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不應成為層層加碼的壓力傳導

—分享—

中共中央辦公廳近日發出《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指出,完善問責制度和激勵關懷機制,著力解決幹部不敢擔當作為的問題。針對有的地方和部門搞“責任甩鍋”,把問責作為推卸責任的“擋箭牌”,《通知》要求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實事求是、依規依紀依法嚴肅問責、規範問責、精準問責、慎重問責,真正起到問責一個、警醒一片的效果。(4月1日《人民日報》)

在基層,一些工作從“抓基層促落實”變成了“問責基層抓落實”,一些部門簡單地把落實的任務甩給基層,把責任下移。現實中,一些賣力乾的幹部由於其他客觀原因,考核排名靠後,問責就隨之而來。如此種種問責泛化、簡單化,以問責處分來推動工作,讓一些基層幹部壓力很大,甚至因為害怕問責而弄虛作假。

“問責”不應成為層層加碼的壓力傳導。一些部門喜歡在材料文件上說“問責”、談“問責”、寫“問責”,表面上看是為了督促幹部認真落實工作,強化對幹部的責任管理,形成全面從嚴治黨的氛圍,但實際上,無非是要撇清自己的責任,認為只要自己在通知上、文件裡把工作責任分清了、劃明瞭,出了問題自己就沒什麼責任了。如此一些“文件追責”“文件問責”,不僅沒有把工作責任真正擔當好、落實好,反而讓落實工作的幹部沒有“安全感”,甚至於讓一些幹部看到“追責”“問責”的字眼都麻木了。很多幹部對“追責”“問責”這些詞,聽得太多、看得太多,以至於認為“追責”“問責”是任何工作都有的、都是形式,自動把這些字眼就屏蔽了。如此過於頻繁的紙面上的“問責”不僅起不到督促工作、落實工作的效果,反而會削弱“問責”的公信力、震懾力。

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大背景、大形勢下,“追責”“問責”成為黨政部門、機關單位各種工作材料中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語。追責問責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強化黨內紀律監督、加強黨員幹部管理、督促幹部擔當作為,然而,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的工作材料、文件中,不論事情大小、工作輕重,動不動就要“追責”“問責”,什麼事情都跟“追責”“問責”扯上關係,熱衷於把“追責”“問責”掛在嘴皮上、寫在文件上,而對是不是應該“追責”、權責對不對等、“問責”的可操作性等問題沒有深入考慮過。這樣把“追責”“問責”當成一種口頭用語,甚至掛在嘴上成了“口頭禪”,背離問責的目的和初衷,更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問責”是個利器,但要用之有道,要真正把“問責”當成推動工作落實、維護群眾利益的重要武器來用,不能輕易、隨意“亂問責”“瞎問責”。其實,“問責”是強化責任意識、提高履職能力、治理懶政怠政的有效方法,而要讓“追責”“問責”真正在幹部中形成公信力、威懾力,前提就是要釐清責任內容和履職邊界,減少職責交叉和推諉扯皮,同時在存在失職失責的問題上要敢於較真碰硬,而不是讓“問責”只成為層層加碼的壓力傳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