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粤语版电影真不怎么搞笑,有人认同吗?

欧珀困了


原来的我很认同你,因为我不懂粤语的嘛。看惯了石斑鱼版本的,再看粤语原版,就觉得周星星的声音好严肃啊,似乎没有那么搞笑了。跟之前看的差别太大了,其实,我也没有很注意台词搞笑不搞笑,那些说不懂粤语,就不明白槽点的人太理性了吧。看电影哪能完全去分析台词呢,也不是听评书听相声,看电影当然更多是感观上的。而是感觉石斑鱼版本的,周星星的表情是严肃正经的,声音却玩世不恭,结合恰到好处的动作,很是搞笑。而且,如果不是石斑鱼版本的,星爷的电影只是给懂粤语的人看,那他也不会这么火了。因为,正是石斑鱼版本的先入,才让我一个不懂粤语的人最终也喜欢上了星爷粤语原版的电影。

现在的我看原版也好看配音也好,都很喜欢星爷的电影。并且我也不只是当喜剧来看,能够发现里面更深的东西。当然仍然没有太过关注台词里面的槽点。这也说明了好的电影并不一定完全要靠语言,如果只是拍给母语的人看,相信各大电影节就可以全部取消了。而且我喜欢看各种原版,法语、西班牙语、德语、韩语虽然都不懂,并不影响对影片的理解和喜爱。所以只能说看周星驰粤语版电影觉得不搞笑的你,要多看看,看多了自然就会通过心来感受,而不是单纯地从语言转化为听力再转化为认知了。(D)


捕鱼小分队


不是不搞笑,重要的是你懂不懂粤语。

就那我自己来说,我是湖南人,从小到大看的周星驰电影全是国语版的,但是也都觉得挺好笑,很有意思。毕业后来到了广东工作,身边的同事大部分都是广东人,讲粤语。有时候放假不忙我们也会聚在一起看电影,还经常看一些经典的港片。那时候就经常听他们说看港片一定要看粤语版才好看,才能正正体会到里面的笑点。可是我看了几次之后完全没感觉,虽然可以看字幕知道他讲了些什么内容,但完全get不到那个笑点,旁边的同事笑的人仰马翻,我却一点反应都没有。



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我不懂粤语,听不懂影视台词所表达的意思。

其实粤语版也好,国语版也好,其实都有他的笑点所在,只是看你平时习惯了哪种需要而已。就好像是一个不懂音乐人,你让他去听世界名曲也会觉得不过如此,可能在他眼中那些世界名曲还没有村口的二寡妇唱歌好听。


游子木讲故事


题主应该不是广东人,不懂粤语吧?周星驰电影里有些梗,是国语翻不出来的。

例如,九品芝麻官(白面包青天)里,方唐镜问周星驰,要看大的地契还是小的那段。粤语本意是方侮辱周,见人就叫干爹,周否认。然后方拿出小的地契(小的地契粤语方言可以用契仔形容),引诱周选那张大的(大的可以用契爷形容)。让周喊了他一句契爷(干爹)。这段国语根本就翻不出来。完全抹杀了那段的笑点和创意。

再例如凌凌漆里反复说“请叫我全名达文西”。周说“好的,文西”。你知道粤语是什么梗吗?

看影视作品,还是看原声好。那才能看得出创作者真正的意图和演员如何诠释。管中规豹永远都看不全面的。真喜欢它,就去了解它,而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


自细就善变


觉得国语好笑的,我只想说,你们笑的并不是星爷以及电影编剧创作的对白和桥段,而是石班瑜把粤语翻译成国语的意思。电影所表达出来的笑点和精髓大部分都被和谐了,就像《破坏之王》里面星爷排队买张学友演唱会门票那段,有个胸很大的女想星爷给个位置她。原话是:“哥哥仔,你让个位比我,我比你扎一下个波啊”(小哥哥,你让位置给我,我给你抓一下奶),到了国语的翻译就是“让位置给我,我请你吃一顿饭”。更加经典的一段就是也是《破坏之王》里面星爷和达叔互骂那段,那段真的超级搞笑,但是涉及太多不雅用语被和谐得很厉害,字幕翻译的意思可能没有愿意的10%。

说那么多,想表达的其实是要是真的想领会星爷电影或者是港产片的精髓,就一定要看粤语,不然你们和星爷之间还是存在隔膜。哪个好笑一点,难道人家不清楚?难道人家编剧能力还不如你?


Leungkingman


粤语版听的是周星驰原声, 国语版的是石斑瑜配音, 就两个人的声线和声调等等的表达作风上就有很大不同, 或许说你看石斑瑜配音的国语版本并不是真正的周星驰, 只能说是石斑瑜用声音呈现出另外一个电影而已。

周星驰粤语版的电影有些点是懂粤语的人能get到,但是普通话版却不能表达出来或者表达有偏差的

《九品芝麻官》里面方唐镜和包龙星初次见面那段

粤语:

方唐镜:“呢度有张契仔(双关,既表示比较小的那张地契,也可表示干儿子的意思),一张契爷(同上,即表示大的地契,也可表示干爹),大人要睇边张?”包龙星:“契爷(干爹)!”方唐镜:“乖!”

到了国语版里,这个梗完全没有了,硬生生非得说那张小的地契是又小又湿,自然大的那张就是干的了,所以直接问要湿的还是干的,然后包龙星说了一句“干的(die)”,极其生硬

产生这些差异我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言语文化不同。

普通话只要四声且没有入声字。说话腔调比粤语高得多。南方的西南二人转、相声、小品等表现作品腔调高,激昂。简单来说就是声响分贝大。而粤语有九声六调其中三个入声急促有力,阳腔调消沉平和,普通广州人讲话声响分贝是不高的。这在人文特征上亦有分明辨别,南方人显得刚猛,大咧咧,广州人则平和,细心。

第二、笑点不一样。

这是言语文化环境导致的。有时南方人觉得好笑,广东的朋友则懵了一脸,反之亦然。

第三、原版表达的意思更多。

星爷的电影讲的是粤语,能够很少有人留意到他讲的是广州西关音。所以他的电影笑点精髓全部在粤语台词的本意之中。而这种粤语言语之中的精华是普通话不能用相反字词精准表达的。例如粤语台词中“百九几两血”变为普语时就变为一百九十多两血。粤语版本就是打着讲粗口的擦边球,普语则没有任何实践隐谕。这种例子数不胜数。招致普语版本比照粤语原版打了五折都不止。


Ps一点通


绝不认同

首先我并不是广东人,也不懂粤语,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几乎没有任何一部配音电影能达到原作水平,能比肩就不错了,超越是不可能超越的。

像日漫、美国电影等配音版更是让人蛋疼,我一直不明白那些买票进电影院看配音版美国大片的喷是基于什么心态,是嫌看字幕累?还是就为了听那句:噢 亲爱的……

石斑鱼的配音功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大话西游》中那段与紫霞仙子的经典对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石斑鱼在配这段的时候语气是略带呢喃似哭非哭的,真的非常非常符合当时的情境。

即便如此也不能说他超越了粤语版,因为星爷的台词功力也是很强的,不像如今的许多鲜肉小花需要配音来拯救,原汁原味始终是最好的,但粤语的受众面是有限的,而石斑鱼的功劳就是让星爷的电影走进了更多人的眼里耳里心里。

为什么我说绝不认同,因为这里头有个主次关系,电影是主配音演员是次,电影没了配音演员仍然是电影,但配音演员失去了电影就得另谋出路了,这就好比一辆汽车,喷漆是为了让车子更美观让更多人愿意掏腰包,难道不喷漆车子就不能跑了吗?


1943对不起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周星驰的电影不只是为了搞笑而来的,无论是国语版还是粤语版。

如果觉得周星驰粤语原版的电影不搞笑,一种可能是非粤语体系使用者,无法融入到语言环境中去的缘故,就好像大家看西片原版,很多梗都无法get到,尤其是在看真人秀的时候,相信老外们在笑的时候,你一定是一脸懵逼吧。再近一点的例子,比方说南方人去看二人传,年轻一点的观众可能无法理解,北方人来看海派清口,同样也会有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无法理解当中的笑点。

再者,周星驰的喜剧,不仅是靠语言,还需要靠肢体和部分的智慧。仅仅靠语言,那就是段子手,打嘴炮。但周星驰本人就是一个喜剧符号,浑身散发着“无厘头”的情趣。

所谓的“无厘头”就是你不懂为什么,他就这样说了就这样做了,前后没有逻辑关系,下一秒想一想觉得好有趣。这种荒诞的喜剧手法被周星驰发扬光大。

我们在看原版周星驰电影的时候,很多都是周星驰自己的声音,星爷的声音比较沙哑,大笑起来的时候尤其,我们看国语版配音的时候,石班瑜会尝试着赋予周星驰新的喜剧魅力,比方说大笑,国语版就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在加上周星驰仰天长啸的动作就会很令人印象深刻。而在原版里,周星驰沙哑的笑声非常短促,有时候笑着笑着就没声音了,但也非常生动有趣。

所以,我觉得楼主认为周星驰原版的不好笑,也只是部分观众的认知吧,我虽然不是广东人,但还是可以GET到原本的笑点的。


香港电影


回答问题前,我先给提问者说一个故事。

旧时一人岁至五十仍无子嗣,遂花钱纳得小妾,其后果然老来得子。不过家中正房权大势大,小妾产子后即霸为己有,广传为自己所生,且广邀宴请以祝。

受邀中有一人晓得此事,遂准备了一只公鸡,然后将一枚鸡蛋塞入公鸡体内,作为上礼,名作“下蛋公鸡”。

宴请当日,众亲朋见礼单上写有“下蛋公鸡一只”,颇为好奇,遂请此人演示。观察一日之久,仍不见此鸡下蛋,此人上前持鸡腿,言道:“唯有扯鸡扒蛋!”其后,蛋出。

故事讲完了,送提问者一句:扯蛋!

请原谅我的耿直!

我本以为,提出这个问题的应该是广东人吧?后面看了一下,提问者是广西人。虽同属两广地区,但讲不讲粤语是关键啊!语言是个神奇的工具,只有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才会深深体会当地语言的精髓和奥妙。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粤语也不可能例外。有时候往往一句话,换了不同的语调或者不同的环境下,出来的意思都会千差万别。比如说:“你好嘢!”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如果光是从字面上去理解,那你可能就好闹笑话咯。

香港白话跟广东粤语同出一祖,两个地方的出来的唱片也好影视作品也好,互相皆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个中运用的一些生活俚语也好理解,笑点也好戳中。

同样一部周星驰的粤语电影,香港人和广东人可能越看越开心,如果换作听不懂粤语的人来看,估计他想死的心都有。

我是地道老广,我也是地道老星粉,对于星爷的戏,我比较偏执的要看粤语原装版的!我也没有说国语版石班瑜配的不好的意思,我只是觉得,星爷的粤语版才是最原汁原味的东西,就如同一些好莱坞大片,如果不是原音版的,我一律歇耳闭眼!



江木又寸君


讲真,作为一个非粤语区大陆人,我可以负责人的回答:完全不认同。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误区,是一种思维定势下长久形成的错误观念。打个比方,郭德纲早年间的相声开始风靡的时候,能够接受的也仅仅是天津北京一带,而在南方人眼里,这种幽默完全没有了伦理纲常。甚至认为说相声的都是些混子,流氓之类。这就是误区,而这种误区的成因是因为他们不懂这样的艺术形式。在相声界,这样的形式一直如此,术语叫“砸挂”。

同理,周星驰的电影本来就是粤语原声,只是我们接触的都是配音演员的二次创作。从接受层面上我们先入为主的接受了配音演员的声音,看到的是周星驰式的肢体表演。而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语言,这种先入为主的弊端就在于把这种并非原声的二次创作当成了自己的审美。于是,当我们再去欣赏粤语原声的时候,那是一个不能接受。而,事实上,如果你懂粤语,你就会发现在配音的二次创作中,很多台词被进行了篡改。这无疑是有悖于创作初衷的,并且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我们的趣味性。但这种篡改后的趣味性自然已经与原作有了区别,如此种种,都造成了我们审美上的思维定势。

随着流媒体的盛行与发展,我们开始接触粤语原声,不再是港片黄金时代通过VCD传播进来的港片。我们发现原来粤语原声也是很悦耳很动听的,甚至在《男人四十》里,你会发现用粤语读古诗才是最有韵味的读法。

有了这样的认识,再重新去接触周星驰,你就会发现之前看配音电影时体会不到的精妙了。


壹条电影


题主真是带了预设立场来提问题了。

不难猜到题主应该不是广东地区的人,所以对于粤语应该较为陌生,而周星驰的电影在国内不管哪个地方都比较流行,所以基本上全部都是有普通话配音版的,非粤语地区打一开始接受的,应该就是普通话版本的,也就是题主所说的石班瑜的配音版本。

石班瑜的配音,的确是极为优秀的,甚至可以说,周星驰的电影在非粤语地区有如今这般的受欢迎和推广程度,石班瑜肯定是占了其中一番功劳的。石班瑜的配音很能抓住周星驰的那种无厘头言语的精髓,语调音色都非常的恰适。

但是,你能说粤语版的版本要输于国语版的吗?那显然是不能的。

因为我们要真诚面对一个现象,就是基本上所有能称作是经典的作品,其翻译后的版本,都是不如原版的。而配音,相当于另外一种形式上的翻译。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不管是文字也好,还是语言文化也好,都是汲取着当地的养分成长的,而因为周星驰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基于粤语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势必粤语版也就更贴近作品的原意及拥有能挖掘出更多的信息量的语言载体。

你若是熟知粤语文化的话,可以从周星驰的电影中,得到更多的笑料,更加明白周氏电影对于现实的刻画和反讽,特别是其中悲剧内核的那几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至于题主所说的,原版的语调过于平淡,没有石班瑜配音的那种感觉,这点恰是原版的可贵之处,不惜要借助语调的刻意,来凸显其中的幽默,反而没有太着痕迹的用力过猛的感觉,这是优点。


------------

您的阅读点赞及关注将是作者持续输出的最大动力!

犀利独特的观点,生动有趣的文字。

阅读有味文化及娱乐轶事,请点击关注博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