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追杀刘备,为何看到一白袍老将转身就跑?

羽评郡主


再被陆逊火烧连营前,刘备可以说是达到了人生的高潮。他借口为关羽、张飞报仇,兴全国之兵而东征孙权,一路连战连胜,大有吞并江东之势。可是,随后陆逊稳准阵脚,在夷陵大败刘备。这一年,是公元222年,也是刘备又巅峰坠入深渊的一年。

在夷陵之战后,陆逊率军在后掩杀溃逃的刘备,而刘备则丢盔卸甲,撒开花地往回奔命。可就在此时,几乎已经绝望的刘备见到了一位白袍老将,他悬着的心也就随即放下了。这位老将不是别人,正是五虎上将中的赵云。

赵云虽老,但威名尚在,且勇力过人。赵云当年大战长坂坡,在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身怀阿斗斩杀了曹操麾下五十多员名战将,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可谓是一战成名。因此,但陆逊见赵云出现在前方后,随即便调转马头,命令收兵。

可即便如此,赵云还是在战场上大秀枪技,一枪便刺死了东吴的大将朱然。在陆逊撤兵的同时,赵云还引军冲杀了一阵,将刘备救出。此战中,老将赵云再立奇功,可以算是刘备父子的大恩人了。

然而,以上情节却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设计的,绝非真正的历史。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刘备虽然大败,但还是侥幸退走了,而陆逊并没有奋力追杀,更没有赵云救主的戏份,更谈不上一枪赐死大将朱然了。

陆逊之所以不奋力追杀刘备,主要的考虑还是顾忌曹魏一方会趁机偷袭。与刘备不同,东吴一方始终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故而在夷陵大败蜀军后,并没有全力追杀,为的就是为日后孙刘继续结盟留有余地。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比较明知的。

刘备当时之所以会集中全力东征,除了痛恨孙权派人偷袭了荆州外,更主要的还是有些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觉得,在稳固了汉中以后,可以集中力量先灭掉东吴,然后再分兵讨伐曹魏。可是,这个美梦并未实现。

在刘备东征的初期,陆逊并未迎其锋芒,而是诱敌深入,看准时机后才予以反击。从这一点来讲,刘备的失败还是输在了急躁上。不过,即便是惨败以后,刘备还是选择留在白帝城,而没有回成都。

刘备的意图很明显,他一方面是防范东吴进攻,另一方面则是还想着伺机讨伐东吴。只可惜,命运并没有给刘备机会,数月后,刘备病死于白帝城。

再次回顾《三国演义》中赵云吓退陆逊的情节,便可发现,罗贯中是在极力地凸显赵云的忠勇,用这位常胜将军来帮刘备找回些尊严。因为整部书中作者对于蜀汉阵营是具有非常明显的感情倾向的,无论是夷陵之战后的赵云救刘备,还是长坂坡时的子龙救阿斗,皆是如此。


夕阳下的晚枫


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这是《三国演义》中称赞陆逊在夷陵之战大败蜀汉昭烈帝刘备的事迹,夷陵之战中,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击败身经百战、戎马一生、老谋深算的刘备,陆逊一战成名,威震蜀汉与曹魏,那么夷陵之战,过程是怎样的呢?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称帝后,起兵75万大举伐吴,大军集结在白帝城,前军已向东吴进发,这时吴国使臣诸葛谨求见刘备欲求和,刘备不肯。刘备以冯习、吴班、张南等为前锋,所到之处吴军不是望风而逃就是投降,一直杀到宜都。

蜀将冯习、吴班、张南会同关兴、张苞攻打宜都,宜都守将有孙桓、朱然、李异、谢旌、谭雄,一番战斗,李异、谢旌、谭雄被杀,朱然落败,孙桓被困,吴军大败。



蜀汉老将黄忠在222年正月加入战斗,黄忠自恃勇武,不听众人劝说 ,一心要与吴将战斗,因为轻敌,被吴将潘璋、周泰、韩当、凌统围在当中,而吴将马忠一箭射中黄忠,正在这里,关兴与张苞来救,击退吴军,救回黄忠,但黄忠还是气绝而亡。

刘备听说黄忠战死,非常愤怒,亲率大军,兵分八路,水陆并进,蜀军气势大盛,势如破竹,杀得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而甘宁也被沙摩轲所杀。关兴遇到杀父仇人潘璋,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关兴斩了潘璋。而投降东吴的糜芳和傅士仁乘乱杀了马忠,投降刘备,结果两人却被刘备杀了祭奠关羽。



东吴此时因屡屡兵败,因此将范疆、张达及张飞的首级送还刘备,并遣使求和,刘备仍不肯,杀范疆、张达祭奠张飞,而东吴求和不成,只得拜陆逊为大都督,总领兵马,对抗蜀汉。

陆逊来到夷陵前线,拒不出战,刘备派出蜀军辱骂、引诱东吴参战,陆逊就是不出战,到了六七月的夏天时,由于天气炎热,刘备舍弃水军,上岸扎营,前后连营七百余里,魏帝曹丕得知后,预估刘备不懂兵法,哪有连营七百余里拒敌的,刘备肯定要战败,因此曹丕下令让曹仁、曹真、曹休各领一路兵马,兵分三路,准备袭击东吴。



与此同时,马良回到益州向诸葛亮汇报情况,看到刘备的兵力部署图后,马上判定刘备会兵败,诸葛亮准备去前线帮助刘备。

马良问:如果陆逊追来怎么办?

诸葛亮说:陆逊不会追来,成都可保无漾。

马良问:陆逊为什么不会追来?

诸葛亮说:因为魏军会袭击陆逊的。皇上如果有闪失,可以到白帝城避难,我已在鱼腹浦布下十万精兵阻挡。



再主夷陵前线,陆逊用淳于丹试探刘备的虚实后,下令朱然、韩当、周泰另领一路吴军,士兵抱着茅草,带着火种到蜀营顺风放火,初更时分,东南风大起,吴军四处放火,蜀军多个营寨着火,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刘备见情况不妙,赶紧向西边逃,徐盛、丁奉夹攻刘备,刘备被张苞、傅彤所救,逃入马鞍山,陆逊率大批人马将马鞍山团团围住,张苞、傅彤死守关口,阻挡吴军。随后关兴也带着一支部队杀向山来保护刘备。

黄昏时分,张苞、傅彤、关兴保护刘备突围,关兴在前,张苞在中,傅彤断后,乘黑冲下山去,吴军很快追来,忽然前边被吴将朱然领兵挡住退路,后面陆逊率领大批吴军喊杀声越来越近,而关兴、张苞又不能突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见一白袍老将从朱然军处杀来,所到之处吴军纷纷掉落山涧,刘备一看大喜,原来是常山赵子龙来了。



赵云都督江州,因为得知蜀军战败,刘备危急,因而特意率军赶来,陆逊一看到赵云,就马上下令退军,而吴将朱然与赵云作战,只一个回合,就被赵云刺于马下。赵云救出刘备,护送刘备回到白帝城,再返身去救蜀军其它人。

为什么陆逊一看到白袍老将赵云,就立即下令退军呢?

1、赵云神勇,吴军皆不是对手,再追也没什么用,打不过赵云。

2、蜀汉援军已经到来,已失去杀刘备的最好时机。

3、魏国大军已蠢蠢欲动,准备袭击东吴,这个时候陆逊不能再与蜀汉交战,必须回军应对魏军威胁。

4、诸葛亮已经在陆逊回军路上,一个叫鱼腹浦地方布下八卦阵,要不是诸葛亮的岳父相救,恐怕陆逊出不了八卦阵。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白袍将军指的是赵云,但实际上在陆逊追杀刘备的过程中,无论是正史或者是《三国演义》,陆逊都没有亲眼见到到赵云。无论演义或者正史中,陆逊只是听闻了赵云救援刘备,所以便命令退军了。



演义中赵云勇猛异常

在演义中,夷陵之战时,陆逊在初更时分放火,也就是现在的晚上七点到九点这段时间。此时的刘备兵败如山倒,仓皇逃命之时,关兴在前,张苞在中,傅彤断后,以此保护着刘备下了山。

到了黎明时分,刘备逃到了江边,但这时江边突然出现了东吴将领朱然,刘备仰天长叹,自己将会命丧于此地。但此时奇迹出现,赵云率领一支军马杀来,并且一枪将朱然挑下了马,刘备因此免于危难。



朱然死后,陆逊听闻赵云赶来,所以急忙命令了暂时撤退。这里估计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赵云的勇猛形象,所以编造了赵云杀死朱然的事情,陆逊也听闻了赵云的勇猛,所以考虑到军队战斗了一夜,想来也应该好好的休息休息了。

之后,陆逊再次进兵追击,在渔腹浦进入了诸葛亮的石阵,不料被石阵所困,幸亏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前来营救,所以陆逊逃过一劫。之后也预感曹魏攻打荆州,所以就放弃了刘备。



正史中赵云掌控大军

夷陵之战前,刘备安排了赵云负责东征大军的后勤问题,因此留守江州,而江州就今天的重庆一代。

当六月份时,刘备在夷陵兵败,吴军穷追不舍,当时刘备撤退到秭归时收拢了一部分残兵,之后又到了永安,这时的吴军自然穷追不舍,试图扩大战果,所以派遣了李异和刘阿蹑踵而至,驻扎在南山之上。



到了八月的时候,刘备聚拢了相当一部分的残军,之后又退守到了相对险要的白帝城(今奉节),而且赵云从江州带了两万军队而来。

《傅子》记载刘备夷陵之战率军十万伐吴,损失了八万左右。而《三国志》中只说刘备在火烧当夜损失万余。以此可见赵云来到之后,白帝城最少兵力也在四万左右。而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的军队大概有五万左右。以此可以推断双方兵力不相上下,而刘备据险而守,陆逊根本无法攻下白帝城,所以选择了退军。



当时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曹丕在刘备失败后,也选择了率军征讨荆州,所以陆逊必须放弃西进而在荆州布防。为此刘备还写信恐吓陆逊自己还会东征,这时孙权非常害怕刘备和曹丕联合伐吴,所以上表请和。最终刘备在曹丕失败后,同意了孙权的请求。


我是越关


刘备被火烧联营之后,冯习就护着刘备突围,这时候吴将徐盛杀到,冯习就与徐盛撕杀起来,让刘备离开。可是徐盛直接不管冯习,真接去追刘备,刘备正慌的时候,又来了一队吴军,是丁奉。

徐盛和丁奉两边夹攻刘备,这时候,有一支军队杀了进来,刘备来看,原来是张飞的儿子张苞率着御林军前来救援。

张苞护着刘备撤退,又来了一支军队,是蜀将傅彤,两支部队就合兵一处,护着刘备到了马鞍山,这时候陆逊的大部队也过来了,将马鞍山围住,张苞与傅彤就据着山口,抵挡住吴军。

两军交战,死伤无数,第二天,吴军放火烧山,这时候又有一支部队赶至,一看,是关羽的儿子关兴赶到,关兴说:请陛下赶紧撤往白帝城!刘备说:谁来断后?傅彤说:我来断后。

就这样,关兴、张苞护着刘备前往白帝城,这时候又从江岸边出现了一支部队,是吴将朱然,断了后路,关兴与张苞冲进敌阵,重伤而回。这时候陆逊大军追至,刘备觉得自己会命丧于此。

正当这个时候,又有一支部队赶至,是赵云。赵云之间留在江州,听说吴蜀两军交战,就速速前来救援,而陆逊听说来救援是赵云,就命令吴军撤退。

为什么陆逊一听说是赵云,就赶紧撤退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第一,赵云是名将,长坂坡里七进七出,斩杀一百余将,而赵云也随刘备到过东吴,很多吴将都见识过赵云,陆逊知道吴将不是赵云的对手,很容易被赵云击杀。要是赵云擒贼先擒王,将陆逊杀了,那就尴尬了。

第二,有赵云的地方,很有可能有诸葛亮,也说明益州的救兵赶到了,而诸葛亮擅长于打埋伏战,表面上刘备是大败,但难保诸葛亮就在不远处,到时候中了埋伏就不好了,陆逊在回去的鱼腹浦就中了诸葛亮的八阵图,幸好有黄承彦带他出去。

第三,赵云毕竟很厉害,如果在此地撕杀太久,那么魏军趁这个机会进攻东吴,那么东吴空虚,就危险了,果不其然,当陆逊回去的时候,曹军就有曹休、曹仁、曹真三路几十万进攻东吴了。

陆逊毕竟有勇有谋,当他看到赵云的时候,就想到了各种可能性,觉得再打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就立马下令撤军。


历史简单说


这个白袍老将陆逊认识,他叫赵云!当时赵云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带了一支9000多人的生力军。这一支部队严阵以待,以逸待劳,陆逊选择撤退是对的。

陆逊有建立完整的情报网,对于蜀军的布防是清清楚楚,在刘备征讨东吴之前张飞被杀,张飞的部队缺大将,于是刘备就把赵云调过去担任主帅重整部队(赵云资历够),这是赵云没有参战夷陵的主因。

本身张飞的部队就是蜀汉的最精锐部队之一,一直以来都是蜀汉的先锋,蜀汉最好的人员跟装备都是优先供应这支部队,所以这支部队战斗力是非常强的。这支部队在赵云的整训下休整了将近一年,属于神来杀神佛来杀佛的状态。所以当陆逊看到赵云的时候就知道他的部队到了。

陆逊的部队虽然也不差,但是这支部队已经跟刘备打了一年仗了,建制因为士兵伤亡被压缩很多;而最关键的是,夷陵山地700里,陆逊的部队已经连续追击了700里了,从士卒的体能跟精力上已经达到了极限,假如跟赵云的生力军遭遇的话肯定吃不了兜着走。


优己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不料却被书生陆逊打得大败而归,追兵追到马鞍山的时候,突然留守在江州的赵云出现,吓退了东吴的追兵。

那赵云怎么会突然出现?陆逊真的害怕赵云吗?


刘备在攻江东前的准备

在大举进攻江东之前,刘备在内部已经做了不少的准备,“遂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幸亏刘备有所准备,才不至于被曹魏和江东两方面夹击,安排赵云兼督粮草也保证好了后路。

也是因为赵云的心细和远见,知道刘备此行必定不能成事,在一听到吴蜀交兵的时候就做好出兵的准备,才能在刘备大败马鞍山的时候及时出现。要不然等到刘备战败的消息传到江州再出兵,刘备早就全军覆没了。“时赵云在江州,闻吴,蜀交兵,遂引军出”。


陆逊真的是怕赵云吗?

我认为陆逊一方面是怕赵云,毕竟长坂坡七进七出,拦江救阿斗肯定是听过孙夫人提过的,而另一方面则更怕自己重蹈刘备的覆辙。

陆逊火烧连营的时候是晚上八九点,这点在现代来说当然不算黑,但在没有照明工具的古代没有来说却已经是很晚的,普通人家这时候可能都睡觉了。

“先主正慌急之间,此时天色已微明,只见前面喊声震天,朱然军纷纷落涧,滚滚投岩:一彪军杀入,前来救驾”。来救驾的就是赵云了,而陆逊一听说是赵云前来,就急忙退军了。

可以看出陆逊怕赵云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怕自己会和朱然军队一样“纷纷落涧”,毕竟山地战不适合江东水军,却恰恰是蜀汉士兵的强项。

刘备就是因为被拖在了丛林茂盛的夷陵一带,才中了“火烧连营”之计,何况当时正值天黑,山路崎岖,又有蜀军支援前来,要是自己也被拖在了马鞍山的话,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狐史首丘


陆逊看到一白袍老将,转身就跑,这位白袍老将肯定不是薛白袍,况且薛白袍也不老啊。刘备手下符合这个人设的只有赵云了,赵云自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跟着刘备混,到刘备夷陵之败的这年是章武2年,也就是公元222年,跟了刘备23年,当年的白袍小将,颌下的胡子大约也都白了。白袍依旧很白,但是人已经老了。


1,夷陵之战刘备未必错,曹丕太怂。


夷陵之战前,反对刘备出兵的其实只有赵云,诸葛亮很聪明的一言未发。


而刘备出兵攻打孙权时,也不全是为了给关羽报仇的义气之举,他有自己的算计,自己出兵攻打孙权,曹魏看到孙权被攻击,肯定也会出兵来攻打孙权,孙权腹背受敌即使不死也会脱层皮,这样不仅为关羽报了仇,还把荆州拿回来了。

如果曹魏此时依旧是曹操主事,那么他这部险招很可能奏效,当年赤壁之战,曹操在孙刘联盟的手下吃了大亏,这时候孙刘鹬蚌相争,曹家这个老渔翁焉能放弃这个可以得利的机会。


但是可惜这次曹家的当家人不是曹操,而是曹丕。


这时候曹丕刚刚当上皇帝,皇位是逼汉献帝禅位得来的,他此时很希望别人能尊重自己这个老大,这时在刘备兵锋之下的孙权给曹丕递过来效忠的表章,曹丕一看很高兴,我这老大有人认可了。


他手下大臣刘晔提醒他这时孙权的缓兵之计,我们应该直接不理他,出兵揍他会得到更大的利益,但是曹丕却犹豫了:


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


正是由于曹丕的犹豫,导致孙权可以专心对付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


等到曹丕醒悟过来,孙权只是写封信口头表示你是我的老大,他自己一点实际利益都得不到时,曹丕幡然悔悟,他派遣三路大军兵打孙权,但是已经晚了,孙刘之间的仗已经打完,孙权故技重施,向刘备请和,这时刘备已经无力一战了只能答应议和。


然后孙权腾出手来全力对付曹丕,所以这次千载难逢的孙刘决裂中,曹丕白白损失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刘备一辈子喜欢刀尖上跳舞,富贵险中求,夷陵之战他依旧秉持一把梭哈的优良习惯,可惜因为错估了新上桌的曹丕的能力,导致这次大败。


2,历史上的赵云和演义中的赵云


《三国演义》上,赵云听说刘备战败,出兵来救,碰上了吴国大将朱然,赵云大喝一声一枪就把朱然挑与马下,算是部分给关羽报了仇,因为朱然是当时擒拿关羽的吴将之一。


《三国演义》写道:


忽见东南一带火光冲天,云心惊,远远探视,不想先主被困,云奋勇冲杀而来。陆逊闻是赵云,急令军退。云正杀之间,忽遇朱然,便与交锋;不一合,一枪刺朱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出先主,望白帝城而走。


赵云孤勇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点描写和长坂坡单骑救主如此相像,不过历史上却未必如此传奇。


历史上和演义上一样,赵云曾经力劝刘备不要伐吴,但是刘备没听,但是还是让赵云督江州,江州就是现在的重庆,这是和吴交战的后方,刘备其实把自己的后路后背交给了赵云,对他还是很信任的。

到了刘备在秭归战败,赵云听到消息率兵增援时,刘备已经平安退到永安城了,这地方也就是著名的白帝城。


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所以赵云也就没有机会枪挑朱然,朱然也平平安安的活到病死。


陆逊没有紧追刘备不放,倒不是怕赵云的增援兵马,也不是看到赵云就吓得尿裤子了,赶紧退兵,他真正怕的其实还是背后的曹丕。


曹家兵精粮足,在三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吴国和魏国紧密相连,唇齿相依,魏国平时都时不时的都要来吴国打打秋风占便宜,如果陆逊全力对付刘备,曹丕在背后再打黑拳,吴国绝对吃力不讨好。


所以战败刘备,陆逊见好就收,没有乘胜追击。


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所以历史上赵云没有牛叉的吓退陆逊追兵,但是,因为陆逊真的退兵了,所以演义上就可以把这故事演绎的很神奇了。

这大约就是主角光环了,刘备此时已败,灰头土脸的,但是老将赵云这时候可以隆重出场了,白马银枪威风凛凛,他在小说中的设定本就是常胜将军,这时候罗贯中让他提前出场,贯彻其不败的神话。

=====================



薛白袍


刘备老年而骄,自认为用兵老道,不听众臣之言,亲率七万大军伐吴,最终中了陆逊的圈套兵败而逃。陆逊亲领吴军铁骑一路上不停的追击刘备,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刘备快被吴军追上了,心想我命休矣;当此危难之时,赵云一身白袍一骑白马,领数千精兵来援,陆逊见赵云来援,急令大军回撤。为何陆逊见到赵云就撤兵呢?原因有三:其一、赵子龙有万夫不挡之勇,当年百万曹军皆被赵云戏耍,何况陆逊的数万人马呢?其二、赵子龙有勇有谋,并非一般的猛将,而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才,有他在的话再想击杀刘备已无可能;其三、蜀军来援,那么曹军必然会来攻,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先撤兵保存实力再择机而动。

刘备取得益州后,孙权来索要荆州,刘备说先还一半;孙权的使者来取,关羽不给。当时曹军正在攻击关羽,关羽采用水淹之计击败曹军;此时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身死。刘备在成都当了皇帝后,日思夜想为关羽复仇,并想先占领较弱的东吴,再合蜀吴两国之力北上灭曹,以此完成统一天下的理想。刘备不顾群臣苦谏,毅然亲率大军七万东出伐吴,一路上蜀军连连告捷,刘备由此更加骄傲轻敌。陆逊采用诱敌深入之计,让蜀军深入东吴地界三百里,然后吴军据险顽守,蜀军进攻受到挫折。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陆逊发现战机已到,于是采用火攻计,一下烧掉蜀军的百里连营,蜀军全军覆没,刘备仅以身免,并逃到白帝城。

陆逊大军追击到了白帝城,正打算攻城活捉刘备,这时蜀国后将军赵云领兵来援,赵云纵马廷枪,一枪将吴国大将朱然刺死于马上,东吴军大乱;陆逊见赵云英勇不减当年,急令大军撤退,以避开赵云的锋芒。陆逊见到赵云,就知道蜀国援军已到,自己再去围攻白帝城短时间内无法取胜,如果诸葛亮亲自到白帝城主持反击战,那么他陆逊必败无疑。同时曹军也在长江边上游荡,随时都有偷袭东吴的可能,如果陆逊在白帝城跟蜀国耗上,那么最终得便宜的必然是曹军。因此陆逊当机立断,下令退军防守。孙权见刘备驻守白帝城,且有增兵的动向,于是主动向刘备请和,刘备心力憔悴之下,同意孙权的请和。同年九月魏军攻吴,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病逝白帝城,军国大事皆托于丞相诸葛亮。


大秦铁鹰剑士


您好!我是鸡汤,我来认真回答您的问题。

我把您的问题,理解为陆逊对”进攻顶点“的判断。也就是在追击时,追到什么地步就不追击了。

毫无疑问,陆逊在夷陵战后对刘备军的追击,属于夷陵之战的战役追击阶段,这个阶段是必须坚决、勇敢追击的,因为,通常一个战役,绝大多数的战果发生在追击阶段。如果追击得不够充分,刘备军在后撤一段后,重新整顿军马,那就白忙活了。

我们先不考虑曹丕军的威胁,只看吴蜀交兵的情况,我们可以判断出,陆逊即使不考虑北边的威胁,也不可以再追击下去了。

我们先看吴军的情况:陆逊的追击,距离已经足够远,已经追击到了巫县附近,接近白帝城了。基本就是,刘备从哪里来的,回到哪里去了。之前,把刘备逼得”兵力不易展开“”补给困难“的区域,现在留给陆逊了。

吴军追击得足够远,已经接近了“进攻的顶点”

此时的地理环境,对吴军极为不利。要知道,在若干年后,当蜀国灭亡之后,蜀国的亡国之将罗宪,都能利用这里的地形击败东吴名将陆抗(陆逊儿子)的进攻。

再看蜀军方的情况:刘备回到白帝城(此时,还算健康),赵云引江州军进驻白帝城。可以说,蜀军的军力在此处得到了加强,不再是靠“追击战”就能击退的部队了。

因此,作为卓越的军事将领,陆逊自然不会再追击下去了。

那个那个····我才是大BOSS,你们把我忘了?

那么······刚才我们没有考虑北边的威胁,如果加上对曹丕的忌惮的话,追击自然就不进可以行下去了。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陆逊追杀刘备,这在《三国演义》讲夷陵之战的那一回里曾有过这一场景,这里我先来为大家大致讲述下当时的情节是如何的。

当时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吴军想乘此机会抓住刘备,于是率大军追杀刘备。刘备在逃亡时被吴将朱然率军截住了去路,而此时后面又有陆逊的大军追来。刘备进退两难,陷入绝境,甚至还说出了“吾命休矣”这种话。

在刘备这生死存亡之际,奇迹出现了,赵云自江州率军奋勇冲杀而至,相当及时赶来了。而陆逊闻是赵云,急令军退,朱然则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接着赵云杀散了吴兵,救出刘备,往白帝城方向而走。

所以这白袍老将大致就是赵云了。至于为何陆逊见到赵云就要跑?我们这里只能从演义角度来分析,毕竟这只是演义里有的说法。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演义中的赵云太勇猛了,名气相当大,当时世人都是很忌惮赵云的,陆逊也不例外,毕竟单骑闯入曹营七进七出救出少阿斗的事迹当时无人不知晓。

赵云当时虽年龄已经比较大了,但威慑力依旧还在,有赵云在此,谁敢轻易再前进呢?赵云就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bug。

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可以轻易闯入敌人阵中取人首级,若此时再不撤退,估计被杀的就是陆逊自己的。像朱然当时没有立马撤退,就被赵云简单一回合给杀了,所以当时陆逊撤退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当时的赵云率援军赶来,气势汹汹,陆逊军追杀刘备残军多日也已疲劳,不敢与其相争,而是先撤退避其锋芒,在此后再做打算。在后来陆逊将兵合于一处,依旧向西继续追杀刘备,直到遇到诸葛亮设下的八阵图,之后才退去。



其实罗贯中老先生在演义里还是相当为赵云加戏的,不仅在相当危险的绝境中救了刘备一命,还一招杀死了朱然。要知道正史里的朱然可是东吴名将,官至大司马,吴国后期顶梁柱,居然这样被演义设计让赵云杀了。

演义这样做,最主要的是为了突出赵云的勇猛,所以陆逊当时撤退的主要原因也应该是忌惮赵云勇猛,先撤避其锋芒。

当然这只是演义中的说法,正史并非如此,当时赵云也并没有救刘备,陆逊也没有亲自追杀刘备。



当时追杀刘备的是吴国大将孙桓所率的大军,不过刘备还真的几乎被擒,幸好让士兵将物资堵塞山道,才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刘备这应该是算急中生智的自救。

赵云是后来才到的援军,在刘备已经逃至永安后赶来的,由于刘备坐镇永安收拾残兵加上赵云赶到的援兵,让永安的城防力量达到了两万余人,陆逊想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机会没有了,而这个时候曹丕又在东吴边境鬼鬼祟祟,于是陆逊最终才撤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