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參軍那麼多年,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

情感舒屋


花木蘭從軍,是流傳很久的民間傳說,這個故事,雖然在北朝民歌木蘭辭中,寫的很清楚,但花木蘭的故事,可能要比木蘭辭更久遠。因此,花木蘭也成了民間的偶像。


如果從歷史角度來看,花木蘭是存在的,但她的故事,大量出現在演義和傳說裡,而正史上的記載,極為稀少,甚至花木蘭的姓氏,也存在極大的爭議。並且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也讓很多人感到費解。

如果從大量演義傳說,以及零散的史料記載看,花木蘭活躍在北魏時期,並且參加過北魏對抗柔然的戰爭。

如果從這個時代背景中,確認花木蘭代父從軍的真實性,那就需要看一下,當時有沒有這樣的可能。

首先就是徵兵問題,從木蘭辭可以看出,皇帝的徵兵,不是抓壯丁,而是有公文的合法招兵。

在古代,老百姓除了賦稅以外,還要服兵役,一般服兵役可以減免一部分的賦稅。

而徵兵和服兵役的區別在於,服兵役只是為了保持常規的國防力量,屬於防禦性質的。這時候服役時間不會過長,而且國家一般會三丁抽一或者五丁抽一,很少因為服兵役影響生產。


徵兵基本上就是大的戰役,甚至是舉國之戰。這樣的戰役,也就無所謂人員,根據戰爭的程度,比如長平之戰,秦國曾經徵招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進入戰場。在杜甫詩中甚至誇張到把老太太抓到軍中。

十二卷朝廷公文,可見這次徵兵是多麼著急,這樣的徵兵,一定不會像普通兵役那般的溫和,只是沒有動粗抓壯丁而已。各級官員也一定會有指標,為了完成指標,審核的流程,就會松很多。甚至不會在意參加招募的到底是不是本人,只要人數夠,能交差,那就可以了。誰也不願意節外生枝。

如果說年齡問題可以解釋為官員為了完成指標,稀裡糊塗的讓花木蘭矇混過關,那麼,性別問題,又該如何解釋呢?

這個問題,也好解釋,那就是,花木蘭生理發育,在一群男子中,並不顯眼。


這個問題,並不是抹黑花木蘭,而是在古代,不同朝代成人會有所不同,一般年齡都在14-16歲,但北朝多是胡人政權,一般12歲以後都能騎馬打仗,如果能在一群男人中做到不顯眼,只能說明,花木蘭當時並沒有完全發育。

這個也並不難理解,比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女孩,理個小平頭,穿著和男孩一樣的衣服,是很難被認出來的。

而木蘭辭中可以看出,花木蘭是有一個弟弟的。在十二年之後,她的弟弟已經是家裡主要勞動力來分析,當時她弟弟可能只有五六歲,因此,可以推測,花木蘭從軍年齡,應該剛剛到了胡人的從軍年齡,也就是13歲左右,她的弟弟,可能只有四五歲。


如果這個解釋比較牽強,另一個故事也可以從側面進行解釋,那就是,皇帝見了花木蘭,知道花木蘭是女子,而且長得很漂亮,想納她當妃子,被花木蘭拒絕。

如果花木蘭真到了發育成熟才從軍,當時至少也要三十多歲,皇帝未必會著迷。

那麼問題又來了。女孩子就算髮育的晚,也會發育的,一年兩年看不出來,十年八年,怎麼可能看不出來?

花木蘭從軍十二年,沒有被發現,只有一種解釋,她身體明顯發育之時,已經不需要和士兵在一起生活了。

這種可能合理嗎?其實是合理的,戰爭是非常的殘酷,會到處出征,天天死人,很可能導致,昨天還是一個營帳的弟兄,第二天就生死兩隔,因此,在戰鬥過程中減員和流動非常大,一直和花木蘭並肩作戰的可能性很小。

而剛剛知道姓名,還沒來得及瞭解,就成了一具冰冷屍體的情況,太常見了。在這樣的緊張戰爭中,人們怎麼會在意身邊一個普通士兵呢?


從演義以及大量野史,文藝作品,以及少量正史中,可以看出,花木蘭很能打,古代人講究斬首立功,那麼花木蘭升遷一定快,當她成長為一個軍官,就不會和士兵生活在一起。

一個女孩,十六七歲就會發育成熟。這時候花木蘭可能已經是軍官,而且有自己獨立營帳,不會受到打擾。白天,在重甲保護下,也很難被人們發現。

一些文章記錄,也可以看出,花木蘭最後活了下來,還被授予將軍軍銜,從一個小孩子,經過十二年的征戰,就當上了將軍。可見花木蘭戰鬥力之強,並且這是在打勝仗之後,皇帝封的。


而能夠有資格凱旋之後見皇帝,可見,花木蘭在軍中已經有了很高地位。

以上的分析,可以解釋,花木蘭為什麼從軍十二年,沒有人發現她是個女子,這種可能性雖然不大,但的確是可以解釋。


小小嬴政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在古代,一個女人從軍長達10年不被戰友發現,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古代打仗,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廝殺,而是在行軍。

行軍期間,戰士無故是不能隨便脫離隊伍的,除非是拉肚子去大便。

平時防止士卒隨便離隊,往往只有在大隊停下來短暫休息的時候,士卒們才會集體去撒尿。

也就是一群男人,站在路邊小便。

那麼問題來了,那時候花木蘭怎麼辦?

別人站著尿,她蹲著尿?戰友就算智障也知道怎麼回事。

另外,女人是有月經的。古代沒有衛生巾,女人基本都是用月經帶(薩沙博學吧)。這玩意不適合軍人和勞動婦女,一旦運動較多肯定是不保險的(霸氣側漏)。

所以,月經帶裡面往往還要放草木灰,目的是吸血。

請問,花木蘭有什麼條件倒騰這些不被戰友知道?戰友都是白痴?

另外,古代很今天不同,條件非常差。花木蘭是作為北魏的軍人,北上大漠和柔然作戰。

這裡的氣溫非常低,經常凍死人。在帳篷中,士卒們為了取暖,睡覺的時候都是大家靠在一起的互相取暖的。

這樣長期貼在一起,戰友能不知道花木蘭是女的(就算是平胸也能被發現)。

最後,鮮卑遊牧民族雖很少洗澡,一旦遭遇大雨後還是要及時更換溼衣服的。

其實士卒們都是男人,當然就地隨便把衣服一脫,光屁股換上乾衣服。

請問花木蘭怎麼辦?

所以,戰友絕對知道花木蘭是女人。

只是,北魏鮮卑人奉行的是職業兵制度,也就是按照戶為單位,必須出人參軍。

而花木蘭家中弟弟太小,父親老邁多病,萬般無奈只能讓花木蘭頂上了。

抗拒兵役,是滅門的大罪。

況且,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說明軍情緊急,大汗催著立即進入軍隊作戰。如果強行讓老父親去作戰,恐怕沒幾個月就病死了。

其他戰友都明白這個道理,也非常同情花木蘭。

只是,這畢竟屬於欺君之罪,嚴格說起來要滿門抄斬的。

所以大家瞞上不瞞下,都不捅破花木蘭是女人這種事,心照不宣就是了。

話說回來,鮮卑人本來和漢人也不同,當時他們剛剛從遊牧轉為農耕,無論男女都很尚武的。即便是女人,也能騎馬射箭,這是遊牧民族的遺風。

不能自衛的遊牧民族女人,通常是活不長的。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薩沙


這個問題最典型的回答是:誰這麼傻,發現戰友是個女的,會說出去?

但作者大膽判斷,花木蘭之所以未被發現女兒身,不是因為戰友“藏私”,而是因為她的兵種特殊——她是軍中郵差,即通信兵。

花木蘭是北朝民歌《木蘭辭》中的人物角色,花木蘭的故事推測發生在北魏時期。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北魏實行府兵制,寓兵於民,百姓平時耕地,戰時從軍,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從軍,只有戶口是“兵戶”的家庭男丁才可以,花木蘭的家庭就是兵戶,這些戶口信息在官府都有登記備案,所以當戰爭爆發,官府的人就拿著“軍書”,讓花木蘭家出丁從軍了。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北魏府兵制下的兵戶耕種田地可以大幅度減免賦稅,但在戰時徵發士兵時,馬匹、盔甲、弓箭、兵器等裝備需要兵戶自己準備,官方只負責發放口糧,所以才會出現花木蘭為了出征,需要到處買駿馬、鞍韉、轡頭、長鞭等。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在北魏,每一個兵戶都要出成年男丁參軍,但這些兵丁的身體素質和戰鬥本領強弱不同,軍隊會按照他們的身體素質和戰鬥能力,分配給不同的兵種崗位,身體強壯,射術高明的,作為騎兵主力;身體較弱,戰鬥力差的,作為後勤保障,如炊事兵、通信兵等。

那麼問題來了,花木蘭是什麼兵種?

花木蘭參加的肯定是騎兵部隊,她的身材在女性中或許比較強壯,但在男性中體型應該還是比較瘦弱的,力氣和耐力也不如男性,因此很可能會被分配做通信兵。

古代交通和通信技術很不發達,戰場與朝廷之間的情報傳遞全靠通信兵,對通信兵最核心的要求是“速度”,傳遞情報越快越好,要追求速度就必須倍道兼程,不分晝夜。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描述的就是花木蘭策馬疾馳的急速;“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述的就是花木蘭披星戴月,晝夜兼程的辛苦。這種情形只有在通信兵這一特殊兵種上才會經常出現,普通騎兵晚上一般是要安營紮寨,吃飯休息的。

由於通信兵的特殊性,為保守軍事機密和保證休息的需要,他們不和其他戰鬥部隊同宿,而且大多數時間都奔波在往來戰場和京師的路途上,最多和同為通信兵的戰友同行,但只要不一起上廁所、一起洗澡,加上掩飾得當,很難被識別異性身份。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看到這一幕,很多朋友會問,區區一個通信兵,能立這麼大功勞,獲得眾多賞賜,甚至得到可汗接見,封賞“尚書郎”這樣的高官嗎?

殊不知通信兵在古代極其重要,甚至比前方指揮作戰的軍官更稀缺,北魏軍隊中設有“函使”一職,為軍鎮屬官,居於軍主與隊主之間,掌奉函詣京師。

我們在史料中可以看到,前方一旦得勝,函使負責第一時間趕赴京師報捷,有很多機會面見皇帝,並第一時間獲得賞賜,以至於很多人爭奪到京師報捷的機會。花木蘭從軍十二年,不知多少次往來京師,屢傳捷報,加上工作出色,不斷獲取賞賜,加官進爵,並不意外。

至於“尚書郎”,並非明清時期的高官“尚書”,只是對較高等級官員的稱呼。

以上便是作者對花木蘭為何未被發現女兒身的分析,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另外,如果花木蘭是大規模戰鬥部隊的成員,即便真的被戰友發現,甚至發生私情,也很難保守身份的秘密;但如果花木蘭是相對獨立、人數很少的通信兵,那麼即便被戰友發現,甚至發生私情後,也是比較容易保守秘密的。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花木蘭之所以沒有被人發現,那是因為軍中有一個人為她打掩護,而這個人正是花木蘭青梅竹馬的戀人。

大家聽我細細分析,理由是很充分的,線索就在木蘭詩裡。

1、從詩句“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出征,買得起戰馬,家裡房子也夠大,還有牛羊,姐姐也是個養在深閨、大門不出的,連見妹妹前都要打扮的,很講究的小姐。這些,都可以看出木蘭家境還是不錯的。

花木蘭家屬於北魏鮮卑人,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鮮卑人負責從軍打仗,漢人負責耕地納糧。因此,花木蘭家應該是幾代從軍的,因為有軍功,家境不錯。

2、從詩句“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可見,花木蘭的老爹,很可能在軍事打仗方面有著小小的知名度。而且,極有可能,花木蘭的爹比較懂謀略。所以,即使明知他年老、家中兒子尚幼,軍書上仍有他的名字。皆因徵兵的人,只知他年老,不知道他有病。而花木蘭爹也一心想報國護國,所以,未去向上面反映實際情況。

3、據記載,《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遊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寫的正是那一帶。所以說,花木蘭父親打過仗的可能性較大。

4、若說花木蘭從軍時,年齡為15歲,那麼她的弟弟應該在11歲及以下,而根據我的估計,花木蘭弟弟應該是7-9歲之間。我們都知道,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生的人,男子12、13歲就開始工作的人很多,古時候,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所以,花木蘭的弟弟,必定也是從小練武的,若有12、13歲的年紀,他肯定也要替父從軍了。

而花木蘭和她弟弟的年齡差,又進一步說明,花木蘭的老爹很可能在小兒子出生前出征過。

5、詩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說的是以前的戰爭,有人站死,有人征戰多年,才得以回家。而花木蘭的老爹,很可能是曾經上過戰場,立過一定功勳的人。所以,後來花木蘭立了戰功回來,皇帝要見她,也是有這個原因的。花木蘭在軍中用的是她老爹的名字。當然,皇帝見花木蘭還有其它原因,後面再說。

以上五點,均不難推出,花木蘭的父親曾經上過戰場,且其打仗時很可能善於謀略,且得到大家的認可。

假設以上這個結論成立,我們又可以推出花木蘭是和心上人一起上戰場的,同時,後一個結論又可以反過來證明前一結論。

假設花木蘭父親上過戰場,因此,他很清楚軍隊裡的情況。軍隊是一個絕對不適合女人長期呆的地方。不說別的,那麼多男人,大家的人品都是參差不齊的。若他們知道軍隊裡有女人,指不定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所以,一個女人長期住在男人的軍隊裡,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花木蘭老爹沒同意大女兒替父從軍。

有人說花木蘭是北方女子,長得強壯、像男人或比較抱歉,那她姐姐就長成弱質芊芊、國色天香啦?同一個媽生的,為什麼不讓大女兒去,卻同意小女兒替父從軍呢?這裡面一定是有故事的,花木蘭和自己青梅竹馬的心上人一起上的戰場,加上花木蘭也不是弱不禁風的女子,她老爹才同意她出征的。

《木蘭詩》首段就問木蘭在想什麼、在惦記什麼?雖然,表面寫的是“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可我們不難想象,這軍書上,除了有木蘭老爹的名字,是不是也一樣可能有花木蘭心上人的名字呢?

花木蘭自己沒有哥哥,弟弟還小。若姐姐去軍隊,那是不方便的。可若自己和心上人一起去呢?那問題就沒那麼大了,至少有個人可以幫助她掩護身份。再說,她自己在家,心上人去打仗,她也一樣過得不安心。還不如和心上人一起上戰場,也好有個相互照應。

於是,花木蘭在老爹的建議下,“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自己買齊了騎兵的裝備,到了軍隊裡,自然是分到騎兵營了。戰事那麼緊張,家裡沒錢的人去當兵,買不起戰馬的,那就只能做步兵了。可見,花木蘭老爹對軍營、戰場很瞭解。

有了戰馬,在軍隊裡就會輕鬆、方便不少。騎在馬上總比在地上跑要輕鬆,花木蘭畢竟是個女孩子,總有一些貼身的小物件,有了馬,就相當於有了一個移動的儲物箱,東西可以掛馬背上。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可以靠在馬身上,也好有個擋風遮雨的地方。

詩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說明當時戰事很緊張,“赴”、“度”、“飛”,都寫出了他們奔赴戰場的情景,“寒光照鐵衣”,也寫盡了花木蘭的軍中生活。在那樣的情形之下,每個人忙著趕路,一坐下來就是管自己休息、調整,打仗可是要命的事情,一步落下,那可是會丟命的,大家自顧不暇,誰會去注意花木蘭鐵衣之下的女兒家的體態?

再者,花木蘭老爹同意花木蘭上戰場,還有別的考慮的。她知道花木蘭熟讀兵書,對排兵佈陣有一定的造詣,他相信,花木蘭在軍隊裡可以憑這個本事,為將軍們獻計獻策的。所以,雖然花木蘭是女兒身,在戰場上,拼力氣未必屢戰屢勝,但拼才智,花木蘭是有發揮的空間的。

再來看花木蘭姐姐的年齡。花木蘭15歲出徵,姐姐還待字閨中。花木蘭從軍回來以後,姐姐還沒嫁出去,而弟弟已經會殺牛羊了。詩中“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裡的“十二年”是虛數,指數年,不是真正的12年。所以,我估計,姐姐最多也就比花木蘭大兩歲,花木蘭從軍最多6年。花木蘭回來時,姐姐最多23歲差不多。古時候,23歲沒嫁出去,屬於大齡剩女了。

也就是說,花木蘭在大概在短短6年內,屢建軍功。5-6年,也差不多正好是一個晉升很快的年輕人,從初入職場,直至做到比較高的職位,所用的時間。而回來後,皇帝還打算再提拔她一下,說明她在軍中的職位,還不是很高。這更說明,花木蘭從軍應該是在6年以內。因為升職再快,人在不同的高低職位上,還是需要時間去鍛鍊的。

而一個女人,她在軍中快速被認可,也絕不是靠力氣。她年紀小小,就算力氣再大,軍中那麼多男人,比力氣,再怎麼說也輪不到她。這也更說明了,花木蘭在軍中是靠作戰智慧、謀略,讓自己脫穎而出的。

花木蘭因為從小受父親的教導,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武能騎馬揮鞭,文能排兵佈陣,所以,後來,花木蘭才能在軍中出類拔萃。當然,花木蘭女孩子的功夫也沒落下,做起“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的事情來,也是乾淨利落,說明,之前在家時,花木蘭也是經常做的,且很喜歡做的事情。因此,花木蘭應該是一位文武兼備、才貌雙全的女子。

花木蘭剛到軍中時,因為是底層小兵,身邊的人心思相對比較單純,一心奔赴戰場,也無暇顧及旁人。再者,花木蘭又與青梅竹馬的心上人同行,對軍隊生活剛剛需要適應,所以,應該與周圍的人接觸較少。同村的人沒發現她是女的,很正常。因為花木蘭在家時,雖然習武,但是女兒家待字閨中時,是不出門的,詩詞開頭,寫的是花木蘭在家裡紡織。所以,同村人只見過她小時候的樣子,女大十八變,長大後,同村人也是不認識她的。而當初花木蘭出門買戰備用品,也是她女扮男裝,和她的心上人一起去買的。

但是,後來隨著花木蘭軍事才華的突顯,她和她的心上人已經慢慢進入決策層。這個時候,他們和同村人,在軍中見面的機會變少了。決策層的人何其聰明,花木蘭是不是個女的,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做皇帝的才會有小道消息,得知此事。於是,皇帝非要見一見這位巾幗英雄。但皇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知道花木蘭是女的,但他並不知道花木蘭的心上人也在軍中。

於是,皇帝親自接見花木蘭,請她做尚書郎,也就是皇帝的貼身秘書,而花木蘭拒絕了,只願回到故鄉。皇帝什麼用意,花木蘭怎麼會不知道呢?但她只想和心上人一起回家鄉。兩個相愛的人,一起經歷了戰爭的生死,如今大敵已去,作為一個女人,花木蘭只想安安穩穩地過自己的小日子去了。就算是皇帝喜歡她,她也不會放棄這難能可貴的愛情。這也是花木蘭被人傳頌的一個很重要的,但隱秘的原因。

最後一段更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同村的人,不知道花木蘭是女的。“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說的正是,當年在軍中,花木蘭和青梅竹馬的心上人,總是出雙入對的,雖然男女有別,可他們都穿著鐵衣,別人自然分不清她是個女的。什麼叫“雙兔傍地走”?說的正是花木蘭在軍中是有一個人幫她打掩護的,這個人就是她的心上人。


1、喜歡的,可以點個贊、留個言,謝謝。

2、更多職場、情感分析,請關注此號。


鶴髮童心沈奶奶


花木蘭替父從軍,在12年的軍旅生活中演繹了一段忠孝雙全的故事。很多人好奇的詢問,12年的時間,花木蘭的女兒人是如何保密的。實際上,由於男性和女性生理構造導致的生活習慣不同,花木蘭女兒身的秘密根本就不可能保住,唯一的解釋就是隊友從頭到尾就知道這個秘密,只是沒有人去捅破這層窗戶紙。




花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北魏時期,北魏為遊牧民族鮮卑創立,當時的遊牧民族奉行全民皆兵的政策,所以很多人自幼精習騎射,從《木蘭辭》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花木蘭同樣如此。

眾所周知,精習騎射需要長時間的風吹雨打,所以外表會不可避免的變得粗曠,甚至是偏向於男性化。因此只要她放棄身上的珠寶首飾,換上一身男性的戎裝,一般人從外表上是不會發現的。




當然,花木蘭在軍營中需要和戰友同吃同住,時間長了,由於女性方便或者大姨媽的問題,不可避免的會被發現,這時候就需要隊友隱瞞了。

當時北方柔然族南下時,北魏政府大規模徵兵。規定每戶百姓必須要出派出一名男子上戰場,但令人奇怪的是,政府特別給了花木蘭家12道軍帖,每道軍帖上都有花木蘭父親的名字。由此可以推斷,花木蘭的父親是當時必不可少的兵種,不是工匠就是保長、甲長一類的地方官。

當時花木蘭想到父親年事已高,而且家中弟弟年幼,所以選擇隱瞞女兒身,替父親出征塞北。




花木蘭決定好了之後,由於當時的政府不給士兵配備武器,所以她便到了市場上購買各種軍事裝備,比如駿馬、鞍韉、轡頭、長鞭等等。從這些裝備可以看出,花木蘭家境優越,因此可以推斷花木蘭的父親是地方官的可能性更大。

既然是地方官,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她根本不需要靠一人之力瞞天過海。

古人參軍後,大部分都是以家族或者同鄉好友為一個編制單位。因此花木蘭參軍時,必然有很多同鄉好友,或者是其父親當年征戰時的隊友。他們瞭解情況後,基於同鄉友情,或者是戰友情誼,選擇替她隱瞞也在情理之中。





隨著戰爭的發展,花木蘭的軍功也在逐漸的累加,“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由此可見花木蘭在軍隊中已經成長為了一名身穿盔甲的將軍。

此時,估計大部分人都已經瞭解了花木蘭的身世,只是人們感動於他的忠孝大義之舉,所以沒有人會向皇帝彙報情況,當然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也僅僅流傳於他軍隊之中。

戰爭結束時,已經是12年之後。所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此時得勝而歸的勇士成為了國家的英雄,尤其是花木蘭這樣的戰功赫赫的人。



皇帝為了表彰英雄們出生入死,所以特地挑選了幾個代表性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花木蘭。後來花木蘭朝見天子之時,皇帝看到軍隊之中有如此威武之人,所以當即想要封官進爵。

花木蘭自知一旦入朝為官,女兒身的身份必然會被識破,如果將來再被扣一個欺君之罪,恐怕會吃不了兜著走。所以辭去了所有封賞,選擇回到了父母的懷抱。

回到家鄉後,花木蘭穿上女裝,將自己的女性身份公諸於天下。這時皇帝以及和花木蘭接觸少的戰友才知道他是女人,並且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才得以流傳。


我是越關


《木蘭辭》中寫道: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從《木蘭辭》中可以看出來花木蘭的女性特徵在軍隊中表現不明顯,大家共同擊殺柔然大軍,並沒有注意花木蘭的女性身份。花木蘭多年沒有人發現她的女兒身,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知道的人不說;其二、不知道的人也不去追究;其三、花木蘭隱藏得很好。基於以上三點原因,“沒有人”發現花木蘭是女兒身;人們也想不到花將軍是女子。

花木蘭是北魏人鮮卑人,北魏的主要敵人是南朝的劉宋王朝與北部草原的柔然,相比較而言柔然對北魏的威脅更大。北魏實現胡漢分治制度,鮮卑人從軍打仗,漢人耕地納糧,因此花木蘭能從軍表明花家是軍戶世家。古代打仗時徵兵都是從全國各地徵召的,每個地方的人組成一營,多個地方營的組成一軍;因此花木蘭一營的人大部分都是她的老鄉,她的這些老鄉知道花木蘭是女子,但是他們不會說。花木蘭從小喜歡舞刀亂棍,武藝高強,可謂百人斬少女;同營的老鄉自然會跟著花木蘭打仗,這樣活命的機會較大。

花木蘭在戰場上多次立戰功,軍功十二冊,冊冊都有花木蘭的名字;花木蘭從一個士兵變成了一個將軍。當了將軍的花木蘭有自己的獨立的營帳,護衛親兵都是她的同鄉,因此她是女子身的事沒有人去說。花木蘭與其它魏軍聯合作戰時,也只是數面之緣,只在軍事會議上有見面,平時都是獨立作戰,因此沒有人會想到戰功赫赫的花將軍是一位女子。有獨立營帳的花木蘭可以很好的解決她的個人問題,洗涑裝束她都自己完成,上廁所時有親兵在外護衛。有外人進帳時,有親兵通報,所以別人不會想到花將軍是女子。

柔然是草原遊牧民族,他們作戰很少集結大軍與北魏正面對決,都是派小股部隊劫掠北魏邊境城市。因此花木蘭獨領一軍在邊界與柔然人打游擊戰,你偷襲我,我也偷襲你;你撤退我追擊你一段距離;你來攻我,我則堅守營寨。敵我雙方無日不戰,無月不攻,儘管每次規模不大,但是次數頻繁。軍爭頻繁的時候,軍士們聞號則戰,不戰則息,沒有時間去考慮花將軍的身份問題。只要花將軍帶他們打勝仗,能活命,他們就按命行事,沒有誰會那麼無聊去想男女問題;花將軍攻無不勝,戰無不勝,大家對將軍敬若神明,自然不會去懷疑將軍的性別問題。


大秦鐵鷹劍士


在南北朝北魏的時期,各地不斷髮生戰爭,北方的少數民族也經常派兵南下侵擾。北魏朝廷規定,每家每戶都要派一個人去當兵,著名的《木蘭辭》描寫的就是這一時期的一個傳奇戰鬥經歷。

那麼,花木蘭為什麼從軍多年沒有被人發現是女兒身呢?因為我們也只能從《木蘭辭》中去尋找答案了。

第一:從木蘭到東西南北各地去購置的物品中可以看出,木蘭當的是騎兵。而當時騎兵的作戰方式和步兵截然不同,步兵是大家白天打仗晚上宿營都在一起打地鋪,而騎兵則衝鋒和休息都在馬背上,甚至晚上都可以睡在馬背上,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和同伴接觸的機會。

第二:木蘭有個姐姐,但姐姐沒去當兵反而妹妹去了,說明她不像姐姐生得那麼嬌小玲瓏,而是像男人一樣比較高大,這也讓別人不容易輕易發現她的秘密。

第三:木蘭在草原長大,從小練就了一身騎馬射箭的好身手。萬里馳騁沙場,千里飛渡關山對她來說如履平地,如此難得的人才很快就會得到上級的提拔,這樣木蘭就會有屬於自己的營帳,普通士兵也不敢隨便打擾她。

第四:我們從《木蘭辭》的後面幾句可以知道,木蘭的夥伴來看望木蘭了,木蘭只是在臉上貼了一點“花黃”夥伴們就好像不認識她了,說明木蘭是很懂得化妝的,而且木蘭也不差錢,這從她家可以隨便從東市買來駿馬可以看出,所以木蘭在軍中時用來化妝的物品肯定是常備的。

先天優勢加兵種優勢再加精心裝飾,木蘭從軍多年沒有被人發現是女兒身就毫不奇怪了。


未鳴讀史


兩晉之後,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鮮卑族結束五胡十六國的混亂狀態,一統中國北方,建立北魏,與此後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共稱為北朝,而南渡後的漢族政權,依次更替為宋、齊、梁、陳,歷史上稱之為南朝。

而鮮卑族入主中原,使根據地塞外草原空置率很高,另一個少數民族柔然果斷出手,順利接盤。柔然不但奄有了北方大草原,而且時常南下牧馬,殺邊民,攻邊城,搶牛羊,效法北魏先祖的老方式、老方法,大力開展掠奪活動。

為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國家長治久安,社會穩定發展,北魏政府發出全國總動員,號召“名編壯士籍”的人員應徵入伍,開赴北部邊疆,保家衛國。

基於上述歷史背景,就有了《木蘭辭》中所述,昨日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因此可以明確,花木蘭的父親是北魏政府登記在冊的壯士,必須枕戈待旦,時刻準備著萬里赴戎機。但是曾經武藝高強,能征慣戰的父親,卻因為年老體衰而英氣不再,而令人遺憾的是,木蘭沒有哥哥,只有待字閨中的姐姐和年幼無知的弟弟。

因此萬般無奈,急中生智,花木蘭別出心裁地塑造了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殺敵立功,功成身退的可歌可泣,蕩氣迴腸,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女英雄形象。令人欣慰的是,花木蘭沒有遭遇“將軍白髮征夫淚”的長期滯留,而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經過十二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擊敗柔然,位列將軍之位,邊敲金鐙響,齊唱凱歌還。

花木蘭從軍十二年,立功十二次,天子根據業績考核細則,不但獎勵軍功,而且提升花木蘭為尚書郎,官至從二品,當量於現在的副部級。

但是,花木蘭不為所動,糞土當年萬戶侯。她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那就是歸心似箭,回到生她養她,魂牽夢繞的故鄉,見到朝思夜想,望眼欲穿的父母和姐弟。

而現在很多北漂一族、南漂一族,長期滯留北上廣一線城市,汲汲於現實和夢想之間,時常嘆曰:留不下的北上廣,回不去的美好家鄉。建議不妨參考一下花木蘭的信念、目標和作為,心情想必如撥雲見日,豁然開朗。

那麼問題來了,花木蘭從軍十二年,立功十二次,經歷了勝敗榮辱,血雨腥風,風餐露宿,大戰小戰不計其數,為何全軍上下,甚至與其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竟然沒有發現她是女兒身呢?

我認為,之所以出現如此萌萌噠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花木蘭具有鮮卑族血統,性格豪放。北魏一統中國北方,木蘭家族也隨遷進入中原一帶,北方少數民族的人民性格豪放,女子穿衣打扮,不尚婀娜,舉止言談比較中性化。因此,花木蘭的女子身份認證,難以被一個戰壕裡的戰友發現。

二、花木蘭身材高大,武藝高強。花木蘭自幼習武,臂力過人,身高八尺,萬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一般,有萬夫不擋之勇。衝鋒陷陣,所向披靡,斬將奪旗,屢立戰功。試想,這樣一個比男子更勝一籌的無敵將軍,誰還懷疑是一個女子?

三、花木蘭功勳卓著,成為將軍。花木蘭文武雙全,參軍不久的軍事行動中,出奇制勝,由普通士兵成為校尉,過不多時,又以校尉升為偏將,然後又由偏將進而成為獨當一面的將軍。根據有關記載,校尉及以上軍事首領可以設立獨立的指揮系統,花木蘭是軍事將領,有自己的辦公及休息場所,因此可以在相對獨立的空間內處理好個人問題,比如洗澡,更換內衣,使用衛生間,安度生理週期等等。

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同理可證,從軍打仗,艱苦卓絕,只在生死存亡之間。全員將士沒有心思去考慮雜事,沒有時間去休閒娛樂。人人嚴陣以待,金戈鐵馬,心裡想的都是出生入死,北擊柔然,建功立業。關於木蘭是女郎的問題,對不起,從來就沒想過。

五、花木蘭向歷代叱吒風雲的牛人學習。學習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關羽的斬顏良誅文丑,張飛的喝斷橋樑水倒流,劉備的馬躍檀溪,曹操的橫槊賦詩,徹底拋棄《紅樓夢》中大觀園姐妹們的動態、靜態行為。如果像林黛玉一樣觸景生情,像史湘雲一樣醉臥芍藥茵,那是非要犯常識性的錯誤。時刻提高警惕性,才能戰無不勝,充分做到防火、防敵、防戰友,如此才能保持自身安全,建功立業,完成父母和可汗交給的光榮而艱鉅的北擊柔然的保家衛國任務。

六、花木蘭情況特殊,出人預料。從軍打仗向來是男子的權利和義務,即使是少數民族軍事集團,也沒有婦女參戰先例,同時,也沒有婦女從軍要求,因此,木蘭替父從軍一事,是出人所料的特殊案例和超常行為,正常思維的人通常不會有所覺察。

七、軍服及裝備的作用。花木蘭從軍,從思想上、行動上都有充分的準備,她踏遍縣城各個市場購買駿馬、鞍韉、髻頭、長鞭等軍事裝備,並且使用配發的甲冑、刀槍、矛盾,甚至還帶有面具和塗料,如此全副武裝,戰友若想識得東風面,真的是難上加難!

八、騎兵之間有一定的安全距離。根據《木蘭辭》所述,花木蘭屬於騎兵陣列。一兵一馬為一騎,為了保障行軍和交戰的順利進行,兩騎之間有一定的活動範圍,距離產生隔閡,隔閡就不容易被發現。因此花木蘭保持胯下馬,左手持矛,右手彎弓的形象,遠距離難以發現其女兒身。

九、花木蘭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從軍十二年,終於凱旋而歸,但她並沒有因為軍功受封而滯留,而是拒絕了一切名利和地位,效仿古人掛印封金之故事,只求一匹千里馬,風馳電掣,一日千里,馬不停蹄,夜以繼日,離開西京千古帝王都,出函谷關,向朝夕而望而想的中原大地飛奔而去。

十、戰場如職場。花木蘭有明確的人生規劃和職業規劃。能夠迅速的適應新的戰爭環境。敏於行而訥於言,少說話,多幹事。進攻時衝鋒陷陣,防守時巡邏排查,休整時讀書練兵。保持合適的自身形象。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貪軍功,不戀富貴。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工作作風。熟讀兵書,精於戰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戰必勝,攻必取。做一個智慧型軍人,不走貓步,不搔首弄姿,不扭腰擺臀,不左顧右盼,與男性將士保持恰如其分的距離。

如果看到此文仍然不能深入理解,建議網搜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的代表劇《花木蘭》,相信你會恍然大悟,歎為觀止。

花木蘭回家之後,根據自己替父從軍的真實經歷和由衷感想,遂作優質原創樂府詩《木蘭辭》以記之,此後《木蘭辭》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文章最後的比喻加反問句非常形象,合情合理: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水邊一葦wwd


花木蘭參軍那麼多年,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


一個女人混在幾萬、幾十萬的男人堆裡面不被發現她的真實身份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花木蘭就做到了,她是怎麼做到的呢?黑格爾說過,存在即合理。那麼這個女人不被發現真實身份的理由又是怎麼樣的呢?

首先得看花木蘭身處的時代,花木蘭身在中國歷史上面最混亂的一個時代。讀過南北朝史料的人都知道,那個時代各族人民混居,動盪不安,著名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也發生在那個年代。

這其中蘊含的道理就是男女不分,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我們都知道古代人民不論男人女人都是比現代人要成熟的,尤其是身體特徵,主要是因為高強度的勞動造成的。並且在古代異族人尤甚,他們大都是放羊牧馬,所以女人可能因為飲食和勞動的原因造成身體雄性激素過多,從而出現和男人一樣的身體性徵,這就好解釋了。花木蘭稱北魏皇帝為可汗,可能原因之一就是她也是一個女性特徵不明顯的少數民族。



第二個原因按照現代來解釋就是花木蘭其實是一個雙性人,什麼是雙性人呢?就是因為基因問題,男女器官或者性徵表現在一個人的身上,這是由於花木蘭的祖先可能擁有這樣一種隱形的基因。

所以花木蘭的女性特徵因為常年的戰爭顯得尤其的不明顯,(也可能她沒有月經,和有假性男性器官)她的那些屬下只看到她英勇作戰的男性特徵。後期花木蘭戰事結束之後回來一化妝,正所謂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美麗的妝容又把她不顯著的女性特徵給景上添花了。

再就是我經常聽人說的一個說法了,就是說花木蘭她本人的身份問題,關於花木蘭的身份有人就說了,她的父親花弧曾經屢次參軍,身上是有著軍功的存在的,她父親有軍功就代表著他父親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正所謂虎父無犬子,那麼花木蘭應該也是一個軍事人才。所以一進入軍營,就被頂頭上司給授職封為一個軍士長之類的,有這個軍士長的身份,那麼她平日裡面的日常生活可能是獨立的,不和大多數士兵一起吃住,這就減少了被發現的可能,


當然關於身份的論調還有一個說法,我是不太相信的,就是說花木蘭其實是一個軍中妓女,是供軍隊裡面的士兵消遣玩樂用的,所以女人才會在軍營裡面,不過我認為這個說法的可能性比較小,她若是軍妓後期戰爭結束又怎麼會被封官呢?



大家覺得哪種可能性最高,?或者大家有什麼更合理的理由呢?歡迎在評論區中指出來!


自由史話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說到花木蘭參軍為何沒被人發現是女兒身,我就想到兩個很有意思的答案:

  • 花木蘭沒被發現是女兒身的原因之一:《木蘭詩》中有一句“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長胸)”,說明花木蘭在軍中不容易被發現是女人。這種說法只是一種搞笑的回答,但也從側面反應了封建時代,男女之間相互不瞭解,所以才會“雌雄難辨”。不止是花木蘭成功的女扮男裝,還有古代的祝英臺也是在私塾與男生同吃同住,最後無人識破;

  • 花木蘭沒被發現是女兒身的原因之二:古代男女觀念很強,未結婚的女人基本不出閨門,未婚男人對女性特徵也知道的甚少,因此才發現不了花木蘭是女人。這種說法是我在讀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們講的,當時覺得還是有些道理,因為參軍打仗的基本都是未婚小夥,古代未婚男女基本不會有所接觸。

不過花木蘭的故事畢竟只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其實是想表達兩層意思:

  1. 古代戰爭的殘酷:古代戰爭後期,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抓壯丁成為當時補充戰鬥力的唯一辦法。冷兵器時代,人就是火力,只有充足的士兵才能保證強大的戰鬥力;

  2. 彰顯女性地位:花木蘭的故事其實也是想表達一個道理——“誰說女子不如男”。古代女性地位不高,因此在文學作品中顯示女性的實力,也是對當時重男輕女一種無聲的反抗。

《木蘭詩》裡面的花木蘭不但英勇善戰,而且還特有英雄氣概。特別是在花木蘭凱旋歸來,天子對其賞賜的時候,讓人感受到了木蘭那種巾幗不讓鬚眉。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將軍解戰袍!”嘉靖皇帝的這句詩詞是寫給毛伯溫的,但與花木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有著同樣的榮耀和霸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