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调的今与昔

(作者:雷声震)在河北省的地方戏中,除了河北梆子是第一大剧种外,保定的老调就应是第二大剧种了。保定老调俱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很受河北省和周边地区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名剧《潘杨讼》和《忠烈千秋》分别于1960年和1981年被拍成了戏曲电影在全国放映以来,很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扬,也记住了崔澄田、王贯英、辛秋花等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也因这两出戏创造了辉煌。时至今日,这两出戏仍是剧团的经典保留剧目,也被其它的地方剧种移植演出。

保定老调的今与昔

1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在这两出戏中创造角色的部分老艺术家逐步退出舞台和离去,取代这些老艺术家的后一代演员们在传承老调艺术方面的近况又是怎么样呢,我不妨用两件事来说明一下。

首先是在传承剧目上。已故著名老调表演艺术家王贯英老师在《潘杨讼》和《忠烈千秋》中同时饰演了不同年龄段的寇准形象而声名鹊起,剧团内也有很多青年演员拜她为师,也能成为王贯英老师的亲传弟子而感到荣幸,而王老师也是谒尽全力培养她们。在这些弟子中有的还在比赛中多次获奖。但十个手指不一般齐,在这些弟子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老师的戏还没学好就把毛病带到了台上,完全没有老师的味道, 更有甚者在王老师面前要名份,既当不上大弟子就要“得意弟子”的名份,于是就有了在清唱和演唱会中主持人报幕介绍的“ⅹxx是王贯英老师得意弟子”的词语,甚至还要加上个“最”字才算圆满。我也多次看过现场的演出和网上的视频,只要一听到这样的报幕词只觉得恶心无比,作为一个老艺术家的亲传弟子,能做到这一步可真是不“容易”,有那心思多学师父的艺术来提高自己的水平比什么不好。王贯英老师有那么多戏需要传承,可现在只演那几出常演的戏,像王老师主演的《红灯照》、《秦廷之乱》、《风雨秀兰》等根本不去复排。当然像《红灯照》这出唱、念、做、打的戏一般人是不敢碰的,也没人去下那苦功夫复排这出戏,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老师的这些戏丢失掉,真不知道这些弟子们继承和传承的是什么,勾心斗角倒是挺在行。

保定老调的今与昔

1

保定老调的今与昔

1

保定老调的今与昔

1

另外一件事就是有关《潘杨讼》中有一段杨六郎的著名唱段“诉御状”。当初的舞台版和电影版杨六郎的饰演者是老调名家陈淑缓老师。陈老师嗓音清脆,富有激情,虽然是女小生,但无论是表演和唱以及后来的武打没有女小生的味道, 完全是一个英武的将军形象。“诉御状”是本剧中尤为经典的唱段,在本剧团和老调戏迷票友中所传唱,剧团里很多男女演员也都在本剧中演过杨六郎和清唱过这段唱。我也看过其他演员在舞台上演过杨六郎和清唱,但相比陈淑缓老师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虽然唱词没变,可唱腔味道全变了。有一位女演员在饰演杨六郎唱这段唱时不仅味道变了,而且双手乱比划,唱时嘴一歪一歪的形象差且不说,最后的开打部份却换了一个男武生演杨六郎。后来我从本剧团朋友那里才得知是这位女演员没武功,而那位男演员不会唱,就这样一个杨六郎只能由一男一女两个人来饰演了。本人觉得你既然接这个角色,就应该从头到尾演下来,陈淑缓老师能从头到尾演下来你为什么就不能呢。最近在网上又看了另一位女演员演杨六郎,蛮以为应该很好,可谁知她开口一唱就吓了我一跳,声音乱颤哆哩哆嗦,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位专业演员的艺术水平。难怪文广旅游新局的孙彦君副局长在去年参加著名老调表演艺术家辛秋花收徒仪式上说过这样两句话:“我支持的是敬业的剧团,业余剧团只要敬业我也支持,专业剧团不敬业不玩活照样不支持!”孙副局长的话说到了实处也说到了点子上。面对老调剧团当前的状况,确实是剧团领导值得思考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