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追殺劉備,為何看到一白袍老將轉身就跑?

羽評郡主


再被陸遜火燒連營前,劉備可以說是達到了人生的高潮。他藉口為關羽、張飛報仇,興全國之兵而東征孫權,一路連戰連勝,大有吞併江東之勢。可是,隨後陸遜穩準陣腳,在夷陵大敗劉備。這一年,是公元222年,也是劉備又巔峰墜入深淵的一年。

在夷陵之戰後,陸遜率軍在後掩殺潰逃的劉備,而劉備則丟盔卸甲,撒開花地往回奔命。可就在此時,幾乎已經絕望的劉備見到了一位白袍老將,他懸著的心也就隨即放下了。這位老將不是別人,正是五虎上將中的趙雲。

趙雲雖老,但威名尚在,且勇力過人。趙雲當年大戰長坂坡,在曹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身懷阿斗斬殺了曹操麾下五十多員名戰將,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可謂是一戰成名。因此,但陸遜見趙雲出現在前方後,隨即便調轉馬頭,命令收兵。

可即便如此,趙雲還是在戰場上大秀槍技,一槍便刺死了東吳的大將朱然。在陸遜撤兵的同時,趙雲還引軍衝殺了一陣,將劉備救出。此戰中,老將趙雲再立奇功,可以算是劉備父子的大恩人了。

然而,以上情節卻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所設計的,絕非真正的歷史。歷史上的夷陵之戰,劉備雖然大敗,但還是僥倖退走了,而陸遜並沒有奮力追殺,更沒有趙雲救主的戲份,更談不上一槍賜死大將朱然了。

陸遜之所以不奮力追殺劉備,主要的考慮還是顧忌曹魏一方會趁機偷襲。與劉備不同,東吳一方始終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故而在夷陵大敗蜀軍後,並沒有全力追殺,為的就是為日後孫劉繼續結盟留有餘地。事實證明,這一決策是比較明知的。

劉備當時之所以會集中全力東征,除了痛恨孫權派人偷襲了荊州外,更主要的還是有些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他覺得,在穩固了漢中以後,可以集中力量先滅掉東吳,然後再分兵討伐曹魏。可是,這個美夢並未實現。

在劉備東征的初期,陸遜並未迎其鋒芒,而是誘敵深入,看準時機後才予以反擊。從這一點來講,劉備的失敗還是輸在了急躁上。不過,即便是慘敗以後,劉備還是選擇留在白帝城,而沒有回成都。

劉備的意圖很明顯,他一方面是防範東吳進攻,另一方面則是還想著伺機討伐東吳。只可惜,命運並沒有給劉備機會,數月後,劉備病死於白帝城。

再次回顧《三國演義》中趙雲嚇退陸遜的情節,便可發現,羅貫中是在極力地凸顯趙雲的忠勇,用這位常勝將軍來幫劉備找回些尊嚴。因為整部書中作者對於蜀漢陣營是具有非常明顯的感情傾向的,無論是夷陵之戰後的趙雲救劉備,還是長坂坡時的子龍救阿斗,皆是如此。


夕陽下的晚楓


持矛舉火破連營,玄德窮奔白帝城。一旦威名驚蜀魏,吳王寧不敬書生。

這是《三國演義》中稱讚陸遜在夷陵之戰大敗蜀漢昭烈帝劉備的事蹟,夷陵之戰中,名不見經傳的陸遜,擊敗身經百戰、戎馬一生、老謀深算的劉備,陸遜一戰成名,威震蜀漢與曹魏,那麼夷陵之戰,過程是怎樣的呢?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稱帝后,起兵75萬大舉伐吳,大軍集結在白帝城,前軍已向東吳進發,這時吳國使臣諸葛謹求見劉備欲求和,劉備不肯。劉備以馮習、吳班、張南等為前鋒,所到之處吳軍不是望風而逃就是投降,一直殺到宜都。

蜀將馮習、吳班、張南會同關興、張苞攻打宜都,宜都守將有孫桓、朱然、李異、謝旌、譚雄,一番戰鬥,李異、謝旌、譚雄被殺,朱然落敗,孫桓被困,吳軍大敗。



蜀漢老將黃忠在222年正月加入戰鬥,黃忠自恃勇武,不聽眾人勸說 ,一心要與吳將戰鬥,因為輕敵,被吳將潘璋、周泰、韓當、淩統圍在當中,而吳將馬忠一箭射中黃忠,正在這裡,關興與張苞來救,擊退吳軍,救回黃忠,但黃忠還是氣絕而亡。

劉備聽說黃忠戰死,非常憤怒,親率大軍,兵分八路,水陸並進,蜀軍氣勢大盛,勢如破竹,殺得吳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而甘寧也被沙摩軻所殺。關興遇到殺父仇人潘璋,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關興斬了潘璋。而投降東吳的糜芳和傅士仁乘亂殺了馬忠,投降劉備,結果兩人卻被劉備殺了祭奠關羽。



東吳此時因屢屢兵敗,因此將範疆、張達及張飛的首級送還劉備,並遣使求和,劉備仍不肯,殺範疆、張達祭奠張飛,而東吳求和不成,只得拜陸遜為大都督,總領兵馬,對抗蜀漢。

陸遜來到夷陵前線,拒不出戰,劉備派出蜀軍辱罵、引誘東吳參戰,陸遜就是不出戰,到了六七月的夏天時,由於天氣炎熱,劉備捨棄水軍,上岸紮營,前後連營七百餘里,魏帝曹丕得知後,預估劉備不懂兵法,哪有連營七百餘里拒敵的,劉備肯定要戰敗,因此曹丕下令讓曹仁、曹真、曹休各領一路兵馬,兵分三路,準備襲擊東吳。



與此同時,馬良回到益州向諸葛亮彙報情況,看到劉備的兵力部署圖後,馬上判定劉備會兵敗,諸葛亮準備去前線幫助劉備。

馬良問:如果陸遜追來怎麼辦?

諸葛亮說:陸遜不會追來,成都可保無漾。

馬良問:陸遜為什麼不會追來?

諸葛亮說:因為魏軍會襲擊陸遜的。皇上如果有閃失,可以到白帝城避難,我已在魚腹浦佈下十萬精兵阻擋。



再主夷陵前線,陸遜用淳于丹試探劉備的虛實後,下令朱然、韓當、周泰另領一路吳軍,士兵抱著茅草,帶著火種到蜀營順風放火,初更時分,東南風大起,吳軍四處放火,蜀軍多個營寨著火,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劉備見情況不妙,趕緊向西邊逃,徐盛、丁奉夾攻劉備,劉備被張苞、傅彤所救,逃入馬鞍山,陸遜率大批人馬將馬鞍山團團圍住,張苞、傅彤死守關口,阻擋吳軍。隨後關興也帶著一支部隊殺向山來保護劉備。

黃昏時分,張苞、傅彤、關興保護劉備突圍,關興在前,張苞在中,傅彤斷後,乘黑衝下山去,吳軍很快追來,忽然前邊被吳將朱然領兵擋住退路,後面陸遜率領大批吳軍喊殺聲越來越近,而關興、張苞又不能突圍,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突見一白袍老將從朱然軍處殺來,所到之處吳軍紛紛掉落山澗,劉備一看大喜,原來是常山趙子龍來了。



趙雲都督江州,因為得知蜀軍戰敗,劉備危急,因而特意率軍趕來,陸遜一看到趙雲,就馬上下令退軍,而吳將朱然與趙雲作戰,只一個回合,就被趙雲刺於馬下。趙雲救出劉備,護送劉備回到白帝城,再返身去救蜀軍其它人。

為什麼陸遜一看到白袍老將趙雲,就立即下令退軍呢?

1、趙雲神勇,吳軍皆不是對手,再追也沒什麼用,打不過趙雲。

2、蜀漢援軍已經到來,已失去殺劉備的最好時機。

3、魏國大軍已蠢蠢欲動,準備襲擊東吳,這個時候陸遜不能再與蜀漢交戰,必須回軍應對魏軍威脅。

4、諸葛亮已經在陸遜回軍路上,一個叫魚腹浦地方佈下八卦陣,要不是諸葛亮的岳父相救,恐怕陸遜出不了八卦陣。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白袍將軍指的是趙雲,但實際上在陸遜追殺劉備的過程中,無論是正史或者是《三國演義》,陸遜都沒有親眼見到到趙雲。無論演義或者正史中,陸遜只是聽聞了趙雲救援劉備,所以便命令退軍了。



演義中趙雲勇猛異常

在演義中,夷陵之戰時,陸遜在初更時分放火,也就是現在的晚上七點到九點這段時間。此時的劉備兵敗如山倒,倉皇逃命之時,關興在前,張苞在中,傅彤斷後,以此保護著劉備下了山。

到了黎明時分,劉備逃到了江邊,但這時江邊突然出現了東吳將領朱然,劉備仰天長嘆,自己將會命喪於此地。但此時奇蹟出現,趙雲率領一支軍馬殺來,並且一槍將朱然挑下了馬,劉備因此免於危難。



朱然死後,陸遜聽聞趙雲趕來,所以急忙命令了暫時撤退。這裡估計是羅貫中為了突出趙雲的勇猛形象,所以編造了趙雲殺死朱然的事情,陸遜也聽聞了趙雲的勇猛,所以考慮到軍隊戰鬥了一夜,想來也應該好好的休息休息了。

之後,陸遜再次進兵追擊,在漁腹浦進入了諸葛亮的石陣,不料被石陣所困,幸虧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前來營救,所以陸遜逃過一劫。之後也預感曹魏攻打荊州,所以就放棄了劉備。



正史中趙雲掌控大軍

夷陵之戰前,劉備安排了趙雲負責東征大軍的後勤問題,因此留守江州,而江州就今天的重慶一代。

當六月份時,劉備在夷陵兵敗,吳軍窮追不捨,當時劉備撤退到秭歸時收攏了一部分殘兵,之後又到了永安,這時的吳軍自然窮追不捨,試圖擴大戰果,所以派遣了李異和劉阿躡踵而至,駐紮在南山之上。



到了八月的時候,劉備聚攏了相當一部分的殘軍,之後又退守到了相對險要的白帝城(今奉節),而且趙雲從江州帶了兩萬軍隊而來。

《傅子》記載劉備夷陵之戰率軍十萬伐吳,損失了八萬左右。而《三國志》中只說劉備在火燒當夜損失萬餘。以此可見趙雲來到之後,白帝城最少兵力也在四萬左右。而陸遜在夷陵之戰中的軍隊大概有五萬左右。以此可以推斷雙方兵力不相上下,而劉備據險而守,陸遜根本無法攻下白帝城,所以選擇了退軍。



當時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曹丕在劉備失敗後,也選擇了率軍征討荊州,所以陸遜必須放棄西進而在荊州佈防。為此劉備還寫信恐嚇陸遜自己還會東征,這時孫權非常害怕劉備和曹丕聯合伐吳,所以上表請和。最終劉備在曹丕失敗後,同意了孫權的請求。


我是越關


劉備被火燒聯營之後,馮習就護著劉備突圍,這時候吳將徐盛殺到,馮習就與徐盛撕殺起來,讓劉備離開。可是徐盛直接不管馮習,真接去追劉備,劉備正慌的時候,又來了一隊吳軍,是丁奉。

徐盛和丁奉兩邊夾攻劉備,這時候,有一支軍隊殺了進來,劉備來看,原來是張飛的兒子張苞率著御林軍前來救援。

張苞護著劉備撤退,又來了一支軍隊,是蜀將傅彤,兩支部隊就合兵一處,護著劉備到了馬鞍山,這時候陸遜的大部隊也過來了,將馬鞍山圍住,張苞與傅彤就據著山口,抵擋住吳軍。

兩軍交戰,死傷無數,第二天,吳軍放火燒山,這時候又有一支部隊趕至,一看,是關羽的兒子關興趕到,關興說:請陛下趕緊撤往白帝城!劉備說:誰來斷後?傅彤說:我來斷後。

就這樣,關興、張苞護著劉備前往白帝城,這時候又從江岸邊出現了一支部隊,是吳將朱然,斷了後路,關興與張苞衝進敵陣,重傷而回。這時候陸遜大軍追至,劉備覺得自己會命喪於此。

正當這個時候,又有一支部隊趕至,是趙雲。趙雲之間留在江州,聽說吳蜀兩軍交戰,就速速前來救援,而陸遜聽說來救援是趙雲,就命令吳軍撤退。

為什麼陸遜一聽說是趙雲,就趕緊撤退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第一,趙雲是名將,長坂坡裡七進七出,斬殺一百餘將,而趙雲也隨劉備到過東吳,很多吳將都見識過趙雲,陸遜知道吳將不是趙雲的對手,很容易被趙雲擊殺。要是趙雲擒賊先擒王,將陸遜殺了,那就尷尬了。

第二,有趙雲的地方,很有可能有諸葛亮,也說明益州的救兵趕到了,而諸葛亮擅長於打埋伏戰,表面上劉備是大敗,但難保諸葛亮就在不遠處,到時候中了埋伏就不好了,陸遜在回去的魚腹浦就中了諸葛亮的八陣圖,幸好有黃承彥帶他出去。

第三,趙雲畢竟很厲害,如果在此地撕殺太久,那麼魏軍趁這個機會進攻東吳,那麼東吳空虛,就危險了,果不其然,當陸遜回去的時候,曹軍就有曹休、曹仁、曹真三路幾十萬進攻東吳了。

陸遜畢竟有勇有謀,當他看到趙雲的時候,就想到了各種可能性,覺得再打沒有什麼好處,所以就立馬下令撤軍。


歷史簡單說


這個白袍老將陸遜認識,他叫趙雲!當時趙雲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帶了一支9000多人的生力軍。這一支部隊嚴陣以待,以逸待勞,陸遜選擇撤退是對的。

陸遜有建立完整的情報網,對於蜀軍的佈防是清清楚楚,在劉備征討東吳之前張飛被殺,張飛的部隊缺大將,於是劉備就把趙雲調過去擔任主帥重整部隊(趙雲資歷夠),這是趙雲沒有參戰夷陵的主因。

本身張飛的部隊就是蜀漢的最精銳部隊之一,一直以來都是蜀漢的先鋒,蜀漢最好的人員跟裝備都是優先供應這支部隊,所以這支部隊戰鬥力是非常強的。這支部隊在趙雲的整訓下休整了將近一年,屬於神來殺神佛來殺佛的狀態。所以當陸遜看到趙雲的時候就知道他的部隊到了。

陸遜的部隊雖然也不差,但是這支部隊已經跟劉備打了一年仗了,建制因為士兵傷亡被壓縮很多;而最關鍵的是,夷陵山地700裡,陸遜的部隊已經連續追擊了700裡了,從士卒的體能跟精力上已經達到了極限,假如跟趙雲的生力軍遭遇的話肯定吃不了兜著走。


優己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不料卻被書生陸遜打得大敗而歸,追兵追到馬鞍山的時候,突然留守在江州的趙雲出現,嚇退了東吳的追兵。

那趙雲怎麼會突然出現?陸遜真的害怕趙雲嗎?


劉備在攻江東前的準備

在大舉進攻江東之前,劉備在內部已經做了不少的準備,“遂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虎威將軍趙雲為後應,兼督糧草”。幸虧劉備有所準備,才不至於被曹魏和江東兩方面夾擊,安排趙雲兼督糧草也保證好了後路。

也是因為趙雲的心細和遠見,知道劉備此行必定不能成事,在一聽到吳蜀交兵的時候就做好出兵的準備,才能在劉備大敗馬鞍山的時候及時出現。要不然等到劉備戰敗的消息傳到江州再出兵,劉備早就全軍覆沒了。“時趙雲在江州,聞吳,蜀交兵,遂引軍出”。


陸遜真的是怕趙雲嗎?

我認為陸遜一方面是怕趙雲,畢竟長坂坡七進七出,攔江救阿斗肯定是聽過孫夫人提過的,而另一方面則更怕自己重蹈劉備的覆轍。

陸遜火燒連營的時候是晚上八九點,這點在現代來說當然不算黑,但在沒有照明工具的古代沒有來說卻已經是很晚的,普通人家這時候可能都睡覺了。

“先主正慌急之間,此時天色已微明,只見前面喊聲震天,朱然軍紛紛落澗,滾滾投巖:一彪軍殺入,前來救駕”。來救駕的就是趙雲了,而陸遜一聽說是趙雲前來,就急忙退軍了。

可以看出陸遜怕趙雲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怕自己會和朱然軍隊一樣“紛紛落澗”,畢竟山地戰不適合江東水軍,卻恰恰是蜀漢士兵的強項。

劉備就是因為被拖在了叢林茂盛的夷陵一帶,才中了“火燒連營”之計,何況當時正值天黑,山路崎嶇,又有蜀軍支援前來,要是自己也被拖在了馬鞍山的話,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狐史首丘


陸遜看到一白袍老將,轉身就跑,這位白袍老將肯定不是薛白袍,況且薛白袍也不老啊。劉備手下符合這個人設的只有趙雲了,趙雲自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跟著劉備混,到劉備夷陵之敗的這年是章武2年,也就是公元222年,跟了劉備23年,當年的白袍小將,頜下的鬍子大約也都白了。白袍依舊很白,但是人已經老了。


1,夷陵之戰劉備未必錯,曹丕太慫。


夷陵之戰前,反對劉備出兵的其實只有趙雲,諸葛亮很聰明的一言未發。


而劉備出兵攻打孫權時,也不全是為了給關羽報仇的義氣之舉,他有自己的算計,自己出兵攻打孫權,曹魏看到孫權被攻擊,肯定也會出兵來攻打孫權,孫權腹背受敵即使不死也會脫層皮,這樣不僅為關羽報了仇,還把荊州拿回來了。

如果曹魏此時依舊是曹操主事,那麼他這部險招很可能奏效,當年赤壁之戰,曹操在孫劉聯盟的手下吃了大虧,這時候孫劉鷸蚌相爭,曹家這個老漁翁焉能放棄這個可以得利的機會。


但是可惜這次曹家的當家人不是曹操,而是曹丕。


這時候曹丕剛剛當上皇帝,皇位是逼漢獻帝禪位得來的,他此時很希望別人能尊重自己這個老大,這時在劉備兵鋒之下的孫權給曹丕遞過來效忠的表章,曹丕一看很高興,我這老大有人認可了。


他手下大臣劉曄提醒他這時孫權的緩兵之計,我們應該直接不理他,出兵揍他會得到更大的利益,但是曹丕卻猶豫了:


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


正是由於曹丕的猶豫,導致孫權可以專心對付劉備,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


等到曹丕醒悟過來,孫權只是寫封信口頭表示你是我的老大,他自己一點實際利益都得不到時,曹丕幡然悔悟,他派遣三路大軍兵打孫權,但是已經晚了,孫劉之間的仗已經打完,孫權故技重施,向劉備請和,這時劉備已經無力一戰了只能答應議和。


然後孫權騰出手來全力對付曹丕,所以這次千載難逢的孫劉決裂中,曹丕白白損失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劉備一輩子喜歡刀尖上跳舞,富貴險中求,夷陵之戰他依舊秉持一把梭哈的優良習慣,可惜因為錯估了新上桌的曹丕的能力,導致這次大敗。


2,歷史上的趙雲和演義中的趙雲


《三國演義》上,趙雲聽說劉備戰敗,出兵來救,碰上了吳國大將朱然,趙雲大喝一聲一槍就把朱然挑與馬下,算是部分給關羽報了仇,因為朱然是當時擒拿關羽的吳將之一。


《三國演義》寫道:


忽見東南一帶火光沖天,雲心驚,遠遠探視,不想先主被困,雲奮勇衝殺而來。陸遜聞是趙雲,急令軍退。雲正殺之間,忽遇朱然,便與交鋒;不一合,一槍刺朱然於馬下,殺散吳兵,救出先主,望白帝城而走。


趙雲孤勇的形象躍然紙上,這點描寫和長坂坡單騎救主如此相像,不過歷史上卻未必如此傳奇。


歷史上和演義上一樣,趙雲曾經力勸劉備不要伐吳,但是劉備沒聽,但是還是讓趙雲督江州,江州就是現在的重慶,這是和吳交戰的後方,劉備其實把自己的後路後背交給了趙雲,對他還是很信任的。

到了劉備在秭歸戰敗,趙雲聽到消息率兵增援時,劉備已經平安退到永安城了,這地方也就是著名的白帝城。


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所以趙雲也就沒有機會槍挑朱然,朱然也平平安安的活到病死。


陸遜沒有緊追劉備不放,倒不是怕趙雲的增援兵馬,也不是看到趙雲就嚇得尿褲子了,趕緊退兵,他真正怕的其實還是背後的曹丕。


曹家兵精糧足,在三國中佔有絕對的優勢,而吳國和魏國緊密相連,唇齒相依,魏國平時都時不時的都要來吳國打打秋風佔便宜,如果陸遜全力對付劉備,曹丕在背後再打黑拳,吳國絕對吃力不討好。


所以戰敗劉備,陸遜見好就收,沒有乘勝追擊。


又備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禽,乞復攻之。權以問遜,遜與朱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


所以歷史上趙雲沒有牛叉的嚇退陸遜追兵,但是,因為陸遜真的退兵了,所以演義上就可以把這故事演繹的很神奇了。

這大約就是主角光環了,劉備此時已敗,灰頭土臉的,但是老將趙雲這時候可以隆重出場了,白馬銀槍威風凜凜,他在小說中的設定本就是常勝將軍,這時候羅貫中讓他提前出場,貫徹其不敗的神話。

=====================



薛白袍


劉備老年而驕,自認為用兵老道,不聽眾臣之言,親率七萬大軍伐吳,最終中了陸遜的圈套兵敗而逃。陸遜親領吳軍鐵騎一路上不停的追擊劉備,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劉備快被吳軍追上了,心想我命休矣;當此危難之時,趙雲一身白袍一騎白馬,領數千精兵來援,陸遜見趙雲來援,急令大軍回撤。為何陸遜見到趙雲就撤兵呢?原因有三:其一、趙子龍有萬夫不擋之勇,當年百萬曹軍皆被趙雲戲耍,何況陸遜的數萬人馬呢?其二、趙子龍有勇有謀,並非一般的猛將,而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將才,有他在的話再想擊殺劉備已無可能;其三、蜀軍來援,那麼曹軍必然會來攻,為了安全起見,還是先撤兵保存實力再擇機而動。

劉備取得益州後,孫權來索要荊州,劉備說先還一半;孫權的使者來取,關羽不給。當時曹軍正在攻擊關羽,關羽採用水淹之計擊敗曹軍;此時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身死。劉備在成都當了皇帝后,日思夜想為關羽復仇,並想先佔領較弱的東吳,再合蜀吳兩國之力北上滅曹,以此完成統一天下的理想。劉備不顧群臣苦諫,毅然親率大軍七萬東出伐吳,一路上蜀軍連連告捷,劉備由此更加驕傲輕敵。陸遜採用誘敵深入之計,讓蜀軍深入東吳地界三百里,然後吳軍據險頑守,蜀軍進攻受到挫折。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陸遜發現戰機已到,於是採用火攻計,一下燒掉蜀軍的百里連營,蜀軍全軍覆沒,劉備僅以身免,並逃到白帝城。

陸遜大軍追擊到了白帝城,正打算攻城活捉劉備,這時蜀國後將軍趙雲領兵來援,趙雲縱馬廷槍,一槍將吳國大將朱然刺死於馬上,東吳軍大亂;陸遜見趙雲英勇不減當年,急令大軍撤退,以避開趙雲的鋒芒。陸遜見到趙雲,就知道蜀國援軍已到,自己再去圍攻白帝城短時間內無法取勝,如果諸葛亮親自到白帝城主持反擊戰,那麼他陸遜必敗無疑。同時曹軍也在長江邊上游蕩,隨時都有偷襲東吳的可能,如果陸遜在白帝城跟蜀國耗上,那麼最終得便宜的必然是曹軍。因此陸遜當機立斷,下令退軍防守。孫權見劉備駐守白帝城,且有增兵的動向,於是主動向劉備請和,劉備心力憔悴之下,同意孫權的請和。同年九月魏軍攻吳,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病逝白帝城,軍國大事皆託於丞相諸葛亮。


大秦鐵鷹劍士


您好!我是雞湯,我來認真回答您的問題。

我把您的問題,理解為陸遜對”進攻頂點“的判斷。也就是在追擊時,追到什麼地步就不追擊了。

毫無疑問,陸遜在夷陵戰後對劉備軍的追擊,屬於夷陵之戰的戰役追擊階段,這個階段是必須堅決、勇敢追擊的,因為,通常一個戰役,絕大多數的戰果發生在追擊階段。如果追擊得不夠充分,劉備軍在後撤一段後,重新整頓軍馬,那就白忙活了。

我們先不考慮曹丕軍的威脅,只看吳蜀交兵的情況,我們可以判斷出,陸遜即使不考慮北邊的威脅,也不可以再追擊下去了。

我們先看吳軍的情況:陸遜的追擊,距離已經足夠遠,已經追擊到了巫縣附近,接近白帝城了。基本就是,劉備從哪裡來的,回到哪裡去了。之前,把劉備逼得”兵力不易展開“”補給困難“的區域,現在留給陸遜了。

吳軍追擊得足夠遠,已經接近了“進攻的頂點”

此時的地理環境,對吳軍極為不利。要知道,在若干年後,當蜀國滅亡之後,蜀國的亡國之將羅憲,都能利用這裡的地形擊敗東吳名將陸抗(陸遜兒子)的進攻。

再看蜀軍方的情況:劉備回到白帝城(此時,還算健康),趙雲引江州軍進駐白帝城。可以說,蜀軍的軍力在此處得到了加強,不再是靠“追擊戰”就能擊退的部隊了。

因此,作為卓越的軍事將領,陸遜自然不會再追擊下去了。

那個那個····我才是大BOSS,你們把我忘了?

那麼······剛才我們沒有考慮北邊的威脅,如果加上對曹丕的忌憚的話,追擊自然就不進可以行下去了。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陸遜追殺劉備,這在《三國演義》講夷陵之戰的那一回裡曾有過這一場景,這裡我先來為大家大致講述下當時的情節是如何的。

當時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吳軍想乘此機會抓住劉備,於是率大軍追殺劉備。劉備在逃亡時被吳將朱然率軍截住了去路,而此時後面又有陸遜的大軍追來。劉備進退兩難,陷入絕境,甚至還說出了“吾命休矣”這種話。

在劉備這生死存亡之際,奇蹟出現了,趙雲自江州率軍奮勇衝殺而至,相當及時趕來了。而陸遜聞是趙雲,急令軍退,朱然則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接著趙雲殺散了吳兵,救出劉備,往白帝城方向而走。

所以這白袍老將大致就是趙雲了。至於為何陸遜見到趙雲就要跑?我們這裡只能從演義角度來分析,畢竟這只是演義裡有的說法。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演義中的趙雲太勇猛了,名氣相當大,當時世人都是很忌憚趙雲的,陸遜也不例外,畢竟單騎闖入曹營七進七出救出少阿斗的事蹟當時無人不知曉。

趙雲當時雖年齡已經比較大了,但威懾力依舊還在,有趙雲在此,誰敢輕易再前進呢?趙雲就是三國演義裡的一個bug。

趙雲有萬夫不當之勇,可以輕易闖入敵人陣中取人首級,若此時再不撤退,估計被殺的就是陸遜自己的。像朱然當時沒有立馬撤退,就被趙雲簡單一回合給殺了,所以當時陸遜撤退還是有先見之明的。

當時的趙雲率援軍趕來,氣勢洶洶,陸遜軍追殺劉備殘軍多日也已疲勞,不敢與其相爭,而是先撤退避其鋒芒,在此後再做打算。在後來陸遜將兵合於一處,依舊向西繼續追殺劉備,直到遇到諸葛亮設下的八陣圖,之後才退去。



其實羅貫中老先生在演義裡還是相當為趙雲加戲的,不僅在相當危險的絕境中救了劉備一命,還一招殺死了朱然。要知道正史裡的朱然可是東吳名將,官至大司馬,吳國後期頂樑柱,居然這樣被演義設計讓趙雲殺了。

演義這樣做,最主要的是為了突出趙雲的勇猛,所以陸遜當時撤退的主要原因也應該是忌憚趙雲勇猛,先撤避其鋒芒。

當然這只是演義中的說法,正史並非如此,當時趙雲也並沒有救劉備,陸遜也沒有親自追殺劉備。



當時追殺劉備的是吳國大將孫桓所率的大軍,不過劉備還真的幾乎被擒,幸好讓士兵將物資堵塞山道,才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劉備這應該是算急中生智的自救。

趙雲是後來才到的援軍,在劉備已經逃至永安後趕來的,由於劉備坐鎮永安收拾殘兵加上趙雲趕到的援兵,讓永安的城防力量達到了兩萬餘人,陸遜想乘勝追擊擴大戰果的機會沒有了,而這個時候曹丕又在東吳邊境鬼鬼祟祟,於是陸遜最終才撤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