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古玉,尤其是高古玉,值得赏玩的是其深层的历史文化底蕴,细节摩透了,真仿也自然就不辨自明了。

两件玉龙佩(图1):

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图1A

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图1B

从形制上看,两件都是形体弯曲呈“W”或“M”状、躯干多作3式的显著弯转;龙首都饰有以弦纹的凸脊表现的龙角(龙首的演变:龙首后最初无角,以卷云纹表现的耳部;其后发展为呈钝尖状的龙角;战国中期开始,改以弦纹的凸脊表现的龙角),这些都是典型的战国晚期玉龙佩的特征(图2,参见《古玉学步(66):最是百变战国龙形纹渐进寻影踪》)。

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图2-1

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图2-2

从纹饰上看,两件都是战国中晚期盛行的浮雕谷纹。

从工艺上看,两件似乎都带有“依料成形”的影踪,但尚无法识别其是否带有“钉线打稿”和金属线拉切的古工痕迹遗留(参见《古玉学步(58):片饰器定型——巧用边余料钉线打样稿》),不过似乎都带有管钻定位的痕迹(图3)。

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图3-1

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图3-2

既然“似乎”就是不能确凿,有些模棱两可,是因为图赏无法入手细察的因素,所以在工艺痕迹上难以辨识确定,还需要进一步从其他细节辨察。

盛行于战国中晚期的谷纹是从早期的云谷相杂纹中独立出来的纹饰题材,因为形似稻谷发芽而得名。谷纹又分为浮雕谷纹和线刻谷纹两大类,大多以整齐的形态装饰器面。此两件玉龙都是浮雕谷纹了。

整齐的纹饰是如何形成的?

浮雕谷纹的制作工序一般有三个步骤:首先以砣具雕琢三对平行线定位,其次在定位后形成的一个个六角形周边减地成半球形的凸粒,最后将半球形凸粒雕琢为圆卷状的谷纹,所以无论器型如何变化,谷纹的排列都是按一定规律排列有序的。

从三对平行线比对看,两件玉龙佩都符合古工谷纹的雕琢工艺(图4)。

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图4-1

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图4-2

那么,赏玩到此,是否可以确定两件玉龙都是到代战国真品啦?且慢,还要往更深的细节探察。

放大局部细察,则看出了凸起的谷纹半球的些许差别:相对而言,图1A玉龙谷纹半球的凸起大小不一、高低有别、参差不齐,图1B玉龙谷纹半球的凸起整齐划一、如出一辙(图5)。由于古砣手工制作、人为控制砣机具的速度、方向,所以就难免在细节上出现偏差,所以参差不齐符合古砣的工艺特征,叫做“古朴”,而整齐划一则是人工无法做到的。图1A玉龙谷纹判断类真,图1B玉龙谷纹则判断疑仿。

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图5-1

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图5-2

这个“疑仿”是否能够成立?

再看谷纹的地子,图1A玉龙佩底子高低起伏,符合古手工制玉的工艺特征,而图1B玉龙佩底子却见水平,则是古工所无法做到的(图6)。所以依然前者见真而后者看仿了。

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图6-1

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图6-2

再看阴刻线的痕迹,图1A玉龙佩阴刻线显示为接刀痕,图1B玉龙佩则是浑圆的一条线(图7)。由于工具的局限,古砣工艺必须要接刀才能完成(参见《古玉学步(12):古砣工艺恁多高莫忘阴线藏接刀》和《(89):新仿迥异古砣刀痕迹解读电工雕》)。所以可以判断图1A玉龙佩为真,而图1B玉龙佩为仿。

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图7-1

古玉玩味(58):型纹堪乱真 毕竟欠神韵

图7-2

特征辨古,一仿皆假,其余诸多真、仿特征的差别就不再赘述了。

古玉的型、纹、工都是可仿的范畴,虽然可仿但毕竟是仿,只要毫末必究都能让仿迹无处遁形。不过此件图1B玉龙佩已经具备“古”玉之形,应该算进入“高仿”的行列了。而对于经常淌洋于馆藏高古玉的行家来说,则不需要如此费劲即可一眼辨识,因为仿的再高都缺乏“神韵”,或者说“差一口气”,是所谓“形而下方辨迹痕,形而上处望神韵”了(参见《古玉学步(88)》)。

本来从皮壳(沁色、包浆)就可以辨识图1B玉龙佩的仿迹,为了能够说清细节,特选取型、纹相近的馆藏品图1A玉龙佩(西安博物院藏龙形玉佩,战国长8.5厘米、宽7.8厘米、厚0.4厘米,西安市雁塔区吴家坡出土)作比较分析,以为更加清楚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