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鲜鱼糊汤粉,炖出武汉最江湖的滋味


一碗鲜鱼糊汤粉,炖出武汉最江湖的滋味


文 | 魏水华


鱼汤是个好东西:宁波菜“大汤黄鱼”,用雪菜滚大黄鱼,滚出白汤,咸鲜味美;杭州菜“木郎豆腐”,用嫩白豆腐和鳙鱼头文火慢炖,一直炖到鱼头碎散豆腐入味;扬州菜萝卜丝汆鱼汤,萝卜香软,鱼汤浓俨,又是一番滋味;郑州菜黄河鲤鱼焙面,酸甜的鲤鱼汤汁浸透了筋道的手工面条,饱腹、开胃,足够让人满足。

一碗鲜鱼糊汤粉,炖出武汉最江湖的滋味


虽然各地都有美味的鱼汤,但要说其中具烟火气息者,我认为是武汉的鲜鱼糊汤粉。

知道这道小吃是在十几年前,当初风靡一时的水木清华BBS出现过一个流传甚广的校园爱情故事:大三的学长带着纯纯的学妹吃了一碗鲜鱼糊汤粉,俩人就此变成男女朋友。后来一起毕业、一起去上海打拼、一起接受职场的历练和上升,直到分手。小说的结尾很煽情,女主说:“上海没有糊汤粉,武汉有,我们大三那年的武汉有。”

那时候我没有吃过糊汤粉,读了故事以后很奇怪,在武汉这种有着蔡林记和周黑鸭的围追堵截的城市里,终日无所事事而又嘴刁的大学生们,为何偏偏对糊汤粉情有独钟。


一碗鲜鱼糊汤粉,炖出武汉最江湖的滋味


后来去武汉出公差,点名了要尝糊汤粉。做东的地主很热情,忙了半天,帮我从月湖附近的酒店里打包来一份精致的糊汤粉来:汤色雪白,是用鳝鱼熬的,飘着小段的鳝片;汤里似乎加了皮冻骨胶之类的东西,勺子搅动稠稠的;米粉煮的不生不散,浸在汤里,非常鲜爽的样子;汤面上还飘着香菜,赏心悦目。我尝了一口,向主人竖起大拇指:“好吃。”心里却在暗自打鼓:这么精致的吃食,还是路边摊头的味道么?

一碗鲜鱼糊汤粉,炖出武汉最江湖的滋味


直到后来在户部巷吃到那种大锅的糊汤粉,我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

鱼汤也很白,但有点特殊的鱼腥味,是被白胡椒刻意掩盖的;汤头原本不够浓,所以加勾了芡汁;没有香菜,但加了辣萝卜,红油浮在白汤汤面上,也分外好看;米粉很细,看似不够管饱,但身材壮硕的老板娘给了我一根炸得金黄的油条,掰开来丢在汤里。柔软的米粉和香脆的油条块形成一种粗暴而又绝妙的立体口感,实在是很奇妙的体验。


一碗鲜鱼糊汤粉,炖出武汉最江湖的滋味


武汉人告诉我,糊汤粉的主料用的是喂猫吃的,很腥的小鲫鱼,当地人称为“猫鱼”,通常人是不吃的。但是小吃摊却搜集来,炖熬隔夜到酥烂无形,然后用调料和酱菜掩盖腥味,再加米粉油条炮制而成。


一碗鲜鱼糊汤粉,炖出武汉最江湖的滋味



武汉是港口城市,码头上的工人们能有这样一碗填饱肚子的汤粉就很满足,而这种看似粗放,实则滋味绵长的小吃,代表的正是武汉一地的码头文化。

其实,油条泡汤吃,并不只是武汉人的独家发明,在我家乡江浙一带,就有油条泡紫菜汤的风俗。虽然它没有被列入“有关部门”汇编的传统名菜名目,但一定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味道。油条要用炸过夜的老油条,否则不够韧,切成小段,加入盐巴、紫菜碎、虾皮和榨菜丁,开水一冲,一碗好汤。比之武汉糊汤粉,欠了浓郁,但胜在清新,这又是另一种靠近大海的文化了。


一碗鲜鱼糊汤粉,炖出武汉最江湖的滋味


周星驰在《情圣》里说:”江湖险恶,我从来不会轻易留下我的姓名。“这话仔细推敲后来,可以类比那碗用鳝鱼熬煮的精致的、不加油条的汤粉,做得再好,终归差点意思;唯有寂寂无名的街边店里,才能做的出充满江湖气息的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