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为何急于亲手除掉太平公主?

成泰逸


我来解读这对姑侄。

唐玄宗先天元年秋八月庚子(公元712年9月9日 ),李隆基即皇帝位,李旦退位太上皇。李旦禅位李隆基当太上皇和李唐初创李渊禅位李世民不可同日而语,李渊是被坑爹儿子逼的,李旦纯属自愿。当时李唐危机四伏,政局波诡云翳,太平公主咄咄逼宫之志蓄势待发,她的亲信嫡系遍布朝野,就在李旦禅位前一天,太平公主向李旦和李隆基发难,让钦天监的人汇报李旦,天上出了彗星,预示除旧革新,帝座不稳,太子李隆基想当天子。这一刀捅的相当狠,当年李建成就在李渊面前这么捅了李世民一刀,李渊顿生杀机,幸亏李世民急中生智想出反咬李建成淫乱后宫这一缓兵之计,才有了第二天凌晨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平公主也想借此让李旦杀掉李隆基。

可惜太平公主千算万算,没算到李旦不是个贪图权力的恋栈之徒。李旦曾经在武则天李显手下多次命悬一线,但都顽强的活了下来,并非等闲之辈,他明白自己能力有限,所以凡事不强求,应天顺命。其实打心眼里他根本不喜欢这个飞扬跋扈的妹妹,因为她和母亲武则天一样都是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可是李旦也不想和妹妹手足相残,再说了凭自己的能力也未必有胜算,可是他非常清醒,于是当太平公主让自己对李隆基下手时,他作出了一个谁都意料不到的决定,就是禅位李隆基。太平公主一看弄巧成拙,极力劝阻李旦这么做。李旦说,当年李显就是因为不听上天警告惨死的,我也曾劝他把皇位传给贤能的儿子,可他不仅不听反而很不高兴,差点吓死宝宝我,好几天没敢吃饭。我怎么能干出劝谏别人自己却不能力行的事呢。我决心已下,你们多说无益。

李隆基听说此事,赶紧入宫跪在地上,叩头请辞,我只不过立了一点小小功劳,您把我立为太子我都怕不能胜任,现在却毫无预兆要把大位传给我,为什么啊。李旦说,大唐的社稷江山能够安稳,我能够当了皇帝,这都是你的功劳。现在帝座有灾,所以我把皇位传给你转祸为福,你还有啥可怀疑的。李隆基坚决不受。李旦说,你要是个孝子的话,何必要等到在我灵柩前即位呢。李隆基哭着出去了。其实李隆基也对自己老爸的意图不清楚,以为老爸是在试探他,毕竟自愿禅让皇位这种事听说过没见过,咋就降临到自己头上来了。赶紧半夜进来看看啥情况,李旦明确跟他交了底,现在大唐有难,我有灾,社稷江山能不能稳固,咱爷俩能不能寿终正寝就全靠你了。你还是把心思放在如何对付你姑姑身上吧。老爸我绝对是诚心让位。

李隆基当了皇帝,太平公主劝李旦,你虽然让位了,但是国家大事还得管,不能就这么撂了挑子。但是李旦私下跟李隆基说,你要以天下大事为重,当然我也不是就这么不管了,当年舜帝传位给大禹,还会亲自巡狩。如果有军国大事,咱爷俩还得商量着办。李隆基答应了。其实这都是表面做给太平公主看的,太平公主眼线遍布朝野,免得让她疑心。然后父子俩分了工。李旦称朕,命令称诰,每隔五天上一次朝。李隆基自称予,命曰敕,每天上朝。三品以上大员的任命罢黜要李旦裁决,其余政务归李隆基处理。

其实李旦这一招就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明朗化了。你们不是互相不服吗,那你们到了走两步的时候了。鹿死谁手就看谁的手艺高了。于是李隆基嫡系、宰相刘幽求和右羽林将军张暐就跟李隆基汇报,咱们手里掌握御林军啊。另三个宰相窦怀贞、崔湜、岑羲都是太平公主的人,日夜为谋不轨。如果咱们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铁定遭殃。我们已经合计好了,就等您一声令下。如果您犹豫不决,太上皇何以得安!两人把话说到这份上,也就叫图穷匕首见了。李隆基要是不赶紧想辙,就怕你们父子不得好死。没想到张暐这个猪队友不小心把计划泄露了,李隆基大惧,将几人全部流放,身边更加没人了。这跟李世民动手时犹豫不决何其相似。可见无论多么果决勇毅的人都有犹豫不决的时候。

又过一年,李隆基改元开元。此年六月,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及薛稷、王晋、常元楷、李慈、李钦、李猷、贾膺福、唐晙及奸僧慧范等图谋废掉李隆基,还与宫人元氏谋划在赤箭粉中下毒把李隆基毒死。赤箭粉就是天麻粉,因为根茎赤红如箭杆,故名。有“利腰膝,强精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之作用,说穿了就是补肾的药。李隆基每日清晨会调服一盅赤箭粉补补。李隆基嫡系王琚闻知消息劝谏,箭在弦上,不可不速发。张说从洛阳给李隆基送来一把佩刀,让他当机立断。崔日用也劝李隆基早断。李隆基说,我就怕把我爸吓着。崔日用说,天子之孝在于安四海。若奸人得志,则社稷为墟,你的孝顺体现在哪里呢。

李隆基于是果断下手,将太平公主党羽一网打尽,太平公主逃入终南山的寺庙里,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儿子们也被赐死。只有薛崇简多次因为劝谏太平公主交出权力被母亲鞭挞惩戒,特免死,赐姓李,官爵如故。太平公主被抄家,财货山积,珍物侔于御府,厩牧羊马、田园息钱,收之数年不尽。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留下一个后遗症,就是宦官得势。李唐从开国起就不用宦官,武则天虽然一介女流,也不用宦官。可李隆基却是靠高力士为首的宦官势力夺取了天下,因此宦官之盛自此始,最终李唐王朝也亡在宦官手里。


唐风宋月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在平定韦后之乱的过程中结盟的。韦后与其女安乐公主鸩杀中宗李显之后,越来越表现出篡位之心。身为武则天之女的太平公主深感危机,她决定寻找一个强有力的外援,谁是最合适的人选呢?很快,临淄王李隆基进入她的视野,李隆基是相王李旦第三子,太平公主看中他的,不仅是因其风神俊朗、沉稳果绝,还有这个年轻小王暗中积蓄的人脉。李隆基很早就和皇帝卫队——万骑的成员们交好,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却可以一当十骁勇无比,必要时绝对是一支奇兵。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诛杀韦党的行动史称“唐隆政变”,唐少帝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李隆基亲率一哨人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进羽林兵营,并一路杀向宫中,将仓惶失措的韦后和安乐公主斩于宫墙之下,并将韦氏家族的聚集区彻底夷平。此后,他和姑母太平公主一起请出了相王李旦——自己的父亲,将其拥立为帝,也就在这场政变发生之后第七天,李隆基被正式立为皇太子。

实际上,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并非一帆风顺,他遇到的最大阻力,正是唐隆政变的另一位主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深知,这个年轻小侄太过聪明果绝,她必须对李隆基的权力加以扼制,才会赢得在朝中的主动。正因如此,在将睿宗推上皇位的第一时间,她向这位皇兄推荐的太子人选,并不是有着拥立之功的李隆基,而是以立嫡立长的堂皇理由推举了睿宗的长子李成器。好在李成器有自知之明,主动辞让了太子之位,李隆基这才被立为太子。

而此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日趋白热化。从神龙政变到唐隆政变,太平公主的野心在急遽膨胀,对于仁弱的睿宗,她表现出强劲的控制力,很多政令未经太平公主发话,睿宗都不能做出决断,而朝中七人的宰相之位,太平公主的势力就占了五席,与此同时,羽林军将领及一大批官员也顺风而倒,进一步壮大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当朝中文武仅有姚崇、宋璟等少数几人坚定地站在太子李隆基一边,李隆基深知自己处境危险,他必须采取非常手段了。

很快,一个历史转折出现了,公元713年,睿宗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李隆基!而对于这个转折点,我们似乎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测:迫于姑母太平公主的步步紧逼,李隆基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与父皇达成了默契,迅速促成了这场禅让大典!

新君的继位,迅速分化了太平公主的阵营,一些大臣开始转投李隆基这一边,另一些不肯依附的大臣则被李隆基罢黜流放;而太平公主也不甘示弱,她甚至买通御厨,企图毒杀李隆基,好在李隆基防范甚严,才未得逞。

而李隆基对姑母的反攻却如急风骤雨。就在成功躲过那场投毒事件之后,李隆基率先出击了,在太平公主反迹未露之时,她的骨干集团中数十人来不及抵抗,就被军士们悉数剿杀,其余党羽也一个不留,一一翦除。当双方势力在一片刀光剑影中发生惊天逆转,最后身处孤独绝望之中的太平公主,迎来的是一把冰冷的长剑。

而意气风发的唐玄宗李隆基在迈过太平公主的尸身之后,已经信心满满地俯视率土之滨。这个大唐帝国的新主人,将年号命名为“开元”,他相信,大唐江山经他的指点,必将开启一个崭新的纪元。




唐诗宋词有风云


太平公主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引一段百度文献资料介绍一下,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626年玄武门之变九十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

她以母亲武则天为偶像,自然内心也回想做皇帝,而李隆基若想保住其父保住自己的皇位,就不得不与他这位好姑姑针锋相对,不杀太平公主,李家皇位就坐不稳。

于是在太平公主没反应过来之前,他先下手为强,杀死自己的姑姑,保住其父的皇位。假如李隆基不先下手,对他不满很久的这位好姑姑太平公主未必不会下手除掉他。

这就叫先下手为强,我们以史为鉴,做事要夺得先手,切不可犹豫不决,落入他人手中。


历史游戏影视评论


这个问题描述不准确,太平公主是自杀死的,虽然让太平公主自杀的命令是李隆基下的。至于双方的冲突,是多年来矛盾的积累,最后的结果只能证明李隆基技高一筹。

分赃不均,双方盟约破裂,开始产生矛盾

在联合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的过程中,双方是同盟。太平公主提供情报,李隆基负责具体实施。之后太平公主权势更盛,却不想给李隆基分润权力,试图阻止李隆基当太子,双方的矛盾从此产生。

双方都在暗地里做文章,矛盾逐渐激化

太平公主能够一定程度影响懦弱无能的唐睿宗李旦,虽然李旦不是个傻子,有一定的政治智慧,但无力改变局势。于是,太平公主在朝政、高官任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决定权。并借机不断向李隆基发动进攻,准备废掉李隆基,换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皇太子;

但李隆基经过唐隆政变之后,已经在忠于唐朝的一批官员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李隆基对太平公主的攻击行为,甚至有意将李隆基塑造成一个孝顺儿子、孝顺侄子的形象,这无非是为尊者讳而已,李隆基占据皇太子位置,唐隆政变大功,已经积攒了一批人脉,并非像想象中的毫无还手之力。

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来自于政见的不合,李隆基及支持他的姚崇、宋璟、张说等人应该是改革派或者叫建制派,有一套治国方法,属于正统的知识分子。而太平公主一派大多是幸进小人,是为了依附权力而围拢在太平公主周围。实事求是说,太平公主掌权期间并没有做什么有利于国家的大事,只知道敛财,并且阻止了姚崇、宋璟等人对韦后、安乐公主时期乱政进行拨乱反正,并把他们罢相后贬离长安。

太平公主的胡作非为,把一大批忠于唐朝、想要有所作为的官员推到了李隆基一边。

到了这时矛盾白热化,唐睿宗已经无力控制

这时是太平公主权势最盛的时候,朝中七位宰相,依附太平公主的有五人。好在李旦并不彻底糊涂,保留了一直对抗太平公主的韦安石任宰相,并继续给李隆基加大权限,从太子监国直到传位给李隆基,自己退回去当太上皇。

这时太平公主仍然不死心,说服太上皇李旦仍然保留一部分权力,包括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免权和重大国事的决定权。这才是李隆基要对太平公主下死手的原因。

继位初期的李隆基地位并不稳固,无论是太上皇李旦还是太平公主都有能力废掉他。李隆基在继位初期就开始了对太平公主的谋划,让宰相刘幽求暗杀太平公主,但事情泄露,只得把刘幽求贬官到岭南(先天政变后又把刘幽求召回来重新任宰相)。

之后李隆基整整筹备了一年,在继位刚满一周年时发动了先天政变,只用了三百精锐就抓捕杀掉了大多数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逃到寺庙中躲了三天,出来投降后被李隆基要求自杀。第二天,太上皇李旦彻底放弃所有权力,李隆基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

总之,表面上看李隆基一直在退让,但只要太平公主不放弃权力,这一天早晚会发生,双方的矛盾无可调和。如果太平公主赢了,可能会是第二个武则天。幸好李隆基赢了,用这种流血最少的方式掌握了权力,不得不说,大唐是幸运的。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他们确实曾经是盟友,但是那是在有共同危难之时,他们联手对抗韦后一党,一旦危机过去,至高无上的权力是不能与人分享的,李隆基、太平公主这对强人,势必只能搏一个你死我活。


神龙政变后,李唐王朝复辟,中宗李显复位,但他没有任何革新弊政的意思,反而对皇后韦氏百般纵容,准许她垂帘听政,他们的女儿安乐公主更是妄图做皇太女。韦后与安乐公主在朝野肆意卖官鬻爵,扩张势力,收拢了包括武三思、上官婉儿在内的武周时期重要人物,意图独霸朝纲,韦后更想着学婆婆武则天成为第二个女皇。但在他们的权力之路上,有两人不可避免的挡在前面,那就是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小女儿,也是唐朝和武周政坛不倒翁。武则天在位时一直与太平公主讨论国家大事,让她参与政务,故而让她逐步历练成长,拥有高明的政治手段和遍布朝野的势力。李旦更是曾经的皇帝,并且是因他主动避位,才有中宗回朝成为武则天的太子。更重要的是神龙政变后,李旦加号安国相王,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封地达到前无古人的鼎盛,李旦五子、太平公主的丈夫和三子都是王爵,更有无数遍布朝中的亲信。

韦后和安乐公主对李旦和太平公主自然是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但太平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灯,故而一直未成。结果,中宗李显却被二人毒杀。韦后立李显幼子李重茂为傀儡皇帝,大权独揽,将韦氏亲族安置在重要岗位,把握军权。眼见韦后距离女皇桂冠只有一步之遥,李隆基出手了。因为如果不再及时插手,李氏宗族势必遭到灭顶之灾。


李隆基时为临淄王,少年即有谋略。他利用无官职的空闲,笼络了禁军“万骑”(皇帝亲兵卫队)中对韦氏不满的武将,又得到姑母太平公主的准许,和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训一同设计兵变。在禁宫埋伏,发动唐隆政变,斩杀韦氏禁军将领,统摄御林军,杀入宫中,尽诛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和一干主要宰相亲信。事后,次日早朝太平公主在朝堂将小皇帝李重茂从御座中一把扯下,拥护哥哥李旦重登皇位。李旦复位,因李隆基之功,其长兄李成器主动让位,李隆基成为太子。


于是,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因为太平公主太厉害了,她在韦后伏诛之后立刻收揽了原本依附韦后的一干大臣,加上原本在朝中的势力,地位已然不能撼动。而李隆基自然心有抱负,李旦一向对权力淡漠,于是国家大事先问太平公主,再问李隆基。长此以往,二人自然出现摩擦。李旦在其中不胜其烦,最后干脆退位,但仍保留了三品以上官员任免权和重要的生杀大权。而这样的举动非但不能削减矛盾,反而使矛盾激化。李隆基虽然登基却无法大展拳脚。李旦对太平公主的要求基本全都允诺,最后“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李隆基这个皇帝基本被架空。


至此,姑侄二人已经势不两立。太平公主联络两个御林军将领,联合诸多党羽,意图于先天二年七月初四发动兵变,推翻李隆基,另立傀儡天子。谁知秘密泄露,原本中立的宰相魏知古将消息通报李隆基。李隆基提前下手,于七月初三发动政变,将太平公主笼络的两个御林军将领诛杀,亲率亲信杀入宫中,尽诛依附太平公主的一众宰执大臣,兵部尚书郭元振率军控制太上皇李旦,下诏诛杀太平公主一党,并于次日彻底还政李隆基,再不敢于朝政。太平公主逃亡终南山,几天后走投无路黯然返回长安,被李隆基下诏赐死。

李隆基杀太平公主,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所谓天无二日,两个强势政治人物互不相让,必然要拼个鱼死网破。太平公主之死也结束了武则天垂帘听政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牝鸡司晨”状态,李隆基大权独揽,开创开元盛世。


伊耆角木


当时的太平公主俨然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李隆基不除去太平公主,恐怕连登基都没有机会。当时的情况是太平公主的势力已经到了可以左右皇帝。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李隆基再无阻碍。


张医仙010


太平公主象极武则天,对玄宗有威胁


戚建一


太平公主急欲除李隆基,獨攬權力………………


长河日圆1


为自己登基扫平最后的障碍!


手机用户608707479波


太平公主的势力其实要比李隆基大的多,李隆基虽然当上太子,但并没有实权,七个宰相里五个出自太平公主门下,他只是奋力一博自保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