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機營:為何反而使明朝的火器技術長期滯後


神機營:為何反而使明朝的火器技術長期滯後


由於年代跨越了中世紀與近代,明朝無疑成為了東亞歷史上的首個火器帝國。然而,在統治者早早建立了專業火器部隊--神機營後,明朝的火器技術不僅沒有大的提升,反而在不長的時間內顯得愈發滯後。縱使有當代發燒友在故紙堆裡尋找金玉良言,也遮蓋不了明朝火器發展落後的慘狀。

神機營的特殊意義

神機營:為何反而使明朝的火器技術長期滯後

元朝時代的金屬火銃



早在神機營建立之前,金屬製的管型火器就已經在元朝軍隊中出現。很快,這一新穎但並不高超的發明,便從東方一路西傳。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成為了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區軍隊都已經掌握的特殊武器。

在元末明初的軍閥混戰中,立足南京的朱元璋勢力是最為重視早期火器發展的。以至於在早期的明軍步兵部隊中,總有相當於10%比例的士兵被要求裝備原始的火門槍。儘管武器射程和射速都不如同時代的複合弓,還是在防禦作戰和驚嚇敵軍戰馬方面,有著一定的作用。在面對一些平時不容易接觸火器的對手時,明軍火器更有先聲奪人的阻嚇效果。無論是立國巴蜀的夏國勢力,還是蒙元留在雲南的地方武裝,都曾吃過火器的虧。


神機營:為何反而使明朝的火器技術長期滯後

明初的火器水平 在軍閥中算是一絕



當然,早期火器在北方戰場上的發揮就沒有那麼顯著了。這是因為處於原始階段的火門槍,不僅射程太近、殺傷力有限,而且操作流程複雜而繁多。士兵在混亂的戰場上,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進行彈藥和發射藥的填充。等到要點燃手裡的燒火棍時,又發現不容易瞄準。所以,在14-15世紀初的早期階段,東西方各地軍隊都更重視將火器用於攻堅和守城。一些早期的案例,遠在朱元璋成為軍閥前就已經被記錄下來。

到了1410年,完成篡位的朱棣開始重建自己的禁軍部隊。真正的神機營部隊開始出現,併成為著名的禁軍三大營編制之一。隨後,這支早期火器部隊也開始隨著明成祖不斷深入北方的蒙古地區征戰。他們通常會被佈置成三排縱深,依次釋放手裡的火門槍,做到初步的火力連續性。


神機營:為何反而使明朝的火器技術長期滯後

神機營建立後 立刻隨朱棣北伐蒙古



然而,神機營的實際效果,有很大成分是被後人誇大的結果。因為在朱棣的歷次北伐作戰中,其總兵力都比所需對付的蒙古部族要龐大許多。火門槍的發射速率之慢,也遠不是靠區區三排輪射就能克服的。

所以,朱棣新建禁軍的實際主力是從全國各地步兵中,抽調精銳編成的五軍營。其次是由新招募蒙古騎兵組成的三千營。至於看似新潮的神機營,無疑是前兩者的補充。即便沒有他們的存在,明軍在草原上的以多擊寡遊行,一樣不會出什麼問題。


神機營:為何反而使明朝的火器技術長期滯後

神機營在禁軍中的實際作用被嚴重誇大了



典型的作繭自縛

神機營:為何反而使明朝的火器技術長期滯後

朱棣的初衷絕非簡單的發展軍備



雖然神機營在提升明軍火器水平方面沒有太多貢獻,但在限制明朝自身武器發展上卻建樹頗多。表面上看似有進步傾向的集中使用原則,實則是朱棣為了限制地方軍實力和控制武器升級所做的關鍵決斷。

原來,早在朱元璋所處的早期明朝,原有的火器技術就已經出了問題。為了方便保留和控制各類技術,明朝一方面繼承了蒙元時代留下的匠戶制度,另一方面又對其進行了異常嚴格的人身控制。匠戶制度的初衷,是為了保留匠人團體,有利於技術的穩定傳承和發展。但到了管制異常嚴酷的明朝,匠人們一旦入了匠級就終身不得脫離,後代也要以此類推。加上經濟凋敝,使得匠人除了朝廷訂單外,幾乎無法獲得其他穩定的收入來源。這就迫使很多人冒險出逃,後繼者也不再鑽研技藝而只圖渾渾噩噩。


神機營:為何反而使明朝的火器技術長期滯後

在越南出土的明朝火銃



朱棣繼位前,明軍的主要同破敗的蒙古部族和內戰對手交戰,技術衰敗還不明顯。等到1405年開始進攻越南,卻驚訝的發現自己的火器不如一個噶爾小國。後者的火器技術其實也源自北方的中原影響,但已經在舊形制基礎上改造出了可以發射大型箭矢的“神槍”。其火藥配比也無疑比明軍的要更好一些。於是,明軍將相關匠人虜至國內,成為了後來成立神機營的技術總監。

但朱棣在加強禁軍的同時,也不忘對各地方駐軍給出指導性批示。不僅對軍中所應裝備的火器數量做了一定限制,還要求地方上嚴格根據禁軍的經驗來重新制造。這種酷似後世標準化的政策,實際上是將各地自行發展火器的通道堵死。配合父親留下的匠戶制度,便能很好的限制了地方軍實力。從權力鬥爭的角度來看,神機營的建立無疑是功德無量。但從軍事技術的角度來看,神機營實際上是明朝刻意為之的作繭自縛。


神機營:為何反而使明朝的火器技術長期滯後

神機營對於軍事的限制效果遠大於發展



惡果顯著

神機營:為何反而使明朝的火器技術長期滯後

神機營讓明軍的火器水平 定格在1410年代



當然,朱棣絕不會意識到,自己建立的禁軍會在他死後迅速破敗。在太監集團崛起和文官集團逐步壯大的權力場上,傳統武將的地位都岌岌可危。比武將境遇更糟的,則是被以上三類人都瞧不起的技術工匠。自然,由他們負責研發、製造和生產的武器,便不會有太高的質量。

這種惡果首先在地方上體現出來。相比天子腳下的禁軍,很多地方軍在缺乏壓力和監管的環境下迅速墮落。儘管對手只是普通盜賊與流民團體,他們也依然難以應付。當對手成為本身就有一定組織的土司武裝,武器形同虛設而戰鬥意志薄弱的官軍,便需要來自京師的禁軍壓陣。所以,在神機營建立後的100年裡,禁軍都在使用100年前的火器征戰四方。皇帝與官僚曾嘗試在編制上進行改造,卻無法在武器技術上給予新的指導。火器在明軍手裡,成為了最華麗的擺設。無論勝敗,都和戰鬥進程本身沒有過多關聯。


神機營:為何反而使明朝的火器技術長期滯後

很多時候 明軍的武器還不如海盜和走私犯先進


16世紀初,一些更先進的西方技術開始從南洋地區傳入,讓首先與之接觸的沿海明軍都眼前一亮。雖然無論是早期的火繩槍還是已經進入暮年的弗朗機炮,都是歐洲在1453年便已經擁有的常規武器。但對於還在吃元末明初老本的明軍來說,已經是不可多得的技術引進。

很多人也因為這些二流二手武器的引入,認為明朝緊跟世界火器發展的潮流。但明軍為裝備和使用這些武器所耗費的時間,大大超出後人的想象。

早期1520年代,明軍就已經準備仿製繳獲的弗朗機炮與火繩槍。但因為需要打破就的武器製造條例,地方工匠與軍械庫都不能拿定主意。在獲得都城京官們的批准後,這些武器首先被送到了對抗蒙古騎兵的北方前線。按照舊例,這些新式武器的研發製造,大部分控制在神機營所屬的京師作坊負責。所以實際產量非常有限,缺乏競爭環境下的成品質量也非常堪憂。於是在之後的百多年裡,最初遭受西方火器震撼的廣東珠江沿線,居然還沒有換裝已經落後的二手武器。以至於各類走私海商的船隊,可以在大明朝海防重地內隨意進出。


神機營:為何反而使明朝的火器技術長期滯後

16世紀末 大部分明軍火器還落後與日本



一直到萬曆皇帝當政的時代,經濟發展與軍事壓力都迫使明朝開始放棄明成祖時代留下的結構性規範。原本的神機營到此時徹底名存實亡。隨之而來的卻是明軍武器裝備的一次大規模升級。各地封疆大吏為了拱衛自己的轄區,或多或少的引入外族傭兵和技術,讓明朝軍隊得以在萬曆三大徵中體現自己的技術“先進”。這種前後差異,足以說明朱棣創立神機營與配套制度本身,是限制管控大於存續發展。

當然,由於長期的制度性破壞,明朝在末年的武器升級也程度有限。長時間有利於世界技術發展潮流之外的結果,便是發現自己拿到了成品也開始難以仿製。同時,各類稀奇古怪但沒有功效的土法原創,開始抓住時機佔據明軍的半壁武器庫。放在朱棣的時代,這些偽原創或許還有發揮餘地。但是到了萬曆和天啟的時代,則只能被當做費錢的心理安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