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哪家鍋蓋面好吃正宗還不貴?

跟PP蟲


可以去大西路人民街的老宴春(注意一定是這家店),鎮江傳統風味保留的還是不錯的。同店推薦:白汁鮰魚、響油鱔糊、蟹黃湯包、鎮江餚肉、鎮江醋排。

無醬派的代表很多,而且一直都是主流口味,所以不用贅述。知名的有:

鎮南面館:總店在南門貨運站附近。主推牛肉麵。

柏三嫂(山門口店)、老趙(大西路)、卜家(中營街店、江濱新村店)也都是不錯的選擇。

有醬派往往沒有配菜,只有青蒜,取而代之的是醬油之餘還在碗裡多放一勺秘製肉醬。其實你也可以稱它們為——邪教。這種面口味往往較重,隔著麵湯油有一層厚。但重麵條的質感,下出來的面整齊、勁道。

有醬派的代表是曾經電力路上的一排麵館。輝煌的時候像毛頭面店一上午能下近千斤面。現在拆遷之後也已經七零八落,走向沒落(又叫邪不壓正)。還記得以前偶爾能去吃上一碗麵簡直是幸福。

毛頭面店:電力路迎江橋最有名的麵店,曾經一座難求,每天麵店門口一溜煙蹲著吃麵的。拆遷後幾經周折搬回了電力路(川福樓旁邊),但口味可以說是一落千丈(應該是醬的調製出了問題),老闆也不知為何。現在已經轉手,口味嘛,吃了之後想刪掉這家店。

小馮麵店:曾經毛頭的競爭對手,現在搬到長江路港務局旁邊,這是風味保留的很好的一家,因為毛頭口味的下降而上升至第一。斬肉面是一絕。

小雞鍋蓋面:曾經毛頭的鄰居,他的紅火可以說是佔的毛頭的光。往往毛頭家人太多或態度不好大家就到小雞吃了。現在在解放路新宴春對面。

大華麵館:“大華”這個名字在老鎮江真是人盡皆知,鎮江是中華民國時期江蘇省省會,大華劇院、大華飯店以及一顆顆梧桐樹見證了江蘇省第一條柏油馬路曾經的繁華。

大華麵館開在了落寞的大華劇院門下,也是別有一番風味。這兩年發展勢頭很猛,口味沒以前那麼鹹了,食客常在旁邊買一根油條,悠哉悠哉,也是一番風味。

關於澆頭:好多朋友私信問我什麼澆頭最正宗,我想說不存在,你喜歡啥就吃啥,但老傳統是肉絲麵,這就像天津茶湯老傳統是高粱面一樣。


小小影視廳


雖然住在鎮江,長期生活在鎮江,也很喜歡吃麵條,但說句實話真不知道哪家店的麵條特別好吃!城南城北,城東城西,網上吹的,別人說的,什麼“老趙”“城南”“大華”……等等,都吃過,我反正覺得沒有哪一家能讓我值得向別人推薦。

我的觀點是這些店家的麵條“不本色”!

想想以前年輕的時候,那時還不叫“鍋蓋面”,而是叫“光面”或“陽春麵”,也沒有“澆頭”,隨便走進哪家小麵館,二兩面一根油條,那個滋味,今天真難找。現在的所謂“鍋蓋面”靠的是“湯料”和“澆頭”,據說每家都有“秘方”,但我卻真的吃不出以前的那種感覺!如果非要我推薦,我寧願推薦夢溪路公交站臺附近的“大金牙”麵店,天天早晨排隊買包子人特多,她家的面,還有點過去的味道。

我現在住丹徒新區,每天早晨也必吃麵條,十分鐘愛寶堰的“幹拌麵”,尤其是丹徒行政中心旁邊的一家,叫“博宇麵館”。是寶堰的兩姐妹開的,那裡的麵條沒有市區的“鍋蓋面”名氣大,但吃的人卻是非常多,從早晨到中午,很多時間店裡的桌子都是沒有空位的。她家的面很簡單,但也很講究。簡單是“湯料”沒什麼特別的,“澆頭”不是在面鍋裡燙的。講究是,每次只下一碗麵條,不像市區“鍋蓋面”用大鍋,一次就下十幾二十碗麵。她家的鍋不大,面都是一碗一碗下的。寶堰麵條特細,所以每次都是一把(一碗)生面條,鍋裡一扔,也就是燙一下,面就熟了,撈出後,加醬油豬油一伴,非常鮮香韌爽。(據老闆介紹她家的豬油都是在寶堰農家精挑細選的,特別香)都不要“澆頭”,就非常好吃!

我基本上天天都在那家吃,老客戶了,而且經常買她家的“大排”和“豬油”回家做料理用。


boulder1


京口區南門大街鎮方記鍋蓋麵館這家老闆不簡單,從十五年前租用一間面積不到16m2連灶臺代二張餐桌起家創業的,可算是小米加步槍扁擔加蘿匡發展至今市區和郊區擁有數家的鎮方記鍋蓋面連鎖店,鎮方記鍋蓋館既有鎮江特色的水面,也有小刀面,口味獨特,光南門大街店每天需要水面少則230斤至250斤包括小刀門面,他在南門大街店面積有近250m2現在租用,他的麵館下的面真是口味獨特。


魏崑崙


每人心中都有一碗最好吃的鍋蓋面,這就是鎮江特色,鎮江的城市名片!我心中的最佳-邱家麵店(小孟湖農行旁邊巷子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