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統思維思考中國經濟的轉型

中國經濟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發展,到了一個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形成了一系列經驗,也帶來了不少與之相關的難題,比如房地產發展成為經濟的支柱,但是相關的土地財政問題亟待化解;比如經濟發展對銀行信貸的依賴越來越強,但是與之相關的影子銀行問題亟待化解;比如產業政策和各種刺激措施推動了技術的發展和產業的升級,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相關的產能過剩問題。

這些經驗和難題都指向同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不斷增大,複雜程度不斷加深,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百花齊放,世界經濟的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過往的發展經驗可能變得不一定適用了。追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需要大轉型,一方面著手解決經濟中累積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斷找到新的經驗和方法。

從學術到實務,對於中國經濟轉型的討論很熱烈,如果用系統思維去分析,更能夠找到轉型背後的邏輯。

經濟轉型的必要性

復旦大學張軍教授與王永欽教授主編的《大轉型:中國經濟改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對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做了很好的梳理。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與西方發達市場的差距有二:一方面是中國市場化程度很低,一開始很難通過價格信號來配置資源,因為價格根本不準確;另一方面,中國與西方有著巨大的技術差距,可以通過學習、仿製、山寨來追趕,一定時間內並不需要創新。

張軍和王永欽提出,中國改革的策略和治理結構暗合經濟中的次優理論,也就是隻要經濟中存在許多扭曲,如果只消除其中一個或者幾個扭曲,而不是全部扭曲,情況可能變得更差而不是更好。在這種情況下,人為增加一個扭曲,反而會促進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比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相對壓低勞動者的工資(之前城鄉二元經濟的剪刀差),有利於加速資本的積累,同時GDP錦標賽的激勵機制也容易更好地激勵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競爭。 做錯勞動力價格,做對激勵,再加上2001年中國加入WTO,完全與全球產業鏈整合,成為世界工廠,這些都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寶貴經驗。

但現在中國面臨的轉型恰恰是中國經濟的特徵和稟賦,以及中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發展階段上來說,中國需要從基於投資的發展階段轉向基於創新的發展階段。

一方面,基礎設施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最新的一份研究顯示,如果以人均基礎設施存量來計算,把中國所有的高鐵、鐵路、公路、橋樑、隧道、機場、碼頭、工業園等等的存量基礎設施除以中國14億人口,中國已經超過英國和德國這樣的西方發達國家,躍居全世界第二的水平,僅次於美國。

另一方面,中國與國際先進技術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甚至在一些領域,比如說5G,中國已經做到了技術的引領,參與到最新的標準制定過程中。這種情況下,複製和追趕的發展模式,必須儘快轉變為鼓勵創新的發展模式。所以,在這樣的全新經濟發展階段,早期促進投資的政策,比如說壓低工資,反而會阻礙技術的創新。

全球經濟也正在從有形資產向無形資產的轉變,對有形資產的投資,正在讓位於對無形資產的投資。這是一個外部的大格局。同時,全球化也正面臨嚴峻的挑戰,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從深層次上挖掘,原因是上一輪全球化的過程中,有明顯的贏家和輸家。全球資本精英是全球化當仁不讓的贏家,中國深入參與全球產業鏈,成為世界工廠,雖然給全球消費者帶來了巨大的福利,但也給世界許多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衝擊,尤其體現在西方國家藍領工人的大量工作轉移上。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在他的新書《預見未來:新時代投資機遇》中提出,中國經濟轉型需要挖掘新需求。他列舉出新需求是三駕馬車:深度城市化、消費升級以及全球化的4.0。他認為新需求是推動中國未來發展的動力。

城鎮化是中國未來發展最大的推手。很多專家都提出,中國經濟需要從城鎮化1.0的版本邁向城鎮化2.0的版本。1.0的版本是土地的城鎮化,卻忽視了人的城鎮化,造成的結果是中國出現了最大的農民工群體,卻沒有辦法在大城市中真正留下來,也出現了農民工二代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這樣的社會問題。城鎮化2.0的版本,強調的恰恰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邵宇則強調在中國構建大型都市圈和衛星城來吸納廣大人口的重要性。“農民只是一種職業,不應該成為身份的標籤。”打破城鄉的差距,讓更多人能夠在城鎮化過程中享受到其中的福利,將形成巨大的推動力。

消費升級與城鎮化2.0息息相關,也凸顯了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與全球的同步性。消費升級不僅僅是對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是對更好的環境,更豐富的體驗,更多元的娛樂的嚮往。消費升級更不只是侷限在傳統定義的消費領域,還涉及公共服務領域,人們對更好、更便捷、更安心的醫療服務,人們對更好、更貼近孩子需求(個性化)、更挖掘孩子發展潛力的教育服務,也有著非常大的需求。城鎮化的發展,如果在醫療和教育上沒有同步的發展和創新,當然也包括養老領域的創新,那很難完成人的城鎮化的目標,也很難挖掘出消費真正的潛力。

全球化4.0則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提法,也跟今年冬季達沃斯的主題契合。一方面強調了中國如何進一步參與全球化,通過“一帶一路”大戰略幫助新興市場構建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在全球金融和貿易治理的框架下,比如WTO、世界銀行和IMF,中國參與更多議題的討論;另一方面也正視全球化有贏家和輸家,更好化解當前全球化所面臨的開放和閉塞(也就是擁抱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之間的矛盾。

複雜系統與轉型

為什麼過去的經驗有可能不適用了?需要用系統思維的方式來觀察,把經濟當作一個日益複雜的系統來觀察。

我們身邊有很多複雜的系統,企業、城市、國家,乃至整個地球,都是複雜的系統。系統思維就是如何去理解分析複雜系統的思維。複雜系統有一些基本的特徵:系統可以由各種簡單的部分組成,比如說一個白蟻群由上百萬構造簡單的白蟻組成,但是系統的整體卻不是簡單的部分的加總,比如白蟻群可能湧現出許多非常複雜的行為,系統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系統能形成自己的(不同於系統組成部分)的目標,系統還能夠進化。

一個經濟體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其複雜多樣性,已經非40年前可比。

按照系統思維來分析,改革就是改變經濟中的制度和規則,創建更適合或者說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規則。同樣,按照系統思維來分析,開放就是讓信息流變得更通暢。信息越是公開透明,信息越流暢,就能夠吸納更多多方面的信息,就能夠加快系統的反饋,增強系統對變化的反應。

舉一個例子,一個健全的股市為什麼那麼重要?因為股市有信息加總和反饋的功能,能夠集合參與者的集體智慧。信息加總會把樂觀者和悲觀者的觀點加總。反饋也非常重要,如果信息流通暢,卻沒有及時的反饋,仍然會為系統帶來很大的隱患。股市要真正能夠成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就是其信息加總和反饋功能的體現。

為什麼需要轉型?因為對於一個複雜系統而言,無論是動物、生態圈,還是企業、社群,當內部外部

用系統思維思考中國經濟的轉型

摘自經濟觀察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