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的世子繼任藩王,那其他的兒子們是怎麼安排的?

SiegHeil


藉著這個問題,詳細解釋一下明代獨特的藩王制度。

老朱在平定天下的第三年,充分吸取了歷代治國的經驗教訓,而結果是搞出了封藩制度,即:“懲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於是擇名城大都,豫王諸子,待其壯而遣就藩服。”

最初分封諸王,都授以兵權,藩王在地方上,擁有一半地方軍隊調動的權力。即,中央出軍隊調動的命令後,須藩王之令,兵馬才得以調動。其目的是用皇室藩王來鎮守邊境,以及拱衛中央。

可這個政策,最終釀成了“靖難之役”,朱棣逆襲幹掉了朱允炆,隨著朱老四的上位,藩王制度的兵權徹底被剝奪,朱元璋建立封藩以鞏固皇位的政治理想徹底破滅。但其建立的一套藩王特權待遇卻被保留以及貫徹執行了下來。

按明代禮制,皇子封親王,冕服車旗官邸次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而在傳承上,親王的嫡長子長到10歲,則授金冊金寶,立威王太子,長孫立威世孫,冠服視一品。

親王的其他兒子們長到10歲,則授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為二品。

郡王的其他兒子們,授鎮國將軍、孫子授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為奉國中尉。

但是,在洪武二十八年又加了一項規定,即王世子必須以嫡長子繼承,如果親王到了三十歲,正妃沒嫡子,那麼不好意思,其子止為郡王,之後就沒有爵位啦。等到王爺和正妃到了五十歲還沒有嫡子則立庶長子為王世子,襲封。

雖然承襲爵位遵從的遞減原則,但是這些朱家子孫的待遇們,即一生的吃穿用度都包辦的政策,一直都是貫徹執行的,凡宗室都需要國家養著,不能自己解俊經濟生活問題,

親王的待遇最好,一年有接近二萬五千貫的錢、四十匹錦緞、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錦二千兩,鹽二百引,茶千斤。郡王公主級別的這個待遇減半,然後郡王諸子到了十五歲,賜田六十頃,然後就讓他們的子孫們坐吃等死了。這個待遇是相當地豐厚了,但還有賜田,親王一級別的賜予田莊千頃。後來沒有田賜了,就只能給祿米了。

除了給錢給田給布扯衣服以外,還給蓋房子,修墳墓。並且按照相應品級,給與不同的錢來蓋房子修墳。比如最低級的中尉這一級別都有123兩白銀,而且中尉這個級別在六世以後滿地都是,一年國家財政開支,從這一項就能看出來是有多麼的龐大。

故而有明一代,宗室成為了拖垮王朝財政的一項極嚴重的社會弊端。


青年折緣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歷經數十年的與各地義軍的爭鬥,最終笑到了最後,朱元璋於南京正式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而此時登基不足數月的朱元璋就決定了一件影響大明後世存亡的事件,他說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這件事就是效仿商周分封諸侯,當然明朝的諸侯叫藩王,而且也有別於商周的諸侯王。



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就是說明朝的藩王雖有封地和親王的爵位,但是其封地的所有權還是皇帝的,而雖有親王的爵位但卻管不了封地的百姓,同時雖有俸祿但卻不參與朝政。但是不管如何明朝前期的藩王實力卻也是極大的,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和臣屬,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朱允炆登基的時候,他才會急著去削藩,在那個時候再不削藩,那些藩王的權力足以影響到皇帝本身。不過最終朱允炆還是失敗了,他也成為第一個被地方的藩王兵變打下皇位的大一統王朝的帝王,從這點我們就可以想象當時地方藩王的權勢是多麼的強大。



不過當曾經的燕王朱棣登基後,他也發覺藩王對於皇權的影響。所以他雖未再削藩,卻對藩王做出了種種的限制,最終形成了“藩禁”,自朱棣後諸如藩王不得軍隊,亦不得干預朝政、所有宗室均不得入朝為官,亦不得從事工商業、兩藩王之間非經奏準不得見面、宗室非詔不得踏出封地半步,亦不得私自還京,甚至到後期藩王跟誰結婚都得由皇帝決定。可以說自朱棣之後的藩王雖地位還在,但實際上就是一頭頭被圈養的豬,他們不能幹任何事情就只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混吃等死。


當然我們今天不是在解答明朝藩王對於明朝的危害的啦。而是來回答題主所問的明朝藩王的世子繼任藩王,其他的兒子是怎麼安排的。

首先明朝皇帝的兒子不管他的能力如何,只要是皇子一律封親王,歲祿萬石。後親王的嫡長子到十歲就會被封為王世子,視為一品,同時如果後有嫡長孫出生則會被立為王世孫,同樣視為一品,之後親王去世則嫡長子繼親王位,若親王還沒去世嫡長子去世,則之後有嫡長孫繼親王位。



親王除了王世子外,其餘諸子皆封郡王,歲祿二千石。後郡王嫡長子封郡王世子,嫡長孫則封郡王世孫,都視為二品。其繼承同親王一樣,若郡王死嫡長子繼承郡王,若郡王在嫡長子死,後郡王死則嫡長孫繼承郡王。

郡王除了郡王世子外,其餘諸子皆封鎮國將軍,歲祿千石。鎮國將軍之下的爵位嫡長子和嫡長孫皆不予封號。鎮國將軍死則長子繼承,若長子死則有長孫繼承。



鎮國將軍除長子外,其餘諸子皆封輔國將軍,歲祿八百石。輔國將軍死則長子繼,長子死則長孫繼。輔國將軍除長子外,其餘皆封奉國將軍,歲祿六百石。奉國將軍死則長子繼,長子死則長孫繼。奉國將軍除長子外,其餘諸子皆封鎮國中尉,歲祿四百石。鎮國中尉死則長子繼,長子死則長孫繼。



鎮國中尉除長子外,其餘諸子皆封輔國中尉,歲祿三百石。輔國中尉死則長子繼,長子死則長孫繼。輔國中尉除長子外,其餘諸子皆封奉國中尉,歲祿二百石。之後不管是長子還是其餘諸子皆為奉國中尉,永不再降,皆可世襲罔替。



當然不管明朝宗室的爵位如何的降,他們的生活可比那些明朝官員和百姓好的多了,雖然自由被限制,但是好歹是吃穿無憂。而且很對人都知道明朝之所以會滅,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明朝的宗室到後期太過於龐大了,在朱棣之後,明朝的藩王什麼都不能幹,連出門都不允許,這樣的話這些藩王沒事就只能在家拼命造娃,久而久之明朝的宗室就越來越多了。再加上明朝對於宗室都會分爵位,並給予俸祿,而且他們又不幹活只能等待百姓的供養,並老是站著茅坑不拉屎,在當時全國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被這些宗室佔據著,你說百姓能不造反嗎?


澳古說歷史


據史料記載,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間,宗室人口只有58人,而到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宗室人口增加到了127。明朝嘉靖年間1529年,宗室人口已經多達8203人。過了24年後,1553年的宗室人口有17661人。萬曆年間1595年,宗室人口有57000多人。估計到明朝末年的時候,宗室大概繁衍有20萬人。明朝有那麼多的藩王,而藩王下面又有那麼多的子子孫孫,世子之外,其他藩王兒子又該如何安排呢?

明朝把爵位分為:親王,郡王,振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這八個級別屬於皇室宗親。

親王嫡長子十歲的時候就被立為王世子,親王的其他兒子年滿十歲就被封為郡王冠服二品。

郡王的嫡長子為郡王世子,郡王的其他兒子就被封為鎮國將軍。比如說晉王府的慶成郡王朱濟炫,他共生育100多個兒子,那麼他的這些100多個兒子就都被全部封為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的嫡長子世襲為鎮國將軍,其他兒子就被封為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的嫡長子世襲為輔國將軍,其他兒子就被封為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的嫡長子世襲為奉國將軍,其他兒子就被封為鎮國中尉

鎮國中尉的嫡長子世襲為鎮國中尉,其他兒子就被封為輔國中尉。

輔國中尉的嫡長子世襲為輔國中尉,其他兒子就被封為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的嫡長子世襲為輔國中尉,其他子孫也為奉國中尉。

每年支祿米的數額:親王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600石頭,鎮國中尉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尉200石

(明朝時期1兩銀子可以買2石的大米,1石的大米大約94.4公斤,一兩銀子大概可以買377.6斤。)明末20多萬的宗室,生的子女越多,收到的賞賜就越多,人口呈幾何級不斷膨脹,國家財政不勝負擔。鉅額的歲祿支出就達到853萬石,佔全國稅糧總收入的37%,老百姓交的稅收有限,但是藩王的繁衍生育是無限制的,這也是導致明朝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求關注點贊。喜歡文史趣聞的可以關注我,多多交流。


文軒春秋


明朝親王的繼承人能夠稱作世子,其他爵位繼承人並不稱作世子。明朝是最後一個施行分封制的朝代,但是明朝宗室不像漢朝、晉朝那樣可以自行管理地方藩國封地,也不能像唐朝宋朝那樣自由參加科舉入仕或者做其他什麼事情。明朝龐大的宗室什麼都不能做,由明朝直接供養。

而明朝宗室爵位繼承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嫡長子世襲罔替,其餘諸子降等承爵。”

也就是明朝諸侯藩王的爵位由世子繼承以後,其他的兒子能夠得到比其父親低一等的爵位,直到降低到最低等級的奉國中尉,就世襲傳承了,哪個兒子都有這個資格繼承。


《明史》記載: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

按照明朝的規制,皇子封親王,下天子一等。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其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為長孫,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後均為奉國中尉。

按照明朝的規制,皇帝的兒子可以晉封為親王,其王爵之位世襲罔替,由嫡長子冊封為世子繼承。而親王除了嫡系繼承人之外其他的兒子,一律冊封為郡王。

郡王的級別稍微低於親王,其繼承製度也與親王類似,郡王爵位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兒子一律冊封為比郡王低一級別的鎮國將軍。


而郡王以下的爵位,就不能夠世襲罔替了,就需要開始進行降等承爵了。比如鎮國將軍的所有兒子都受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的兒子都受等奉國將軍,爵位每傳襲一代就降低一等。直到最低級別的奉國中尉,那就世襲傳承了。

這也就造成了著名的明朝宗室問題:明朝宗室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又不得從事士農工商的四民之業。明朝宗室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去供養,所有宗室如果沒有被廢黜,最低也是個奉國中尉而且還能世襲。奉國中尉每年的俸祿大約是200石。明神宗時代,因為宗室規模太大,開始削減宗室俸祿,並且對於宗室爵位繼承做出了各種限制。

明朝兩百多年歲月,一共實際分封65位親王,追封22位親王。在這65支實際分封的親王中,有16支親王世系因各種原因被廢黜,還有15支親王因為最終子嗣斷絕而爵除。崇禎朝,當時實際的親王數量有34人。

相對於親王,郡王規模要大很多,畢竟親王除了世子之外的兒子都能冊封郡王,明朝一共冊封924位郡王,一下子比親王的受封者多出數倍。

明朝宗室瘋狂膨脹的同時,卻幾乎沒有任何正面的作用,畢竟當年明太祖留下厚待宗室的規制實在有些過分——宗室無法入仕就算了,也沒有自由,甚至連士農工商之業也不準涉及。都不知道明太祖怎麼想的,唐宋給宗室很大的自由,也沒見出什麼問題。明朝的覆滅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並不能單純說龐大的宗室造成了明滅,不過宗室問題的確對明朝產生了嚴重的破壞。


澹奕


明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實行皇子分封建制的王朝。但凡是這樣的王朝,幾乎都會出現一些亂子。這是諸王制下的一個必然現象。漢朝分封有吳楚七國之亂;晉朝分封有八王之亂;輪到明朝分封,則出現了靖難之役,明惠帝朱允炆直接被已經的叔叔給推翻了。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葩皇帝。這個出身乞丐的皇帝為了給自己的兒子們找些事做,盡然不顧分封諸王的歷史教訓,把他的兒子們都進行了分封並且之國。雖然這個親王們有爵位卻不管民政,有俸祿卻不理國事,有封地卻不行國政。一切的事務都由大明朝廷統一管理,親王們幾乎就是在已經的封地裡混吃等死。

但是,朱元璋為了鞏固中央,加強藩屏,竟然允許親王帶兵,尤其是鎮守邊關的燕王,寧王手下鐵騎可以對抗蒙古。這讓已經被視為朱元璋接班人的皇太孫朱允炆感到了害怕。因此,朱允炆一繼位就開始進行削藩。這一削藩不要緊,沒想到燕王朱棣盡然綁架了寧王朱權起兵清君側,靖難之役爆發了。



靖難之役的結果是朱允炆下落不明,而朱棣當上了大明的皇帝。當上皇帝的朱棣對於藩王進行了一個嚴格的就藩以及世襲制度。朱棣規定,藩王不得帶兵,無旨不得回京,藩王之間不得見面,甚至藩王出封地十里都要向朝廷打報告。

於是,藩王們這一回是徹底淪為混吃等死的境地,而這些藩王們也有著自己超強的生育能力,例如山西的慶成王,一人就生了108個兒子,兒子多到要上表朝廷給他審核。為什麼朝廷會來管藩王兒子們的事情?這就是他們有著世襲制度。



親王只有嫡長子能夠繼承親王爵位,其餘諸子為郡王。郡王也只有嫡長子能夠繼承郡王爵位,其餘諸子為鎮國將軍。鎮國將軍的嫡長子繼承將軍爵位,其餘諸子為輔國將軍。輔國將軍其餘諸子為奉國將軍。總之,到了明朝末年,光著些朱姓宗室就有上百萬人,每年要拿走國庫一半的收入。


傅斯鴻



朱元璋經過千思萬考,還是決定給除了太子朱標以外的所有兒子封親王,成年後,讓他們到自己的封地就藩。朱元璋也擔心藩王將來尾大不掉,所以對藩王的權限做了限制,明朝的藩王比漢朝、晉朝的藩王權力小很多。

首先,朱元璋規定藩王沒有行政權、監察權。在藩王的封地,朝廷照樣設立政府機構,有知府等一套機構管理行政、監察、軍事等日常工作。

其次,藩王的軍事權力嚴格受到限制。藩王在封地有護衛部隊保衛,這些部隊幾千到近兩萬人,部隊的指揮權還是屬於朝廷,不是藩王的私人部隊。藩王的軍事權力主要體現在打仗的時候,打仗時,藩王受皇帝的委派,作為戰區最高統帥替朝廷統領各方部隊打戰,戰爭一結束,軍事指揮權就會被朝廷收回。

剛開始,藩王人數少,宗室子弟少,藩王的世子將來繼承藩王位。其他兒子一律封為郡王。郡王的年俸祿是2000石大米,相當於1000兩銀子。明朝的郡王應該說從來就沒有為朝廷發揮過正面作用,要說有過輝煌表現的郡王,在明朝歷史上只有一位,那就是燕王朱棣的二兒子高陽郡王朱高煦。當年朱棣不服建文帝削藩,起兵靖難反抗朝廷,朱高煦敢打敢衝、英勇善戰,成為朱棣的得力干將,為朱棣奪取帝位立下悍馬功勞。

明朝歷史上一共封過947位郡王,這些郡王都是和親王住在一個城市。比如開封周王的後代,全部都住在開封城裡,到明末有上萬人,三分之一的開封城是周王家的。

明朝其他的郡王,有時在世子早死的情況下,遞補成為親王,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


坐看東南了


明朝的王室分封制度非常“完善”,簡單說,就是每一個宗室諸侯的世子繼承,然後其他的兒子按降一等的分封。

當初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農,不但把自己的20多個兒子都封為親王,還專門制定了一套嚴密的宗室封爵供給制度:

每一任皇帝的兒子,除了繼位為皇帝的嫡長子,其餘全封為親王。親王每年祿米一萬擔。皇帝的女兒叫公主,每年每人也有二千擔米。

所有親王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孫子們,除了嫡長子世襲親王,其餘都封郡王。郡王每年祿米二千擔。親王的女兒叫郡主,每年八百擔米。

所有郡王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曾孫子們,除了嫡長子世襲郡王,其餘都封鎮國將軍。鎮國將軍每年祿米一千擔。郡王的女兒叫縣主,每年六百石米。

所有鎮國將軍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玄孫子們,除了嫡長子世襲鎮國將軍,其餘都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每年祿米八百擔。鎮國將軍的女兒叫郡君,每年四百擔米。

所有輔國將軍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灰孫子們,除了嫡長子世襲輔國將軍,其餘都封奉國將軍。奉國將軍每年祿米六百擔。輔國將軍的女兒叫縣君,每年三百擔米。

所有奉國將軍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六世孫們,除了嫡長子世襲奉國將軍,其餘都封鎮國中尉。鎮國中尉每年祿米四百擔。奉國將軍的女兒叫鄉君,每年二百擔米。

所有鎮國中尉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七世孫們,除了嫡長子世襲鎮國中尉,其餘都封輔國中尉。輔國中尉每年祿米三百擔。鎮國中尉的女兒就沒有祿米了。

所有輔國中尉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八世孫們,除了嫡長子世襲輔國中尉,其餘都封奉國中尉。奉國中尉每年祿米二百擔。

再往下,奉國中尉的兒子們,除了嫡長子可以襲爵奉國中尉,其他就只是庶人了,再沒有封爵和俸祿。不過這都已經是九世孫了。


這種制度非常嚴密合理,但是也存在問題。


首先,是宗室的數量激增。按照朱元璋的算法,大明宗室們子又生孫,孫又生子,總人數是在呈幾何級數膨脹的。而且每一任新皇帝上臺,都會增添一批親王,以及順次往下遞增的郡王、各級將軍、各級中尉。


偏偏由於高級宗室們生活富足,衣食無憂,喜歡沒事就多生兒子,多生了兒子就可以多拿俸祿,整體來看是賺錢的買賣。最多的朱元璋嫡孫,晉王府的慶成王朱濟炫,竟然生了一百個兒子。這樣,明朝宗室的人口,也迅速由洪武年間的幾十人,暴增到嘉靖年間的一萬多人。到明末竟然達到數十萬人。

宗室人數多了,要支出的俸米也多。比如說嘉靖三十一年,全國稅糧總收入為二千多萬擔,而一萬多宗室的俸米總額就高達八百多萬擔,理論上佔了稅糧收入的三分之一。在宗室繁衍眾多的山西、河南等省,甚至出現地方留下稅糧不夠宗室俸米的奇觀。




天外村藥房


親王(太子以外的皇子一律授予親王爵位)

郡王(親王之長子世襲親王,餘子皆封郡王)

鎮國將軍(郡王之長子世襲郡王,餘子皆封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鎮國將軍之子皆封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輔國將軍之子皆封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奉國將軍之子皆封鎮國中尉)

輔國中尉(鎮國中尉之子皆封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輔國中尉之子皆封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之子皆封奉國中尉(奉國中尉的所有兒子都世襲奉國中尉,不分長子、餘子)

明朝宗室,既不同於漢晉,又不同於唐宋。

漢晉宗藩裂土臨民,猶如獨立藩國;

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賢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業,而國家亦賴之,其後雜進諸科與寒素等,而宦績相業亦相望不絕書。

有明以漢晉唐宋為鑑,對前代宗室政策的內容有揚有棄,形成獨自的特色。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並能世襲罔替。明代宗室政策,奠定於洪武初年,完善於永樂年間,包括宗室政治權力、經濟待遇和宗禁幾方面內容。


一方面保證皇族生活的窮奢極欲,另一方面則極力強化對皇族特別是藩王的控制。

各地王爺們被剝奪了幾乎所有的自由,成了高級囚徒。由於不能從事任何社會職業,他們增加收入只有一個渠道,那就是多生孩子。因為多生一個孩子,國家就按等級多發放一份俸祿。所謂“宗室年生十歲,即受封支祿。如生一鎮國將軍,即得祿千石。生十將軍,即得祿萬石矣……利祿之厚如此,於是莫不廣收妾媵,以圖則百斯男。”

皇族們的俸祿直接來自各地的財政收入,皇族人口的幾何式增長,意味著財政支出幾十倍、上百倍的增加。山西晉王府,明初只需年俸1萬石,到了嘉靖年間,增長到87萬石。

老朱家的生育率之離譜造成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從明代中期開始,各地的長官驚慌地發現,他們本地的財政收入,已經不夠供養居住在本地的皇族。

通過種種巧取豪奪,皇族們累積了天下最多的財富。壟斷集團暴利滾滾的直接後果自然是民生的日益困頓。從明代中期開始,歷代皇帝不斷通過“加派”等手段,將宗藩費用進一步轉嫁到人民身上。原本負擔很重的百姓更加雪上加霜。

毫無疑問,缺乏約束的畸形分封制度,使得明朝宗室成為朝廷和人民的寄生蟲,不斷掏空侵蝕大明王朝的肌體,最終轟然倒塌。


生說


明朝的宗室可以說是整個中國歷史上繁衍最快最多的朝代。自從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總結了前朝滅亡的原因,認為是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藩王的保護,於是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便把自己的兒子都分封為了親王。



明朝初年,這些受封的親王享有封地內的軍權、政權,而且朝廷政府每年還會給予極高的俸祿。除此之外,他們的爵位世襲罔替,成為了大明王朝“生生不息”保證制度。



首先是皇帝之子封親王

親王嫡長子封世子(襲爵親王),長孫嫡封世孫(襲爵親王)。親王其餘子嗣降一級,受封郡王。

郡王嫡長子封長子(襲爵郡王),其餘諸子各降一級封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之子不論嫡長皆降一級為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之子不論嫡長皆降一級為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之子不論嫡長皆降一級為鎮國中尉。

鎮國中尉之子不論嫡長皆降一級為輔國中尉。

輔國中尉之子不論嫡長皆降一級為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則不需降級,從此之後,世襲罔替,子孫後代都是奉國中尉,享受國家俸祿。



朱元璋因為自己受苦多年,想著讓子孫後代都能夠享福,所以給了這些皇室宗親非常優越的條件和俸祿。在朱棣上臺之後,各個藩王封地內的軍政大權被剝奪,但是俸祿卻保留了下來。

明朝洪武年間規定各級宗室的俸祿如下;

親王10000石

郡王2000石

鎮國將軍1000石

輔國將軍800石

奉國將軍600石

鎮國中尉400石

輔國中尉300石

奉國中尉200石



我們看到最低的奉國中尉也有200石俸祿,然而明朝的縣令也僅僅有90石的年俸。所以在朱元璋安排的這種優越的條件下,整個明朝的宗室迅速擴大。

在萬曆年間明朝宗室人口出現了幾何倍數的增長,萬曆初年宗室男性人口3萬人,如果按照男女人口一比一計算,當時的宗室人口為6萬左右。然而到了萬曆二十三年(1592年),宗室人口竟然達到了15.7萬人。到了接近半個世紀之後的明朝末年,大部分學者認為明朝的宗室遠超20萬以上。因為這一時期明朝國庫空虛,很多宗室也就只有掛名爵位了,根本沒有俸祿,也就無從安排了。


我是越關


明代是施行“嫡長子繼承製”的,包括皇帝在內,每一級爵位皆有嫡長子繼承(若無嫡子,則有庶長子繼承),其他諸子一律降爵一級。

除了皇帝外,明代宗室爵位分為八個等級,分別是:

親王

郡王

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

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

上述爵位中,最大的就是親王。明代親王又稱“藩王”,正式封號為“某國國王”,皆以古國名稱呼。比如,秦王、周王、燕王、齊王、遼王、韓王等等。

(朱棣在篡位之前,爵位就是燕王)

根據《皇明祖訓》的規定:“親王冠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俟成年,建府就藩,世居京外。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

因此按照明代制度,皇帝的嫡長子被立為太子,其他諸子皆封親王。而親王的嫡長子則被立為“王世子”,襲親王爵,其他諸子降為郡王。

郡王和親王都是王爵,親王稱號都是國名,而郡王則是用郡縣來命名的,比如,長沙王、濟南王、太原王等等。但與親王不同的是,郡王除了分封給親王之子以外,功臣也可以獲封郡王爵位。比如明朝開國大將徐達在其死後就被追封為“中山王”。不過異姓王的爵位只是賜予個人,不能繼承,相當於一個榮譽稱號。

在理論上“親王”是不可以授於異姓功臣的。但到了明末天下大亂之時,皇帝為了籠絡人心,也封了許多將領為親王,比如明末抗清名將李定國就被封為晉王。而鄭成功也被封為“潮王”,只是由於鄭成功堅辭不受,所以才該封為延平郡王。

言歸正傳,除親王和郡王以外,剩下的宗室爵位都叫“將軍”。

郡王嫡長子被稱之為“郡王長子”,襲郡王爵,其他諸子降為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的嫡長子襲鎮國將軍爵位,其他諸子降為“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的嫡長子襲輔國將軍爵位,其他諸子降為“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的嫡長子襲奉國將軍爵位,其他諸子降為“鎮國中尉”。

“鎮國中尉”的嫡長子襲鎮國中尉爵位,其他諸子降為“輔國中尉”。

“輔國中尉”的嫡長子襲輔國中尉爵位,其他諸子降為“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之子全部世襲奉國中尉爵位,並以此爵傳世,不再降爵。

從明代的爵位制度中可以看出,明代的爵位是由嫡長子世襲的,沒有降爵一說。因此導致明末親王遍地有,郡王到處走。而這些王爺都是要領俸祿的,親王在明初的俸祿就達到了五萬石每年,郡王也有六千石每年。而終明一世,共計實封親王65位,郡王924位,這給明朝政府財政造成極大負擔。

後來清朝建立之後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對王爵的冊封做了極大的限制。清代的親王則並非人人有份兒,有的皇子甚至連個郡王都混不上,更有甚者連個貝勒都不是。而且清代絕大多出王爵都不可以世襲,需要降爵。有清一代只有十二個親王爵位可以世襲,因此被稱之為鐵帽子王。

(清代的12個鐵帽子王之一,和碩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不過即便如此,清代的皇族宗室也照樣由國家供養,雖然負擔比起明朝要低很多,但是清朝政府同樣要供養數十萬八旗官兵及其家屬。

清代旗人吃的可是鐵桿兒莊稼,而且是全家都吃,相比於明代的宗室氾濫,八旗對清政府財政的衝擊同樣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