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为何到姜维手中一个月就丢了?

用户69288570


自从刘备于公元219年击败曹操夺取汉中后,汉中直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前,就一直是蜀汉的北境门户。

从219年到263年的44年间,汉中主要是蜀汉的4位将领镇守,其中魏延从219年到234年镇守,共15年,吴懿从234年到237年镇守,共3年;王平从237年到248年镇守,共11年,姜维从248年到263年镇守,共15年。

所以说魏延并非是在汉中镇守了40年,而是只有15年,与姜维镇守汉中的时间一样长。



魏延镇守汉中期间,有7年时间是诸葛亮北伐时期,整个蜀汉的军政大权基本都在诸葛亮手中,诸葛亮除了北伐,并且对汉中的防御的战略作了规划与安排,在汉中修筑了汉、乐二城,诸葛亮的汉中防御战略思想是:

拒敌于国门之外。将防御前线延伸到各个关口险隘,在秦岭进入汉中的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五条道路险要处设置关卡防御曹魏,将敌人堵在汉中之外。而汉、乐二城,作为汉中的第二道防线,在关中险隘被敌方攻破后,依赖汉、乐二城作抵抗,拉长敌方的被给线,乘机寻歼进入汉中的敌军。

因此魏延镇守汉中期间基本上遵守了这一战略,包括之后的吴懿、王平镇守汉中期间,也基本上是采用这一战略。而到姜维主政蜀汉军事进,姜维对这一战略朝廷了调整,姜维的战略是:

放弃关口险隘的防守,直接将敌人放入汉中,再依赖汉、乐二城做抵抗,并派兵袭扰敌方的补给线,另外分兵与汉、乐二城一起围歼进入汉中的敌军。



诸葛亮的汉中防御战略重点是:拒敌于国门之外。而姜维的汉中防御战略重点是:先放敌进,再围歼。

曹魏对蜀汉发动进攻,首先要拿下汉中,从219年开始,到263年,曹魏一共对蜀汉发动三次大规模入侵,分别是:

一、230年曹真与司马懿两路大军大举伐蜀。

二、244年曹爽率十几万大军伐蜀。

三、263年司马昭发动的灭蜀之战。

230年曹真的大举伐蜀由于道路难走,遇到大雨,下了一个月,自然条件恶劣,无功而果,曹真只得退兵,当时蜀汉是魏延镇守汉中。



244年曹爽伐蜀,当时镇守汉中的是王平,王平率仅3万不到的汉中守军,击败曹爽军,成功拒敌于国门之外,守住汉中。

263年的司马昭发动的灭蜀之战,由钟会、邓艾率十几万大军伐蜀,这一次镇守汉中的是姜维,姜维由于改变了汉中防守的战略,将魏国大军全部放进汉中,之后姜维在剑阁道阻挡魏军不得前进一步,由于邓艾偷渡阴平小道,兵临成都,后主刘禅投降,才导致蜀汉的直接灭亡,姜维是有责任的。

姜维没有守住汉中,而让魏军进入汉中腹地,是导致蜀汉灭亡的首要原因之一,姜维之所以守不住汉中,有以下原因:



1、姜维汉中防守的战略错误。姜维改变了诸葛亮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利用险要关口防守魏军,而让魏军直接进入汉中腹地,虽然汉、乐二城直到灭亡前,仍在蜀汉手中,但正是魏军进入汉中,而邓艾偷渡阴平,才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而这一切,都是姜维的战略放魏军进入汉中造成的。

2、姜维时期,蜀汉国力日渐衰弱。诸葛亮时期,由于诸葛亮全才,治国有方,蜀汉国力尚存,虽历次北伐,但民不怨、官不聊,并且魏延也有能力防守汉中,拒敌于国门之外,而到了姜维时期,蜀汉经多年征战,国小民疲,国力日渐衰弱,无法与日益强盛的魏国相比。



3、姜维时期,蜀汉朝廷内斗,及宦官奸妄掌权,朝中并不支持姜维北伐,并且在后期宦官黄皓及部分官员,包括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想要弹劾姜维,姜维朝中无人且孤立,政策无法落实,权力争斗也分散蜀汉的凝聚力。

4、时势不同,魏延镇守汉中时期,与姜维镇守汉中时期的天下大势已完全不同,魏延时期,三国鼎立刚刚开始,各国实力处于正当强盛时期,而到姜维时期,三国鼎立已走近尾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魏国国力进一步增强,而蜀、吴两国国力进一步衰弱,天下大势开始逐步走向统一的步伐。

姜维的能力并不输魏延,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才导致汉中丢失,蜀汉灭亡。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因为姜维变更了魏延的守御方略,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但是姜维认为“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意思就是说,这样消极防御虽然可以把对手挡回去,但是不能歼灭对手,姜维要打歼灭战,他拟定了自己的作战计划:“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这个计划说穿了就是诱敌深入,坚固据点阻碍敌人后方补给,一旦敌人撤退后方的坚固据点可以把对手的退路限制在几条小道上,最终加以歼灭,形成大歼灭战。这个战法有点类似苏德战争德国元帅莫德尔的防御战术,建立坚固支点,作为防线支撑,当防线被突破时,并不撤退,而是利用坚固支点继续牵制对手的其他部队,当敌人突破防线的集中兵力节节抵抗,当对手失去攻击锋芒的时候,立即组织装甲部队从两翼反击,包围歼灭突出的敌人,而后恢复防线。这个战术的要点有两个,一是防御支撑点够坚固,二是反击的力量要够强悍和足够快。

姜维这个“敛兵聚谷”的战略创举能成功吗?

不能,因为姜维独木难支,能力不在他之下的名将王平,在四年后便死了。没有了魏延,又没有了王平,姜维这个救火队长双拳难敌四手,后方又有奸臣掣肘,结果“敛兵聚谷”变成了“开门缉盗”,最终一败涂地。这失败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战略若没有足够的人才去执行,则会变成一个最糟糕的战略,贻笑大方。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千古名将英雄梦


魏延并没有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从219年担任汉中太守,到234年去世,满打满算15年左右。

公元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夺取汉中。汉中北接关中,南临西川,不仅地理位置险要,而且物产丰饶,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会让来谁镇守汉中,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由于刘备已经让关羽镇守荆州,而张飞在军中资历威望仅次于关羽,所以人们都认为刘备会让张飞担此重任,张飞也认为应当如此。

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备竟然启用牙门将军魏延担此重任。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牙门将军这个职位。刘备手下只有两人担任过此职,一个是赵云,另一个就是魏延。赵云不必多说,常年随刘备鞍前马后,是刘备的亲信。而魏延能担此职位,可见他在刘备心中和赵云的水平不相上下。

魏延原先是刘备的部曲,小兵一个,没背景没人脉。但是他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硬是从小兵做到了牙门将军,有非常丰富的战斗经验,而这也是刘备看重他的地方。但是和张飞相比,魏延还是嫩了一些,所以满朝文武对此非常不解。

刘备为了服众,又升任魏延为镇远将军,还让他当着群臣表决心。魏延大声说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意思是,如果曹操来,我就据险坚守;如果敌人较弱,我可以把他们一举歼灭。

此言一出,刘备非常满意,群臣也佩服魏延的豪气。

当然,魏延不是干说大话,他防守汉中的策略非常务实得当。

何谓务实得当?因为自刘备夺取汉中后,接连遭遇关羽失荆州和夷陵惨败,元气大伤,在诸葛亮北伐之前,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

此时魏延的策略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依托秦岭天险,在汉中外围设立关卡重点防御,借以消耗拖垮敌人,使其不战自退。

所以魏延坐镇汉中时,曹魏并没有进攻汉中。227年诸葛亮北伐坐镇汉中,汉中的防务实际上由诸葛亮主持。234年魏延死后,吴懿、王平、胡济继任汉中太守,他们继续沿用魏延的防守策略,并成功挫败了曹魏的进攻。

最有名的当属王平击败曹爽一役。

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为建立军功兴兵十万由骆谷进攻汉中。当时汉中守军不满三万,诸将想放弃外围据点,退守汉、乐二城,等待涪城的援军。王平认为这样不可,如果涪城的援兵不来,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必须坚守外围据点,等待援军。

最终王平坚守外围,费祎率军从涪城赶来,并阻断曹爽后路。曹爽拼死突围,十万大军死伤甚众,大败而归,钱粮驮马消耗更是惊人,致使关中地区好长时间缓不过来,羌胡对此怨声载道。

这就是魏延防守策略的经典应用,如果能一直延续下去,曹魏不会像后来那样如此轻易就拿下汉中。但姜维却彻底抛弃了魏延的策略,采用“敛兵聚谷”策略,导致汉中面对曹魏进攻仅仅一个月就丢失了。

姜维的“敛兵聚谷”策略

蜀汉后期,姜维北伐的主要方向是陇西地区,为了集中兵力,他放弃了魏延防御汉中的策略,改用“敛兵聚谷”之策。

所谓“敛兵聚谷”,就是用有限的兵力据守汉、乐二城,放敌军进入汉中,借助汉中崎岖的地形来拖垮敌人,寻找机会予以重点歼灭。258年,汉中督胡济正式施行姜维的策略,收缩汉中外围防线,重点防御汉、乐二城。

263年,蜀汉大将军姜维为躲避黄皓的陷害,在沓中屯田避祸,曹魏看到姜维率主力驻军西北的沓中,认为汉中守备空虚,所以兵分三路共18万大军进攻蜀汉。

其中邓艾率3万人进攻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人进攻阴平桥头,阻断姜维的退路,钟会则率12万人直逼汉中。曹魏的意图很明显,希望能一举拿下汉中并歼灭姜维,这样一来蜀汉就崩溃了。最差也要拿下汉中,这样蜀汉灭亡便是迟早之事。

此时胡济用姜维之策,放弃外围据点,坚守汉、乐二城。钟会围攻不下,只能绕过这里直奔南面的阳安关,一切按姜维的预料发展。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阳安关守将蒋舒却临阵倒戈,投降曹魏,致使阳安关失守。钟会获得了大量的粮草辎重,缓解了燃眉之急,致使汉中沦陷,姜维的计划就此落空。

其实这个计划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汉中将士能坚决贯彻,钟会大军很可能会像姜维预料的那样被拖垮在汉中崎岖的山路之中。但事与愿违,失去汉中后姜维已经无力回天,所以对于汉中失守,姜维作为最高统帅是必须要负责的。


石头说历史


这问题问的,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姜维只守一个月……要吹魏延黑姜维也不是这么瞎编数据的。

刘备拿下汉中是公元219年,魏延死于公元234年,满打满算才15年,而且自公元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汉中的军务基本都是诸葛亮接管了,魏延实际守汉中也就8年的样子。在这中8年里汉中一直没有什么军事压力,倒不是曹魏怕魏延,而是在刘备攻占汉中以后,随即就发生了襄樊之战,关羽北上进攻襄樊,曹魏损失惨重,曹操一度都想迁都。之后虽然关羽兵败身亡,但是曹操此后不久也去世,曹丕继位以后魏蜀吴三家都在荆州虎视眈眈,关中一线大家相安无事。

汉中防御第一次经受考验,已经是公元230年,诸葛亮屡次北伐已经让魏国很是头大,曹真决定主动出击教训一下蜀汉,可惜天气不帮忙,魏军在雨里爬了一个多月还是没到汉中,这次伐蜀战役不了了之。魏延作为蜀汉仅存的几个大将之一,和吴懿一起被诸葛亮派了到魏国境内骚扰对方,并在阳谿击败费瑶、郭淮。不过此时主持汉中防御作战的还是诸葛亮,没魏延什么事。

姜维开始是随大将军蒋琬驻守汉中,他正式总掌蜀军大权要到费祎去世,也就是公元253年,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姜维也算守了汉中10年了,时间比魏延要长的多。而且姜维面对的局势要比魏延严峻的多,他的失败更主要是因为蜀汉的总体实力已经下降,刘禅昏庸无能,而不是他的战略不对。

早在钟会打算伐蜀前,姜维已经得到情报,并且特意上奏刘禅,希望加强各处防御,然而这一建议并未得到刘禅的重视。而魏军此次动员的兵力多达16万以上,远远超过蜀军,如果继续用魏延分处防御的战术,那么也很难阻挡魏军前进。更关键的是,即使保住汉中,蜀军主力被钟会吸引,那么邓艾一样可以走阴平直接攻击成都,光守汉中可挡不住邓艾。此时蜀军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困乏,兵力不足,除了姜维,已经没人能挡住邓艾的奇兵了。

所以此时不管谁来守汉中,用哪种方法守汉中,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不沉的经远


魏延在汉中的时间大约有十五年,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留魏延镇守,8年后的227年,诸葛亮率师北伐,汉中的实际防务的总指挥权是在诸葛亮手中。公元234年,魏延终。



为什么刘备要将魏延留守汉中呢?

如果仅以军事能力的话,当时刘备手下人才还算充足,具备承担此重任的也不乏其他将领。尤其是张飞,更受到众人的期许。

但是,刘备是有全方位考虑的。

《三国志》记载:

【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张飞这个人,对身居高位有才能的人很敬重,但对部下却过分苛刻,刑罚处置失当,常常鞭挞士卒,却又不加防备,留在左右。如果是率兵进攻,这种方式还勉强可以维持,但是做为一个防御的主将,这就太危险了。

而魏延的做法,与张飞不同,“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魏延对部下很体恤,能勇敢作战,自尊心很强。从性格上分析,他非常适合做独当一面的防御型主将。

那么魏延的防御策略呢?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敌方强大,我就坚守不出。敌方较弱,我就主动进攻,打一场歼灭战。

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防守策略,还是主动防御,信心满满。这就让刘备放心了。

同时,有魏延的镇守,张飞等将领就解放出来了,完全可以做为预备队增援。



那么魏延镇守汉中的具体战略布署是怎样的呢?

重点布防外沿防御阵地,利用优势地形节节抗击,着重于僵持与消耗敌方实力。

这个办法对不对呢?很对。

因为当时蜀国的情况是兵少将多,后备力量持久坚强。选择这样的防御方式一点问题都没有。

后来,诸葛亮病故于北伐军中,蜀军内乱,魏延失势被杀。魏延死后,吴懿、王平、胡济等人先后镇守汉中,他们仍然继续采取魏延的防守策略。

王平镇守期间,曹爽率十万兵马来攻,但在王平的严密防守下,曹爽无能为力,只好退去。

但是,要注意的是,王平身经百战,又对军事地形素有专工,而曹爽的军事能力并不强。王平的胜利理所当然。



到了蜀汉后期,姜维放弃了这种防御战略方式,“敛兵聚谷”,几年之后,曹魏发动全面灭蜀之战,汉中沦陷。

姜维的战略是错误的吗?

也不是,是双方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往曹魏的进攻,是以汉中为目标,一个主攻方向,兵力也不敷分配,以往的战略对策是可以应付的。

诸葛亮北伐期间,在汉中修筑了两座城池汉城和乐陵,互为犄角,相互增援,且能对前沿外围防御阵地提供有力支持。在这样的支持下,可以利用外沿防御将魏军挡在外线。

但姜维面对的形势与以往大不相同。这次曹魏是以灭蜀为主要战略目标,兵分多路,各有主将,指挥员的水平都相当高。而蜀军兵力不足,缺少独当一面的重将,再采取以往的方式,必然被各个击破。

前期,姜维屡次北伐,胜胜败败,兵力损失很大。姜维取消这些外围据点,坚守汉、乐二城,就能够集中一部分兵力,诱敌深入,拉长敌方的后勤补给线,坚壁清野,针对敌方补给线暴露出来的破绽,进行打击。 甚至可以出动奇兵,封锁其退路,组织歼灭。


这个战略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最终失败了。责任却不在姜维。

如果依旧像之前那样,将兵力分散到各个据点,防御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容易出现疏漏。将他们改为灵活的机动部队,配合汉城、乐城灭敌,反而更加稳妥。

钟会率十三万大军进入汉中,乐汉二城都成功守住,钟会只能留下一部分兵力监视围困,率主力绕过,攻打阳安关。

但阳安关出了叛徒――蒋舒。这个家伙出卖了国家,导致主将傅佥战死,阳安关失守。

姜维的战略计划完全被打乱,汉中沦陷。

再严密高超的策划,也架不住内部的叛变和出卖。姜维的失败,非战之罪,亦非计之拙。

大家要注意,魏延坚守汉中之时,曾说过一句话,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敌方偏将率十万军前来,魏延要“吞之”,请问,怎么“吞之”?

靠外线防御,能“吞之”吗?当然不可能,魏延也依然会采取诱敌深入,关门打狗,打歼灭战的方式。



魏延和姜维都是蜀汉优秀的将领,都能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的战略战术。不能片面地以结果而论高低。

危急关头,姜维面对魏国大军的重重阻拦,依然巧渡阴平,回到剑阁。摁得钟会寸步难进。

甚至刘禅降魏后,姜维还能筹划翻盘,几乎得手。计划虽未能实现,但却一箭双雕,干掉了钟会和邓艾。为国家尽忠竭智到最后一息,其智计、胆气、谋略和忠诚,哪一点比魏延逊色半分?


馋嘴肥猫铲史官


汉中地理位置险要,道路崎岖,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中,汉中和荆州是最重要的环节,是屯粮练兵和出兵北伐的最佳基地,为了保住汉中这块地盘,刘备不惜得罪张飞,破格提拔魏延镇守汉中。

魏延没有让刘备失望,魏延镇守汉中近30年,曹魏寸步不能前进。蜀汉在综合国力远远弱于曹魏的情况下,却能占据战略主动,使曹魏处于只能挨打不能还手的地位,魏延镇守的汉中居功至伟。魏延在汉中期间,兢兢业业,勤于练兵,在汉中每个险要关口都布置重兵,从敌情预警到防御部署做得细致严谨,将汉中防守得水泄不通。期间曹魏大将军曹爽也有过进兵汉中的军事行动,但面对铁桶一般的汉中防御系统,却无从下手,加上道路崎岖,粮草不继,只能退兵。

魏延虽然喜欢用奇计险计,却不是鲁莽的人,魏延行险往往是建立在谨慎判断的基础上,而且也会给自己留下后路,不会孤注一掷,这也是刘备敢把汉中交给魏延的原因。比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他没有建议诸葛亮全军走子午谷,直接兵临长安城下,而是建议由他带领小部分偏师走子午谷,就算万一失败也不会导致战局完全失控;并且魏延的这提议是建立在谨慎分析基础上的,第一,曹魏主力被诸葛亮吸引在祁山一带,长安城兵力空虚,第二,子午谷人烟罕至,曹魏设防的概率极低,第三,长安城守将是个未经战事的公子哥,胆小怕事,无勇无谋。所以子午谷奇谋看似冒险,成功的可能性却极大。

但从军事才能来说,姜维不比魏延差,在大局观上则比魏延更加出色,然而恰恰是姜维出色的大局观,才导致了汉中失守。

姜维掌握军权后,对汉中的防御计划做了全盘调整,调整的目的不是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为了大规模歼灭入侵的敌人。魏延镇守汉中时期,在汉中各个险要关口都留下重兵把守,把敌人挡在关外。姜维把防御计划调整为放弃阳平关的防守,将重兵集结于汉、乐二城,沿途重要关口也留下影迷兵马,形成一个口袋阵。等魏军进攻汉、乐二城时再派游击部队骚扰魏军运粮部队,等魏军缺粮退军时在趁机全军出击,歼灭魏军。

姜维的这个战略构思无疑可以获得更大的战果,操作难度也更高。钟会伐蜀之战,前期战局完全在姜维的预想和掌握之中,却在钟会久功不下汉城,准备退兵的时候,发生关口守将蒋舒献关投降的意外,导致姜维军事部署全盘失败。

姜维的汉中之失不在于姜维的战略和战术失误,而在于刘禅的用人不当。可以说,献关投降的蒋舒是直接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正是在汉中失守和邓艾兵临城下的双重打击下,才让刘禅丧失了坚守的信心。如果钟会率领的主力被姜维在汉中歼灭,邓艾的奇兵也就成了孤兵。


古今之言


魏延和姜维两人都是蜀汉难得的军事人才,两人都为了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从汉中一地的得失来看,似乎魏延的军事才能要比姜维高得多了。

不过战争的胜负并不是只限一城一地,魏延守汉中有他的原因,姜维失汉中自然也有他的因素。


魏延对待汉中的方法主要是“守”,那主要是他的权力限制,其实魏延和姜维一样是一位敢于冒险,爱好奇袭的将领,只是因为当时蜀汉的大权全在诸葛亮手中,魏延对汉中军队是没有“便宜行事”的权力的。而姜维在费祎遇刺后“总揽内外诸军事”,所以姜维可以独自出兵北伐而魏延不行。

其实从刘备得到了汉中之后就开始建设汉中的防御机制,先是烽火台预警设备,然后魏延领汉中太守后又开始在外围建设兴围等城堡守卫阳平关,最后诸葛亮北伐建筑汉,乐两城,至此,汉中的防御体系才算是完全建好。首先是烽火台预警,城堡和阳平关为第二重防御,汉,乐两城为第三重防御共保汉中。后面魏延的继任者吴懿,王平等也都遵循着这一防御体系。


可是蜀汉后期,政治混乱,朝局不稳,姜维为避祸而逃去沓中屯田,这时候曹魏已经不是以前曹真,曹爽那种小打小闹的出征部队,而是邓艾,钟会这类的大规模灭蜀军队了。在大军压境,内部混乱的情况下,姜维想要一战而全灭魏军,以保持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姜维放弃了外围屏障,而把军队分布于汉,乐两城,主打“诱敌深入”的埋伏战,要不是有内奸的告密,其实鹿死谁手谁也不知道。魏延守汉中是成功的,但也不能忘记他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性格,而姜维是失败了,但他退守剑阁后继续抵挡钟会大军,蜀汉灭亡后图谋再起,并且除去了邓艾,钟会这两位大将,姜维对蜀汉的忠心丝毫不亚于他那位鞠躬尽瘁的恩师啊!


狐史首丘


首先先纠正一点魏延镇守汉中,不是40年是大概15年的时间,所以说,我们必须要从这15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开始说起。

魏延当时对刘备说了一句话,说如果敌人举国之众来攻打我,我阻挡他们,如果说敌人的一员上将率领10万人前来攻打我,帮您灭了他!

这句话虽然有一些吹牛的嫌疑,但是对于当时的蜀国来讲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虽然说刘备夺下了汉中,但是汉中这块儿地盘儿经过刘备,曹操两个人不停地折腾,已经成为了一块荒废之地,整个汉中地区虽然刘备派出了一些署国的子民,过去增加这地方人口,但是收效甚微,只能够把汉中作为一个前进基地,而不能把它作为一个能够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地方。

出于无奈之下,关羽率领大军进攻襄阳,这次进攻一方面可以看做为了打通两路进攻关中的一个战略意图,还有就是为了吸引曹操当局的注意力。

结果关羽虽然战败,但是却把曹操的精锐七军给淹死在了樊城,经历过汉中,樊城两次战败以后,曹操基本上已经提不出力气再南下大举进攻了。这个时候在汉中这个方向,双方基本上都是出于你不攻我,我就不攻你双方和平相处。

保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期,就在这个时候,蜀国经历了刘备战败夷陵,对于曹魏来讲,此时此刻战绩已经出现。如果说曹魏这个时候集中兵力主要攻打汉中地区,汉中地区能不能守下来是一个问题,但是曹丕却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荆州。为什么荆州是一个四战之地,攻下荆州已此地作为基础,能够快速地攻打东吴和蜀国这样的话能够让全国统一的时间加快。因为这个时候曹丕的时间不多了。

就这样,孙吴成为了汉中地区的替罪羊,承受了一次曹魏集团的进攻,(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并且将曹魏集团的进攻给击败。

双方在和平的情况之下,迎来了诸葛亮和姜维的十几次北伐,这几次的进攻让蜀国暂时处于一种进攻的状态,但是这个时候蜀国因为这几次进攻大力的损耗了自己的国力,尤其是人口一直得不到补充,反而是结束了内乱的北方集团在统一了自己国内的声音以后,集结重兵,打算进攻汉中地区。这一次进攻的总兵力达到了15万,超过了魏延当时所讲的10万之众。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当姜维防守汉中地区的时候,阳平关出现了问题,阳平关的守将投降了,这个时候汉中地区就已经成为了一块北方集团的肥肉,此时,整个蜀汉王朝已经集结不齐重兵将这1批入侵的敌人给赶出去了。

自然而然,这个时候姜维守不住汉中了。


漩涡鸣人yy


读史可以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

这个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出在诸葛亮的用人问题上。

前一段时间在微信群里看见有人转发一个视频,大致的意思是说,中国现在的历史教育是让学生记住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而国外的历史教育是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反思。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客观,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知识是共有的,而见解是独特的。

所以,我就不对历史事件刨根问底,旁征博引了。

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智慧的化身,人们大多是从《三国演义》里面得知。诸葛亮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安葬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定军山下,而马岱斩魏延的事发地虎头桥也位于汉中市汉台区。这也让汉中在三国时代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诸葛亮除了在用魏延这件事上有问题外,对于去让马谡去守街亭也是很出名的一个失误。至于刘备去攻打吴国,有人还搞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跟着去出谋划策???如果诸葛亮去了,刘备会逃奔白帝城吗???

可见,诸葛亮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智慧,不然蜀国也不会灭亡。

至于说,诸葛亮用马岱除了魏延,扶姜维上位接管汉中,不到一个月就丢了,这也不怪姜维没有能力,是历史的必然,是大势所趋。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本来就是以攻为守,拿鸡蛋碰石头。

最后以汉中虎头桥的一副对联来结束今天的问答。

虎桥往事明月知 汉水长流太守名


汉上生活圈


首先姜维和魏延采取的防守策略不同,魏延采取的是拒险守关。以逸待劳。乘胜追击的战术。这种战术比较稳妥。汉中地形极为险峻,易守难攻。只要派几员得力干将把守住阳平关,和几个谷口。便能确保万无一失。可是缺点是你能大规模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姜维则想用更加激进的战术,引进入瓮,关门打狗的战术。先将敌人放入汉中。然后守住几个极为坚固的要塞。再派人关闭几个进入汉中盆地的谷口。断敌退路。和唯一能快速救援汉中的阳平关。敌人十几万大军被困在汉中。进退维谷粮道被断。不用月余军心崩溃。不攻自破。此时姜维在率蜀中大军掩杀过来。必大获全胜。此谋略完胜魏延。只可惜。魏延守汉中时。丞相尚在。蜀中将士上下齐心。众志成城。然而姜维掌兵时。内部矛盾升级。人心思安。民有厌战之心。将有投诚之愿。蜀国大势已去。再加上姜维在汉中要害阳平关所托非人。蒋舒献关。导至姜维的汉中整个防御反击战略出现巨大漏洞。全盘崩溃。最后总结。魏延守汉中多年未失不是统兵谋略比姜维强多少,关键在于两者在统御汉中时。朝政的变化和人心的变化。将士有变则祸及主帅。民心有变则国将倾覆。伯约之败,不在谋划。实乃天意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