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中的第一要文:家訓丨《國有家譜》

在我們每個人出生時,就開始了和身邊人建立起聯繫,其中最親密的自然是有血緣的親人的聯繫。小時候大人總愛問“你叫什麼名字啊?”“今年幾歲啦?”當你回答“我叫某某”時,如若相同姓氏,自然就會將你歸到某姓氏的家族裡。

其實,是因為當你姓某個姓氏時,就已經知道了你的家族血緣關係,通過這個姓氏還可以追溯根源。這也體現了中國人重視飲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的傳統。千年來,人們把祖宗的世系記錄下來傳給子孫,以此證明家族的存在、延續家族的血脈。這就是家譜。

家譜中的第一要文:家訓丨《國有家譜》


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訓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而家譜中的家訓,更是強調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的密切聯繫,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為目的,約束子孫,塑造良好家風。而家訓的背後,往往又藏著數不清道不完的感人故事。

還記得大學時看的一部影視劇裡,有這樣一個情節。講的是一位男子年輕時讀書科考時窮困潦倒,每日食不飽穿不暖,一次竟暈倒在一農家前,得農夫農婦相救,給了他一碗香粥,一碟小菜,這才緩過神來。後科舉題名,回鄉報恩,卻發現只有農夫一人,原來因收成不好,農婦時常把食物讓給丈夫,結果自己溘然長逝。此後,男子寫下“一餐一食,當思來之不易”的持家家訓,感恩於世,並定期施粥給窮苦人家。

實際上,不僅僅是影視劇裡這樣戲劇化的家訓,從古至今,家譜中的家訓,也有不少都是有典故的。

司馬談學富五車,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曆,還職掌記錄,蒐集並保存典籍文獻。這個職位是武帝新設的官職,可以說是武帝為司馬談“量身定製”的。因此,司馬談對武帝感恩戴德又盡職盡責。

由於責任心極強,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史書一事,也就是司馬談的家訓—《命子遷》。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不要忘記撰寫史書,並認為這是“大孝”,“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

所以有人說,沒有司馬談的家訓《命子遷》,就沒有司馬遷千古留名的《史記》。此話信然。

家譜中的第一要文:家訓丨《國有家譜》


古語云:三世不修譜為不孝。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家訓不可不從。除了《命子遷》以外,周公的《誡伯禽書》諸葛亮的《誡子書》、顏之推《顏氏家訓》、包拯的《包拯家訓》、歐陽修《誨學說》包括有名的《弟子規》,這些其實也都是他們的家訓。

古往今來,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逐漸豐富多彩。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 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

不管是傅家名訓《傅雷家書》,還是曾國藩的家書——《曾國藩家訓》 都不乏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的名言警句。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範來約束家族中人,如此構造了一個良好風氣。如果說家譜是家族的主幹,家族如同樹枝一樣不忘根源的分支成長,那麼家訓便是悠揚美麗的綠葉,家風正,則“家樹”繁盛。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自古家譜中的家訓承載著倫理規範,塑造著人格精神,維繫著社會秩序。無論何時何地,家訓都將是家譜中的第一要文,正小家風,樹大家質!

—————《國有家譜》項目簡介—————

《國有家譜》100集(百家姓)文化紀錄片暨五大衍生項目歷經2年時間籌備,於2018年9月29日正式啟動。該項目由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指導,由中華善德網《國有家譜》項目部具體運作,擁有項目知識產權。

100集紀錄片分4季拍攝,每季25集,單集時長50分鐘,單集拍攝製作投入450萬元,總投入5。3億元,分5年時間完成。

《國有家譜》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博導、著名文史學家楊義先生為文史顧問,以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先生為藝術指導,擁有國內一流的主創團隊,與國內家譜內容權威機構和各姓氏宗親機構緊密鏈接,進行編創、拍攝、製作。

紀錄片擬選擇海內外主流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播出,在中韓國際電影節、澳門國際電影節、紐約國際電影節、中美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德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亞洲文化年等平臺展出。

家譜中的第一要文:家訓丨《國有家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