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儿孙打下三百年基业,却成了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世界公认的一个强盛而繁荣的时代。为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鼎盛时期,疆域南至罗伏州(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吉林通化),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一说1240万平方公里)。共历二十一位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一般来说,一个朝代的开国者都不是泛泛之辈,后人们会对他的丰功伟绩大书特书,彪炳史册,让人永远记住他的千秋功业。而唐朝却是个例外,以至于今天,人们说起唐,只知有李世民、武则天或者李隆基,甚至是杨贵妃。把奠定大唐王朝近三百基业的开国之君唐高祖李渊给贬低,甚至忽视了。

他为儿孙打下三百年基业,却成了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

是什么原因使李渊成为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的呢?这当然是拜他的儿子所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囚父,继而逼迫父亲退位,于公于私都为封建社会所不容、人类所不齿。为了粉饰自己抢夺皇位的合法性,他刻意的篡改历史,极力贬低父兄,将自己包装成创建大唐王朝的第一功臣。把自己抬得高高的,好像唐朝是他李世民建立的一样,将李渊完全贬低到一个被动、从属的地位。

事实真的如此吗?唐朝建立第一件事就是晋阳起兵。按照《 新唐书·太宗本纪》的说法:“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而事实上,早在开皇元年(581年),做为独孤皇后的外甥而备受隋文帝器重的李渊,在担任谯州、 陇州、 岐州三州刺史时,就有一个极其善于给人相面人史世良私下告诉高李渊说:“您的骨骼惊奇,必为一国之主,愿您自爱,不要忘记鄙人说的话。”从此刻起,李渊就已经有了取天下之心,而此时李世民还没来到人世。

他为儿孙打下三百年基业,却成了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

在此后数十年,李渊一直隐忍,他在等待着时机。当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时,心中窃喜的他忍不住说出: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意思是太原本来是古代陶唐氏帝尧的封国,我又是唐国公,现在让我来安抚这块地方的黎民百姓,这实在是天意。

等到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更是得意忘形,把李世民叫来一吐心迹: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说明他心中早已有了总体的战略方针和目标,而决不是才十七岁的毛头小子李世民所能左右的。

在太原,李渊采取稳扎稳打的方针,先平定了当地的武装历山飞贼甄翟儿。期间,他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后又设计吓退了突厥的军队,使自己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

他为儿孙打下三百年基业,却成了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

可是,老谋深算的李渊并没有急于起兵,而是天天喝酒泡妞,等待最佳时机。为了保证起事成功,李渊还搞了一系列外交工作,以低姿态别分给当时最具实力的突厥、瓦岗军写信联络。

等到时机来临,李渊打出“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旗号迅速起兵,兵锋直指长安。

得天时地利的唐军,一路势如破竹,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到十一月占领长安,李渊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李渊进入长安后,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其孙代王 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又过了半年,隋恭帝杨侑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终于达成了“必为一国之主”的贵言,定国号为“大唐”,隋朝至此灭亡。

他为儿孙打下三百年基业,却成了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

那么,李世民大唐王朝的建立中起什么作用呢?李渊制定的顺势而为,先去关中,再取中原、河北的总体战略方针中,李世民在其中所起的就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将作用。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世民就成为他爹最放心的领兵人物,而他也不负老爹的重望,四方征战,破薛举、薛仁杲父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虎牢之战,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等等。就战功方面来说,无疑是神一般的存在,无人能望其项背。至于他当了皇帝后,人们称其千古一帝,则是以后的事。

李渊是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这一点是毫无疑议的,他是唐朝建立的总指挥,战略决策的最终决定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