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教師談教育

做為從教幾十年的老教師,從小到老見證了教育發展的歷程,一生一世教育情令我時有感嘆,時有慶幸,時有欣慰,時有希翼,時有無奈,時有反思……談起教育,教育的五味瓶能砸翻一地。今天,我忍不住想對教育說點話。

先來反觀我們的教育現狀。素質教育的號角在多年前早已吹響,但應試教育越演越烈;減負的口號喊了又喊,但學生的書包卻越來越沉,近視率急增,跑向補習班的步代加快。是什麼令我們的教育南轅北轍背道而馳?追根求源是教育的評價機制及人才選拔機制在左右在制約。儘管今春教育工作會重提減負,基礎教育階段要求以等級評價,似乎警笛拉得更響,但未來的收效令人懷疑。因為我們的教育從來不缺口號,真正缺的是監管與落實。上面一套下面又一套,上面政策震天響,下面我行我素照樣搞!要想改革出成果,教育改革必須刮骨療毒!

再來探討改革政策。教育部提出為教師學生減負,基礎教育每學年最多有兩次考試。針對這兩點我是有想法的。為教師學生減負是無法定量定性的。就教師減負來看,地方土政策和社會關係及勢力範圍才是決定教師幸福值數的本質問題。很多任務往往因為層級關係上壓下傳不得不做。就學生減負來看,有考試就會有分數,等級評價依分數而來,換湯不換藥,除非去消考試。如何解決問題的根本?一是要形成常規監督機制,定期下訪,加大監管力度,違者嚴懲,該革職的革職,該查辦的查辦。二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去除考試,教師在教學中重過程評價與反饋,期末各科教師統一對學生從德、智、體、美、勞及創新能力等諸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評價,得出評價等級。三是儘快在師資、辦學條件等方面達到教育資源的真正均衡,讓每個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

最後來聊聊如何面對競爭壓力。 最近一段時間網絡上頻傳博士自殺事件,處在象牙塔頂端的高學歷人才極其稀缺,此類事件的發生令人扼腕嘆息。到底是什麼讓他們看透塵世心無留戀絕塵而去?他們去了,留給我們的是反思,是警示。教育部提出減輕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負擔,意在孩子們在成長階段有一個健康的身心,這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措施。但人總有長大的時候,人最終還是要被迫湧入到競爭的激流中去。有競爭必定有壓力。這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做為父母做為教師,我們該思考如何培養孩子去適應未來競爭的壓力。

一、重視平時的交流溝通。孩子與成人在經歷、學識、眼界、情緒的把控等方面有很大差別,各自對待事物與事情的方法態度也會有所不同,可以說是不同世界的人。歲月是成人最好的老師,成人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長輩需通過交流與孩子建立聯繫,走進孩子的世界,瞭解孩子之所想,摸清性情,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時能快速地找準著力點,對症下藥,不至於盲目無方適得其反。

二、多抽出時間陪伴。交流是語言上的,而陪伴是行動上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活動時,會發現孩子與人交往中存在良好的或不良的習慣品質,可以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引導孩子如何正確有效地與人合作,解除矛盾。同時,在陪伴的過程中培植深厚的情感,促進更好的交流。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親其師信其道。

三、教會孩子認清自己。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當人認清自己的優劣,知曉自己的處境後會做出更有利於自己的判斷和決定。做到這點需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有意識的引導其反思,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久而久之,會成長為一位明智者。

四、培養博大的胸懷。在群居的社會中,在激烈競爭中,難免磕磕碰碰,產生糾紛矛盾。沒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很難保全自身。因此,父母教師在孩子平時遇到問題時,引導孩子學會諒解或用智慧解決問題或學會取捨。讓孩子明白沒有什麼都應該屬於自己的。有了這樣好的心態,身心健康都不是問題。

教育是萬古長青的話題,教育是一國之本,教育是人類的生存大計。對待教育,我們始終是敬畏、關切、熱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