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到底有没有天赋的观念?

《实践论》对人的认识问题做了丰富多彩的论述,其中“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以及“人的认识有没有发展?”是哲学史上争论较多的两个问题。 ,并得出认识来源于实践的结论。

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则是本篇的重点,前篇我们以中华哲学史为例子,现在我们将转向西方,用西方哲学史的视角来考察这个问题。

人的观念是天赋的还是来自于经验?

《实践论》认为在我们的认识里共有两种内容,一种是感性认识,另一种是理性认识

当我们与某人有一面之缘,脑海里有印象时,这就是一种感性认识;当我们了解某人,知道其姓名、年龄、阶级、品格等并判断他是一个“老实靠谱的人”时,就是一个理性认识。哲学家们对感性和理性的重视程度不同,产生了唯理论经验论的斗争,唯理论认为理性认识是天赋的,而经验论认识它必须来自于感觉、经验。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用“蜡块论”来对抗柏拉图的“回忆论”了。在柏拉图看来,当我们用感官去接触某个事物候,就唤起了我们心灵中对此事物固有的回忆,这就是认识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反驳他的老师说:“灵魂中被称为心灵的那个部分,在尚未思维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任何东西的。”更别说有什么固有的回忆了。因此,心灵就像平滑的蜡块,只有感官与外物接触时,上面才会有痕迹。柏拉图认为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而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说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得到理性认识。

《实践论》:到底有没有天赋的观念?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在中世纪,神学家们喜欢谈逻辑诡辩、把三段论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借此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在他们看来,感官经验是无力的东西,上帝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当然只能靠逻辑概念的辩论了。

在这种背景下,弗朗西斯科·培根发表了《新工具》一书,他认为靠辩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到最后我们只能跟概念和文字符号打交道。还不如把那些抽象的、无用的、普遍的逻辑丢到一边,先通过试验来跟实物进行接触,从感官引出一些原理,再经由这些特殊的原理得出最普遍的原理。这样,培根复活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他也认为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不存在跳跃,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

在英国,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认为感性乃是认识过程中永远也绕不过去的阶段;在欧洲大陆,笛卡尔却提出了“天赋观念论”。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大论战

英国人认为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前提,法国人笛卡尔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在我们的认识里存在三种各不相关的内容,第一种是天赋的,第二种是外来的,第三种是虚构的。除了外来的知识外,其他两种是不依赖于感性的理性认识,它们本来就存在心灵里,只是心灵不知道它们;斯宾诺莎在此基础上更是提出了四类认识,他也认为存在某些能够不以感性为基础的理性认识。对于人的认识来说,感性并不是必经阶段。

对此,英国人洛克不能接受,他在《人类理解论》里说人的观念不可能是天赋的,因为儿童与白痴并不具有那些天赋的抽象的观念;其次,洛克说:“把任何东西印在心灵上,但心灵并不知道它,在我看来几乎是不可理解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只有通过感觉反省

才能获得观念并形成认识。

《实践论》:到底有没有天赋的观念?

大部分西方哲学家都参与到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执中

在大陆,马勒伯朗士莱布尼兹不同意洛克的思想。莱布尼兹认为感觉固然是必要的,但感觉不足于向我们提供全部认识,感觉提供的只能是一些特殊的、个别的真理。心灵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纹路的大理石,观念和真理以倾向、禀赋、习性等潜在的能力天赋在我们心中。为此,莱布尼兹专门写作了《人类理智新论》,打算与洛克正面交锋,不巧的是洛克正好过世了,因此这本书最终也没发表。

在十七世纪的大环境下,洛克的经验论处于守势地位,伏尔泰在《哲学通信》里说:“有人就大嚷大叫说洛克想要推翻宗教。”“那些神学家,当有人跟他们意见不同的时候,老是开口就说上帝被人侮辱了。”直到下个世纪才出现了转折。

启蒙思想家的认识论

十八世纪,在法国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形而上学运动

,矛头直指天赋论。伏尔泰在《形而上学论》里说:“任何一个人只要忠实地考量一下他理解时的全部经过,就会毫不费力地承认他的各种感官为他提供了一切观念。”不存在脱离于感官之外的天赋观念。

孔狄亚克师承洛克,而且他把“反省”也归入“感觉”中,人类的一切观念都来自于感觉。感觉直接得来的是一些单纯观念,是为感性材料;通过记忆,我们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变成复合观念,后者较之前要复杂得多。它们的区别就像感觉和记忆一样,只有与外物接触时才有感觉,而不与外物接触我们也能有记忆。这样,孔狄亚克就说清楚了感性与理性的区别,只有通过感性阶段,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阶段。他认为天赋观念论的失足之处在于抽掉了感性这个阶梯,把理性变成了空中楼阁。

同样的,爱尔维修拉美特利霍尔巴赫

等都认为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并说清楚了理性认识需要以感性认识为阶梯的真理,但他们的思想都带有经验论的痕迹,只有狄德罗实现了向辩证唯物主义的过渡。

《实践论》:到底有没有天赋的观念?

法国百科全书派

经验论有什么不足之处?

经验论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并说感性是通往理性的唯一道路,但是

经验论的认识论乃是受动的而非主动的。孔狄亚克等虽然都是主张经验论的唯物主义者,但另一个主张经验论的贝克莱却是唯心主义者,而休谟更是二元论者。经验论并不足以说明认识的发展过程,它缺乏辩证思维。

狄德罗敏锐的观察到经验论的致命缺点——他们只说认识来自于感觉,却没有说清楚感觉来自于何处?当达朗贝尔故意诘难狄德罗“大理石有没有感觉”时,狄德罗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他说任何物体都具有一种感受性,大理石和植物的感受性比较迟钝,所以我们看不出它们是否有感觉;而人和动物的感受性很活跃,所以我们都说它们是感觉的生物。但是大理石和人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如果我们把大理石碾成粉末并与粪土搅拌,然后在上面种粮食。大理石就会被粮食吸收,粮食又被人吃掉,因此大理石迟钝的感受性就变成了人生动的感觉——所以,

感觉从本质上说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这种物质属性转化成人的感觉,没有外界物质以及人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感觉,感觉的真正来源就是物质的实践。

狄德罗发现了经验论的弱点,同时进行了补充:

第一,认识来自于感觉,但再往前延伸的话,感觉则来自于实践,实践的对象就是认识的对象

第二,认识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需要考虑具体的条件——即人脑的机体功能

人对于外物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如果我们不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嗅、用手去摸,感觉从何而来呢?以感觉作为认识的出发点依然是停留在意识领域,这个出发点是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可共有的。只有再往前延伸,承认实践是感觉的来源,才能跨入物质领域

,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并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如果没有人脑作为基础,感性上升到理性依然是空谈。人脑具有独特的自我意识能力,可以对感觉材料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处理,形成概念来把握对象,这种思维能力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实践论》:到底有没有天赋的观念?

德尼·狄德罗(1713 —1784)

但是,

狄德罗依然没有完整过渡到辩证唯物主义,因为他只把实践贯彻到了第一点,而没有贯彻始终。很容易又会倒回经验论。

所以,法国唯物主义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德国古典哲学又出现了天赋论的回潮。康德说理性可以分为“范畴”和“理念”两部分,前者多少还要依赖于经验,而后者“超出了任何既定的经验”,它们是先验(天赋)的;费希特把“我是我”当作第一哲学原理,说一切经验还要依赖于它;黑格尔更是说存在一个独立的概念世界,物理界和人的精神不过是它的外化及回归。

因此,为了完善辩证唯物主义以打击唯理论的回潮,《实践论》做了更进一步、更全面的论述。

《实践论》完整的贯彻实践观点

《实践论》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并不是单单出现在认识的开头和结尾,它是贯穿到始终的,从认识的低级阶段伴随到高级阶段。

《实践论》:到底有没有天赋的观念?

第一,认识的主体是人,人通过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实践活动,产生感觉,接触到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所得到的还是片面的、表面的认识。例如感觉只能告诉我们这本书是厚的还是薄的,是黑的还是白的,却不知道里面讲了什么内容,该归入哪类书架。这就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即感性阶段

第二,人的社会实践在不停的继续,通过量的积累,使脑子里生起了突变,产生了概念感觉质变为思维。人们通过概念,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以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即理性阶段。通过阅读书里的文字和概念,我们才能理解它,判断它的类别,并把它放到合适的书架上。

所以,我们要明白,认识开始于经验,但不停留在经验,认识总是有待于深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不承认理性依赖于感性的就是唯理论,不去深化认识而是停留在经验层次的就是经验论。

在生活中,肤浅的经验论更为流行。我们对事情只停留在微博、微信等短篇的报道上,容易产生片面的理解并受意见领袖的影响,得出片面的判断,进而产生偏激的情绪,发出肤浅的评论,使自己变成了

乌合之众中的一员。因此,学哲学,用哲学,乃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