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毀掉了哪些漢人的傳統文化?

zpeng0815


氣節,就是我們漢人的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曾幾何時,崖山之戰,十萬人蹈海殉國,這是何等的氣概?



艾米認為,清朝毀掉的漢人的傳統文化中,最嚴重的是綿延幾千年、令漢人引以為傲的氣節風骨蕩然無存。

滿清奴性文化是導致我們氣節風骨丟失的根本原因。


說起來,今天很多人都不喜歡清朝,除了因為滿清統治者給國人帶來的近代百年屈辱史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奴才文化的植入:因為正統文化被毀,蠻夷文化反而被強化了。

你可能會問,這個奴性文化不是中國曆朝歷代都有的嗎?

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古人有各種禮儀,它表面是“儀式感”,但禮儀儀式背後塑造的卻是我們民族的“禮儀之邦”的文明形象。

那我再問你,一度霸屏的清宮劇,宣傳的是什麼?

你會說,封建帝王?對!一方面,他們以歌頌封建帝王為己任,通過後宮佳麗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美化暴政,粉飾太平,一片歌舞昇平。

另一方面,他們把滿清盛行的奴性文化演繹到了極致,讓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心裡有一根辮子。而辮子文化也好,奴才文化也罷,都源於滿清入主中原後,對中國曆朝歷代漢文化的篡改。

其中,有清一朝,體現奴性特色的跪拜文化被髮揮到了極致。

我們來看看,滿清是如何把奴性文化根植於漢人心裡的。


滿清之前,我們有跪拜文化,但是,跪拜從來不是不分場合的,而是極其重要場合才行如此大禮,後來被滿清氾濫化了,人的精神也因此被逐漸改變。

所以,我們就先從明朝的跪拜禮儀說起。


明代跪拜禮儀只在新皇即位以及祭祀等場合出現,這時候,要行“五拜三叩”的“君臣之禮”。

這套規範源於《周禮》,隆重場合、場面都離不開這個大禮,要求,前四拜都得是稽首,而且還是“五體投地”式的。我們常說,佩服誰佩服的“五體投地”就是這個。然後,最後一拜是“頓首”,接著就是磕三個頭。

這是明朝的跪拜禮。注意,普通場合是不需要行如此大禮的,君臣之間,行君臣之禮就是“雙手抱拳”對皇上“四拜或者五拜”,根本不需要“下跪”。這體現出君臣以禮相待,臣子具有平等的人格,備受尊重。


如果在更早的隋唐,君臣可以“同坐議事”,當臣子有事情奏報的時候,起身向皇帝作長揖,然後如實稟告。這樣,皇帝既不失君威,又享有天子之尊,可謂,恰到好處,禮數齊備。尤其是宋代,君臣之間行禮,還可以是“空首”,即只拜不跪。

概括地說,從宋代到明代,君臣之禮,講究平等,一般站立議事,不損人格。

那麼,到了滿清時代,變成什麼樣子了呢?


很多人說,清承明制,但很多細節是篡改了的。比如,跪拜禮,滿清摒棄了“五拜三叩禮”,改為“三跪九叩”之禮。

《清會典》規定,文武百官,祭天祭地,見皇帝,都要“三跪九叩”。也就是哪個大臣今天要面見皇帝,你可千萬別嫌事多,這個禮節很不簡單。

“稽首頓首五拜。乃臣下見君上之禮。先拜稽首四拜,後一拜叩頭禮成。”

這是怎麼個跪法呢?

說通俗點就是,上前一步,跪下,磕頭三次;再上前一步,再跪下,再磕頭三次,接著,再上前一步,再磕頭三次。如是,禮成。


韓國拍了一部電影《南漢山城》,裡面把朝鮮國王歸順皇太極的場面表現的極其隆重,用的就是三跪九叩禮。


你會問,誰搞出了這個三跪九叩禮?就是皇太極。

在他父親努爾哈赤時代,無論祭祀、會盟、君臣之禮都是三跪三叩。而皇太極認為還不夠隆重,心還不虔誠,改成了九叩首。


等到了滿清入關後,除了繼承三跪九叩禮外,君臣奴僕凡事必跪,有時候是半跪,開始還是單膝蓋半跪地作揖請安,慢慢膝蓋變得越來越軟,動輒雙膝全跪——奴才就這樣養成了。

這一改,可不得了。君臣之間過去平等的人格,蕩然無存。

這個跪拜禮還鬧過笑話。英國使節馬嘎爾尼來拜見乾隆皇帝,清廷堅持人家用“三拜九叩”大禮,可是這個大使也不示弱,堅持用單膝半跪禮,否則威脅打道回府。雙方相持不下,都尷尬萬分。最後,乾隆皇帝妥協了!應允了洋人的半跪禮儀。


事實上,馬嘎爾尼之所以堅持,其實他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而這種平等的禮儀,直到清朝滅亡後,西方的握手禮傳入中國,人與人之間才終於有了平等的禮儀。

再看看滿清的朝堂之上,大臣們,畢恭畢敬,跪的習慣,跪的舒服,誠惶誠恐,個個都是奴才相,個個都是奴才命,開口閉口,奴才罪該萬死。

總之,滿清時代把跪拜禮作為常規禮儀氾濫化,助長了朝中萎靡之氣,君臣之間,以奴僕之禮相待毫無人格可言,更無平等的清流之風氣。而後三百年,更是通過文字獄、毀書禁書,讓漢人從精神上被嚴重禁錮奴化,以此防漢制漢。

為此,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著名學者教授周思源指出,“康雍乾時代,把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活力徹底扼殺,而把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落後的部分——奴性發揮到了極致。”

據統計,滿清毀滅書籍有17萬卷之多,毀滅明朝各類檔案几萬件,不但明史被篡改,而且,到了晚晴時代,國人變得懦弱、愚昧、麻木甚至冷漠,這都和過度強調“跪拜大禮”的順從感以及“剃髮易服”之風氣開啟的奴化模式有重大關係。

綜上,大家別小看一個“跪拜”。我們自古崇尚的是“男兒膝下有黃金,只跪蒼天和父母”。但滿清氾濫的跪拜,讓人下跪成了潛意識的習慣,這就造成了無數人的軟弱甚至懦弱。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一百多萬,而助紂為虐的偽軍卻達到了200多萬。漢奸更是遍地跑,以汪精衛為代表的漢奸,還打出來了曲線救國的冠冕堂皇的幌子欺騙民眾,可嘆可恨!

所以,滿清篡改的跪拜禮,重新塑造了清朝的國民性格、形象和國民心態,形成了懦弱的民族性格,讓無數漢人這一跪,跪了三百年,徹底毀了一個民族的精氣神!一直到今天,很多人跪了就起不來了!可謂,根深蒂固,影響深遠!


當我們今天對清宮劇千夫所指的時候,怎麼能忘記了他們宣傳的被滿清篡改的跪拜奴才文化,是最應該被批判的呢?!希望能多一些優秀文化的迴歸!多塑造一些氣節風骨形象!


卓爾艾米


滿清入主中原後,吸取元朝很快滅亡的先例,對漢族傳統文化進行了有目的的摧毀,以達到禁錮民心,鞏固清朝的統一。清朝統治者的做法起到了預期的效果,清朝國祚自皇太極建立大清,享國276年,歷經11帝。(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後金,如果算上他是12個皇帝,享國296年。)

清朝摧毀了那些漢族文化呢?

“剃髮易服”,漢族等民族改用滿族服飾傳統。

一、剃髮令。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為代表的滿洲貴族們發佈了“剃髮令”,讓關內各個民族效仿滿族的髮式。不過剛剛入關,全國的局勢不明朗,又遇到漢族的不滿和抵抗,這一政令隨即取消了。(清朝初期的金錢鼠尾髮式)

1645年,清軍消滅了南京的南明政權,多爾袞又想實行“剃髮令”。此時發生了一件事情,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員孫之獬(現在山東淄博人),率先效仿滿族髮式,自己剃髮留起了辮子。上朝時,滿漢大臣是分列的,服飾髮型也不一樣,孫之獬來到後出了問題,滿族官員認為他是漢人應該列在漢族官員的行列,漢族官員認為孫之獬剃髮易服了,不屬於漢族官員行列。孫之獬被滿漢官員共同羞辱了一番,他氣不過,於是上書要求滿清通知區域的各個民族剃髮易服。多爾袞從更高的政治角度觀察剃髮易服問題,同意再次推行“剃髮令”,隨後又推行“易服令”。以“剃髮令”最為嚴格。(清朝末期髮式已經變化了很多,如圖)

“剃髮令”嚴格規定時間,接到政令的10日內完成剃髮。地方官員急功近利,將時間縮短為3天或者1天,結果導致大範圍漢族的反抗。著名的反抗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等。(明朝服飾)

二、易服令。“易服令”是指要用滿族的傳統服裝,其實滿族的服裝主要來源是蒙古族、漢族等服裝的融合,形成自己滿族的特色,也屬於中華文化服飾的一種,出於統治者的需要才改變的。(滿族服飾)

“文字獄”和禁燬圖書。

為了禁錮漢民族的思想,清朝統治著大興“文字獄”,對抱有反清思想的人進行肉體消滅,對不利於清朝統治者的圖書進行有目的的銷燬。

一、著名的文字獄。清朝的的文字獄主要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特別厲害。下面列舉幾個例子。

1.莊廷鑨《明史》案。這個莊廷鑨是個瞎子,不過古代左丘明做《左氏春秋傳》,他有錢就請人做了部《明史輯略》。不過裡面將滿清統治者稱為“夷寇”,本來出版後也沒有什麼事,這時一個官員吳之榮想利用此時敲詐一下莊家,不過沒有得逞。他居然告到了北京鰲拜處,從而掀起該案,一時間寫書的、印書的、賣書的、買書的紛紛被牽連,處死了一大批人。

2.“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案。這時乾隆時期的案件,徐駿(顧炎武的外甥孫)又一次在曬書的時候,風颳動書頁,於是作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樣的詩句,他自己也記錄了下來這樣的詩句。到乾隆43年的時候,有人告發了他,他被處斬了。

在這三朝時期的文字獄還非常之多,直接禁錮民眾反清的思想。

二、編著《四庫全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禁燬圖書和篡改圖書的過程。

清朝統治者編修《四庫全書》看似不錯,但是它對有些圖書進行有目的的禁止、銷燬,對以前的歷史典籍銷燬了不少。(清四庫全書)

一、禁燬圖書統計。根據

王彬等主編的《清代禁書總述》統計,僅僅是收錄的就有3236種圖書,現在只能看到書名,內容絕大部分已經不知道是什麼了。

清代乾隆帝編纂四庫全書時銷燬了對滿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燬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

修《四庫全書》的同時就是銷燬書,篡改一些書籍,它和明朝的《永樂大典》完全不是一回事,《永樂大典》是收集整理圖書。(明永樂大典)

二、銷燬明代宮廷和各部檔案。清軍入關時期,明朝宮廷和各部檔案還是比較齊全的,清朝統治者對明朝的檔案進行有目的的銷燬。目前我國存有的明朝檔案有3000件,清朝銷燬的估計超過1000萬份明朝檔案。保留下來的一些檔案估計也被清朝統治者篡改了不少。(明代檔案圖)

三、蒙古和滿族檔案的銷燬和篡改。清朝統治者不僅僅對明朝的檔案銷燬篡改,對蒙古和滿族自己的檔案也進行銷燬篡改,凡是不利於清朝統治者的都進行了系統的處理。

清朝統治者預想不到的結果?

一、雖然進行了“剃髮易服”,但是清朝統治下的服裝和髮型也在進行改變,原汁原味的入關前的滿族髮式服裝也和漢民族的習俗進行了融合。清朝剃髮從只留一點,演變為保留三分之二的頭髮了。可以看一看前面的髮式圖樣。

二、滿清統治者以“滿語”、“滿文”為國家的正式標準。都要學習滿文,可是滿文的推行卻發生了非常大的偏差,畢竟滿文和已經非常成熟的漢文化不可同日而語。大批的滿族人和滿族官員直接使用漢文書籍閱讀,而不用翻譯的滿文,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完全表達漢語的意思。乾隆皇帝時期,深感滿族人學習漢文化、用漢族習俗,忘記了滿族的習俗,希望努力改變這種狀況,不過根本扭轉不了這個發展趨勢,也只能哀嘆了。

三、到了清朝的末期,滿族人和漢族人的區別已經不大了,滿族人和漢族人已經融合,只保留了少量的滿族特有風俗,滿族人也遍及全國各地,民族融合是一個大的趨勢。


穿越再現彼岸


我“漢心永存”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我會帶入我們漢人的民族感情來回答。“不喜勿噴,謝謝”

公元1644年,起義軍攻下“北京”逼死中央政府“崇禎皇帝,同年滿清趁中國內亂大舉入侵。滿清侵略者與蒙古不同的是,他們知道最殘暴的奴役是精神上的奴役,他們同樣知道漢民族是有著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極強民族自豪感的民族。

他們滿洲人一旦從馬背上下來,就會迷失在“繁榮的中國文化”中。滿洲人為了他們自己的民族不被中國化,他們就篡改、毀滅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在他們佔領中國的都城北京以及孔家投降後,依然成為了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一方勢力,同時他們滿洲人也有能力開創這一新紀元----剃髮易服!!!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可不是民間的順口溜,而是一條沾滿中國人鮮血的血淋淋的明文法令!一人不剃殺全家,一家不剃殺全村。滿洲人知道他們自己罪行滔天,全面佔領中國後他們瘋狂的開啟長達一百多年的“極端文字獄”。妄想用權利和時間,消除他們的罪行。——1644~1683三十七年間的屠殺與抗爭,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屠江陰,屠崑山,屠常熟,屠嘉興,屠蘇州,屠海寧,屠廣州,屠贛州,屠湘潭,屠四川,屠大同,血洗江南嶺南……滿清三十七年的蠻荒屠戮,使全中國人口總數幾乎減半,為的是他們滿洲人能剃掉最後一箇中國人的頭髮,換下最後一件中國人的服裝的鴻願。


七千萬不願屈服的中國人,或被屠或自盡,就這樣殉難在他們誓死捍衛的中國衣冠和文化上。現在,在我心平氣和、證據確鑿地敘述這段中國人的血淚史的時候,那些滿洲人和漢奸還是會跳出來,指責我是大中華主義,那些事已經是過去了,現在中國人已經習慣了現在的衣服。還有的指責我說那只是一件衣服,那有那麼多含義。


對這些指責我只能苦笑,難得閣下還知道“剃髮易服”易的是傳統中國人的服飾。

前面我說過最殘暴有效的奴役是精神奴役,想要奴役一國民族的精神,只需改變了這個國家的服飾與風俗文化,並且一直在這個國家實行五代人便足夠了。

滿清存在了268年他們滿洲人成功了,我們現在還是活在他們的精神奴役之中,直到現在我們中國人因為缺乏“文化自信”,眾所周知“文化是人的精神食糧”,因為現在我們缺乏精神食糧,所以現在看到眾多的精日,哈韓,歐美奴我並不感到奇怪。

作為現在的中國人,我們要知道;在我們的文化中衣冠是我們文化的載體,恢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衣冠先行。

有了衣冠,生命才莊嚴!-錢穆

《論語·憲問》裡有一條孔子語錄:“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易大傳》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要治天下,便該有衣裳冠服之制。《小戴禮》說:正其衣冠,尊其瞻視。瞻視屬於身,衣冠乃身外之物,但不能衣冠不正而專求尊瞻視。

孟子說:室中有鬥,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矣。尤如子路在衛遇難,兵矢交集,還得正纓結冠而死。


用戶101313782037


清朝統治者毀掉漢人的傳統文化,如果分開理解,剛好是兩大塊,一個是傳統,比如剃髮易服,二個是文化,大興文字獄。

一生抗清的顧炎武曾說過,明亡是亡國,而剃頭易服是亡天下,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從此而來。

在《孝經》裡有句話:體身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我們漢人看來,剃髮是嚴重違逆孝道的,漢人也一直以頭髮衣冠而自豪。當年清軍南下剛攻佔南京,多爾袞就命令下發《剃髮令》並全國佈告,大概意思是,全國人民要跟滿族人一樣剃髮易服,遵從者是我們子民,如果不遵從以逆寇罪殺無赦,限期10日。於是就有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腥歷史,滿清強制讓漢人改換了沿襲千年的髮式和衣冠傳統,極大的摧殘了漢人的傳統文化。

明朝軍事書籍在清朝皆數被毀,特別是火器書《軍器圖說》流落國外,而清朝火器全部喪失。

再就是文字獄,歷史上各朝代統治階級為了鉗制思想,都有“以吏為師”、“獨尊儒術”、“焚書坑儒”等手段,文字獄也很早也有,比如漢代楊惲因《報孫宗會書》被斬,宋朝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明朝高啟因《上梁文》被殺等等,但只有清朝的文字獄是最為橫暴、兇殘和卑劣的。對於漢人文化來講,僅乾隆時期為了“歸正思想”編撰《四庫全書》,全國收繳銷燬的“違礙書籍”就有3000種,共10多萬部,還銷燬了5萬塊書板,這場毀書改書的文化浩劫從此把中國帶入了無比的深淵。

順治時期的呂留良案,為清朝文字獄之首,圖為浙江桐鄉呂留良紀念亭。

文化如何保存?書籍就是最好的載體,而清朝統治者對文化的毀滅和對歷史的篡改,使我們今天無法窺視當年的真相,僅有極小一部分流落海外的書籍才得以倖存繼承下來。檢閱清朝已知的文字獄案例,真正反清的只有雍正時期的曾靜一案,其它的全是無中生有、刻意附會、羅織構陷,有時候文字獄甚至成了統治者整人的手段,先炮製罪名再抓人,比如雍正的查嗣庭案、乾隆的胡中藻案。清朝的文字獄不僅使文化遭受浩劫,為填補空白文人在記述時又不敢提筆,一旦經人摘詞斷章就釀成大獄,只能圍著程朱理學繞來繞去,嚴重禁錮了文化思想和文化傳承。

屈大均,有廣東徐霞客之稱,因文字獄,其著作悉數被毀。

諷刺的是,清朝由於文字獄的盛行,使得註疏校勘古籍和字詞章句的考據有了空前的發展,但是社會風氣敗壞、士風文風墮落、官民爾虞我詐。最痛心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學術研究的發展和吸收都嚴重受到壓抑和阻滯,形成了思想僵化,文化凋零的局面,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也使清朝無一不在加速滅亡。


圖文繪歷史


辜鴻銘先生曾有言:

“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諸君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

細思極恐。

滿清對中華傳統文化造成三大傷害:

剃髮易服,毀滅中華衣冠傳承,打擊漢人民族自尊心

孔子說過:“非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從周朝開始,束髮戴冠、交領右衽就是華夏文明的標誌。

滿清入關後,用暴力手段強迫漢人剃髮留辮子穿滿族服裝。

清朝前期,男人留的辮子並不像清宮劇裡常見的那種“陰陽頭”,而是“金錢鼠尾”。

頭皮上留出銅錢大小的一塊頭髮,編成老鼠尾巴粗細的辮子,要多醜有多醜。

直到滿清統治穩定了,才漸漸放鬆對漢人留頭髮的限制。



大興文字獄,鉗制思想

滿清入關以後,對漢人知識分子極盡拉攏、打壓的手段。

僅在乾隆時期,文字獄共發生一百三十餘起,其中,四十七起案件的案犯被滿門抄斬。

在高壓下,知識分子噤若寒蟬,將大量精力投入訓詁考據之學。

列舉影響較大的幾次文字獄:


整個社會毫無生氣,龔自珍的詩句“萬馬齊喑究可哀”就是這樣的寫照。

專制統治,奴化臣民

滿清入關後,還保留許多相對落後的奴隸制度殘餘。

比如:

八旗中,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是上三旗,名義上由皇帝親自統領。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鑲白旗,是下五旗。

每一旗下管轄許多包衣,“包衣”是滿語,意為家奴,這些人地位極低,形同旗主的私人奴才。

這種落後制度殘餘滲透進了滿清統治。

孔子說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君主先要對臣子以禮相待,臣子回報君主以忠誠。

明朝之前,大臣們敢當面懟皇帝。

到了清朝,就變成皇帝高高在上,大臣跪舔:

“皇上聖明。”

“奴才該死。”

到乾隆年間,英國使團來訪問,他們驚奇地發現,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如此落後,百姓如此愚昧無知。


餘明講歷史


第一位的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也正是因為這個,才有了後來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了幾十萬人!

清初的髮型真的太醜了,就是一個光頭上一個豬尾巴!極醜的髮型!這對於華夏後人的我們簡直是無法接受!明代之前幾千年的二十加冠說明成人多好,明代之前的髮型多好看!帥氣,想想一個光頭,大家都是光頭能帥到哪裡去!噁心死了!醜死了!!

包括現代人也是如此,讓所有男人都留光頭,肯定不願意!有幾個願意的呢?除了謝頂嚴重的和頭髮白的老頭外,絕大多數都不願意!

第二位就是,文字獄盛行,不知殺害了多少漢族文人,閹割了文人的性格和血性!

第三位就是,四庫全書編纂時,燒壞了很多典籍,絕對是一次文化的閹割,比焚書坑儒要嚴重幾十倍!

增加一條,第四位,就是服飾文化,從漢服轉化到旗人服飾,馬褂,旗袍等!其實現在看起來,還是漢服更好看啊,比清朝官員的服飾好看多了!



鵬程日誌


清朝政府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

一,皇權一家獨大,中國傳統國家治理模式是皇帝與仕紳共治,明朝朱棣後形成了內閣制,國家大事並非皇帝一人可定,甚至如立後立太子等等。

二,清以前大臣見皇帝並不需要下跪,清代在禮儀制度上加深了專制統治。

三,大興文字獄,隨意破壞修改傳統典籍中不合滿人統治內容,修四庫全書時表現猶甚。

四,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已初步興起,而至清朝被打斷,誤國三百年,人均GDP比宋明不進反退。

五,社會方面魯迅作品中很多。如民眾的國家意識喪失,愚民政策等等。愛國成無國可愛,此時的國是滿人之國,漢人認同度不高,南方反清復明一直存在。

六,面對鴉片戰爭失敗,仍然死抱皇權,不作深入反省,不在制度層面調整,喪失改革開放機遇,這點參照日本可知。

七,滿人一族獨大,廣大漢人成二等公民,社會發展受挫。

八,文化全面頓化倒退,與宋代比一比就可以發現,文學藝術體育等各方面,嚴重退步。

九,與明代比沒有出過思想家,如王陽明,朱熹等。反應出清朝的專制已無以復加。學術轉向訓古考據等。而王陽明的學說,反而拉開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序幕。

十,因為清朝思想過於保守,無法以改良改革救國圖存,只能以暴力形式推翻,加大了國家進步的成本。嚴重阻礙了中國向近現代國家轉換步伐。如,太平天國之所以爆發,實為清朝不良統治所至。


平林凱風


我從別的角度來說說,這個角度和普通人不一樣。

我不覺得剃髮易服是缺點,清朝的長袍馬褂到今天進入西方世界都被認為是中國國服,比燕尾服氣派大,國外認為只有貴族的軍裝制服才能比得上長袍馬褂,當然需要是呢子的。

清朝對中國最嚴重的破壞是海洋。明朝對中國最大的繼承也是海洋,因為大明建國,海洋力量代替巨大作用,有明一代,海軍都是世界頂級強國水平。當時日不落西班牙,五國聯軍等,都不是大明對手。但是清朝馬上治國,不重視海洋,甚至害怕海洋,所以清朝海軍很弱。要知道中國人海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甚至更早,特別是海外仙島等傳說。

對中國文化最大的破壞,體現在飲食上,就是魚的種類減少。

中國文化一大流派就是飲食文化。中國人吃熱食,用筷子吃飯等等文化習俗是中國名片。在明朝人的菜譜中,比如金瓶梅的記載中,有奶製品,也有魚,特別有舟山群島的海魚。

我們知道大航海時代和明清時期是一個時期,歐洲人飲食中大量有魚就是這個時期。相比較歐洲的深海鱈魚出現在餐桌的時間,我們的時間就太晚了。這就是中國落後的標誌。

清朝的滿漢全席是中國文化瑰寶,但是去查一下可以知道,裡面的魚很少,海魚更少,這就是中華文化落後的體現。

因為深海魚的打撈是一類高技術行業,中國在清朝這個領域幾乎沒有進展,落後到今天都沒追上前。


童琪雅


實際上清朝更多地是繼承了漢族的傳統文化,而不是毀掉了漢族文化。至於說,哪些漢族文化在清朝被強行禁止,更多地是在一些習俗之上,比如服飾,髮型以及裹三寸金蓮。

先說剃髮。清軍入關之後,多爾袞接受了明朝舊臣孫之獬的建議,頒佈了《剃髮令》。實際上,多爾袞本人一開始並沒有想要改變漢族百姓的髮型,但是漢臣孫之獬為了討好多爾袞,於是自己主動改變自己的髮型,此舉遭到了其他漢族大臣的嘲笑。於是,孫之獬為了報復,上書建議多爾袞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行剃髮。剃髮令在順治時期執行的非常嚴格,到了康熙時期,由於社會漸漸安定,所以朝廷就放鬆了對於剃髮令的執行,即使不剃去頭髮,只要紮上辮子即可。需要說明的是,剃髮令僅僅針對男性,女性依舊保持著傳統髮型。

再說易服。易服也僅僅針對漢族男性,要求穿著馬褂。但是,易服這一項命令執行的比較松,儒生,以及底層的百姓都可以穿著舊的漢族服飾而不被問罪。不僅如此,清朝的皇帝甚至有不少喜好穿著漢服,如雍正皇帝。

如這幅 郎世寧所畫的《羊城夜市圖》,可以看到,圖中的成年男子依舊身著漢服,頭上束髮,與明朝時的打扮無異。但這的的確確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社會風貌。

至於三寸金蓮,滿族由於婦女需要從事生產,所以並無此習俗。清軍入關之後,曾經多次下令禁止纏足,但是收效甚微。從現代的角度來看,裹小腳本身就是一種惡習,所以清朝意圖廢除這種習慣也並無可指責之處。

因此,總體上,清朝對於漢族文化的改變,就在剃髮易服方面。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項禁令的執行力度愈發鬆動。

至於說四庫全書毀壞書籍,實際不甚恰當,因為很多朝代都存在這種行為,比如明朝修永樂大典,會壞的民間藏書和名著遠多於四庫全書;而文字獄也自宋代的 烏臺詩案開始,後世朝代也不少見。故,可以說,修書和文字獄,對於文化的進步造成了阻礙,但說這些措施“毀掉了文化”,則並不準確。

清朝,從本質上來說,是處於中華文明正常發展軌道上的一個王朝,對於中華文化,它更多的是繼承。


庭州行者


部分時人之於清代,大約只是被一頭熱的帶起了“民族”節奏罷了,言之鑿鑿清代是漢祚劫數--------但實際上連所謂的“傳統文化”、“漢人的傳統文化”都不甚了了,及物言事,也就是在“剃髮易服”、“文字獄”上輾轉揚沸--------但事實並非如此。

這兒,我想談兩點,一點是清代至於文化文學上的功過,另一點則是談人。


傳統文化是在服飾上嗎?非也,是在經史子集四部,是在詩詞歌賦,禮樂書畫,是在金石典藏等等,而非服飾--------或是已經淺薄到認為我國千餘年的傳承是靠剪個頭髮,換身衣服就能代替了的嗎?如果真有這種想法,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災難。

“改正朔,易服色”,何止於清代?無非是古制階級的政治正確,歷朝歷代皆有,時人只抓著清朝不放就是找到“擊鼓傳花”這個遊戲最後的倒黴鬼罷了,甚至可以說,冠冕制度的嚴格劃分本就代表了帝制下的奴性--------用這種糟粕去代替文化符號,只不過是如今漢服賣家的惡劣的營銷手段罷了。

其次,談文化。

在我看來,就算是經歷了“文字獄”,清代對中國文化的薪火傳承之功依然大於明代。於詩詞而言,清代自有“中興”之稱,但漢祚正統明代卻是中國詩詞史上最大的噩夢,自明前後七子標舉的書至唐則不必看開始,明代詩詞壇便成了互相抄襲,泥古不化的死水;逮至清朝,才點亮了詩詞歌賦最後的餘光。

從這點看,清代不但不是文化之噩夢,反而是古典文化最後的迴光返照。

當然,文字獄是舊學傳承身上一道血淋淋的傷口,面對史實,乾隆年間在編纂《四庫全書》的焚書、刪文對文化傳承有極其惡劣的影響。

清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銷燬了對大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燬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除了焚燬書籍,大清還系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燬。明代檔案僅三千餘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朝兵部檔案,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朝的官方文書。其餘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全部被銷燬了。除了銷燬書籍和檔案外,大清還系統的對殘存書籍和檔案,進行篡改。

這種為了維穩而對前朝文化的極端處理,使得無數珍貴典籍被銷燬和篡改,甚至於近人吳晗都不免生出悲憤而高呼:“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

然則事有正反、有功過,我們承認文字獄帶來的文化衝擊,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的文獻學價值。作為舊學最後最全的總結,文、史、哲、理、工、農、醫等等學術學科都能在四庫中追本溯源。到這,有一些一知半解的人肯定會噴了:我們有《永樂大典》還要什麼《四庫全書》?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永樂大典在明代便有佚失,逮至清乾隆時期,在編纂《四庫》之時,佚失數量已經達到了2,422卷,而很多人口誅筆伐的《四庫全書》中最重要的一個章程便是《永樂大典》的輯佚。

非但如此,《永樂大典》的編輯體例散漫無端,且並無目錄,而自《四庫》開始,我國的目錄學方才復起。

“將各書敘列目錄,注系某朝某人所著,書中要旨何在,簡明開裁,具摺奏聞”

說句難聽點的話,遺失的珍貴典籍,我想百分之九十的人沒興趣去看,甚至也不想去看,但恰恰是在編修四庫時定下的詳細的書目提要,科學的分類體系,才是讓諸位的學習更加方便的務實之利。

以上,便是清朝之於文化的功過,作為舊學文化最後的一個休止符,除去統治層為了維穩而對於文化的慣性傷害,清代已經做的夠好了。至於某些人為了所謂的“民族性”而提出的可笑言論,我已經不想去反駁了,您生活在現代,而非作古的古代,要愛國不如務實一點,想想怎麼去報效祖國,而並非為了作古的過去打口水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