晋文公即位之后,狐偃帮助他迅速革除内乱带来的弊端,大力发展农业,选拔人才,积极治理国家。

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狐偃的作用很大。

有人评价他

“文公染于舅犯,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事实上,到了南北朝,隋唐各代皇帝都以狐突忠贞报国的楷模,宋代,宋徽宗还封狐突为忠惠利应侯。


狐偃家族之所以衰败是因为狐偃在晋文公称霸的之后就渐渐退出政坛,激流勇退,只有这样才能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善始善终。


读史和诗


1.狐射姑本不该杀阳处父,毕竟只是跟赵盾到底立谁为君有矛盾而已。赵盾本来也是要立公子雍,结果还是立公子夷皋。只要不杀阳处父,狐氏在晋国还可以好好呆着。

2.从赵盾送家眷到狄国给狐射姑来看,毕竟他们只是政治意见相左,赵盾把狐射姑比作之前滞留秦国的士会。只要他要回晋国,不是没有机会,回到晋国就可以东山再起,赵氏被灭族都能靠一个遗腹子三分晋国。

狐氏先衰,总体还是因为狐射姑这人不能隐忍,没有政治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