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的驳壳枪为什么被淘汰了?

风云一点通


应该说德国制造的驳壳枪开始就并不是一种成功的设计,仅仅是因为时代的特殊原因在中国得以大量使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也就被淘汰了。

驳壳枪其实就是毛瑟C96军用手枪,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手枪之一,后来又开发出可以速射型的驳壳枪,这种驳壳枪在中国又叫快慢机。驳壳枪的优点一是威力大,有效射程远,特别是将枪套装在枪后作为枪托时可以抵肩射击,有效增加射击的稳定性。二是驳壳枪结构可靠,不需要工具即可拆解,维护简单。此外驳壳枪有使用20发弹匣的全自动款型,可以当小型冲锋枪使用,火力足。

但是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一是驳壳枪个头太大,一般手枪只是自卫武器,方便携带是最重要的,驳壳枪的个头显然并不适合。

其次是驳壳枪毕竟只是手枪,它的优点威力大、火力足仅仅是相对手枪而言,在面对冲锋枪时就远远不如了。

第三驳壳枪射击时枪口容易上跳,影响射击精度,实战使用中远不如冲锋枪。如果临时装枪托,则有些麻烦。

第四则是因为驳壳枪价格较高,比一般的手枪要贵的多。

正因为如此,所以驳壳枪出现以后,欧洲国家购买者寥寥无几。而一战结束以后列强以军阀混战为由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步枪、火炮之类的都在禁运之列,只有手枪可以购买。因此中国的大小军阀购买了很多驳壳枪作为冲锋枪使用,所以中国成了驳壳枪的最大的用户。

不过随着禁运的解除,中国后来也进口了大量的冲锋枪,驳壳枪的作用自然大幅度下降,而作为指挥官配枪,又不如其他手枪方便,因此逐步也被淘汰。虽然因为情怀原因,国内在80年代以后又开发了一款仿毛瑟的冲锋手枪,不过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因此并没有列装。

80式冲锋手枪


不沉的经远


驳壳枪,是民间对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的称谓,就是那种10发弹仓供弹,只能单发射击的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

至于二十响、盒子炮、大肚匣子等,是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改进型号,大概诞生在1932年,属于20发弹匣供弹,既可单发,也能连续射击。

两把枪械随枪都配有一只木制的枪盒,可以将枪柄和木盒相连接,实施抵肩射击,此时,两把枪械的有效射程,就提高到了150米,特别是20发弹匣供弹的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就是一把微型冲锋枪,对缺乏冲锋枪的中国军队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弥补了步兵火力不足的弊端。

事实上,网上包括冠名军事创作者的作者,也常将驳壳枪和盒子炮等混为一团,都傻傻地搞不清楚其种类,更何况是对兵器一知半解的读者了,所以本文作者已非常清楚地解释了驳壳枪和盒子炮的区别,也算是军事科普吧。

历来手枪都以小巧玲珑,易于携行,而受到军方欢迎,但毛瑟C-96军用手枪却以体积大、笨重而出名,所以在发明国德国,并不受军方待见,因此装备数量极少。

反倒是中国,当年军阀混战时,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武器禁运,枪械包括火炮都属于禁运范围,手枪是例外,因此10发弹仓供弹,火力较猛,射程较远的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就受到了国内大小军阀的欢迎。

包括抗战前国府引进了大量的20发弹匣供弹的盒子炮,加上国内无数兵工厂的仿制品,这两把枪械在国内的拥有量不亚于100万把,成了抗战时期军民抵御日军侵略非常给力的武器,日军最怕抗日军民的两把枪械,一把是捷克ZB-26轻机枪,另外一把就是驳壳枪和盒子炮。

至于驳壳枪和盒子炮为什么被淘汰,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就是此枪笨重,不易携带,作为手枪确实分量太沉了,此其一。

其二,战后冲锋枪逐渐在中国普及,包括汤姆逊冲锋枪、波波沙冲锋枪,特别是56式冲锋枪等制式装备的大量装备,火力和威力自然都远在毛瑟手枪之上,军队中就淘汰了驳壳枪和盒子炮。

其三,驳壳枪和盒子炮,当手枪使用,毕竟体积大,重量沉,已经不适应我军基层指挥官配用,在有了54式手枪以后,这两把毛瑟军用手枪,就完成了在军中的使命彻底退出现役。


国平军史


德国毛瑟军用手枪在非中国地区很失败,原因很简单,作为手枪太大了,使用不方便。作为冲锋枪,威力又不足。所以即便德国陆军都没怎么装备。但是这东西在中国很快流行起来,最终中国采购及仿造的各种毛瑟军用手枪近150万支。

原因也很简单。

二三十年代,因为中国军阀混战,西方对华军事禁运,步枪机枪与火炮禁止出口中国。当然有大体遵守规定的如英美法,也有三个流氓国家在大肆出口武器,比如苏联日本意大利。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那个意大利炮,就是意大利人购买的法国一战后退役的75小姐炮,刷了层漆,印上意大利文就出售到中国。所以中国各地军阀就进口了不在限制内的德国毛瑟军用手枪,用以担任警卫和突击队。别说手枪连,手枪营,驳壳枪队曾最高编制到了手枪旅。

想象一下,战场上,3000支驳壳枪发起冲锋是啥局面?

此后,中国各军工厂都在仿造驳壳枪,口径从7.62毫米到11.43不等。

真正令驳壳枪名扬天下还是抗日战场。国共均在大量使用驳壳枪,游击队更是使用得出神入化,一支正常精确射击。一支磨掉准星,插在腰带上,可以随时拔出,抢时间射击。

针对驳壳枪威力大,枪口上跳问题,游击队员创造性采取翻转手腕45度持枪方式,成功将枪口上跳给转化为了左右横扫(⊙o⊙)。

请注意此图,左手驳壳枪已经没有了准星,利于快速拔射。右手驳壳枪的持枪角度,利于精确射击和子弹横扫。

当然,解放后中国军工建设步入正轨,驳壳枪自然淘汰,原因还是设计上的困扰,作为手枪携带不便,作为冲锋枪威力不足。


四川達州


其实军队对手枪的需求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在战后。手枪在一定程度是军官身份的象征,所以在后方运筹帷幄的指挥官肯定是不会喜欢哪种体积大且重量大的手枪,所以从诞生之初手枪都是往精致小巧方向发展。而被称为驳壳枪的毛瑟C-96最开始的定位就不是军官用手枪,而是战斗用的冲锋枪。在1918年伯格曼MP-18冲锋枪出来前,毛瑟C-96其实是作为冲锋枪使用的,而德军在一战战场上也的确是将它配给具有特战性质的冲锋队。



而一战之后,冲锋枪迅速发展,而介于冲锋枪与手枪之间的驳壳枪的地位就比较尴尬,和冲锋枪比没有弹容和射速优势,和手枪比有没有体积和重量优势。所以一战之后欧洲基本上就不用这款武器了,哪怕后来出了全自动型的毛瑟M762,但都没有多少人喜欢用,理论上到这个时候驳壳枪就已经被淘汰了。而一战后这款武器开始大量流入中国,而这时的中国是啥都缺,就像饥不择食的人一样什么都吃,更何况这一款不符合欧洲人胃口的武器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因为中国缺乏半自动/自动武器,而毛瑟C-96的定位刚好符合中国国情,所以驳壳枪就成为了民国时期的明星武器,不仅各方势力的军队喜欢用,而且土匪、警察、游击队也喜欢用。所以本应该在一战后被淘汰的武器在东方这片轻武器十分贫瘠的土地上又焕发了第二春。而到了建国后中国逐渐建立自己的重工业并仿制苏联的武器,随着战事的平息毛瑟C-96这款为战斗而打造的武器也基本上功成身退。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因为这货军用的定位太尴尬了。

首先我们得知道它不是一支便宜的枪

抗日机密档案轻武器史料中记载,当时采购手枪的自来得(C96驳壳枪)需要80元一支,而其他手枪仅需30元。

而C96本身是一款战斗手枪,最佳的用途是装备给二线部队-比如炮兵、通讯兵、巡逻骑兵等等。但这个价格明显吃不消装备给二线,而对于军官而言并没有作战需求,给他们盒子炮不如给他们各种小巧的撸子用以自卫。


所以说它是尴尬的,好在中国当时敌后武工队对这种尺寸不算太长,而且还有全自动型,也算能隐蔽携带的大型手枪有应用场景需求。 但更多的则是当时国内对于轻武器的认知不足,只是觉得个头大,威猛,威力大便是好的落后思想作祟。


实际上这种穿透过度,停止力不足,尺寸过大,重心靠前,价格昂贵的玩意,做手枪来说是失败的。

而战斗能力又远不及步枪、冲锋枪。所以这种当秀才欠火候,当强盗又缺狠劲的手枪被出局也是必然。


疯狗的轻武


武器作为这是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是非常快的,对于枪械来说,更新速度更快。

驳壳枪被淘汰其实是个必然结果,能在中国撑住这么久,已经是超出预想了。从辛亥革命时期,到八十年代,这把枪使用已经超过很多枪支的使用时间了。而在欧洲,早就被淘汰掉了。

驳壳枪的正式名称叫做毛瑟C96,1896年毛瑟兵工厂推出的产品。这把枪威力大,射程比普通手枪要远得多。这把枪子弹的初速度,达到了425米/秒,已经快接近步枪的水平了。然而,使用的时候,问题全出现了,枪口跳动太严重了。作为手枪用,过于笨重,超出了手枪应有的水平,而作为步枪,射程又太近,这也是为什么这把枪在欧洲会淘汰的那么早的主要原因。

这把枪在民国时期非常流行,北洋军阀曾经大量采购,而且,国内各个兵工厂都在仿造。原因其实就一个,当时国内军队火力不足,而驳壳枪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个需求,20发的容弹量,半自动射击,在近战中还是有很大优势的。

但是随着国内武装的武器发展,这把枪也跟着逐渐淡出了军队。军队火力足够用的时候,就没有了这把枪发挥的空间。解放后,随着五四式手枪的出品,毛瑟C96也就跟着逐渐消失。但是消失的还是很慢,八十年代还能看见。

以前,我家一个邻居,来我家的时候,背了这么一把枪,结果被我哥说了一句“现在谁还用这枪啊”。当时我们那边的警察都配五四了,只有他拿个匣子枪。

毛瑟C96之所以小时,是现在更为小巧的手枪就足够用了,而且,近战的时候,还有冲锋枪突击步枪使用。手枪仅仅作为防身之用,而毛瑟C96并不是一个为防身之用而设计的。


军武文斋


其实驳壳枪在中国大行其道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武器禁运,在抗战爆发武器进口渠道被日本彻底封锁前中国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不缺乏轻武器进口途径,成千上万的合同甚至都不用出国在上海的洋行就能办了。这支枪之所以在军队普遍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军队严重缺乏重武器,这样就只能在近战中靠轻武器战斗,而步枪火力不足轻重机枪数量不够机动能力差,当年冲锋枪又没有普及,这种重量轻火力相对单发步枪强的多的大型战斗手枪就成了冲锋枪的替代品。从军阀混战时期开始毛瑟手枪最常见的装备方式就是集中起来作为突击队用枪和装备高级指挥官的卫队,另外就是作为初级军官和部分二线辅助和后勤保障人员的自卫手枪,这实际上和后来冲锋枪普及以后的定位是重叠的,冲锋枪大量装备以后这种作为手枪体积大造价高,作为近战武器火力和性能又都不如冲锋枪的鸡肋自然就被淘汰了。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中国的特殊国情造成的特殊情况,毛瑟手枪在原产国德国和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作为主流产品正式列装过任何一个军队,只是作为临时性的替代品短期装备过德军和前苏联红军和沙俄军队,也在世界其他国家少量和短期装备过但都很快退役换装了,从诞生到彻底停产全世界生产的包括德国和西班牙生产的这个类型的手枪有100万支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出口中国,这还不包括中国的大量仿制品,所以中国一直使用到了解放初期,甚至八十年代公安系统还有装备。这不是性能的问题是保有量实在是太大了!


晓林158238475


时代在前进,社会总是要进步的,经济、科技日新月异。二战时代出生的人也淘汰了很多呢?人从娘肚子里出来就天天在长,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懂事,一天比一天活泼,一天比一天会说话,一天比一天认的字多。长大后成家做爸爸妈妈,然后做爷爷奶奶,做公公婆婆。由小女孩变成老太婆就证明光阴时时刻刻在流逝。不管多漂亮多性感的女人都会变老,最后消失不见了。植物也是这样。花开花又落,长高又死亡。像鞋业公司生产的鞋子,像制衣厂生产的服装,一边买一边扔。一边从鞋店买回家,一边又扔到垃圾桶里去。如果太阳下山了,那是因为太阳出来很久了。如果人老了,眼睛花了,白玉般的脸变成从坛子里掏出来的腌菜了,那是因为人从娘腹内出来很多年了。美国生产的手机中国手机也年年淘汰。前一年出厂的手机与第二年生产的手机不一样。美国生产的战机和枪支也不断地淘汰。不断推出新产品,当然不断淘汰老产品。步枪的口径由大变小,枪管由长变短,是战争年代变成和平年代的表现啊?


FsY73926677


枪口上跳并不是最大的毛病,最大的毛病是弹売落下时烫手烫脸,有一定机率烫奶,烫的德国人疯了,坚决不用!结果中国人一个侧击解决好了。成为神器。


弘光kuk


驳克枪,当年中国能顺利获得的最好的单兵武器,在中华大地广泛使用,当年的地位相当于现在中东、非洲广泛使用的AK……

后来条件改善了,自然就不用了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