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鄖西“立體就業”摘窮帽

3月20日15時許,60名鄖西縣的貧困青年到達貴州安順市紫雲職校。在這裡,他們將接受為期一年的製鞋技能培訓,達到中層管理幹部水平後結業,回到落戶鄖西的亞洲鞋業巨頭米高龍鞋業公司就業。

技能扶貧,僅是鄖西“立體就業”扶貧模式中的一個平面層次。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湖北省深度貧困地區、秦巴山片區扶貧開發主戰場,鄖西積極探索建立“立體就業”扶貧模式,在就業空間、就業群體、就業渠道上,構建全方位、立體式、多層次的全新模式,轉變人們傳統的擇業觀念,千方百計促進就業,撬動創業促進就業的倍增效應,實現“長效脫貧”的美好願景。

截至目前,鄖西縣7.32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人口中,已經轉移就業4.5萬人。

“立體”成為就業第一關鍵詞

“包吃包住,每年純收入6萬元。”43歲的曹德梅是鄖西關防鄉人,2016年在縣裡經過月嫂培訓後,通過“鄖西—廣東勞務協作”,一直在深圳從事家政服務。今年春節回家過年,她還介紹同村姐妹赴深從事家政服務工作。

2016年4月,國務院將鄖西縣確定為全國貧困人口勞務協作工作試點縣。3年來,鄖西先後與北京、武漢、深圳等地開展勞務協作,建立了信息通報、勞務對接等長效機制,轉移輸出貧困勞動力3.5萬人,年人均收入3萬元左右,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通過勞務協作試點,鄖西的勞務輸出從以往的無序狀態變為有序對接,通過給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周到服務,讓務工人員、特別是貧困務工人員有安全的勞動環境、穩定的工作崗位和可靠的權益保障。

多年來,鄖西縣摸索出一條“立體就業”模式:在就業空間上,統籌推進縣外轉移、縣內安置、居家就業;在就業時間上,突出長期穩定就業,兼顧短期就業、靈活就業、臨時就業;在就業群體上,對青壯年勞動力、就業困難群體、新成長勞動力分類施策;在就業渠道上,堅持轉移就業、居家就業、返鄉創業、技能就業、兜底就業多措並舉。

“持續”創新催生最強源動力

3月25日,鄖西縣城關鎮紅廟村紅小帽刺繡專業合作社,結束一週培訓的李永正在帽鈕機前熟練地為帽子釘著鈕釦。46歲的李永重度肢殘,幹不了農活,又無法外出打工。加入合作社後,他每月能有兩三千元的收入。

在紅小帽合作社,像李永這樣的扶貧對象有19人。6臺機器更是搬到了扶貧對象的家裡,讓他們居家就業。

2018年,鄖西將竹藤編、織女繡、香菇種植、電商創業等納入全縣精準扶貧特色產業,統籌就業資金500萬元,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三鄉工程”,鼓勵鄉賢領辦經濟合作組織,引導貧困人口在扶貧車間生產或居家參加訂單生產,實現就業增收。目前,已建成產業扶貧車間380個,帶動貧困人口就業7618人,人均增收4000餘元。計劃到2019年底,全縣行政村村村建有扶貧車間。

經過探索實踐,鄖西總結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12345”勞務協作扶貧模式:輸出一人,脫貧一戶;政府推動手段和市場調節手段相結合;為已就業對象提供穩崗服務、組織未就業對象轉移就業、對貧困學生實施免費職業教育;縣外輸出與縣內轉移結合、外出打工與迴歸創業結合、服務貧困人口與服務非貧困人口結合、勞務輸出脫貧政策與其他脫貧政策結合;精準統計、精準培訓、精準對接、精準施策、精準服務。

“一種模式在探索建立過程中,最難能可貴的是‘持續’創新力。在探索前行中不斷調整創新方向,總結性和持續性兼具的創新將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輻射力。鄖西縣的‘立體就業’模式正是持續創新的代表。”首都經貿大學勞動關係學院副教授黎煦這樣解讀“立體就業”。

“系統”是建立長效機制核心

“一把小掃帚”帶富眾鄉親——胡朝柱的傳奇創業故事在鄖西家喻戶曉。

胡朝柱是鄖西依託“鄉親扶貧協會”返鄉創業帶動脫貧的典型代表。2017年,他返鄉創辦的恆達掃帚專業合作社基地已經達到1.36萬畝,加工銷售鐵掃帚380萬把,年生產總值2723萬元,幫助全縣500名貧困戶實現脫貧目標。

鄖西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就業扶貧,以鄉情為紐帶,以本村外出創業成功人士、致富帶頭人為載體,通過結對幫扶、捐資助貧、興辦公益、招商引資、興辦實業、村企共建等措施,幫助貧困人口就地轉移就業。

“就業工作突破原有的界限,由人社部門牽頭抓總,積極調動社會優勢資源和部門力量,形成大就業的格局,以期更好地服務群眾和地區發展。”鄖西縣委書記張濤說。

目前,鄖西縣已經組建鄉村兩級“鄉親扶貧協會”266個,返鄉創業人員4091人,返鄉投資4億元,創辦市場主體4091個,實現產值26億元,帶動1萬餘名貧困人員就業增收。

鄖西實施貧困家庭子女免費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程,與深圳、武漢、十堰等職業院校聯辦精準扶貧中職班、勞動技能培訓班,輸送240名貧困家庭“兩後生”(初高中畢業未能升學)接受職業技能教育。

面對特殊困難群體,發揮政府託底安置就業功能,引導他們通過保潔、保安、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就業。目前有277名貧困人員在公益崗位就業。

從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到大力推進技能培訓;從全面支持返鄉創業,到紮實推進居家就業;從為新成長勞動力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到為困難群體提供兜底安置幫扶……鄖西這一系列舉措,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系統性制度建設和科學化模式探索,讓“長效脫貧”變為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