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滿清的統治?

不如一醉1982


滿清的統治尤其是後期完全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在近代以來西方的殖民者最早與中華帝國相接觸的便是俄國,在所謂的康乾盛世之時,清朝與俄國就北部邊境就以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當時由於兩國勢均力敵,在戰爭結束之後簽訂尼布楚條約為主的一系列條約劃定邊界。這是在17世紀中葉,清兵南下之時就已經開始的,從這以後俄國彼得大帝獨掌政權開始改革,當100年之後,雙方再次相遇時,兩者已經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領土的擴張並不僅僅是國家的政策,還依賴著個人的英雄行為,尼古拉是一個有較強進取心的俄國人,任東西伯利亞總督期間發生了俄國英法克里米亞戰爭,他不僅盡力的抵擋英法聯軍,雖然克里米亞戰爭失敗了,抑制俄國土耳其方向的擴張,但是雙方並沒有因戰爭而結束對峙,由於擴張勢力受阻,俄國短期內改變擴展的方向,東方便是俄國唯一可以選擇的目標。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時,英法聯軍進入北京,而俄國則坐收漁翁之利,這是英法都沒有料到的。

這場戰爭最大的受益者竟然是俄國,一個他們的敵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實際上處於真正的內憂外患的狀態,不僅要和英法聯軍作戰,太平軍都在各地反對清政府的統治,無暇顧及東北,趁此機會俄國簽訂了割讓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和約,清政府並沒有批准,對於土地的割讓是在簽訂天津條約之後才予以認可,俄國並沒有開戰卻奪得了如此多的土地,清政府又被矇在鼓裡,認為俄國在清朝與英法聯軍之間調停有功,又承認了烏蘇里江以東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俄國當然不以此為滿足。

他們還要繼續建立黃俄羅斯,當時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國力大增,也開始向東亞大陸擴張。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清政府失去朝鮮,東北受到日本的威脅,俄國為了阻止日本佔據遼東半島損害自己的利益,在李鴻章俄國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簽訂中俄密約,兩國同意未來對日本作戰,全力支持對方作為條件,俄國取得了在東北修築鐵路的權利,這並沒有緩和俄國對清朝的入侵。八國聯軍之際,俄國派出20萬大軍全面佔領東北,在國際壓力之下,部分軍隊撤出。

在辛丑條約規定的賠款4.5億兩白銀本金之內,俄國就這1.3億兩,佔總額的三成,而出兵最多的德國只拿到了兩成的錢款,中俄密約有效期是15年,然而俄國的侵略勢頭太盛,在日俄爭奪東北的戰爭中,清朝選擇局外中立甚至同情日本,這是當時中國境內維新派主要心態,並不在於日本比俄國強多少。而是在於希望經歷變法維新的日本可以打敗守舊專治俄國論述君主立憲制的優勢,當然當時的維新派如願以償。

因為專制俄國擔心國內爆發革命,軍隊腐敗無能最終被新興的日本所打敗,在東北處於危機之時,清政府仍然不允許漢人向東北遷移,最終失去了東北的大部分土地,怪俄國嗎?作為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俄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國際政治的常態,至少在當時看來。而晚清政府缺乏頭腦,緊緊追隨俄國深受其害,俄國的外交手段在中國取得了當時的英法德美都無法取得的巨大成功。

如果追尋20世紀中國歷史,我們就可以看到與其我們痛恨,俄國的侵略擴張,卻不知道反醒那些愚蠢的政策,只有從百年的迷夢中醒來,不再唯俄國馬首是瞻,不再聽從外國的指令,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才能有一個國家的未來。


世界史圖鑑


滿清統治不能一眼看全,要分段看,

①入侵(可能這詞用的不對)明朝,定駐北京:這個時期的統治不能叫統治,應該叫強治,一系列的戰爭(與南明朝廷的對抗)與屠殺(剃髮易服)導致中國陷入10多年的血腥之中,所以這叫強治,在任何一個朝代,強治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否定!

②開疆拓土、一統中國、奠定版圖、發展經濟:這段時期的中國朝廷可實際控制的版圖達到了鼎峰,人口大量增漲,中國總體持續100多年的穩定(說盛世肯定有人要噴),世界1/5經濟集中於此,所以說這是勝治,這個是值得讚揚的。

③對外戰敗、割地賠款、求學自強:這個時期的中國早落後於西方(落後這種事不能怪任何一個朝代,必竟農業國在怎麼開放終究是無法與商品國比的〔俄國是例外,首都靠近歐洲罷了〕),清政府好在搭上了工業革命的末班車,洋務自強了起來,但一場場對外戰爭的失敗使得政府對民眾的管理結構鬆動了,恰逢遇到中國幾千年未有之變局,封建帝制的大樓開始倒塌,這時候已經不能叫統治了,應該叫管理(保證中國不亂)。

總之,滿清統治功過不一,要多元化看問題,不能矇眼黑,不能無腦吹,我想寫的東西有很多,可以細分10多點,只不過篇幅有限(其實是懶),所以就把大的框架寫出來了


我只是一個小小的遊客


清朝統治,有殘暴處,也有仁德處,不可一概而論,先說殘暴處:入關時強迫漢人剃髮易服,凡不從者殺無赦,江陰、揚州、嘉定、廣州等處屠殺,漢人死者不下千萬。此外,還大量圈佔漢人土地,這都是惡政。但另一方面,也有較明末為好的地方:順治定都北京,馬上下令免去"三餉",這等於把人民從倒懸的痛苦下解救出來,而且清兵進北京的軍紀也比闖兵要好,沒有大規模騷擾人民的事,這些使得他們很快在關內站住了腳。後來,康熙帝發現"圈地"之惡,宣佈停止,並釆取種種措施,恢復生產,使明末殘破的社會逐步復甦,這些都是應該肯定的。而且康熙帝親自出徵,打敗了噶爾丹,使中央政府名正言順地掌握了新疆、西藏,有清一代的領土要比明朝末年大得多,這是事實。但隨著年月流逝,八旗兵過慣了寄生生活,內不能鎮壓起義,外不能抵抗侵略,上層更是日益腐朽,以致軍政大權逐漸落入漢人軍閥官僚之手,到晚期,慈禧的話也不大好使了,例如她對外宣戰,東南各省就不執行,清中央乾瞪眼沒辦法!等到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各地紛紛宣佈獨立,說明清政府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它不能維持國家主權,改善民生,中國人民就拋棄了它!


阿斌270202161


對清朝的評價應該一分為二,放在歷史全局中辮正地看。它與以前朝代有封建統冶的共性,也有少數民族落後和殘忍的個性,即創造了文化經濟的盛世,也沒跳出腐敗沒落的規律。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在民族融合、疆域擴展方面有所貢獻,經濟發展也可圈可點。但也應看到清朝侷限性和落後性。主要是:遊牧民族政權建設中對漢族的血腥屠殺和野蠻統治,吸收漢族文化過程中又大興文字獄,擴展疆域過程中自康熙朝的尼布楚條約開始,東北和西北的疆土逐漸被沙俄所蠶蝕,清朝晚期將中國帶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對清朝的評價不能簡單地用好與壞來定性。總結歷史,是要繼承或發揚好的成果,避免錯誤、反動的歷史重演。做不到這些,只是泛泛論歷史毫無意義。


梅園布衣


後清以前清為正統,怎麼評價,可知也


小w先生1


幾千年奴化教育,刀槍下統治中國人早以都沒有了血性,只要有飯吃,沒有人管春秋。因為這個民族從來就沒有過公平平等,


實德鋁塑門窗製作玻璃幕牆


一分為二,對民族融合和疆土的擴大有功,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有過,畢竟是一幫大字不識幾個的武裝強盜集團


洪偉42224071


都是一個特權階級統治所有的中國人,有什麼區別嗎?清承明制,統治手段有過之而無不及!提高讀書的門檻,讓文化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金角銀角都是大王


最簡單一句:合理分工,合作共贏。漢人怕死,討厭當兵。滿人尚武,不愛種田。二者合作,才有了歷史上最大的國土,最長的盛世。


成都有房找我代


促進了民族的融合,擴大了中華民族的影響力,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主體疆域範圍。至於晚期出現的一些消極影響,也是歷史的必然。總之,有功有過,功大於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