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為什麼要殺死謀士李巖?

微笑轉身不見你


古代志在天下的諸侯,都會盡力招攬人才,尤其是謀士。不過,李自成的謀士似乎並不多,稍微出色一點的謀士,也就只有李巖。而且李巖對李自成一向忠心耿耿,最後卻被李自成給殺了。李自成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李巖劇照)

李巖原名李信,是明末河南杞縣人。

他的父親李精白曾是山東巡撫兼兵部尚書,由於在魏忠賢謀逆案發生後,被人彈劾他結交魏忠賢近侍,結果被革職為民。

不過,李精白為官時名聲不錯。回鄉後,熱心公益的他,依然是鄉里數一數二的鄉紳財主。

李巖自幼生活優裕,勤學好讀,對史書和兵法尤其興趣濃厚。年輕時,便考中了舉人。

後來他又遵父母之命,迎娶了地方豪門之女湯氏。

湯氏生得有姿容,人又知書達理,性格賢良,典型的大家閨秀。

按說,生活無憂的李巖,沒有理由追隨李自成,做反明鬥士的。

但李巖是個心懷天下的人。他一向為人慷慨好義,喜好打抱不平。因此,在當地頗有俠名。

當時明朝已是窮途末路,天災人禍頻發。再加上苛捐雜稅繁多,百姓生活極為困苦。然而地方官員卻只求自保,根本不顧百姓死活。

李巖見此,常常憤憤不平。但他人微言輕,根本改變不了現狀。能做的,也就是經常拿錢物賙濟窮人。

有一次,河南久旱,百姓無以為生。地方官不光不開倉賑糧,反而不顧大家死活,照舊派衙役催徵錢糧。李巖多次找官員請命,官員都對他不理不睬,依然我行我素。

眼見民不聊生,李巖創作了一篇《勸賑歌》,到一些富商財主家去遊說他們拿出餘糧,賑濟百姓,可是效果甚微。

最終,李巖認為,既然這個王朝不能以民為本,那麼就只有推翻了,再建造一個新的王朝,才能讓百姓過上太平的日子。

(李自成劇照)

當時,張獻忠在谷城叛變,明軍集結兵力全力追剿。

本來被明軍圍攻的李自成,終於有了機會下商洛山,帶著幾千人馬到河南一帶招兵買馬。

李巖依然投奔李自成起義軍。能文能武的李巖,在軍中很受李自成厚待,據《明季北略》中說,他二人初見便談得十分投機,頗有相見恨晚之勢。

李巖入夥後,便勸李自成要“尊賢禮士,除暴恤民”。又勸李自成“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李自成無不依言而行。

除此外,李巖為了給李自成造聲勢,又寫了許多如“闖王仁義之師,不殺不掠”“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家都歡悅”這樣的口號,讓人扮作商人小販,在市集上四處散播。又編了“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等童謠,教給小兒到處傳唱。

經過李巖的這番宣傳,李自成的賢名,很快就傳播了出去。許多饑民紛紛來投,李自成因此迎來了他人生的輝煌時期,

隨後,李巖又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這個口號迅速得到天下百姓的擁護,再加上李自成尊重讀書人,一時之間,除了大量的饑民來投奔他外,一些讀書人也紛紛投在了他的賬下,牛金星、宋獻策等人陸續都成了李自成的謀士。

李自成帶著勢力強大的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百姓無不歡天喜地。喪失民心的明軍則聞風喪膽,根本不能戰。最終,李自成攻進了北京城,明朝就此滅亡。

(劉宗敏劇照)

然而,坐上龍椅後的李自成,卻沉湎酒色,只顧享受勝利的果實。在他的放縱下,劉宗敏等武將為了勒索錢財,更是對一些明朝舊臣百般折磨。至於那些士兵們,更是燒殺搶掠,無惡不做。

李巖認為這樣做,勢必會失去民心,走向敗亡。於是他數次向李自成諫言,希望他能整頓軍紀。並讓軍隊退到城外安營紮寨,做到不擾百姓。對待亡明舊臣,也要區分對待。那些降臣或者為官清廉的,要以禮相待,這樣才不會樹敵太多。對於明皇室後人,也要多行安撫,不給別有用心的人,借他們謀反的機會。

可惜,此時的李自成只顧逍遙快活,對李巖的諫言根本沒當回事。再加上李巖在軍中威望頗高,讓他頗為忌憚。現在見他又來指手畫腳,心裡很是不快。

劉宗敏對吳三桂父親“追贓助餉”,讓其飽受嚴刑拷打和羞辱。再加上劉宗敏又霸佔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結果招致吳三桂一怒之下,投降清軍,並與清軍聯合,倒戈反擊大順軍隊。

清軍與吳三桂軍隊在大順軍,在一片石激戰。此戰讓李自成一敗塗地,再加上根基不穩,李自成只得逃出北京城,撤回陝西。

就在此時,有人向李自成報告說,鎮守河南的大順軍,已全部投降了。

大驚失色的李自成,趕緊找來李巖等人問策。

李巖主動請求,願意帶2萬精兵前往平定叛亂。

李自成猶豫不決。待李巖離開後,一直想取代李巖的謀士牛金星,立刻對李自成說,李巖素有威望,他這是想帶兵出走,自立為王。

本就對李巖忌憚有加的李自成,聽聞讒言後,怒不可遏。

牛金星見此,馬上提議李自成找機會除掉李巖。

在得到李自成同意後,牛金星便設計殺了李巖。

忠心耿耿的李巖就這樣冤死了。李巖死後,大順軍人心渙散,紛紛投降清軍或明軍,李自成也最終兵敗被殺。

本來想奪位的牛金星,則投降了清廷。只不過他名聲太臭,未能得到清廷重用。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巖是李自成的重要謀士,他還是一個宣傳高手。“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這極具號召力的口號就是出自李巖之手。當時河南百姓大旱之際,官府苛捐雜稅多如牛毛,饑民遍地。李巖適時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深入人心,李自成從商洛山殺出的幾千人馬很快發展到數萬人馬,不斷壯大。可以說李自成軍從商洛山復出到攻陷北京,從絕處逢生到鼎盛時期,李巖遠見卓識,是功不可沒的。但這位為大順政權立下汗馬功勞的謀士卻在1644年李自成敗走北京途中,被李自成設計伏殺,這其中又發生了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李巖其人。


李巖,本名李信,是河南杞縣人。他出生於官宦家庭,和李自成的另一個謀士牛金星一樣,李巖也是舉人出身,是個文化人。這一點和鐵匠出身的劉宗敏不同,劉只是位蠻將,而李巖文武兼備。

李巖在當地樂善好施、豪爽仗義,極有聲望,百姓都尊稱他為“李公子”。崇禎十三年的時候,河南大旱,而官府卻罔顧百姓死活,依然對百姓層層盤剝。李巖向當時的杞縣縣令為民請命,但縣令對老百姓的死活置之不理。無奈之下,李巖傾囊而出,取出自家的全部存糧賑濟災民,此時的李巖對官府的漠然失望透頂。

回過頭來說一下李自成。李自成在崇禎六年的時候投奔了舅父高迎祥的隊伍。崇禎九年的時候,五省總督盧象升在鄖陽山區大敗高迎祥。七月,高迎祥在周至黑水峪被陝西巡撫孫傳庭俘獲,後在京凌遲處死。於是,李自成便為推舉為“闖王”。

崇禎十年的時候,兵部尚書楊嗣昌會兵十萬,採取各個擊破的作戰方略,圍剿李自成軍。李自成軍被洪承疇、孫傳庭等接連擊潰,率劉宗敏等殘部十幾人躲進商洛山。

由於清兵入關侵犯,楊嗣昌主張剿闖為主,對清議和;而勤王總指揮盧象升等反對與清議和。後孫傳庭、洪承疇部調往遼東與清兵作戰,李自成軍這才在商洛山中得以喘息,慢慢發展成千人隊伍。



崇禎十二年的時候,本已降明的張獻忠再度叛明,朝廷急著在四川追剿張獻忠。躲藏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乘明軍主力無暇他顧之際,趁機從山中殺出,進入河南。就是在這個時候,李巖加入了李自成軍。對於李巖的到來,李自成非常欣喜,他稱讚李巖“龍虎鴻韜、英雄偉略”,愛才之心,溢於言表。

李巖確實不負李自成厚望。他針對當時河南百姓饑民遍野、痛恨官府剝削的現狀,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又提出建議,勸李自成禮賢下士,約束士兵禁止淫殺,很快取得了民心。李自成當時從商洛山中帶著幾千人馬殺出,通過李巖的這些極得民心的措施,隊伍很快發展到數萬人馬。

李自成作為一個農民起義軍首領,脫不掉自身侷限性。在山窮水盡之際,他虛心納諫,對李巖的建議還是從善如流的。可是在農民軍攻入北京城後,從李自成到劉宗敏到大小各級將士,都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搶佔王府和美女,拷打官吏追贓,整個京城一片烏煙瘴氣。而獨有李巖還是清醒的,他對李自成提出四項建議,其中就有:

1、對明朝的官員分類甄別,懲治貪官和不降的官員、對清官免罪,不要擴大打擊面;

2、嚴明軍紀,禁止擾民,爭取民心;

3、拉攏各地明將,許以高官厚祿,瓦解分化明軍。

但是,攻入北京的李自成已志得意滿,對李巖的這些切中時弊的建議已不以為然,最終導致了吳三桂勾結清兵入關。



隨著李自成軍在山海關一片石之戰中的慘敗,剛入京城42天的李自成被迫離京西撤。西撤之前,李自成還聽取了牛金星的主意,在紫禁城內放了一把火。

李自成軍被清軍窮追不捨,一路敗北,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在西逃的途中,各地戰報不斷傳來,有的守將本是原明朝降將,現在又人心不穩思變。所以李自成此時被敗績所擾,對部將的猜忌之心也越發嚴重,軍隊中內訌不斷,李巖之死就發生在此時。

李自成逃到今天的河北正定的時候,曾經不解地詢問牛金星和李巖,為什麼在撤退的一路上,老百姓也不待見他們,不是往井裡扔石頭讓他們喝不上水,就是夜間出來騷擾他們,搞得將士怕中毒,連井水都不大敢喝了。

牛金星是個大滑頭,說什麼大順建國時間短,百姓還沒有嚐到甜頭。而李巖則直言不諱,直接指出當初軍隊在河南時,開倉賑民,大得民心。而拿下北京城後,軍紀松馳,老百姓也跟著遭殃。所以今天的戰敗,是敗在失去民心。李巖一心為公,一吐肺腑之言,可是忠言逆耳,李自成心頭不悅。

對於當時的戰局,李巖認為豫北地區非常重要,是西安的屏障之一。因此,他願率精兵趕赴河南,截斷清軍的南下之路,拱衛山西。而李自成對李巖不放心,對李巖的提議不置可否。


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后,農民軍在河南形勢危急,官員或捕或殺。李巖為挽救時局,再次懇求由他和兄弟李牟率精兵回豫,收拾時局。李巖多次請求率兵回河南,這更引起了李自成的猜忌。李自成認為在這慘敗之際,李巖可能要領兵脫離自己。而李巖則認為時機稍縱即逝,再三催促李自成準行,李自成對李巖越發疑心。

李自成又想起當年在河南,由李巖主持賑濟災民,老百姓都交口稱讚李公子,而無視他闖王李自成。李巖在河南群眾基礎還是不錯的,這次又要和兄弟李牟領精兵回河南,而且不要一將,這不是要造反嗎?李自成越想越感覺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其實李巖不要大將的初衷是因為李自成身邊可用的將才已為數不多了。

李自成於是決定除掉李巖。他假意同意了李巖兄弟出兵河南,並晉封李巖為權將軍。然後又授意牛金星舉辦酒宴為李巖踐行。在李巖兄弟出席酒宴時,被埋伏的武士擒拿斬首。

李自成在兵敗之際,不僅沒有穩定人心,反而猜忌部將,殘殺忠良,自斷臂膀,更使眾多部將涼心,嚴重削弱了李自成軍的力量,加速了農民軍的潰敗。



歲月是一條河流


李巖這個人是否存在都有很大爭議,所以李自成殺李巖一事很可能是子虛烏有。

李巖又叫李信,最早出現在《剿闖小史》中。《剿闖小史》其他還有《剿闖小說》、《剿闖孤忠小說》等名,是李自成兵敗以後出現的一本小說,這本小說和《三國演義》有些接近,裡面引用了很多歷史事件和資料,因此很多人也將其當作史料看。

之後在清初吳偉業所著的《綏寇紀略》中也提到:“杞縣舉人李巖者,初名信”,還說他是大司馬李精白的兒子。在計六奇《明季北略》的也寫了李巖投奔李自成以後“相談甚歡,相見恨晚”。這兩本書影響很大,以至於順治年間編撰《明史》時,在《流賊傳》中直接採用了《綏寇紀略》的說法。而李巖和紅娘子的故事更是在民間廣為流傳。

不過這個說法很可能只是謠傳而已。《豫變紀略》的作者鄭廉曾經在羅汝才的軍中呆過一段時間,他在書中直言李巖並不存在,從來沒聽說過這個人:

杞縣李巖則並無其人矣。予家距杞僅百餘里,知交甚多,豈無見聞?而不幸而陷賊者亦未聞賊中有李將軍杞縣人。……其為烏有先生也。

對此《南明史》的作者顧誠先生曾經查了很多資料,並著有《李巖質疑》。顧城先生特意查閱了農民軍曾經活動的各州府縣地方誌,這些地方誌裡有多都提到了李自成、牛金星、宋獻策等闖王軍中人士,但是僅有所謂李巖的故鄉杞縣的《杞縣誌》在《李公子辨》中提到了李巖,不過《李公子辨》寫的是李巖這個人並不存在。無獨有偶,李精白家鄉阜陽的縣誌裡也有一篇文章,說明了李精白和李巖之間並無關係。


結合當時一些經歷了闖王進京的人,比如像楊士聰等,在回憶錄裡也沒有提到李巖這個人,而在顧炎武的《明季實錄》說李自成又名李炎,其他資料也有把李自成稱作李延的,顧誠先生認為所謂的李巖,只是李自成的別名,很多人誤將他當作了李自成的部下。

但是無論如何,李巖的存在與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更談不上李自成為什麼要殺他了。


不沉的經遠


如果說李自成有奪取政權的機會的話,那麼重用李巖就是基礎,作為以小農為主導的起義軍,李巖無疑是農民起義軍中唯一擁有謀略和天下觀還有政治手腕的人。

崇禎二年,快遞員李自成失業了。

沒辦法的他,無奈下,參與紅色革命加入老闖王高迎祥隊伍,後來靠著不斷經營和努力,李自成成闖將,這說明李自成還是混的不錯。後來老闖王高迎祥被名將孫傳庭擊敗,最後被殺,潰不成軍的隊伍節節敗退,農民軍推舉闖將李自成成為新闖王。

原因嗎也許是因為能闖啊,接過闖王大旗的李自成,也算做的有聲有色,在明朝對付女真空檔期,很是佔領啦一些郡縣,做了段時間土皇帝。但好景不長,滿清的消停給了明朝喘息機會,於是乎,明朝開始四面佈網,集中全力剿滅農民軍,就這樣李自成一敗再敗,最後被洪承疇和孫傳庭伏擊,只剩十七人逃入山中。

逃跑到深山之後的李自成,每天除了打野果,燒烤肉之外。就是在反思自己為何失敗。就這樣在反思的李自成和李巖相遇啦。

原本一段如魚得水的故事開始啦,李自成遇李巖,就如諸葛亮見劉備一樣。

李自成從17人的破落戶,成為名副其實的闖王。這不是和劉備遇見諸葛亮之後的際遇一樣嗎?

從此以後農民軍終於有了革命綱領那就是“迎闖王,不納糧”。

別小看這短短六個字,這六個字表達了所有人心聲,那就是賦稅太重,活不下去了,就此闖王李自成被人們當做救世主看待,這就是政治綱領重要性,和隆中對一樣至關重要。

那麼李巖為何會被殺?著要先看李巖被殺的過程。

根據《綏寇紀略》記載:定州失敗後,有人說河南全境都向明朝軍隊投降了。

李自成大驚失色,同部下商議對策。

李巖主動請纓,願率兩萬精兵,趕到中州,附近郡縣一定不敢再輕舉妄動,就是有暴亂者,也能及早收拾,而另一謀士牛金星要闖王答應李巖的請求,闖王當時沒有回答。

不久,闖王恐怕李巖另有所圖,這時牛金星向闖王進言,要尋找機會除掉李巖,得到闖王首肯。第二天,牛金星以李自成的名義召李巖到軍營中飲酒,安排伏兵在營中隱蔽處,李巖和他的弟弟李年同時被擒殺。

這段記載雖有首有尾,但對李自成殺害李巖的原因交待得並不清楚,那就需要繼續分析。

最關鍵點就是“恐怕李巖另有所圖”究竟是何意?

另有所圖一般指的是,別有用心,這就不得了啦,要造反嗎?

何以見得,如果我們站在李自成角度才能看出問題。

在李自成看來,李巖和自己一直不是一路人,李巖出生和他們太不一樣了,李巖原名李信,河南杞縣人,明朝兵部尚書李精白之子,參加科舉考試得中舉人。

這就是他的出生,世代官僚家庭子弟,而李自成什麼出生,八輩子貧農,快遞員出生。

也因為這出生問題,李自成一直都對李巖懷有戒心。

這是李巖被殺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就是謀士“牛金星”的嫉妒。

同樣是謀士“牛金星”為何如此嫉妒李巖,文人相輕而已,如果說李巖是本科生,那麼牛金星就是小學生,因為他們一個舉人出生時代官僚,一個秀才出生,普通讀書人。


這就是牛金星嫉妒的由來,在加上李巖的才華還有無數功勳,這無疑讓嫉妒之火熊熊燃燒。那麼找機會攻擊李巖就成了牛金星必然的選擇。

而能做出決策的還是李自成,雖然很欣賞李巖,但是李自成終究是農民出身,有其階級保守性。而且他也不是如劉邦一樣的大氣英雄人物,不過一個時代應運而生的幸運兒。

他的見識就決定了他的高度,李巖越是顯露才華,他就越是不高興,甚至懷疑有一天李巖會取自己而代之,因而動了殺機。

這就是李自成的動機。他害怕被功高震主。

說是牛金星和李自成的動機殺了李巖,還是有點片面,殺死李巖的還有一個群體,那就是農民起義軍本身,李巖是中國傳統文人的代表人物,在他指導下的農民軍,被約束的太厲害。

他要求李自成,安撫官紳,嚴肅軍紀,這對於無法無天的農民軍來說無異於緊箍咒。

這樣的人,當然不受歡迎,你想啊,原來都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殺人搶劫成為常態,現在來個人說,殺人不行,搶劫不行,強姦也不行,這不是憋的慌嗎?

於是軍隊裡面開始出現李巖的反對者,其中以大將劉宗敏為主,他開始不聽指揮,什麼追髒助餉,劫奪百姓,啥事情都敢做。

李巖當然看不下去,就勸誡,可是如果勸誡有用,要規矩幹嘛?就這樣李巖被殺的群眾基礎也有了。

原本就是由農民組成的起義軍,最後拋棄啦農民,那麼離滅亡還遠嗎?

李巖被殺,不過是李自成的私心,他的私心來自根深蒂固的小農思想。

李巖被殺,不過是牛金星的嫉妒,他的嫉妒來自根深蒂固的底層自卑。

李巖被殺,不過是農民軍的慾望。他的慾望來自為所欲為的燒殺搶掠。

於是,一個本可以將農民軍引向正軌的人,成為私心,嫉妒,和慾望的犧牲品。最後農民軍在私心,嫉妒和慾望的詛咒之下走向滅亡,就是理所應當的啦。

老天是公平的給了李自成機會,給了他如諸葛亮,張良,劉伯溫一樣的人物,但是李自成不是劉備不是劉邦不是朱元璋,由此可見領導者的個人素質,真的很重要,其實這也是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那就是沒有拉攏重用有學識的地主階級。


阿斗不傻


李巖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最重要的謀士之一,原名叫做李信。可以說,農民出身的李自成能夠反敗為勝,並最終攻破北京離不開李巖在旁邊出謀劃策。李巖被殺的原因是由於他功高震主,再加上與李自成麾下的牛金星不和,因此被牛金星等人陷害,最終被李自成冤殺。如果李自成當年能聽取謀士李巖的話,斷然不會這麼快就走向覆滅。

那麼,這個李巖是何許人也呢?李巖的父親李精白在明朝天啟年間是山東巡撫,因此李巖也算是生活在一個官宦之家。不過,李精白因為魏忠賢案的牽連,被削職為民、家道中落。因此,李巖在崇禎年間參加了李自成的起義軍。

最初,他與李自成相談甚歡。當時的李自成求賢若渴,因此李巖的建議逐漸得到李自成的重用,並給李自成規劃了進軍北京的霸業藍圖。在起義軍所過之處,李巖也勸李自成減少殺戮、收服民心,因此才得到了諸多百姓的擁護。在李巖的出謀劃策下,李自成最終得以建立大順朝,並在1644年挺進京師消滅了明朝。

不過李自成的農民軍在進入北京後不久,便一改昔日的作風,在城中四處劫掠、占人妻女。忠心耿耿的李巖再三向李自成進言,希望他能收斂作風、整頓軍紀,均未能奏效,而且還被牛金星等人誣陷為懷有異心。

同年,李自成便在清軍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的夾擊下,敗退出北京。清軍沿路追擊,李自成兵敗如山。在撤退的途中,昏庸的李自成依然懷疑李巖有反心,於是在軍營裡下令將李巖殺害。而在李巖死後,農民軍部隊更加部眾離心,士氣低落。而失去了重要謀士的李自成,很快就兵敗被殺。


歷史的荒野


對於李巖之死,計六奇所著的《明季北略》中有如下的記載:

1、李巖是怎麼死的

吳三桂降清後率兵直逼北京城,李自成初戰不利。5月5日,李自成率兵進攻吳軍大營。從上午9點戰至晚上7點,互有殺傷。突然狂風大起,李自成軍中旗幟被吹斷,李自成中箭落馬敗退。

此後李自成敗走北京,吳三桂並不急追。牛金星見大勢已去產生異心,同時嫉妒李巖、李牟深得軍心和民心,想殺掉他們。這時有人來報陳奇、賈士俊,許承蔭、孫澄、範雋、郭經邦和尚國俊,被明朝兵部尚書丁啟睿的參將丁啟光活捉,準備押往南京。

李巖請命率兵去救援。李自成答應了。牛金星卻說:“李巖此去一定不會再回來,早有叛心,不如殺掉。”李自成相信了這番話,令牛金星設酒宴在席上殺掉了李巖、李牟。宋獻策向來與李巖交好,聞訊後去見劉宗敏,用言語激怒劉宗敏。

劉宗敏說:“牛金星沒有立過一件戰功,擅長殺掉兩員大將,必須誅殺”。此後,李自成和部領離心離德,宋獻策出走,劉宗敏率兵去了河南,李自成和李過等人率兵十餘萬,從河南奔向湖廣,想去和張獻忠匯合,渡江後才知道張獻忠已入川。

這就是李巖之死的過程,後人對這一記載多取採信的態度。這裡要講明的是李巖為何深得軍心和民心,從而引起了牛金星的嫉妒呢?

2、李巖實是李自成的重要謀士

李巖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父曾做過山東巡撫,後受魏忠賢逆案的牽連丟官。李巖少有才氣,年紀輕輕就鄉試中舉,又樂善好施頗有人緣。史載,李巖是半路跟隨李自成的,很在一群草莽粗漢中憑獨到的戰略眼光、謀略成為李自成的心腹。

《明季北略》中記述了李巖的若干謀略,其中流傳的最廣的一則是:“李巖復私作民謠,令黨誦之雲:穿他娘,吃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以故所至風靡……”

這裡是說李巖私底下寫了一首歌謠,讓兵士們傳唱:“穿他娘,吃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這首歌謠通俗易懂、極接地氣,效果就是李自成的軍隊所到之外,百姓都夾道歡迎,攻城掠地,所向披靡。

要說起來,牛金星還是被李巖引見加入李自成大軍的。“河南府盧氏縣貢生牛金星,向有罪當戍邊,李巖薦其有計略,金星遂歸自成。自成以女妻之,授以右相。或雲金星。天啟丁卯舉人,與巖同年,故薦之。金星引故知劉宗敏為將軍。又薦術士宋獻策。”

牛金星本是河南府盧氏縣的貢生,因罪被罰戍邊,因為有計謀被李巖推薦,李自成把女兒許給他當妻子,授予他右丞相。有人說牛金星也是天啟丁卯年間的舉人,和李巖同榜中舉,所以受到李巖推薦。牛金星找到軍中的老朋友劉宗敏,又推薦術士宋獻策加入。

3、李巖曾試圖阻止李自成的敗亡

李自成進北京後,對明朝官紳極盡殺戮羞辱之事,拷打官員,抄家助餉,士卒搶掠,軍紀極差。對此李巖意識到如此下去將導致敗亡,因此給李自成上書提出四件事。大體意思是:

  一、修葺城牆,灑掃大內,選定吉日,百官迎請,舉辦登基大禮。

  二、在文官追贓中,除了死亡、歸降的,可分為三類人:貪汙的交給刑官嚴追,家產全部沒收;抗命不降的,在追贓完成後還要定罪;為官清廉的,免於刑事,可自由選擇“助餉”的數量。

  三、各營的兵馬,退到城外安營紮寨,聽候調遣出征。主上(指李自成)登基後要心懷堯舜的仁心,以堯舜的德政治理天下。一切軍兵不宜借住民房,失去民心。

  四、目前明朝各鎮都備兵入京復仇,邊報很急。主上登基後不必興師征討,向各處派遣使官招降安撫,給各鎮將軍許諾侯封。讓明朝的太子奉祀自己的宗廟,“與國同休,則一統之基可成,而干戈之亂可息矣”。

應該說,如果李巖的上書能得到重視,李自成的大順朝可迅速進入正軌,穩定了民心,也使明朝投降的官吏心安,實在是安定江山的良策。但是李自成見到上書後,很不高興,批示了3個字“知道了”,四件事都不執行。

後世推測,也正是這四件事埋下了李巖被殺的導火索。因為李自成的軍隊多為草莽粗漢,過去每攻下一城就“打土豪”,搶掠一番,輕者混幾口美食,重者搶些金銀珠寶,實無明確的戰略目標和眼光。

在一不留神打下北京城後,沒能及時轉變戰略目標,仍然抱有“流寇”思維。而李巖敏銳發現後進行阻止,但是這勢必引起其他人的不滿——好不容易進了京城,不好好撈一把怎麼行?就你能耐?說三道四的……也許李巖的此舉也得罪了牛金星。

《明史》曾記載:“會繩伎紅娘子反,擄信,強委身焉。”是說李巖在家鄉時,有靠耍雜賣藝的“紅娘子”造反,相中樂善好施的李巖,把李巖劫走,李巖最後只好娶紅娘子為妻。民間還有關於此事的其他版本,這也給李巖的人生增加了許多傳奇色彩。


指動濟南


李自成並沒有殺李巖,李巖不存在,這個故事完全是投靠清廷的漢人的惡意抹黑。


記載李巖故事的《綏寇紀略》,完全是站在明清正統的角度批評農民起義軍,對楊嗣昌,左良玉等人的罪行閉口不言。

該書作者,吳偉業(1609~1671)。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入清後官至國子監祭酒。

按照《綏寇紀略》記載,定州失敗後,有人說河南全境都向明朝軍隊投降了。李自成大驚失色,同部下商議對策。李巖主動請纓,願意親率兩萬精兵,趕到中州,附近的郡縣一定不敢再輕舉妄動,就是有敢暴亂者,也能及早平定它。另一謀士牛金星要闖王答應李巖的請求,闖王當時沒有回答。不久,闖王恐怕李巖另有所圖,這時牛金星向闖王進言,要尋找機會除掉李巖,得到首肯。第二天,牛金星以李自成的名義召李巖到軍營中飲酒,安排伏兵在營中隱蔽處,李巖和他的弟弟李年同時被擒殺。



很可疑的是,李自成被清軍多次打敗,著急忙慌逃命之際居然要殺李巖。這樣的邏輯完全讓人搞不懂!

首先紅娘子是虛構的。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彭孫貽的《平寇志》、計六奇的《明季北略》皆未提及紅娘子。

有的學者認為,李巖也是虛構人物,曾親身參加大順軍的河南人鄭廉在《豫變紀略》中否認杞縣有李巖其人,康熙《杞縣誌》中附有一篇《李公子辨》,否認李巖是李精白之子,更否認有舉人李巖的存在。



因此,李巖應為一位後人杜撰的歷史人物,並沒有真實存在。


歷史知事


俗話說得好,帶會徒弟,餓死師傅,李巖無疑就是這中悲劇典範,被自己一手提點的白眼狼牛金星給咬死了。

縱觀李自成大順政權,還是吳三桂目光如炬“軍紀渙散,不容士族,燒殺劫掠,雖央央百萬,不過烏合之眾,難成氣候,非可棲之主!”



李自成政權,馬上將軍多,馬下良臣少,唯有李巖堪稱中流砥柱,一直扶持著大順政權,籠絡軍心,結果還被李自成猜忌殺了,而向李自成進獻上讒言的不是別人,正是曾經自己曾經引見李自成的牛金星。牛金星這人,本事不大,小肚雞腸。

《綏寇紀略》載“有使來報,河南皆反,李自成大驚,召眾臣議,李巖表示願意率兵2萬鎮壓河南,必無人敢亂。牛金星當著李巖面讓李自成答應李巖請求,李自成因為早已對李岩心存猜忌,未應。待李巖走,牛金星洞察李自成心思,以自己觀天像,天象大變,將“有十八子,得天下”,讒言李自成留意李巖,李巖此人早已經背心離德,此去河南必定一去不復返,與我為敵,恐成大患。”李自成以十八子為李,懷疑牛金星所言不虛,暗中令牛金星皆己名義軍中設宴借送行誘殺了李巖兄弟。

想當初,李自成起義之初民為義軍,實為亂民,是李巖以“迎闖王,不納糧!”為口號,一針見血籠絡了天下百姓的心,搖身一變為義軍。

此後,也是李巖兄弟為義軍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可以說大順政權建立,李巖當居首功。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也許是李巖過於優秀,致使軍中大將不知闖王,只知李巖,過於功高蓋主才招致李自成猜忌落了個兔死狗烹的地步。只是與韓信之徒不同,李自成大順政權弊病眾多,江山也為穩固,位子還沒坐穩就殺了李巖也是過於昏庸愚蠢了些。

果然,李巖一死,朝野震驚,軍中譁變,大順最能征善戰的眾多將領能臣不滿李自成偏信重用未建寸功的小人牛金星害死李巖,一氣之下紛紛叛離大順,李自成所剩不過一群只知讒言獻媚,貪贓枉法的糟粕烏合之眾,大順政權頹勢難挽。

就連那個讒言的牛金星也是蛇鼠兩端,不久就降了滿清,但是滿清卻看不上他的小人行徑,終生未予重用,老死家中。

其實,李巖之死乃環境使然,李自成也是過於昏庸了,把當初的雄心壯志拋到了九霄雲外,將忠臣良將置之不理,卻偏愛諂媚小人,李巖儼然成為了大順政權標新立異,阻礙小人升官發財的絆腳石,且又處處對李自成耳提面命,又怎麼能長久呢?到最後卻讓大家口中那個無道的吳三桂撿了個先見之明。

可悲,可嘆,更可氣!


不書公子


據明末清初史學家計六奇編撰的《明季北略》記載,李巖是河南杞縣人,出身官僚世家,其父李精白曾任山東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崇禎初年因結交魏忠賢一黨而獲罪免官。

計六奇編撰的這部《明季北略》,詳盡記載了崇禎年間中國北方的歷史史實,對李自成部隊活動記述尤其詳細。他在書中稱李巖其人文武全才,在杞縣一帶名聲很好,人稱李公子;李自成大軍進入河南時,李巖帶領族人加入了李闖王隊伍。據計六奇記述,二李相見,分外高興,李巖稱:"將軍恩德在人,願效前驅。"李自成則說:"足下龍虎鴻韜,英雄偉略,必能與孤共圖義舉,創業開基者也。"今天看來,姚雪垠小說中對李巖的描述基本來自計六奇的這部著作。

但李自成兵敗山海關退往陝西時,卻令宰相牛金星將李巖誘殺。這對相濡以沫的君臣為何反目成仇呢?

李自成畫像

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李巖出身高貴,與李自成等人不是一路人。李巖世代高官出身,本人又是舉人,不論是出身還是文化水平都遠遠高於以李自成為代表的陝西農民將領。這一切決定了他們之間存在著天然的隔閡和矛盾,話雖投機,遠非知心。

二、李自成兵敗後,李巖數次提出要回河南經營,引起了李自成懷疑和顧忌。李巖是河南人,在當地威望極高,李自成懷疑他藉機回鄉自立,另謀出路。

三、進京前後,李巖提出了不同意見,引起李自成不滿和猜忌。佔領西安後,李巖勸李自成不要急著進攻北京,最好先將關中經營穩固再率師北上,則天下可傳檄而定;進京後,面對李自成部隊的燒殺奸掠和劉宗敏對京中官員的嚴刑拷打,李巖提出嚴肅軍紀和安撫吳三桂父子等建議,但為李自成所“不喜”。

四、讖言之禍。江湖術士宋獻策向李自成獻上“十八子主神器”之讖,表示李自成上應天意,是真龍天子;但隨著山海關兵敗,李自成疑心愈來愈重,並且軍中也流傳著"十八孩兒另有其人" 的傳言。在這種背景下,李自成認為李巖是自己最大的對手,所以必欲除之而後快。

收官之際,再說一句不算多餘的話。學界對於李巖其人,目前還存在著不同看法,有學者認為歷史上並無此人。此說出自明末鄭廉的《豫變紀略》,鄭廉是河南商丘人,李自成進攻河南時被擄到軍中,在農民軍中待了多年。鄭廉晚年編纂了《豫變紀略》一書,他在書中稱李自成軍中並無李巖其人。鄭廉系明末亂局的親身經歷者,他的話應該說可信度比較高。


民國年間那些事


金庸武俠小說《碧血劍》曾有關於李巖的人物描寫,雖然是虛構的故事情節,但是他卻是歷史真實存在的人物!而他的結局也很悲慘!

通觀《明史》、《平寇志》、《綏寇紀略》、《明史紀事本末》、《鹿樵紀聞》、《明季北略》、《陝西通志》和《米脂縣誌》等史籍,對於李自成殺李巖一節,一致肯定李自成是採用莫須有的罪名指使牛金星以突然襲擊的手段斬殺李巖的。而且李自成殺李巖時,大順軍正處在山海關戰敗後的狼狽與連續遭逢挫敗的危局之中!那麼為什麼李自成要在自己不利的境地斬殺李巖呢?僅僅是受到了牛金星的讒言嗎?

且看李巖如何幫李自成成就大業的!當李巖率眾歸附李自成的時候,那時正是明末起義軍陷入低潮正待崛起的時候!

公元1636年七月,義軍主要人物高迎祥被孫傳庭設伏活擒。緊接著明朝兵部尚書楊嗣昌用“四正六隅十面網”的戰略進一步打擊了起義軍!公元1638年,李自成被擊敗於潼關,逃奔商洛大山匿藏。公元1640年,李自成又被楊嗣昌圍困於巴西魚腹山。此時的李自成僅剩50餘騎跟隨,可謂是窮途末路!而另外一個起義軍大頭目張獻忠也詐降了明朝,蟄伏在谷城等待時局變化!同年,張獻忠重新叛亂,狼奔豚突於湖北、四川,牽制了楊嗣昌主力。李自成趁機逃出楊嗣昌包圍圈,竄進了餓殍遍野的河南!此時的河南因為朝廷的連年派餉徵稅以及旱災,大量饑民與難民揭竿而起!李自成一到河南,立即吸收當地有名的數十股義軍,開始壯大起來。

馬克思曾說過,“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眾所周知,因為農民起義本身存在的侷限性,他們一般都是組織鬆散、紀律不良、缺乏戰鬥訓練、力量分散與互不聯繫,有的還在彼此互相攻伐兼併!雖然他們對抗朝廷的決心是堅定的,但是一般都難以持久對抗朝廷的正規部隊,有時對戰地方武裝亦是十分吃力!李巖的到來,為李自成義軍制定了大方向的軍事與政治策略!李自成從此再也不是沒頭亂撞的蒼蠅了!

李巖為李自成搭了一個大體的框架:(一)均田免糧。(二)賑濟百姓。(三)嚴格軍紀。(四)禮賢下士。

其中,李巖提出的口號最著名的一個就是“均田免糧”,此項舉措被李巖用朗朗上口的口號諸如“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等廣為傳播,紮根到了老百姓的心裡。

一般王朝末期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根本原因是土地的高度集中與賦役的繁重。而均田免糧這一口號正好戳中了明朝的死穴!回顧李自成的戰鬥歷程,對比初期的大起大落而言,在提出“均田免糧”之後“從自成者日眾”,很快發展到了百萬之師,並且戰則多勝!

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同年項城一戰,明朝陝督傅宗龍全軍就殲!次年再戰襄城,又活捉了新任陝督汪喬年!開封一戰,明朝悍將左良玉不戰而潰!從此明朝河南東部軍事力量被李自成摧毀殆盡!1643年,郟縣之戰,明朝陝督孫傳庭大敗逃回潼關,其部下將官七八十人被起義軍斬殺,士卒陣亡數以萬計!此後,明朝河南西部直到潼關的軍事力量亦被摧毀!這年四月,李自成於襄城自稱“新順王”,隨後發兵攻破潼關,佔領西安稱帝!1644年二月,李自成發兵百萬,渡黃河,破汾城、下太原、收大同,一路直逼北京。沿途李巖又為李自成制定文告,宣佈“三年不徵,一民不殺”,“平買平賣”,百姓聽聞闖王大軍不徵糧,不殺人,不淫擄的告示,日夜盼望闖王到來,取代明朝!

攻破京城後,李自成大軍開始顯露流寇做派。為了支撐軍用財政,大順軍以劉宗敏為首開始實行“追贓助餉”,受刑官員上千人,數以萬計的宦官被驅逐出宮。同時,大順軍各級軍士以為王朝已經定鼎,大功告成,人人相繼宴賓客,請同鄉。而李自成也忙於改官制、設內閣。而且農民軍紀律也開始返本!史載“初賊入城,雲不殺不淫,三日而殺淫如故,民之怨賊而思先帝”。

對於以上問題,洞若觀火的李巖立即給李自成上疏,提出了四條建議。

(一)“擇吉期率百官迎請大內,次議登極大禮,選定吉期,先命禮政府定儀制,頒示群臣演禮。”做好建立新王朝的準備,明示天下歸屬,最大程度收攬觀望不從者的人心。

(二)“文臣追贓,除死難歸降外,宜分三等:有貪汙者發刑官嚴追,盡產入官;抗命不降者刑官追贓既定,仍定其罪;其清廉者,免刑,聽其自輸助餉。”

對明朝官員區別對待,分情節輕重實行拷掠。避免一棍子打死一群人,以免將各方面潛在的支持力量推向敵人一方!

(三)“各營兵馬仍令退居城外守寨,聽候調遣出征,一切軍民不宜借宿民房,恐失民望。”

李巖提出各營人馬退居城外,一是便於出征,二是借住民房恐失民望。因為大順軍沒有完全平定天下,如此做派必定會迅速腐蝕軍隊的戰鬥力!李巖整肅軍紀的建議有助於軍隊保持嚴明軍紀,時刻保持戒備狀態!

(四)“吳鎮興兵復仇,邊報甚急。主上不必興師,但遣官招撫吳鎮許以侯封吳鎮父子,則一統之基可成,干戈之亂可息矣。”

關於收服吳三桂的問題。勸諫李自成最好對吳三桂實行招撫,以免吳三桂狗急跳牆勾結滿清。


對於前面三條建議,李自成沒有什麼明確的表示,但是對於如何處理吳三桂,李自成卻早已打定主意親征剿滅!對於李巖招撫吳三桂的建議,李自成“不甚喜”,對於前面三項建議也一併抹殺,只是批了一句“知道了”,不聽!此時,李自成與李巖政見不合的已經初漏端倪!

公元1644年四月十三日,李自成東征吳三桂,李巖留守京師。二十六日李自成戰敗,吳三桂追蹤而來,李巖聯合劉宗敏以十八個營的兵力反擊吳三桂。李巖所部最遠推進至天津一帶阻擊吳三桂與清朝聯軍。此時的大順軍已經敗局已定,李自成的勢力也連續退出北京周邊地區。從此,山東、河南、河北地區反抗李自成者趁機而起!此時李巖主動提出率兵兩萬,出守河南,與李自成所守的關中之地呼應互防!歷來妒忌李巖才能的牛金星趁機向李自成進讒言,“巖雄武有大略,非能久居人下者。河南,巖故鄉,假以大兵,必不可制。十八子之讖,得非巖乎?”隨後,李自成派遣牛金星斬殺李巖和李牟兄弟,絲毫不給李巖辯解的機會!史載牛金星“置酒餞之,伏壯士殺之席上,巖、牟俱死”。

李巖才略超群是有目共睹的!他從參軍以來的見解高出李自成不止一籌!同時,李巖從不曲意逢迎,總是讓李自成感覺李巖端著正統讀書人的臭架子,與其有距離感!而且百姓中李巖威信很高,說“二李同存”亦絲毫不為過!“一聞童謠,鹹望李公子至亦。均以李公子為闖王,不知闖王乃自成也”。


一句十八子之讖,對於李自成來說太扎心了!而且李巖和李自成都姓李,李自成在如此大好局勢居然連續敗北,不得不讓李自成思索:“莫非主神器的這個李是李巖的李,而不是我李自成的李?”如此,功高震主,且其主心胸狹隘而好猜忌,即使沒有牛金星的讒言,李巖也是必死的!這一點通過李自成兼併斬殺同為義軍的老搭檔羅汝才、賀一龍、袁時中等農民軍將領,派兵擠兌張獻忠到四川等“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的做法就可看出。

李巖被殺,立即引起了營中高級官員的強烈不滿。軍師宋獻策直到牛金星斬殺李巖的消息後,“扼腕長嘆”,對李自成失望透頂之下,於深夜離開!

大順軍中威信僅次於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聽聞,切齒大罵牛金星,“彼無一箭功,敢擅殺兩大將,須誅之”,隨後劉宗敏率部離開李自成。

1645年二月,潼關被清軍攻破,李自成棄守西安。之後,李自成與其侄李過經商洛山龍駒寨入襄陽,奔武昌。這年九月,李自成戰死九宮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