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動武”背後的櫻花往事


“武大動武”背後的櫻花往事

湯商皓、鈴木光子與兩個孩子的合影(長江日報)





1

1928年的武漢的夏天非常熱,毒日頭當空高高曬。

李四光蹲在亂墳崗裡啃乾糧,他的坐騎——一頭小毛驢正在旁邊吃草。亂墳崗位於武昌羅家山,不遠處是煙波浩渺的東湖。

此地甚好。

李四光拿出地圖,順手環繞羅家山畫了一個圈——足足有八千畝。他是受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院長蔡元培的委託,來給一所新學校選址。

前一年,為改變中部地區教育落後現狀,國民政府決定改組原有的武昌中山大學,新建一所國立大學。

李四光當時是中國地質學會會長,被蔡元培任命為新校舍建築設備委員會委員長,在好朋友葉雅各(林學家)的建議下,他來到山水相連的東湖之濱考察,終於找到理想之所。

敲定校址,李四光延請美國建築學家開爾斯來操刀新校園的藍圖。

開爾斯以北京故宮為範本,巧妙地利用了周邊兩座山,將中國傳統建築的“軸線對稱、主次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原則融入校園的設計之中。

這才有美輪美奐的國立武漢大學。

2

武大一出世便風華正茂,名師薈萃。

首任文學院院長聞一多覺得羅家山這個名字太土了,改作珞珈山。

首任校長則是國民政府法制局局長王世傑,他是巴黎大學法學博士,民國時代的重要法律,如“六法”(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和物權、債編、親屬繼承法)都是他牽頭擬定的,後來升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及外交部長。

王世傑後在臺灣去世,曾留下遺言,“以後為我立碑時,去掉所有頭銜,只須刻上‘前國立武漢大學校長王雪艇先生之墓’”。由此可見,他對武大的深情以及對武大校長一職的自豪。

武大創校後,報考的青年才俊多如過江之鯽。

1930年,18歲的湯商皓考上了武大經濟系,他是湖南大庸縣(現張家界永定區)人。

民國時代,武大經濟系出了很多牛人,湯商皓有個同學叫張培剛,後去哈佛大學留學,其博士論文是發展經濟學的開山之作,成為歐美大學指定教材,回國後在武大任教,厄運連連,被“發配”到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前身),以一己之力撐起了該校經濟系,被譽為“中國發展經濟學之父”。

湯商皓的學術人生沒有這麼精彩,亂世飄零下,他的命運被歷史反覆扭轉。

3

1934年,湯商皓從武大畢業後,到南京國民政府司法部門工作,隨後被公費送往日本留學。

起初,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農業經濟研究部研修,後以當時日本農業不如工商業之積極於現代化,乃轉入東京商科大學(現名東京一橋大學)研究部,學習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

留日期間,他寄宿在一戶日本人家裡,與這家的養女鈴木光子相識相愛,同居生子。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湯商皓不得不中斷博士學業,攜帶妻兒返國。時任武大校長王星拱聘請他為經濟系講師。

1938年2月,日軍逼近華中地區,武大決定西遷四川樂山。為保護校舍,王星拱安排湯商皓及4個校工留守。

王星拱的理由是:湯商皓的妻子是日本人,他會說日語,可與日軍周旋。

湯商皓不想做亡國奴,再三拒絕,但王星拱,“嚴令留守,並謂國難如此,能保全一部分艱難締造之校舍便是替國家保留一部分莫大之元氣。”

見校長“情辭懇切”,湯商皓“乃臨危受命。”

日軍兵臨武漢時,湯商皓等人躲進法租界,哪裡想到,小小的法租界湧入10萬難民。

日軍佔領法租界後,將湯商皓等留守人員抓獲,最後是鈴木光子“以日婦身份出面營救,得以釋回。”

之後,經湯商皓和鈴木光子斡旋,用一個月時間,把10萬難民平安疏散到難民區或返鄉,“難胞一再表示感激良深。”

武漢沒有發生南京大屠殺類似事件,湯商皓和鈴木光子功莫大焉。

4

武漢治安和交通恢復正常後,湯商皓讓妻子前往“武漢治安維持會”日軍顧問部洽談可否前往珞珈山一視校園。

經獲許可,他與鈴木及同仁渡江前往校園視察,日本憲兵隨行,經洪山至武大校門,但見“路斷人稀,兵車,一副戰時景象,暗中唏噓不已。”

武大校內駐有一日本聯隊,聯隊長是荒原大佐。

湯商皓對荒原說:“國立武漢大學為華中最高學府,中國文化及學術發言茲長所繫,……,現武大師生雖已他遷,而在此湖上勝地留下之壯麗建築物及一部分教學設施,皆屬中國之精華與人民血汗之結晶。為保全此優美之湖山與優良中華之文物,務請一本親善之旨,善為維護。”

他提出建議,武漢城內有很多空置民房,日軍就不要駐紮在武大校內,可否搬走?

荒原居然還蠻客氣,表示可以將士兵調入城內,不過軍官們還住武大教授宿舍,野戰醫院不便搬遷,也繼續放在校內,但會“小心維護”。

他向湯商皓保證:“對於無抵抗性之非軍事設施決無意破壞。尤其對於此山明水秀之高級學府校園的一草一木,當善加愛護,君等大可放心。”

湯商皓等人見他言辭頗合情理,“道謝”告辭。

歸途中,看軍車雲集,湯商皓還是很傷感,“大好湖山,不久以前絃歌傳道授業之地,忽一變而為柳營賣武之場,感喟曷已!”

5

幾個月後,湯商皓聽說駐武大的日軍換防,再去探視,這次接待他的是一個文職武官高橋少將。

此時,校內軍人軍車減少,被當做後勤辦公之地。

高橋的態度較為和善,說武大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文化地區,當盡力加以保護。

高橋說:“惟值此春光明媚,尚欠花木點綴,可自日本運來櫻花栽植與此,以增情調。”

湯商皓說:“可同時栽植梅花,因中國人甚愛梅也。”

湯商皓的本意是,櫻為日本的國花,梅乃我國國花。但高橋很狡猾,婉拒說:“櫻苗易得,梅種難求。”

高橋邀請湯商皓來年回武大賞櫻。湯商皓打哈哈,隨即告辭,巡視武大各處,見無異狀就回去了。

6


武大西遷之前,給護校小組留了一點經費,但到1939年冬天,經費耗光。

眾人被迫分散開來。

湯商皓是日眷,不便出走,只好困守;有兩人潛出日軍防線,去四川向校領導覆命請示;有一人回老家(武漢黃陂);還有一人姓塗,上了年紀,就隨湯商皓繼續留守。

為了維持生計,湯商皓租一小店,由鈴木向日僑批發部購買日用品出售。每逾數月,前往珞珈山探視。

條件艱苦,姓塗的校工後來也回湖北漢川的老家,就剩湯商皓和鈴木夫婦堅持護校。

三年過去了,武大方面始終沒有跟他們聯絡。

雪上加霜的是,鈴木因為生孩子,“癭病不治,於1942年冬逝世。”

兩個孩子嗷嗷待哺,殊難照料,湯商皓乃於1943年夏與劉姓女士結婚。一家四口生計維艱,將此二子寄養在岳父家。

湯商皓和妻子計劃去找學校,走陸路太危險,從武漢坐船到上海,再轉香港,然後入川。

臨行前,他們再一次去珞珈山探視,“作最後一次護校之巡禮。”

7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湯商皓的計劃完美,但難成行。1943年冬天,他與妻子輾轉抵達上海後,聽聞香港淪陷,只得滯留上海,由友人介紹,入一銀行工作,得以安身。

1945年8月,抗戰勝利,武大覆校,湯商皓終於跟學校取得聯繫,時任校長周鯁生囑他返校。他正欲成行,哪知又是一個陰差陽錯。

當時臺灣剛光復,急需留日學生前往協助接收。湯商皓被安排前往臺灣,幾個月後,接收的事情辦妥,他又奉命主管臺灣省商業行政。一年後,他又奉命籌設中興大學商學院,擔任院長兼系主任。

就這樣,湯商皓自此輾轉任教於臺北各大專學院,直到1979年。

8

故園一別40年。

1985年5月,已經移居美國的湯商皓回大陸探親。他當年寄養在岳父家的兩個兒子在武漢光復後,由湖南老家派人接回原籍撫養,因為海外關係,屢遭劫難。

72歲老父與40多歲兒子抱頭大哭。

經老同學張培剛等人邀請,湯商皓重返武大,儘管時過境遷,他還是不忘昔日校長所託,寫下3000餘字的文章《1985年回國重遊珞珈母校——武大憶往感懷記》,向母校彙報護校經過:

噫!予畢業武大,返校任教,受命於危難之際,留漢護校,三年苦守,校舍無恙,幸未辱命。夫以當時數百萬國防軍,猶不克抗阻頑寇,而紛紛損兵失土。而予與數同 仁,皆手無寸鐵之文弱書生,尚克冒險犯難,與寇酋數度周旋,完成此一艱鉅之任務,未負學校當局之苦心。


他還專門感謝了前妻:

其間日婦鈴木嫁夫隨夫,頗明大義,協助護校良多,似亦不無勳勞。


9


1946年10月,武大師生全部從樂山遷回武漢。

次年三月,他們驚呆了,老齋舍(現女生宿舍)前頓成花海,原來是日本人種下的櫻花開了。

如今,櫻花遍佈武大,其實主要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82年中日友好10週年、1992年中日友好20週年時,日方贈予的櫻苗及其繁育品。

湯商皓1997年因患肺癌病故,享年86歲。他晚年在美國從事僑務工作,先後任武漢大學美國加州校友會會長、加州湖南同鄉會監事主席、湖南旅美聯誼會名譽會長等。

《1985年回國重遊珞珈母校——武大憶往感懷記》一文曾於1991年被《武漢大學校友通訊》刊發。可惜文章流傳範圍有限,武大這段校史及武大櫻花的由來不被更多人所知。

大約武大本校人員亦少有人知悉。要不然,武大保安怎會狠揍“和服”賞櫻男?戰火紛飛時,尚能文風不墜,不卑不亢;和平賞花日,卻斯文掃地,動輒拳腳。

武大正門牌坊上書寫“國立武漢大學”,常被人唸作“學大漢武立國”,如今看來不算戲言。


參考資料:《1985年回國重遊珞珈母校——武大憶往感懷記》,武漢大學校友通訊,湯商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