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韩帝国独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鲜?中国与半岛属国的最终割裂

大韩帝国独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鲜?中国与半岛属国的最终割裂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让大清帝国的中兴气象被戳破,同时也失去了最后的属国朝鲜。从此之后日本得以通过朝鲜半岛这一东北亚陆桥,渐渐蚕食这个老大帝国——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而终焉。

所谓唇亡齿寒,可于中国而言甲午尚只是切肤之痛,对于朝鲜王国来说,却是近在咫尺的亡国序幕。

五百年李氏朝鲜可以说与明清二朝几乎相始终,但在对待明清两朝的态度上却是迥然不同。

朝鲜开国于明朝洪武年间,还是高丽武臣的朝鲜太祖李成桂受命领兵进攻其时已经被明军占领的辽东,自知此去必败无疑的李成桂在虚晃一枪后,便带兵返回开京,由此建立朝鲜王国。

明太祖鉴于当时辽东三面受敌,所以李成桂上表称臣之后,便以朝鲜二字赐予其作为国号,从此明鲜宗藩外交关系就成了攸关两国国运的重要地缘战略。

壬辰年间,日本在历史上第二次进犯朝鲜,朝鲜一个月内全境就几乎尽数陷落,时任领议政柳承龙写下了“三都守失,八道瓦解”八个字描述彼时的惨淡境况,以至于就连当时的朝鲜仁祖大王都在明鲜边境的义州城内上表万历皇帝请求内附。

大韩帝国独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鲜?中国与半岛属国的最终割裂

(电影鸣梁海战里的“壬辰战争”)

抗日援朝之役,明军成功击退日本,帮助朝鲜复国,由此朝鲜便将明朝视作了“再造父母”——在如今首尔昌德宫的禁苑里尚有明亡六十年之后,朝鲜君臣为祭祀万历皇帝而建立的大报坛。

对于明朝的恩情感念有多深,对于清朝的崛起,朝鲜便恨之有多痛。

半岛对于中国的战略安全也正是在明清更代之中彰显无遗,而二者的关系,也在此际之中产生了第一次割裂。

后金崛起之初,虽然横扫辽东,但北有蒙古林丹汗、西南为关宁明军,东南则有朝鲜与皮岛毛文龙掣肘。明太祖囊括天下,尚忧辽东三面受敌不能久守,方兴未艾的八旗铁骑纵然劲锐,面对同样境遇也困于一隅,难以腾转。

皇太极遂决定发起对朝鲜的征服之战,以解除后金左翼上的钳制。皇太极先是于1627年丁卯之役强迫朝鲜与后金结下兄弟之盟,又在1636年称帝之后,因为朝鲜不能接受对清称臣,清军又再次东征,朝鲜宣祖无力抵抗,最终在南汉山城之下,着青衣小帽,以三跪九叩之礼请降称臣,是为丙子之役。

大韩帝国独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鲜?中国与半岛属国的最终割裂

(韩国电影《南汉山城》中,皇太极受朝鲜仁祖之称臣)

但朝鲜自李成桂开国以来就“兴儒去释”,推崇“朱程理学”,再加上中宗反正以来,开了朝鲜党争的滥觞。在两次“胡乱”之后,最终使朝鲜党争政治形成了“在朝近清,在野远清”的格局。

执掌朝政的一方因为政治需要,必须“事大以诚”以跟清朝保持良好宗藩关系。而下野的一方则以“华夷之辨,万历再造”的大旗抨击当局。

这种对清代中国的文化割裂,导致了朝鲜在近代的一系列败笔,以及最后半岛与中国的割裂。

1866年美国商船强行叩关,但朝鲜虽然僻远隔绝,可对中国事物并非一无所知。

在自1842年的鸦片战争之后,朝鲜当局就对洋扰有所准备——此次叩关的美舰“舍门将军号”便被朝鲜平安道观察使所带领的军队所击退。

只是当时西洋诸国因为中国内乱的原因,无心在朝鲜大力开拓,以至于使得朝鲜朝廷在成功阻止了几次洋扰渗透之后,就错判局势,误以为足以自保。同时更不希望因为朝鲜地缘靠近辽东、盛京的关系,而使得清廷忧惧洋扰之下,派兵进驻协防朝鲜。所以仍延续了过去数百年里对中国若即若离的传统外交关系,并未寻求援助。

但朝鲜明显忽略了日本的动向。

日本哪怕在闭关锁国年代里,其实都一直深受兰学(西学)影响,具备着快速近代化的基础——例如十九世纪初,日本兰学军事家高岛秋帆就从荷兰人处学到了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并将学生训练武装为“西洋武器模范队”,此后更辅助长州、萨摩两番成功倒幕。

大韩帝国独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鲜?中国与半岛属国的最终割裂

(浮世绘:倒幕战争)

在这三千年未有的变局之中,日本茁壮成长。

到了1876年开始明治维新时,日本已经初步完成了对国内武装力量的整合,决定开始对朝鲜进行武力试探。面对日本的进扰,过去十年间陷于兴宣大院君跟闵妃夺权之争的朝鲜无力抵抗,由此与日本签下了朝鲜第一份近代条约《江华岛条约》。

而朝鲜虽然并没有详细呈报半岛局势的变化,但清廷对半岛变化却并非一无所知,只是一直到《江华岛条约》签订之前,由于国内的太平天国跟捻军的乱局,使得清廷并无能力保护朝鲜,所以面对英美等国对朝鲜的渗透,清廷保持了极大的克制。

再加上清廷与朝鲜过去的宗藩关系,都是建立在朝贡体系之上,双方互相不干预多年。而在辽东甚至京畿都堪称空虚的彼时,清廷也无意去撩拨朝鲜的神经——清初曾经在盛京为质子多年的昭显世子深受八旗浸染,但归国之后却迅速病故,所以清廷也并非不知朝鲜的戒惧之心。

但清廷同样很清楚,英美就算染指朝鲜亦不过是商货之利,绝无进占朝鲜疆土之心,但日本凭借武力逼迫朝鲜签下合约,却无疑触动了清廷的神经——万历援朝战争,就已经很能说明日本意欲借朝鲜为跳板,进而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

大韩帝国独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鲜?中国与半岛属国的最终割裂

(日剧《坂上之云》:站在旅顺炮台上的日军)

而清廷自入关之后就禁止汉人移民关外,彼时辽东人口尚不及后金崛起之前的明朝万历年间,可谓极其空虚,如果让日本控制朝鲜,到时候于清廷而言,北、盛两京都将处在日本的威胁之下。

为了使朝鲜有力抵抗日本,清廷也一改此前坐守无为的宗藩策略,但鉴于国内乱局未平,在最初也只能有限度干预。

清廷一面主导了1882年的朝鲜跟美国的《朝美通商条约》,一面又推动亲华派的闵妃仿照洋务运动设立“统理机务衙门”推进近代改革。

但朝鲜对清廷始终怀有戒惧,就连执政的闵妃集团在一面听从清廷建议进行洋务改革的同时,还一面引进了日本的力量——在效法西洋而新设“别技军”里,教官都尽数为日本人担当。

“以此制彼”的平衡之道,对于国内党争或许有效,甚至对于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来说,也是维持地区和平的重要策略,但朝鲜对于大清或者日本而言,无疑是小儿立于大汉之前,又哪里有小儿制衡两大汉的道理?

朝鲜旧军因为积欠问题发动壬午兵变,导致日、清先后派兵大举入朝,朝鲜“以夷制夷”之策也彻底宣告破产。

大韩帝国独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鲜?中国与半岛属国的最终割裂

(朝鲜高宗御真)

在清廷平定壬午兵变之后,在朝鲜一时威望无二,甚至不乏朝鲜人将清廷平叛恢复之举视作“再造之恩”。由此清廷也趁机突破了跟朝鲜传统的宗藩关系,签下了《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使朝鲜成为清朝近代意义上的真正藩属。

但这样的蜜月期并不长久,因为清廷此后全面干预朝鲜政务,从领事裁判权到贸易、勘界、电线铺设,朝鲜事无巨细几乎完全置于清廷的控制之下。

很快朝鲜政局就产生了分裂——“事大派”与“开化派”势同水火,而民间亦对清廷的干涉深怀戒惧,害怕清廷完成“丁卯”“丙子”两役未竟的吞并事业。

清兴之时,皇太极两度用兵朝鲜都势如破竹,当年清廷之内就有吞并之议,只是彼时清廷还面临明朝跟蒙古林丹汗的压力,无力分兵占领朝鲜,更缺少足够的文官人才进行管理,这才作罢。

同时开化派还认为如今清廷本身就受制于洋人,又岂能保护朝鲜?朝鲜想要自强,唯有独立自主,效法日本。

大韩帝国独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鲜?中国与半岛属国的最终割裂

(开化党合影)

但闵妃集团的重新掌权,离不开清廷的支持,对远清近日的言论大肆打压,而在国内与欧美都无法获得支持的开化派便暗中勾结日本人,并在清廷陷入中法战争之时,发动了甲申政变。

但在袁世凯果决处断之下,这次政变仅仅三日便宣告失败,从此之后,袁世凯常常出入朝鲜王宫,监督施政,以至于时人目之为朝鲜“太上王”。

但朝鲜开化派遭此灭顶之灾,却并未放弃,大部分劫后余党因此彻底上了日本人的船,在甲午战争日本得胜之后,日本人也正是依靠着这群昔日“远清独立派”,如今的“亲日合并派”完成了对朝鲜的统合,并在十三年后,吞并了大韩帝国。

- END -

看见我们,发现世界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真实星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