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哲学》8:体系篇

袁劲松 逻辑头脑力

《逻辑思维哲学》8:体系篇

整体观与局部观不仅是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思维的重要方法。人类自从开始探索认知周围的世界以来,就一直是在整体观与局部观之间跳跃反复。早期,由于人类认知能力较差,因此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是以模糊的整体观为主,认为万事万物是浑然不可分割的一体,对事物的了解要放在整体的背景之下,这种认知方式广则广矣,但因为牵扯联系因素太多,反而让人们不容易把握事物的本质。

后来,随着定量分析技术的兴起,人们的认知方式转为向深度求效益,通过将事物层层剖析,将每个组成部分研究透彻以此来把握整体,这种以局部为突破口的研究思路让各学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局部观研究最辉煌的顶峰是牛顿三大定律的发现,通过将物体与外界隔绝,总结描述其在理想状态下的运动规律,为现代物理学之门的开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期哲学被誉为各学科之母,每个哲学家都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堪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随着各学科的深化发展,知识的纵向深度取代了横向广度,各学科纷纷从哲学“母体”上脱落独立,哲学渐渐沦落为光杆司令,变成了一门谈空论玄的“无用之学”,迷失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不过好在哲学没有放弃自己的独门绝技,在局部观一路大放异彩的时候,仍然孤傲地坚持走在整体观的研究道路,而“体系”这个概念就是整体观的代名词。

《逻辑思维哲学》8:体系篇

哲学的体系

《逻辑思维哲学》8:体系篇
《逻辑思维哲学》8:体系篇

简单讲,体系就是泛指一切整体性的事物,一朵花是体系,一支军队是体系,一个国家也是体系。有了体系这个概念,哲学家们就可以高傲地宣称,各学科都是一个体系,而哲学是对包括所有体系在内的总体系的研究。此言一出,各学科也就只能跪了,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不管哲学家们在台上讲得多么抽象空泛、云山雾罩,在台下听得懂、听不懂的人都在以崇拜的眼神仰视。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作为哲学家的老子意思是说:聪明人听了我的道理,马上就去践行;一般常人听了我的道理,似明未明;笨蛋们听了我的道理,大声嘲笑,不过如果他们不嘲笑也能听明白的话,那我讲的道理也就太肤浅了,不足以称之为大道。

《逻辑思维哲学》8:体系篇

敢于把自己的深奥包装的如此理直气壮,不降格以求,不媚俗大众,老子的学者傲骨着实令后人佩服。

那么,整体观作为哲学的独门绝技是如何发功运用的呢?

很遗憾,关于这一绝技具体方法,哲学家们并没有明确传授给世人,他们只是简单介绍一些空泛的理念和法则,比如整体观哲学认为,将事物打碎成为它的组成部分的做法是受限制的,对于高度复杂的事物,这种做法就行不通。考察一台复杂的机器,局部观思考者可能会立即拿起螺丝刀和扳手将机器拆散成几千、几万个零部件,并分别进行考察,这肯定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很理想。整体观思考者则不这么干,他们采取比较简单一些的办法,不拆散机器,而是试图启动运行这台机器,输入一些指令性的操作,观察机器的反应,从而建立起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了解整台机器的功能。

显然,在方法论层面,传统哲学并没有给人们提供简单实用的整体观工具,这也是各具体学科对哲学持敬而远之态度的主要原因,说大道理容易,但如何落地就要困难得多,就以体系为例,往大里说,总宇宙是一个体系,各个星系是一个体系。往小里说,社会是一个体系,人文是一个体系,宗教是一个体系,甚至每一学科及其内含的各分支均是一个体系,一人、一草、一字、一微尘,也是一个体系。大体系里含有无穷无尽的小体系,小体系里含有无尽无量的、可以无穷深入的更小的体系。众多的小体系,构成了一个大体系以至于总体系。

面对如层层叠叠,复杂交错的体系世界,研究者具体该如何把握呢?有可能整体把握吗?这些都是各学科学者们最关心的问题,遗憾的是到了实践层面,哲学家们都退缩了,他们可以宣称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体性世界,思考的结果是整体性结论,但却无法说明具体该如何整体性思考,由于思想内容的务虚,兼之实践方法的空洞,因此哲学在现代社会越来越被人们疏远也就成为必然。

《逻辑思维哲学》8:体系篇

思维学的体系

《逻辑思维哲学》8:体系篇
《逻辑思维哲学》8:体系篇

在逻辑思维7级理论中,“体系”被界定为创建整体的思维技能,它代表逻辑思维7级的最高级模块。

需要说明一点,思维学中的“体系”是指一种思维动作,而哲学中的体系是指一个有机整体。两者不同点是明显的,一个是指向思维活动,一个是指向事物本体。逻辑思维7级理论之所以要设立“体系”这个模块,是因为现实的存在就是思维的要求,既然现实世界是整体的,那么人们也只有用整体性认知方式才能正确把握世界,但遗憾的是,每个人从一降生开始,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局部性的,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局部性认知习惯。逻辑思维7级中的“体系”修炼就是要局部观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整体观的思考能力,让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仅要真实而且要全面,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准确。

以正反两面观为例,无论人们看到的是事物的正面还是反面,其结果都是真实的,但我们不能说是准确的,只有正反两面都看到才是准确的。道理很简单,不过在具体思考时,人们不由自主会“见正思正,见反思反”,很少能够做到两面兼顾,造成这种片面看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头脑中没有创建一个正反两面观的整体性思维框架。

《逻辑思维哲学》8:体系篇

常人的思维方式是“所见即所思”,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思维是由视觉控制的。而智者的思维方式是“所思即所见”,想到什么就能看到什么,视觉是受思维控制的。天才之所以能够比常人看到的更多,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先进、更高级。

下面就简单介绍几个帮助我们创建整体性思维框架的方法工具:

1)正反两面观

遇到任何问题都坚信存在正反两面,不仅要看到正面也要观察反面,然后在正反综合的基础上做出分析结论。例如:儒家思想有正反两面,专制制度有正反两面,宗教有正反两面,读书有正反两面……坚持正反两面观看问题时,切忌受个人主观喜恶和外界舆论影响而片面看问题,同时也不要因为看到了正反两面而丧失个人立场,观点摇摆不定。这就像人们不能因为社会存在黑暗面而放弃追求光明,看到什么与选择什么是两回事。

2)整体局部视角

一个苹果是整体还是局部?多数人会回答:一个苹果当然是整体!

在一般人眼里,一个苹果自然是整体,苹果皮、苹果肉、苹果核才是局部,但如果是用整体视角去看的话,一个苹果是局部,一棵苹果树才是整体。整体视角要求人们看任何事物都将其视作一个局部,然后去寻找更广大的整体存在,以此来开拓思维格局。局部视角则反之,将任何事物都视为整体,去寻找它的组成部分,例如苹果核是整体,它的组成部分是多个苹果籽。

3)三层三点法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结构模式,三层三点法是要求人们按照“三层次+三个要点”的结构模式设计整合散乱无序的要素,构建一个整体。该方法多用于写作构思、产品设计、方案策划等主观思维领域,以构建严谨周密的框架体系。三层可以是高、中、低,也可以是前、中、后,每个层次的三点提炼是一般性要求,根据具体问题情况要点提炼或多或少皆可,并无一定之规。

4)人型脑图法

人体结构是人们最熟悉的一个整体性结构,以它为坐标可以让人轻松理解和构建整体思维模型。例如:以“高效学习”为题,思考分析高效学习的头、躯体、手、足分别代表什么,并以图画方式呈现,可以帮助人们清晰快捷地构建一个高效学习方案。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知识梳理,快速记忆,也适用于商务人士决策分析,战略规划。

在人型脑图中,通常头代表宗旨目标,躯体代表内容主体,手代表功能作用,足代表条件基础。

5)系统思考法

在系统论诞生之前,人类对整体性的认知还处于原始直觉水平,并没有上升到科学方法论层次,1968年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发表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后,科学界对整体性的研究才有了明确的数学模型,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和原则。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是笛卡尔奠定理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物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胜任于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正当传统分析方法束手无策的时候,系统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为科学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

补充说明一点,在逻辑思维7级理论中,“体系”模块既是终点,也是起点。比逻辑思维更高级的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比辩证思维更高级的思维方式是系统思维,它们都是由“体系”为起点衍生出来的高级思维方式,例如正反两面观就属于辩证思维方法。在逻辑思维7级中的“体系”仅仅是简单介绍了一下整体观的基本思想和一些实用方法工具,至于更复杂的思维方法技巧需要专门学习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

注:袁劲松老师的智慧教育三层次体系

初级智慧教育——逻辑思维7级

中级智慧教育——辩证思维10级

高级智慧教育——系统思维12级

《逻辑思维哲学》8:体系篇

《逻辑思维哲学》8:体系观

《逻辑思维哲学》8:体系篇

1、哲学中的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如工业体系、思想体系、作战体系等。

2、思维学中的体系是指创建整体的思维技能,它代表逻辑思维7级的最高级模块。

3、人类是视觉的动物,主要靠视觉去认识感知外部世界。所以,每个人从一降生开始就被塑造为“局部性”思维方式,视觉所及无论是一颗苹果,还是一行字,在脑海中不会浮现整棵苹果树,整本书的内容。这种“所见即所思”的认知模式,无形中会屏蔽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让人们以割裂的眼光去认识事物,而要纠正这一思维弊端就得修炼体系思考能力。

4、在非体系的世界观中,万事万物是静态的、无关联的。在体系的世界观中,万事万物是动态的、有关联的,即任何散乱无序的东西都可以整合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任何混沌不清的现象背后都隐藏着井然有序的体系。

5、在非体系的价值观中,利就是利、善就是善、重就是重。在体系的价值观中,利可以是害,善可以是恶,重可以是轻,事物的价值是什么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取决于环境的界定,在不同的整体环境下,事物的价值被重新界定。例如:在沙漠中,一块金子不如一瓶水更有价值。

6、在非体系的人生观中,努力就能成功,实现目标就会幸福。在体系的人生观中,努力只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实现目标后也可能是空虚失落。局部性思考者往往会把问题简单化,结果在现实中四处碰壁,整体性思考者也会把问题简单化,但却会抓住重要的20%,因为这是纵观全局后的简化,而非一叶遮目的简化。

7、体系思维能力的养成要靠人们不断拓展其认知体验格局。这种拓展一方面是直接的实践经验拓展,所谓“事非经历不知难”,旁观者与实践者所体验的思维格局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知识,人们可以间接掌握他人的实践经验,尽管这种经验是被加工过简化过的,但仍可以极大拓展人们的思维格局。例如:父母比孩子见识更广博,博士生比中学生知识更丰富,总经理比员工全局观更强,专家比普通人思考更全面

8、在逻辑思维7级中,体系与划分有着密切关系,体系侧重于将散乱无序的要素整合为一体,划分侧重于将整体划分为几个彼此独立的局部。因此要想掌握体系的思维技巧,首先要做大量的划分练习,当划分技巧熟练后,对整体性模型的认知才能深刻精准,在组织各要素时头脑中自然就有了清晰的思维框架。

9、体系思维框架越复杂,对世界的认知也就越全面精准。不过,整体观是一个相对概念,人类不可能拥有绝对的整体观,这就像一维坐标系是线性整体观,二维坐标系是平面整体观,三维坐标系是立体整体观,至于四维坐标系、五维坐标系、六维坐标系等等则是更高级的整体观,显然对思考者的智商水平要求也更高。

10、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分为微观与宏观两种模式:

1)因果式认知——通过因果关系链的一步步推导,不断深化对未知世界的认知。

2)整体式认知——不知事物内在机理和构成要素,通过“刺激—反应”总结事物一般性规律。

11、系统=要素×联系。系统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组成系统的结构,结构是“虚系统”,系统的功能是由其结构模式决定的。系统思考法的核心是要素视角与联系视角,即对任何事物都从要素与联系两方面去观察分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2、问题可分为整体性问题与局部性问题,对于整体性问题只能靠整体观去分析和解决,局部观是不奏效的。这就像战略性问题是不可能靠战术手段解决的一样。选择正确的事去做属于战略性问题,把事情做对属于战术性手段,体系思维的价值就在于保证整体性方向不出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