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最后在崇祯帝的眼里,一帮仁义道德的清流,还不如一个权宦

为何最后在崇祯帝的眼里,一帮仁义道德的清流,还不如一个权宦

魏忠贤

明朝自万历以来,党争不断,东林与宣党、昆党、齐党、楚党、浙党之间互相攻击,终于导致天启年间阉党专政的局面。

1627秋八月,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继位,即崇祯皇帝。崇祯继位后,嘉兴贡生钱嘉征上表,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奏疏呈上后,崇祯下诏,魏忠贤觐见。魏忠贤来到后,让内官读给他听。魏忠贤听后,大为恐惧,回去后自缢身死。

为何最后在崇祯帝的眼里,一帮仁义道德的清流,还不如一个权宦

朱由校

魏忠贤一死,清算阉党集团的行动开始了,阉党一倒,东林党就顺势崛起了。所以终崇祯一朝,他重用的都是满口仁义道德,只会清谈的东林党人。

明末时期,南北发展差异巨大,北方依旧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而南方的工商业则极为发达。东林党人这伙群体,他们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他们一得势,马上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

工商税的减少,导致国家收入锐减。为了弥补这个亏空,西北农业税大大加重,百姓苦不堪言。

为何最后在崇祯帝的眼里,一帮仁义道德的清流,还不如一个权宦

东林党

明末由于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天灾不断,再加上辽东战事紧张,朝廷处处要用钱,导致国库极为紧张。于是朝廷支出的重担,就又硬压在了农民身上,农业税从张居正时期的二百万两,后来扩大了十倍,达两千三百万两,这还是在各地大灾小灾不断的情况下,这导致北方百姓,尤其是西北百姓苦不堪言,简直到了卖子卖女也交不起税的地步,百姓活不下去,岂能不造反。

国内农民大起义如火如荼,关外崛起的满清势力也虎视眈眈,大明朝廷顿时陷入这种内忧外患的困境中。

为何最后在崇祯帝的眼里,一帮仁义道德的清流,还不如一个权宦

李自成

公元1644年3月初,李自成起义军兵临城下,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崇祯帝在这种风雨飘摇的境况下,下了“罪己诏”,公开向全国老百姓对他十七年的执政治国作了深刻的检讨:

一,承认强征暴敛,税负过重:17年来,辽东和中原的战事,调兵措饷,实在是不得已的事。连年征战,赋税加派增多,本意是想安民,结果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朕的过错;

二,承认失察民情,民不聊生:贪官污吏乘机巧取豪夺,刻意盘剥,造成民生困苦。朕深居内宫,不能体察,是朕的过错;

三,承认用人不当,腐败泛滥:将领懦弱,士兵骄纵,不肯拼命杀敌,反而对百姓烧杀抢掠,视为仇敌。朕任用非人,致使毒疮溃烂,是朕的过错。

几大“朕的过错”,言之凿凿,情之切切,读起来的确让人为之动容。

然而,这一切都晚了,晚了。

为何最后在崇祯帝的眼里,一帮仁义道德的清流,还不如一个权宦

清流

国家面临危难之际,最缺的就是军费。为了筹钱,崇祯低三下四向宗室、大臣们要求,让他们捐银子以共赴国难。结果出人意料,内阁首辅只捐了500两,太监首领却捐了一万两!崇祯本意是认捐总额达到100万两,以应战争急需。捐三万为上等,可是谁曾想没有一个捐过三万的。而且还有做得更绝的,在房子前挂上一个“此宅急售”的牌子,目的就是在说:皇上看看,我没钱。

面对这样一帮清流和守财奴,崇祯真是无语了,也真正的寒心了。这使他不由得想起明熹宗时期的往事来。

为何最后在崇祯帝的眼里,一帮仁义道德的清流,还不如一个权宦

清军

明熹宗不理朝政,朝廷的一切大权,都由魏忠贤全权代理了。但其作为大明王朝的忠实奴才,还是很有眼光的。他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否定龟缩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后期任由袁崇焕督师辽东。

当时关外的战争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其实还是钱在起作用,他最大的能力之一就是的确有这个理财能力。

明末,天下金银尽聚三吴。针对工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魏忠贤调整税收政策,恢复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并且没有给农民加赋。在河南遭灾时,还能免除赋税,几十年未曾修过的黄河水道,开始维修;而且专门找东林党人投资的“垄断企业”收刮。

但是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剩下的就是一帮整天仁义道德挂在嘴上,国家危难时却不舍得拿出一点家资的守财奴!

为何最后在崇祯帝的眼里,一帮仁义道德的清流,还不如一个权宦

沉思

1644年3月14日,看到圣上那难看的苦瓜脸,司礼太监曹化淳感叹的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如此!”这话说得让人好生感叹,崇祯有所醒悟,密令曹化淳“收葬魏忠贤遗骸”。(《明季北略》清·计六奇)

公元1644年3月19日,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前,崇祯来到故宫后面的煤山,在一颗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年仅33岁。

临死前,他留下了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就是崇祯在这个世界上发出的最后的声音,最后还不忘自己是一国之君,他的职责就是要爱护和保护自己的百姓!

为何最后在崇祯帝的眼里,一帮仁义道德的清流,还不如一个权宦

上吊

结语:公认的大明朝勤政皇帝有两个: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另一个就是朱由检。但是,这么一个勤勉的皇帝,却没有保住大明的江山。

大明朝因为什么灭亡的,崇祯自己总结,“诸臣误朕”“文臣人人可杀”,此话发人深省。而崇祯所说的文臣,就是指东林党了。

国家危难之际,满朝大臣凑不齐一百万两银子。难道大臣们真没有钱吗?非也,李自成进京后,不说废话直接拷打,这一下他们捐出了多少钱?整整7000万两,够多少年的军事用度!

为何最后在崇祯帝的眼里,一帮仁义道德的清流,还不如一个权宦

李自成进京

现在回想起来,崇祯执政时期,他所面对的敌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为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其二为崛起的后金(清),其三为农民起义军。这三者缺一不可。

看完这些,说东林党误国,对不对?

《明史》清·张廷玉

《明季北略》清·计六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