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陈泽琴


清帝国自诞生起,他们就一直屹立在世界的巅峰,在许多西方人的心中,一直保持着神秘东方古国的高高在上地位,但是随着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侵略的爆发,自恃着强大的清帝国在西方强大的坚船利炮下,开始尝到了被打到泥土中的感觉。

清朝虽然一直被我们诟病有加,但他们却不是完全不通变化的。

在当时以曾国藩为首的各大重臣劝说下,主政的慈禧和慈安太后还是同意作出了一定的改变。


虽然这个改变对庞大的清朝来说非常微不足道,但是意义却是非凡的。

1872年,清朝向美国派出了第一批公费留学的留学生。

清朝第一批公费留学生的诞生

清朝朝廷当时送这批留学生出国的目的就是想送他们去美国学习先进的知识,通过他们构建和西方先进世界接触的桥梁,好通过西方的先进科技以强大落后的自己。

最终在各种方案敲定下来后,他们决定要从全国各地挑选120名天才少年去美国留学。


作为清朝的首批公费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担负着改变国家命运的重大责任,自然是不可能挑选一些普通平庸甚至愚蠢的人去留学的。

因此他们挑选这些出国留学生的时候,一般会挑选那些学习能力非常强大以及在当地有着天才少年名号的年轻孩童们。

这些孩童的年龄平均在12岁左右,最小的有十岁,最大的只有16岁。

之所以把年龄限定在这个范围,是因为青少年相比于青年人,拥有着更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

这些留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不过这个时候也存在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当时清朝虽然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教训,但是很多百姓们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西方真正的强大。

他们仍旧保持着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觉得去美国这种蛮夷国家学习是一件有辱祖宗、会被人瞧不起的事情,因此一般的书香门第家庭以及富裕的家族,是不会同意把自己孩子送去美国留学的。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朝廷只能把挑选留学生出国留学的目标放在了那些家庭贫苦的天才少年中。



在他们承诺会给予这些孩子的家庭做出一定补偿后,这些孩子的父母才同意了把这些孩子们送到美国去留学。

我大概看了一份这批留学生的名单,发现这些留学生孩子大部分是南方人。

其中占据比例最多的是广东人,他们几乎占据了这120人的绝大部分比例,而除了广东人之外,其余的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也有着一部分的比例。

这些留学生强大的学习能力

在这些年幼的留学生被送到美国后,他们被美国当地分别安排进入了54户人家中寄宿,在这些美国家庭中边生活边学习着知识。

他们在去美国之前,他们根本没有任何的英语基础。

不过在相关的教导以及他们本身强大的学习天赋下,他们用非常短的时间就掌握了英语。

然后在学习美国知识的时候,他们同样表现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

他们很快在各种文化知识远远不如美国当地孩子的情况下,迅速超越了美国当地的孩子,成为了各个学校班级中的佼佼者。

他们的表现,在当时很是让美国的教师们惊叹了一把。

那个年代的美国,一般学生想要考上大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这些留学生因为是清朝千挑万选出来的精英学生,所以考上大学对他们来说几乎不是什么难事,他们绝大多数人后来都考上了大学。

留学生被清朝朝廷强行召回

只不过正当他们沉浸在美国先进的文化以及知识中时,随着曾国潘的去世,清政府做出了一个打乱他们原本生活的决定。

这些留学生是从1872年到1875年这三年中,被分成四个批次送到美国留学的。

原本在计划中,他们每一批留学生都要在美国学习满15年的时间才能回国,最早的一批是在1887年回国,最晚的一批也得等到1890年回国。

不过他们在美国种种让清政府觉得出格的行为,却使得清政府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不想继续让他们在美国待那么久的时间,于是就在1881年把他们召回了国内。

留学生被召回的原因是西化过于严重

接下来我来们简单了解一下这些留学生让清政府觉得出格的原因。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西方化太过于严重了。

清朝在把他们送到美国的时候,并没有想让他们产生太多对西方的认同。

而是想让他们在学习西方知识的同时,保持清朝原本诗书礼义的传统。

在那个封建王朝的时代,儒家的封建礼义是朝廷最为看重的。

因此在专门管理这些留学生的官员把这些留学生脱下清朝传统长袍换上美国西装、剪下清朝长辫理上美国短发的情况报告给清朝朝廷之后,清朝很快重视起了这些问题。

在最终调查之后,他们发现这些学生竟然有不少人违背了儒家的礼义精神,信仰了西方的基督教,这就更加让清朝朝廷官员感到怒火中烧了。

在清朝一些守旧派官员看来,忠君思想的的主要核心就是儒家学说,如果连儒家学说都完全抛弃了,那还能指望他们会对皇帝效忠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于是在这些守旧派官员的左右下,清朝朝廷就决定了要终止这还没有完成的留学生公派,把这些留学生强行召了回来。

正好那个时候曾国藩去世了,朝中再无人能压制得了他们。

留学生们抗拒回来的原因

在那1881年开始的三次召回中,清朝一共召回了85人,再加上1881年之前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召回的9个留学生,清朝一共召回了94名留学生。

除了这些人之外,有26人并没有回来,在这26人中,有的人是因为已经习惯了美国的生活习惯,舍不得离开美国。

不过在这26人中,也有一部分人不是不想回,而是没有办法回来。

在这些留学生中,有不少人在清朝召回他们的时候,就已经因为各种疾病丢掉了性命,因此自然是不可能回来的。

这就是某些留学生抗拒不回的原因,不要说是当时生活条件那么恶劣的清朝了,即便在现如今,这种情况也是大量存在的。

现在不少的留学生在去了国外留学之后,如果有能力留下来的话,他们中很少有人会选择回国,他们一般都会选择留在国外工作,然后努力着加入外国国籍。

就这样把自己的后半生以及自己的一身才学都燃烧在了国外。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清朝时为什么会有人坚持留在美国不想回来了。

题外话:清末时期的留学生狂潮

在说到这里的时候,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回答完了,如果大家觉得已经了解得差不多的话,可以自行退出这篇问答。

而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其他更多清朝末年时期的留学状况,可以花上一点时间往下看一下。

我们以上所说的就是清朝第一批留学状况,除了这第一批留学之外,在1900年爆发了八国联军侵略之后,清朝也曾经在不同时间段内掀起过出国留学的狂潮。

在清朝末期,我国出国留学主要分为两个地方,一个是去比较遥远的欧美国家,一个是去我们大海对面的日本。

如果要说到去欧美国家留学的热潮,我们还得从美国向我们退还庚子赔款的事情说起。

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之后,原本清朝是要向美国赔偿3000多万两白银的,但是在赔到一半之后,清朝的外交官发现了一个漏洞。

这个漏洞让清朝的外交官很是意外,于是他就和美国方面进行了交涉,出乎他意料的是,在经过简单的交涉之后,美国竟然同意了向清朝退还赔款。


不过这笔钱并不是随随便便还给清朝的,他们退还这笔钱是有条件的。

在他们的要求下,清朝需要把这些钱投入到各种学校、教堂、医院的建设中,还要拿这笔钱资助清朝国内的一些优秀学生到美国留学学习。

正是因为这次的赔款退还,初步引发了清朝出国留学的热潮。

在美国之后,欧洲的一些国家也陆陆续续向清朝退还了赔款。

不过在他们的众多要求中,拿他们退还的赔款公费派留学生到他们国家留学都是绝对无法被遗忘的条件。

在当时虽然日本没有对清朝进行赔款退还,但是清朝在遭遇到了八国联军的屈辱历史后,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处境,他们也公费掏钱送了一批留学生去日本留学。


在欧美国家退还赔款之前,清朝公费送出去最多的留学生就是去日本的留学生,因为去日本相比去其他地方成本要廉价许多。

而在当时,去美国和欧洲留学是最高等级的留学,只有成绩最为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取到公费去美国和欧洲留学的机会。

如果拿去欧美国家留学的留学生和去日本留学的留学生相比,去日本留学的留学生在综合方面是无法和去欧美留学的留学生相比的。

因为去欧洲留学的成本要比日本高得多,所以清朝在挑选去欧美国家学习的留学生时,挑选的自然是最为优秀的留学生。

而除了公费留学之外,清朝也出现了大量自费送孩子去国外留学的家庭。

同样因为成本的高低,通过自费去欧美留学和去日本留学,我们也可以判断出这些留学生的家庭状况。

一般选择去欧美国家留学的,家庭条件均比较富裕,而选择去日本留学的,家庭条件和欧美留学生相比有着一定差距。

总的来说,当时去欧美国家留学的无不是最优秀或者家里最有钱的。

而去日本留学的,和去欧美留学的学生相比,终究还是要差上一些等次。

不过在最终的成就方面,欧美的留学生最后却是有些不如日本留学生的。

在清朝灭亡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混乱万分的征战乱世,在混乱的民国时期,日本留学生的成就要比欧美留学生的成就要大上许多。

去日本留学的学生大多数学习的是军事,因此他们在民国的乱世之中,能获取到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中有不少人成长为了乱世中的军阀,也有一部分人成为了那个年代名声响当当的将领、军官。

而去欧美留学的学生大多数学习的是文化以及各种技术,因此他们在回国融入社会后,虽然都能成为精英,但是相比于那些在乱世中称霸一方的军阀将领们相比,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留学生最终只回了94人的原因,在清朝朝廷召回这些留学生的时候,有的留学生是舍不得回来、有的留学生是早已经丢掉了性命,根本就没有办法回来。


孤客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回来了94人,但还有26人没回来。

这没回来的26人,基本分为三种:

第一,病故

这批是3人,都是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

民国时期,儿童没有什么预防针之内,医疗又差,孩子往往患有慢性疾病。

而那个年代,即便美国也没有抗生素,得了疾病还是很容易死的。

这些孩子背井离乡,到了谋生环境,水土不服是难免的。

有3人早早病逝,非常可惜。

比如天才少年潘铭钟,他十五岁就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然而进入大学不到一年,他就因为身体劳累而不幸病逝。

第二,不守纪律被遣返回国

这批有9人,但具体干了什么不守纪律的事情不可考证。

一种说法,他们可能只是信仰了基督教或者剪了辫子。

这两种在清政府看来,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尤其剪了鞭子,在满清就是死罪。

也许就是这样被提前赶回国。

第三,自行辍学或者坚持不回国的

这批有14人。

为什么辍学退学,也很容易理解。十二三岁的孩子,突然送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住在美国白人家庭,完全不适应也是正常。

单单想要过语言关,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史料记载:他们的女主人出于爱怜,常常见面就抱起来亲他们的脸颊,这些幼童个个满脸通红,不知所措。礼拜天房主人带他们去教堂,他们想拒绝又不好张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为清廷明确规定他们不许信仰基督教。这自然破坏了他们和房主人的友好感情。至于西餐,他们更吃不惯,饿肚子在所难免。带队的清廷官僚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幼童给偷吃光了。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让这些中国幼童非常难堪,有的急得直哭。学习上的问题也很多。他们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周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汉语先生会打屁股。现存的幼童们写的一些作文,可以发现他们那时的中文水平很低。每次学汉语,首先必须脸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头,给师长请安。稍不听话,就会挨罚。

至于坚持不回国的区区几个人,也更容易理解。费劲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就要学成,却莫名其妙的被要求归国,这谁会同意。虽然每年几百两银子的花销,都是请政府提供。但即便上了大学,其实学生还是很有机会自行打工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的。

在被迫提前返国的94名幼童中,日后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九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其中如开国人自建铁路之先河的工程师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唐绍仪,促成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的外交官梁诚,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都是赫赫赫有名的人物。

可以说,这是鼠目寸光的满清,做的最正确的一次投资。


萨沙


赴美的目的--军事的西方化

当时选拔留美幼童的背景是李鸿章们看到西方工业革命的优势,尤其是武器、轮船等工业化设备,相比清朝的自给自足的土枪土炮,提升军事装备的工业化是中体西用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会选择军事?

因为不影响中体西用,正如抨击留美事业的人讲: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再技艺。

当时学习西方,只能在器物上,而不能是文化,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费用巨大

在美留学事务局每年预算是6万亮白银,20年就是120万两。

南辕北辙的现实

留美幼童在美期间,进入美国大学,但很少进入军事院校。反而学习音乐、美术等课程,对朝廷来讲是浪费。

而且剪辫子,和洋人谈恋爱,背叛文化。

召回与逃跑

当时有几个在召回之际逃跑,留在美国,如容揆等。

有的在美国病逝,谭耀勋等。

没有回来的基本是这2种情况。


大学专业深一度


说到赴美幼童,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容闳。他出身广东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父亲为了谋生带着他到了澳门,在这里容闳进入了英国人创办的马礼逊纪念学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交恶,容闳又跟随美国牧师勃朗一起学习。



1847年,勃朗返回美国,同时带走了容闳在内的三人赴美留学。容闳到达美国后,学习非常努力,成为了首位考取耶鲁大学的中国人。学成回国后,容闳深感中国落后,并且试图改变中国人的命运。

在不断的寻求和探索中,容闳做成了两件大事,第一个是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江南制造总局】。另一个就是促成了官派留学生赴美,后来这些留学人也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872年8月11日,一艘载着30名中国幼童的船从上海出发,他们的目的地是美国旧金山,然后乘坐火车前往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之后开始15年的留学生涯。此后三年内,清政府每年会派遣30名中国幼童赴美留学,直到1875年,清政府共计派出了120名幼童。

120名幼童无一例外都是汉族贫苦农家出身。因为当时的大环境下,满族或者是富裕的汉族地主都视出洋有辱家风,所以只有穷人迫于无奈才会选择出洋。

这些幼童跋山涉水到达美国时,不仅不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产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而且还由于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经常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很多人都称呼他们为中国女孩子,为此他们非常难堪,甚至一些幼童急得直哭。



除了身体和心理的不适应之外,清政府还派遣了一名相对保守的翰林学士陈兰彬为留学事务局正委员,位置在容闳之上。在陈兰彬的要求下,幼童除了学习美国的技术之外,每天还要学习汉文,学习汉文时需要给清朝皇帝和孔夫子画像三跪九叩,给师长请安等等。

种种的不适应导致了一批儿童有了回国之心。经过陈兰彬的同意,清政府准许了一部分提前回国终止学业。另外还有一部分幼童不幸去世,其中就包括与詹天佑关系最好的天才儿童潘铭钟,因为过度的刻苦学习而病逝于美国。



在美国,留下来的幼童展现了惊人的学习能力,个个成绩优异。在1880年时,据不完全统计,有50多名幼童考入了大学,其中22名考取耶鲁大学,8名考取麻省理工学院,3名考取哥伦比亚大学,1名考取哈佛大学。

虽然他们成绩优异并且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但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他们之中很多人剪掉了烦人又碍事的辫子,并且深受美国文化熏陶,抛弃了长袍马褂,开始穿起了西装,有的甚至信奉了基督教。

看到了留学儿童的状态,陈兰彬选择上奏清政府,说这批儿童内心缺乏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而且沾染了大量的恶习,即便将来回国也是利少弊多。



收到了陈兰彬奏折后,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召回了所有儿童,这时有一部分选择了继续留在美国自费完成学业,这其中就有容闳的族弟容揆,以及后来毕业于耶鲁的谭耀勋。不过他们在清政府的眼里都属于抗旨不尊的人。

幼童回国后,立刻遭到了当时社会的谴责,《申报》曾经撰文批评说;

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1919年留美儿童在上海重逢合照↑↑↑

总体来说,清政府派留学生的目的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让这些留美儿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来服务于即将崩塌的清王朝。但这些儿童却看到了外国的自由民主,并且开始慢慢改变人生观,因此被当时的人批评忘记了祖宗和皇帝。最终被下令召回,但却有一部分选择了留在美国享受自由。


我是越关


“留美幼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对外交流事件,这里面所有的留学归来人员对中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留美幼童”是清末洋务运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个项目最初的发起者是中国首批留学生之一的近代著名教育家容闳。

容闳,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外交家、革命家,1828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容闳自由在香港教会回校上学,因学习成绩优异,18岁那年他跟随来华教学的传教士勃朗先生返回美国,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批赴美留学生。

赴美之后,容闳考取美国耶鲁大学,也成为首位入学耶鲁的华人学生。(容闳雕像)

容闳在美期间曾加入过美国国籍,但是在耶鲁毕业之后,他还是选择返回中国,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实现近代化。

1854年容闳返回国内,此时第一次鸦片战争才过去刚刚14年,清政府继续以天朝上邦自居,中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西方文明仍旧持保守态度,容闳回国之后一直郁郁不得志,只能在一些外国驻华机构中工作。

不过就在这段时期,天平天国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崛起。出于对新生政权的期待,容闳在1860年时冒死前往天京,会见太平天国干王<strong>才洪仁轩。

洪仁轩是太平天国中一位颇有远见的资产阶级改革派,他是洪秀全的族弟,由于其曾常年居住于香港,对于西方事物多有接触,因此思想非常开明。在执掌太平天国政务后,他提出了著名的《资政新篇》,极力推动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太平天国内部坚定的“洋务派”。

容闳在拜见洪仁轩之后,向他提出了自己对国家改革的七点主张,其中包括建立近代学制、筹备海军等等建议。对于容闳的主张,洪仁轩表示支持和赞赏,但太平天国当时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清军巨大的军事压力,根本无力分心于国内的革新,而容闳也感到太平天国前途迷茫,于是很快便离开了南京。

1863年容闳前往安徽,会见了正在围困安庆的湘军首领曾国藩,容闳向曾国藩提出了兴办军械制造厂,建立近代军工产业。容闳的提议迅速被曾国藩采纳,曾国藩于是委派容闳前往国外购置机器。

1865年,江南机械制造总局成立,容闳也积极投身到机械局的筹办当中。在此期间,容闳开始得到李鸿章等洋务派人士的赏识,其政见也开始被清政府所倾听。

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历陈中国教育只落后,人才之缺失,提议拍出一批公费留学生赴美读书。在容闳的多次劝说后,曾国藩和李鸿章同意了他的建议,并向总理衙门转达了留学计划。

此后清政府还是在广东和江浙地区挑选10—14岁的男性幼童,作为留学计划的候选人。当时清政府筛选这些留学生的标准是:两家子弟、聪明、汉族,

不过由于那时候社会风气未开,很少有人家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海外,因此挑选工作还是比较艰难的。到1872年,清政府共计挑选120名幼童留学美国。并且这一计划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

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他们乘船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之后再乘坐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并54户美国家庭中,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十多年的留学生涯。

根据美国学校的资料显示,这些孩子学习十分刻苦,也非常努力,他们先是以极短的时间就掌握了英语,随后便忘我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了。
(首批留美幼童在轮船招商局合影)

这些幼童在美国期间,不仅要学习英语和科学知识,并且也要在清朝官员的监督下学习汉语和古典文化。在他们初到美国之时,他们每天依旧需要向大清皇帝和孔夫子的画像行礼,以此来保证这些孩子不被美国文化所同化。

不过清廷的监督即便是再怎么如何严密,也终究敌不过大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国留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接受美国文化,有些留学生甚至剪掉了辫子以及和当地女孩谈起了恋爱,这些行为都让清廷驻美官员强烈不满。

在本次留美计划中,原本是想让这些幼童留学15年,届时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已经快30岁了,正值年富力强之际,但是由于担心这些留学生收到西方思想的“荼毒”,最终在1881年9月6日,清政府决定停止留学计划,下令所有赴美留学生全部回国。于是在这120名留美学生中,除26人因病故(15人)、提前遣返(9人)、拒绝回国(2人)等缘故以外,其余94人均在当年被分成3批陆续回国。

此次“幼童留学计划”虽然最终没能圆满结束,但是这些留学生在回国之时也都已经20多岁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算是学友所成了,而这批人也确实对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包括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创始人唐国安等各界名宿。

(民国时期,尚在的几位留美幼童合照,这时的他们早已是古稀之年)


千佛山车神


1872年至1875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前后分四批共120人赴美留学,他们有一个永远的名字:留美幼童。

本来这批留美学生计划在美国留学15年,后来随同的老师向朝廷介绍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清廷担心这些人接受西方思想后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1881年分三批召回这些学生,不过,原来赴美留学的有120人,回来为什么只有94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病逝

据统计,这批留学生在美国病逝的有15人,如潘铭钟、石锦堂、黄锡空等人。

美国的气候环境、社会文化、生活等很多方面都和中国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赴美留学的学生平均年龄只有12岁,抵抗力有所欠缺,压力又大,当时的不少留学生因此病逝。

2、执意不归

当时,有两名留学生拒绝召回(容揆和谭耀勋),留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学业。清政府迫于美国耶鲁大学和外交部的压力,不敢强制将这两名学生从耶鲁大学召回。

除此之外,还有九名留学生因为先期不遵守纪律被遣返。

这批留学生,可以说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他们当中,有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的校长唐国安,有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有京张铁路总设计师詹天佑,有交通大学创始人梁如浩,有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

这批留学生,他们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这批留学西造之子,他们目睹了中国近代的荣辱兴衰,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有着一个永远的名字:留美幼童!

不知道读者们对这批留美幼童有什么看法?


金兔历史


先来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留美幼童。

留美幼童,实质上就是官派留学生,和今天去国外留学的人性质差不多,只不过派遣过去的都是小孩子。清政府一共分四批派遣120个孩子到美国,这些孩子平均年龄只有12岁。在洋务运动的大背景下,派出他们留美的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回国之后为国内发展做贡献。说白了就是适应官方的那一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略。

当时招募这些孩子的难度是很大的,先不用说肯定得挑选那些出类拔萃,聪明伶俐的。主要是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背景下,这种派遣小孩去国外学习的举措,好多人都不能理解,他们会想:“我天天读点四书五经,背背书啥的,考个是我就能进入仕途做官当老爷去了,去国外学什么幺蛾子?”跋涉千山万水,万一半路上被鲨鱼吃了咋整?所以,分四批派遣留美幼童是有这个原因的:根本招募不到人。

那既然派遣出去的都是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小孩子,身体还没有发育好,免疫力肯定跟不上。我们现在在国内到一个地方旅游,还会因为水土不服生病。就更不用说那些孩子,远渡重洋,跋涉万里到一个新的地方,肯定会染上各种疾病。那会的医疗条件也不发达,好多病症也没有治愈的办法,一些孩子就不幸的早夭了。

这些孩子留美之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肯定也是一个大问题。他们不仅要适应美国式的生活,摒弃自己在清朝封建腐朽的那一套礼仪,更重要的是学习当地的语言,解决与人沟通的障碍。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

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幼童们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在逐渐适应美式生活,接受美式教育之后,他们对自己的那一套封建的东西不感兴趣了,他们不留辫子,不读什么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了,开始梳油头、看《独立宣言》了;他们信了基督教,不信孔圣人了;皇帝老爷也不叫了,自由民主的思想在他们心中生根了。

这在当时的清朝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而且留美幼童的开销是很高的,一年高到600万两白银,清政府忙着搞洋务运动,建设资金紧张得很,割地赔款啥的开销也不少,负担这些孩子的教育也逐渐力不从心了。因为这两个原因。好多人学到半中间就被召回了。<strong>

召回之后,这些“西化”的留美幼童,在社会上是很难混的,他们种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举止为当时人们不齿,当时的《申报》写到: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他们在自己故土上还受排挤,受西化了的幼童肯定有一部分人不想回来,直接就生活在美国了。美国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放在今天,也是吸引很多人去定居的,我们也是能想到的。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幼童真的是非常优秀的,虽然他们在社会上被人排挤,但他们好多人都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在近代化领域为晚清的近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熟悉的就是铁路之父—詹天佑,还有在甲午海战中英勇牺牲的邓世昌。

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让美国人惊叹不已,好多留美的幼童都进入了耶鲁、哈佛等世界知名学府学习。这些优秀的人才,美国政府肯定是非常想把他们留住的,就和当年美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要把钱学森留在美国一样。所以,好多幼童都被留在了美国。

即便这样,这些留美幼童都是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的,他们有着使祖国复兴繁荣的青云之志。十年寒窗,是为有朝一日能够为祖国做出贡献;一腔热血的报国之心,他们能在各个领域骄傲的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面对在外交领域上列强的羞蔑和侮辱,他们能代表整个民族唇枪舌剑的进行回击;从青涩懵懂到耄耋之年,矢志不移。这群孩子,是真正的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


无笔史官


清朝统治末期,拉开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幕。


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让国家支离破碎,遭世人怨恨。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是清末政府最正确的一次投资了吧。

清末为何派遣120名幼童赴美?

自鸦片争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喷涌而出。自由、民主等先进思想犹如洪水势不可挡,具有先进思想的人士跃跃欲试。

国内改革思想蠢蠢欲动,清政府对西方思想恨之入骨,却为何要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呢?

国内形式变化严峻,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屡战屡败,西方列强算是把清政府打到泥土里,天朝上国不复存在。列强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国权,民心涣散。

清政府面临的是内忧外患的危险局面,农民起义,外国侵略,清朝国力日渐衰微。而朝廷大臣也有忧患意识,不再是一味排斥而是主张学习。


虽然开始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也得到不少人的拥戴。

慈禧虽不愿意改革,但大势所趋,李鸿章等朝廷大臣提倡“中体西用”,“富国”、“强国”等主张对巩固清朝、聚集民心是有一定作用的。

况且洋务派支持派遣幼童赴美学习,以此培养高人才质量,加强与西方列强沟通,了解西方文化,为以后与西方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慈禧也深知当初和西方列强谈判困难重重,许多条约都是洋文,翻译受到极大干扰,受到了许多欺诈,吃了哑巴亏。

为了保大清王朝根基,这场救亡图存运动慈禧想不支持都难。

面对外辱内忧的双重压力,1872 年清朝同意向美国派出了第一批公费留学生。

赴美留学幼童后来情况如何?

但在选学生时也是困难重重,那些世家子弟不愿意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只好将目标锁定在12~16岁的贫苦人家的孩子中。


而且这些学生要求资质要高,又具有先进思想与爱国意识,才能担当着改变国家命运的历史责任。

于是最终敲定第一批为120名天才少年,他们拥有着强大的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这些幼童在异国他乡任重而道远,不负国人希望,学有所成。没有任何英语基础的他们,利用很短的时间掌握了基本的语言。并且迅速成为班级中的佼佼者,美国教室对他们也是称赞不绝。

在艰苦奋斗多年后,他们也大都考上了大学,受着高等教育,畅游知识的海洋。

其实 120名学生是分批送去美国的,计划每批在美国学习15年,按时间算全部召回得等到1890年。但却在1881年全部召回,而94名学生也相继回国。

面对经济差异,文化差异,条件对比就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大部分却为何仍然选择回国呢?


随着国内支持留学生的大臣相继去世,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有些提前召回,而有些继续留学。

时间越久,清政府越觉得有些学生在西方学习文化知识已经学到出格。

剪辫子、穿西装这些穿着打扮已经“侵入”他们的生活,更何况他们有些信仰基督教、学习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已经侵入他们忠君的封建思想,极其危险,受到清政府高度重视,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强行召回。

这些学生本来就是贫苦家庭的孩子,在国外都是清政府拿钱负责他们的学费以及生活费,而今清政府不再支持他们留学,也就断了经济来源,迫于无奈也不得不回国。

这些被召回的学生中自然有强烈爱国意识之人,国若有所求,他们必有所报。国家被侵略,民族危在旦夕,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改变国运义不容辞。

而剩下的26人有些是不愿回国,毕竟那时国内外经济对比差距太大。有些则是因病死于他乡,自然回不来。


赴美留学的代表性幼童

94名学生背负着民族希望而去,又带着报国之心回来,那么回国后的他们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就来简略说一下几位:

①梁如浩

梁如浩回国后则被分配到海关,后来担任京沈铁路董事、营口、上海海关道台等职。对我国铁路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后退居天津,1941年逝世。

②唐绍仪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唐绍仪回国后也被分配于海关,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曾担任袁世凯秘书,又任天津海关道台、奉天巡抚、北洋政府总理、国民政府高级顾问等职。

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内混乱,暗杀事件屡见不鲜,唐绍仪也逃不过被暗杀这一劫,于1938年在上海被暗杀身亡。

③梁敦彦

梁敦彦,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学者,回国后先到天津电报学堂任教习,后又在广东、湖北任张之洞幕僚。历任汉口、汉阳海关道台,天津海关道台,外交部长、交通银行董事长,驻欧美各国全权公使等职,为我国外交做出了杰出贡献。

周传谏、蔡绍基、黄开甲、吴应科、曹家祥、吴仲贤、钱文魁等人在对我国铁路建设、外交建设、煤炭行业开发、船舶建设、经济发展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朝末期清政府虽腐败无能,这笔投资虽也未进行到底,但为我国的发展打造了一批建设人才,打破了外国伸手控制我国经济命脉的计划。


史之策


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是留美幼童,也是最早的留学从娃娃抓起。起因是由容闳倡议,得到了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在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他们出洋时平均年龄12岁。


原来的计划是留学15年,但在第10年,也就是1881年时,清廷将留美幼童“召回”,这就出现了题目中的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的问题。

要把问题回答清楚,实际上就是要回答那26人哪去了。这26人分3种情况。

第一种病逝的13人。

可查到的早年病逝于美国的有:潘铭钟、石锦堂、黄锡宝、张有恭、邝景垣、曹嘉爵、康赓龄、谭耀芳、陈绍昌、陈福增、梁金鳌、王仁彬、沈德辉。

第二种“召回”前已被遣返回国的9人。

被遣返的原因是不守纪律,不服留学管理人员的管教等。可查到的有曾笃恭。

第三种是已被召回而后又重返美国的2人。

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1887年,李恩富在美国出版了《我的中国童年》,是华裔在美国出书第一人。

清末留美幼童旧照

第四种是拒绝被召回的2人。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

1880年6月,容揆在春田中学高中毕业,成绩全班第二名,被哈佛大学录取。因他加入了洋教,剪掉了辫子,出洋幼童肄业局专员吴嘉善大怒,把他开除出肄业局,命令他回国。已入耶鲁大学二年级的谭耀勋,因与容揆犯同样的错误也被开除。二人在被召回时抗旨不尊,留在耶鲁大学完成学业。1883年,谭耀勋毕业后,同年秋天因肺病在美国病逝。容揆和谭耀勋若不是“刺头”,他们应属第二种情况的被遣返类。

曾经的留学幼童詹天佑塑像

可以说,清廷派幼童留学这件事还是成功的,并不是派出后招不回来,扣除早逝的13人和因违反清廷的清规戒律被遣返的9人,真正滞留在美的只有几个人。“留学幼童”被召回后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有的成了铁路、矿山等行业的开山祖,有的称为大学校长,梁丕旭成为民国首任电报总局局长, 唐绍仪还成了首任内阁总理。


趣话历史那些事


大清帝国也曾一度将领先于世界,不过由于统治者顽固不化的封建思想,白白葬送了发展的好机会。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清朝统治者不再做着天朝上国的梦,逐步开始醒来。在列强的洋枪洋炮下,清政府的八旗军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1872至1875年,清政府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了120名神通公费去美国学习,目的就是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120名人年龄大多在12岁左右,最大的也才只有16岁,基本出身于贫穷家庭,因为当时美国对于清朝来说是一个未知领域,有钱的家庭怎么会舍得孩子去到一个什么都不清楚的地方,说是一场冒险也不为过。

原本计划在美国学习整整十五年再召回国,可是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还在于西方文化对留学生的影响太大。留学生去到美国剪了辫子,穿起美国人的日常服装,甚至有的留学生还开始信奉基督教,在统治者看来这代表着他们抛弃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君主弘扬的思想,他主张臣子对皇帝忠心,现在留学生信奉上帝,不信奉皇帝了,自然为统治者所厌恶。

120名留学生最后只回来了94人,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是因为有部分留学生在美国身染重病已经去世,没法再回到大清,二是因为有部分人已经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他们希望就在美国,拒绝再回大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