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古玉,尤其是高古玉,值得賞玩的是其深層的歷史文化底蘊,細節摩透了,真仿也自然就不辨自明瞭。

兩件玉龍佩(圖1):

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圖1A

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圖1B

從形制上看,兩件都是形體彎曲呈“W”或“M”狀、軀幹多作3式的顯著彎轉;龍首都飾有以弦紋的凸脊表現的龍角(龍首的演變:龍首後最初無角,以捲雲紋表現的耳部;其後發展為呈鈍尖狀的龍角;戰國中期開始,改以弦紋的凸脊表現的龍角),這些都是典型的戰國晚期玉龍佩的特徵(圖2,參見《古玉學步(66):最是百變戰國龍形紋漸進尋影蹤》)。

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圖2-1

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圖2-2

從紋飾上看,兩件都是戰國中晚期盛行的浮雕谷紋。

從工藝上看,兩件似乎都帶有“依料成形”的影蹤,但尚無法識別其是否帶有“釘線打稿”和金屬線拉切的古工痕跡遺留(參見《古玉學步(58):片飾器定型——巧用邊餘料釘線打樣稿》),不過似乎都帶有管鑽定位的痕跡(圖3)。

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圖3-1

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圖3-2

既然“似乎”就是不能確鑿,有些模稜兩可,是因為圖賞無法入手細察的因素,所以在工藝痕跡上難以辨識確定,還需要進一步從其他細節辨察。

盛行於戰國中晚期的谷紋是從早期的雲谷相雜紋中獨立出來的紋飾題材,因為形似稻穀發芽而得名。谷紋又分為浮雕谷紋和線刻谷紋兩大類,大多以整齊的形態裝飾器面。此兩件玉龍都是浮雕谷紋了。

整齊的紋飾是如何形成的?

浮雕谷紋的製作工序一般有三個步驟:首先以砣具雕琢三對平行線定位,其次在定位後形成的一個個六角形周邊減地成半球形的凸粒,最後將半球形凸粒雕琢為圓卷狀的谷紋,所以無論器型如何變化,谷紋的排列都是按一定規律排列有序的。

從三對平行線比對看,兩件玉龍佩都符合古工谷紋的雕琢工藝(圖4)。

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圖4-1

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圖4-2

那麼,賞玩到此,是否可以確定兩件玉龍都是到代戰國真品啦?且慢,還要往更深的細節探察。

放大局部細察,則看出了凸起的谷紋半球的些許差別:相對而言,圖1A玉龍谷紋半球的凸起大小不一、高低有別、參差不齊,圖1B玉龍谷紋半球的凸起整齊劃一、如出一轍(圖5)。由於古砣手工製作、人為控制砣機具的速度、方向,所以就難免在細節上出現偏差,所以參差不齊符合古砣的工藝特徵,叫做“古樸”,而整齊劃一則是人工無法做到的。圖1A玉龍谷紋判斷類真,圖1B玉龍谷紋則判斷疑仿。

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圖5-1

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圖5-2

這個“疑仿”是否能夠成立?

再看谷紋的地子,圖1A玉龍佩底子高低起伏,符合古手工制玉的工藝特徵,而圖1B玉龍佩底子卻見水平,則是古工所無法做到的(圖6)。所以依然前者見真而後者看仿了。

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圖6-1

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圖6-2

再看陰刻線的痕跡,圖1A玉龍佩陰刻線顯示為接刀痕,圖1B玉龍佩則是渾圓的一條線(圖7)。由於工具的侷限,古砣工藝必須要接刀才能完成(參見《古玉學步(12):古砣工藝恁多高莫忘陰線藏接刀》和《(89):新仿迥異古砣刀痕跡解讀電工雕》)。所以可以判斷圖1A玉龍佩為真,而圖1B玉龍佩為仿。

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圖7-1

古玉玩味(58):型紋堪亂真 畢竟欠神韻

圖7-2

特徵辨古,一仿皆假,其餘諸多真、仿特徵的差別就不再贅述了。

古玉的型、紋、工都是可仿的範疇,雖然可仿但畢竟是仿,只要毫末必究都能讓仿跡無處遁形。不過此件圖1B玉龍佩已經具備“古”玉之形,應該算進入“高仿”的行列了。而對於經常淌洋於館藏高古玉的行家來說,則不需要如此費勁即可一眼辨識,因為仿的再高都缺乏“神韻”,或者說“差一口氣”,是所謂“形而下方辨跡痕,形而上處望神韻”了(參見《古玉學步(88)》)。

本來從皮殼(沁色、包漿)就可以辨識圖1B玉龍佩的仿跡,為了能夠說清細節,特選取型、紋相近的館藏品圖1A玉龍佩(西安博物院藏龍形玉佩,戰國長8.5釐米、寬7.8釐米、厚0.4釐米,西安市雁塔區吳家坡出土)作比較分析,以為更加清楚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