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眼中“十误”之一:湘潭惨败,究竟“误”在何处?

1864年7月,经过近两年的围攻,九帅曾国荃终于拿下天京,夺取了剿灭太平天国之首功。天京陷落时,忠王李秀成为了掩护幼天王突围,将好马让出,自己则骑着一匹劣马,不幸被俘虏。在两江总督府,应曾国藩之请求,李秀成洋洋洒洒写下了数万字的《自述书》,讲述自己参加革命之经历,以及太平天国失败之原因。对于太平天国失败,李秀成说出了“十误”,其中之一是“湘潭惨败”,两万西征军精锐被消灭。在教科书上,很少提到“湘潭惨败”,李秀成却将其作为“失误”之一。那么,“湘潭惨败”,究竟“误”在何处呢?

李秀成眼中“十误”之一:湘潭惨败,究竟“误”在何处?

1853年6月,就在林凤祥率北伐军出征后一个月,胡以晃、赖汉英则统帅四万精锐西征,拿下池州、安庆、芜湖、九江、湖口、田家镇、汉阳、岳州,进入两湖地区作战。1854年4月,林绍璋出任西征军前线统帅,领兵两万余,绕道宁乡,奔袭湘潭;曾天养、石祥祯则率偏师数千,屯驻岳州、靖港,待林绍璋占领湘潭后,一起夹击湖南省会长沙。可惜,林绍璋指挥不得力,没能在湘军水师赶到之前消灭塔齐布,而是就地屯兵;交战时,林绍璋关键时刻又分兵,以致被湘军各个击破。此战,两万西征军精锐全军覆没,主帅林绍璋仅带4个骑兵逃往岳州,太平军两路夹击长沙之计划破产。

李秀成眼中“十误”之一:湘潭惨败,究竟“误”在何处?

林绍璋在湘潭惨败,是太平军兴起以来自蓑衣渡惨败后最大的损失。李秀成将其作为“十误”之一,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损失两万西征军精锐,西征局势逆转,湘军趁机反攻

熟悉太平天国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杨秀清“精兵政策”下,太平军数量不多,不像后期动不动就十几万、几十万之规模。在定都天京时,太平军能够出动的精锐力量全部也就八万左右,其中北伐还去了两万,其它城池又需要分兵防守。所以湘潭战役中损失的这2两人,已经是西征军主力了,其影响太大,直接导致了西征战局逆转。事实也是如此,湘潭获胜后,曾国藩率湘军乘势反攻,连续拿下岳州、武昌、田家镇、半壁山,兵锋直抵九江城下,并扬言拿下安庆、天京,活捉洪秀全,一举实现“剿贼”之千古功业。换句话说,西征成果差不多没了。

李秀成眼中“十误”之一:湘潭惨败,究竟“误”在何处?

其二、其他战场压力大增,尤其是皖北战局与北伐战局更加吃紧

自从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可谓是所向披靡,横扫清军八旗、绿营如风卷残云,少有遇上强劲对手。为此,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便认为清军已经不堪一击,于是全面出击,四处分兵,开辟多个战场。事实证明,若是没有湘军,太平军分兵活动是对的,至少安徽、湖北等省之大部分城市已被攻占。但是,随着“湘潭惨败”,太平军分兵之弊端就出现了,各战线顿时紧张起来,尤其是皖北战局和北伐战局,连庐州都丢了。若是没有“湘潭惨败”,杨秀清估计早就抽调出部分兵力增援北伐,就算林凤祥不胜利,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李秀成眼中“十误”之一:湘潭惨败,究竟“误”在何处?

其三、错失夺取长沙之机会,更没能实现进取两广,拿下东南九省之良机

太平军此次入湘作战,其目的便是夺取湖南省会长沙,而后席卷两湖,引爆当地天地会起义,打乱湘军后方。待到湖南平定后,太平军南下广西、广东,并将其占领,随后北上福建、江西,最后配合大部队攻取江苏、浙江,拿下东南各省,实现与大清划江而治之目的。控制南方各省后,休养生息两年,最后挥师北伐中原,一举推翻清朝。就此而言,“湘潭惨败”影响太大了,不但未能实现预期战略目标,还导致西征战局恶化,连战连败,直到1855年1月赢得九江、湖口大捷,才扭转了颓势。

李秀成眼中“十误”之一:湘潭惨败,究竟“误”在何处?

其四、给了曾国藩信心和勇气,培养出太平天国之劲敌—湘军

林绍璋在湘潭遇到了新的对手,即是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这是一支不同于八旗、绿营经制军的新式武装,战斗力很强悍。不过,曾国藩麾下“湘军”,私人色彩相当浓厚,形同军阀,清廷并不能直接指挥。此外,湘军与驻地之绿营武装存在尖锐矛盾,时常冲突闹事,曾国藩因为没有职务在身(只是在籍侍郎,帮办团练而已),在两者冲突时吃亏很大,有次还差点被湖南提督鲍起豹杀了。所以,曾国藩对编练“湘军”还是缺乏十足之信心,办起事来畏手畏脚。曾国藩在靖港战败回到长沙时,受尽了冷眼、嘲弄,很不自在。不过,湘潭获胜后,湖南的士绅们开始对他另眼相看,这就给了曾国藩办理“湘军”之信心和勇气,从而培养出太平军之劲敌。

李秀成眼中“十误”之一:湘潭惨败,究竟“误”在何处?

综上所述,湘潭战败影响太大,不但牺牲了两万精锐,导致整个战局逆转,未能实现预期战略目标;更关键的是,曾国藩有了编练湘军之理由、信心、勇气,从而培养出太平天国之劲敌。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灭亡。就此而言,湘潭惨败实乃“十误”之一。各位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